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
时间:2025-11-02 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敬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我们提升专业素养并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的高中教案,希望能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助于更有效的教学实践。

⬢ 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 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这本书吗?能不能给大家举出几则例子?你对它还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简要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
二、正确朗读课文
1.《论语》是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朗读。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2.请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练习。
3.指名朗读,互相订正。
4.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领悟含义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2.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3.自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及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把它画出来。
4.小组内学习:针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患:忧虑,怨恨。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诲:教,导。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故:旧知识。新: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结合体会再读
1.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见解。
2.把课文背诵下来。
五、作业、课外激趣探究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学习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习态度“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 更多精彩的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欢迎继续浏览:论语十二章高中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