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作为小学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小编为你推荐《买衣服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希望您喜欢。

课题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二)

主备教师

张玮

使用教师

代金霞

参加人员

一年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能力目标: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情感目标:

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一、引入: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皮球。

生读:我有10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课堂练习

1、p52做一做

每题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2、练习九第10—11题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买矿泉水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买矿泉水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二、探索新知: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3、汇报算法:(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还可以怎样算?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6、汇报算法:(1)24×3=72(元)72×2=144(元)(2)24×3×2=×2=(元)三、拓展应用1、15×4×7125×8×6102×4×5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0+1+2+3+4+5+6+7+8+9()0×1×2×3×4×6×7×8×9()4、15×6×836÷9×1232+17×3(15+35)×65×18×7105×2×5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课后反思:

“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认识一升。课前准备:饮料小包装2瓶、大包装8瓶,,一小瓶满瓶饮料,大瓶一个(少量饮料),咖啡壶2个,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量杯一个,师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个,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1、教学容量。(1)创设情境“领饮料”,明确:能装的多也可以说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提问:这些饮料放在一起,我们能一眼就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老师手上有2个容器,你能看出谁的容量大吗?(猜)小组讨论验证方法。汇报。师实验验证猜想。巩固练习:1、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哪个的容量最大?哪个的容量最小?生猜测后,师验证(书上操作过程)。生进行推理,得出:第2个容器容量最大,第3个容器的容量最小。2、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师提供操作步骤图片,生根据图片合理推理。得出:第一个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个容器和第三个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结:(略)。(3)小游戏:猜大小。生猜大小。师出示两个容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分析猜测错误的原因。小结:要想准确的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二、教学容量单位升。1、生活中的升。(1)知识基础:你知道哪些容量单位?你在哪里见过容量单位升?(2)师出示图片:找容量单位升(l)。(3)小结:人们在计量象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时,通常是用升作单位的,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2、认识一升:(1)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多少?指出:国际上规定,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2)感受一升。(3)记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一升呢?(4)巩固练习。a、1升。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一升。b、了解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划其大小。三、全课总结: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四、判断练习。生用手势表示对错,并阐述理由。设计意图: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不同包装的饮料、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它们所盛的水的多少,体会容量含义;通过“猜大小”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液体容器的观察、比较以及操作,让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2、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在学生认识1升以后,安排了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既能加强对1升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买饮料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材p36买饮料

学习目的: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③3×(2×24)④3×(24×2)

=72×2=3×48=3×48

=144(元)=144(元)=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①根据一个班的人数和班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②根据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年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③根据做早操时队列的有关数据,估计全校总人数。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板书课题:连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

认识钟表认识图形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出示第116页第4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17页第5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书上第119-120页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20页的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看书第117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时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3、深入阅读理解,体会文章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逐层论述的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

一、发谈话,引出课题

你听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吗?对这句话你了解多少?

(挖掘学生已知,自然引入,利于找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圈点勾画,学习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

2、再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进一步认识:

⑴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自由交流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初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⑵交流收集到的议论文写作常识性材料,了解文章论述上的特点,通过读书,加深体会。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但读书活动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或简单重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增强读书的目的性,在读书中理解,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体验。)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把文中出现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2、填空,并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003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