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汇总。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汇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如下:

1. 重力的概念和定义

重力是指物体由于自身的质量而受到的地面或其他物体的支持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与物体到地面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到地面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重力的应用

重力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地球引力、月球引力、弹簧测力计、牛顿定律等。例如,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可以用牛顿定律计算物体受到的合力。

3. 重力的计算

重力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

F=G×m

其中,F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表示物体的质量。

4. 重力的变化

物体的重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太空中,物体的重力为零。这是因为在太空中,物体没有受到地面或其他物体的支持力,因此其重力为零。

5. 重力的探究

重力的探究可以通过实验或模型实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方向,探究地球引力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制作重力模型实验,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总结起来,重力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规律。

Jk251.coM编辑推荐

[精]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合集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精]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合集,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的教学反思如下:

1. 重力的概念讲解要清晰易懂。重力是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讲解重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以及它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2. 重力的应用要具体实际。重力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物理实验和物理练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实验中,可以利用重力原理来探究物体的运动,在物理练习中,可以利用重力公式来求解物体的重力。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重力教案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实验、物理练习、视频演示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重力的概念和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本质和万有引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 练习题要难度适宜。重力教案的练习题应该难度适宜,既能够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和应用,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练习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通过物理实验、物理练习、视频演示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重力的概念和应用。

5. 课堂氛围要轻松愉悦。重力教案的教学应该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为主,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更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有趣的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合集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合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物体受到的加速度大小的方向相反的力。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如下:

1.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重力的概念和性质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重力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2. 引入实验和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重力的概念和性质可以通过实验和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重力实验、重力图片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3. 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重力教案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重力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物理实验和习题的解答。

4. 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重力教案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5. 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重力教案教学应该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方法,同时注意避免教学中的科学性错误和规范性的不足。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引入实验和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练习,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XX字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XX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物体受到的合力,其方向总是指向地球中心。重力的定义、性质、作用和计算是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的重点。在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了重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演示了重力的性质,最后通过计算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性质,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同时,在计算方面,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2. 实验操作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步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3.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上。

4. 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模型、实验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物理《力》教案汇总7篇


想要了解关于“初中物理《力》教案”的详细信息请继续往下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应当具有针对性和重点突出。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将其收藏起来以便下次访问!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1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四节: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具与

媒体

图片、录像等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人类的交谈声;

b.隆隆的雷声;

c.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动物的交谈声。

b.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c.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

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

如上图所示。在一只伞的焦点处放一块手表,在另一把伞的焦点处就能听到走表的声音。

e.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新王宫。

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声。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b超

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小结与作业。

声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

用过

太闷了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学生多举例

练习拍手

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画图

学生回答

利用学生的失误进行讲解较好

学生说过,但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时常的讲话声就是典型的应用

将声音这样的分类,只是讲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

鼓励学生多举例是开发其智力的好方法

为以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两个扩展型的例子,可以充当练习

这两个例子都比较陌生,可以引导学生画图认识

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利用。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2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3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4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

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

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5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6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 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然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写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再请同学对其进行评论是否正确。教师再对其进行规范教导。W=F·S 并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则功的单位就是牛·米(N·m).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的贡献,人们将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1J=1N·m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1J功的概念。

(三),做功了吗?(突破重点,体现难点)课件展示四幅动画分别为(a)女孩将一箱书搬起来 (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道路上匀速行走 (c)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足球被踢后,在草坪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其进行解说:1, 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F=0,W=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距离为零。如一人用很

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W=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图(b)。 (W=0)

然后让同学讨论四幅画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没有?为什么?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概括,归纳根据功的概念可知,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为加深学生对力与功之间关系的及力对物体做功概念的理解,课件展示例题:小明将质量为10kg的水桶从离井口三米的深处匀速提到井口,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对水桶做功了吗?若做了,做了多少功?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四),活动实验,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设计动手操作)1,在斜面上拉小车的实验,并计算在自己的实验中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2,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小车,使小车上升一定高度,测量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将两种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

(五),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示引入课题是播放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称为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样可以省力,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盘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样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或者可以省距离但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六)小结及作业安排。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作业设计:

1、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m,重力对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算你从一楼走到三楼要做多少功?

3、2008年8月11日,在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58kg级比赛中,中国名将陈艳青以抓举106kg, 挺举138kg和总成绩244kg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试估算出陈艳青在成功抓举的过程中对杠铃所做的功?

五,板书设计;

1,功:概念: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 1J=1N·m

4,力对物体做功注意事项,力,距离,功各自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5

一、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2.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电流和电路”一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器材

1.电教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两节电池组成的电源,开关,小灯泡,小电动机,小门铃,导线,铅笔,橡皮,金属钢笔帽,塑料笔杆,硬币。(以上器材均为两人一套)

三、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课题

设问讨论

问题:(1)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电,会是什么样子?

(2)你想知道有关电的哪方面的知识?

筛选本节学习内容,告诉学生其他电的知识,以后将逐步学到。

展开联想,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电学知识。

创设情景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电流和电路

学生实验

(1)讨论

提示实验警钟。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三次动手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小门铃发声,小电机转起来。

讨论探究,为什么小灯泡会发光,小门铃会发声,小电机会转。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发现用导线将电池、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有了“电”的流淌路径,从而产生电路的概念。

计算机投影演示猜想

演示、点拨学生思路

观看、讨论、猜想.

了解电路是如何形成的。

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抽象变为形象。

电路的组成

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观察自己所连接的电路,联系自家的家庭电路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观察能力

由简单电路联想到家庭电路及其他复杂电路的组成。

电源

用电器

设问学生实验(2)讨论

问题:(1)前边学过,光是一种能量,热也是一种能量,电是不是一种能量?(2)在电路中电能由谁提供?最终电又变成了什么?(3)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手电筒、收音机、计算器中的电池会用完吗?

思考探究。

用一节干电池、开关、小电机组成电路,观察小电机转速变慢,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图

设问启发(电脑投影)

问题:请大家想一个法子,把你连接的电路记录下来,回去告诉爸爸妈妈,看谁想的办法最简单,最明白,最能说明问题。出示电脑幻灯片,电路实物图。巡回指导。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6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一

年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对于刚进三中的我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于是我积极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7)班和高一(11)的物理教学工作,半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半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努力了,收获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寄望明天工作的更好。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教育没有失败只有成功。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二

2019年已经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主动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教室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教室

怎样教物理,《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室教学,我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学期我把教室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努力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集体备课中,分工协作,既照顾到本班实际情况,又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教室教学和提高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

另外,我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认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认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认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教室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教室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优良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不足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上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帮助,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以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三

在一学期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初二2个班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教学工作方面,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少讲,都要认真思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根据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在课堂讲授中,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讲析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等。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注意习题的实用性,要结合知识考点进行练习,工作总结《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讲完一章后都要对该章知识进行一次知识检测。

二、教学研究方面

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县区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虽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物理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物理教学的特色点,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总之,这学期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只有我们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太多的计较只会成为阻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例如: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继续提高课堂气氛,课后更多地了解学生等等。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四

2019年下学期,是跨世纪的又一个学期,这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师而言,这是历史好处的一期。在这一期里,各级领导都提出了更深好处的思考,作出了更具好处的战略部署,那就是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本人也紧紧围绕和依靠了上级的精神和决定,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任务。现将一期来的各项表现列举

一.提高觉悟,以思想为行动指南

一期来,我时时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心参加党内生活,收看、收听各类新闻报道,了解时事;在工作上发扬了一贯的任劳任怨的精神,做到不计个人得失,以校为家,以教为本;对待同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带,并能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对待学生则爱护有加,但决不放松严格要求。这一切行动,都源于一个思想上的目标──我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做一个合格的员。

二.立足本职,用心完成物理教学任务

1,本期,我担任了的是初三年级105班的物理教学课程。为了满足学生“一滴水”的需要,我在认真备课、上课之余,还尽可能地利用了超多的休息时间来自学各类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最近,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工作,我又在努力自学电脑基础知识,还尝试着学习电脑MIDI制作软件CAKDWALL的使用。2,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把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中,我用心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诸如兴趣教学法、交互探求法、情感交流法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我深知学生组织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这天,巧妙组织学生活动,体现学生“五自”显得更为重要。本学期,我精心设计、编排了以下活动,做了以下工作:⑴科技作品制作比赛;⑵开辟物理科学知识探讨专栏;⑶解难题竞赛活动;⑷寻找身边科学知识的活动。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期,我所教的初105班的物理课程,在同年级的统考中,平均成绩达60分,优秀率3,及格率8,其中的肖化云同学每次的考试中均获同年级的第一名。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工作亦无止境。二十一世纪才是人才培育的时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我必须更加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五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学年的物理教学,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在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和耐心帮忙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现将这一学期在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制定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开学以来,我一向坚持作业的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状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对于每个班的后进生,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谈理想、谈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用心参与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注意吸取本学年组里老师及初三本学科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到二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本学期还参加了县三中物理教研活动,从中我学习了怎样有效指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怎样指导学生做好图片分析等,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如到网络上学习新的知识,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资料注入新鲜血液。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此外,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潜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职责和潜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仍然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不够有激情等,但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加倍努力。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 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习(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使用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用具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寓教于乐从而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鼓励表扬。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教案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之三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之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 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精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栏目小编在“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问题上做了深入研究并补充了相关资料,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1)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2)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么多的反思内容中,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具有最具体、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最着力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会有一堂好的课,但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会有一堂好课。而反思教学其实就是教师跟自己、跟同事、跟经验、跟教学理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实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可以真正将反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反思教学的作用。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全面、透彻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即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计划性自不必多说,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计划学习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能会进行的活动,也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在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计划性,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以保护学生难得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说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话,在对教材和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时,要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1)摩擦起电案例:出现了两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的情况。你是要教学生们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很好。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可以借机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好基础。经此一事,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同学故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平面镜成像案例:准备两根相同德蜡烛还是准备四根蜡烛?以前多数是准备两根。我们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够了。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预设答案:就给了两根相同的蜡烛,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了吗?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准备四根蜡烛:一根长的,一根短的,两根相同的,让学生任选。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简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反思抽取其精髓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换言之,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对“怎么教”研究的较多,但却往往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往往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你让我分三维我就分三维,反正我就重视知识与技能,还是原来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日常被忽视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全面的教学素养。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4)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5)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中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对于才开始接触物理的初二的同学,从课本了解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当然是做后者。

2.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很重要,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掌握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也就是需要理解记忆。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学会“预习”,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4.加强训练,需掌握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炼,记得快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__属并联”.

(3)反复强化,记得准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在练习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7)

这节课由于物理组的重视,课前集体备课,本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钻研教材,熟悉多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本节课获得优秀评价。但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能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还有欠缺。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8)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9)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高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是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

在这特定的社会学习情境时,教师不但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设计、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是人人化的过程。课堂经验也涉及到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自我评价,以及怎样与他人有效益地一起做事。在组织和管理中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要消除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对立,创设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心理环境。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偶然事故和学生违纪行为,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并进行富有成效的表扬的批评,使学生能够正常、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来。维护课堂内的组织纪律,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切实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具有民主领导风格的管理更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倾向于与学生一起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师生间能够经常讨论,共同维持课堂秩序,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和蔼可亲,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

任何时期,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练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等。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篇10)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产生摩擦力,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这样学生感受会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

在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很难理解,如果能够先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即两物体接触并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样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高中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产生的条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的方向: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

4、大小:

5、的测量: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2)解题思路:把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和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2000字汇总


教师范文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1】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串联和并联》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叙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征,是在学习了电路和电路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又为之后电学内容,欧姆定律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掌握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经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构成,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对电的认识仅限于电器的使用,缺乏对电路的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会给更多机会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连接和研究电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电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串、并联电路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与识别。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和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我将本节课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等四个环节。

1.新课导入

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景进行导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丽的街景和闪耀的霓虹灯,请学生观察说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电路结构和用电器,同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流和电路的构成,电路图等知识。进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思考这复杂多样的用电器是如何连接到一起,能否画出电路图。”引发学生思考交流,顺势引入本节新课串联和并联。

通过图像生动介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2.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分为串、并联电路的认识,串、并联的特点和家庭电路三部分展开。

首先,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来向学生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行连接电路来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之后我会把连接成功的电路拿到奖台上进行展示,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时学生会发现所有电路被分为两个类型,进而向学生讲解串、并联电路定义。即两个小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为串联电路。而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再接到电路中为并联电路。同时并介绍在并联电路中两个电路共用的部分叫电路,单独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着请学生根据实物图,利用上节课学习过的电路的构成,把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其余学生拿着草稿纸上进行。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所画的电路图,再一次对串并联进行介绍。顺势过渡到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探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首先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联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这时我会向学生说明在电路连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先断开开关,再连接电路。之后,我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对用电器的作用改变开关位置时,开关对用电器的控制是否改变。在等整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巡视小组实验,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进而得出结论: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而改变位置,并不影响它对用电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对并联电路进行探究,最终自主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电路讲解,我会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电路和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来向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电路,并请学生也举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物理。

3.巩固提高

在应用新知环节,我会展示具体例题,如: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的电路图,请学生判断电路是属于串联还是并联。经过学生思考作答,把知识运动到具体题目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小结作业

对于小结我会采用问答的方式,请学生结合板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这样既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记忆,又锻炼了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会设置不同困难的作业,在完成课后练习题的基础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联电路的例子,并试着画出电路图。这样以便照顾到不同的学生,同时也结合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3】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4】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光现象》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本次说课内容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课内容是光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在整个光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在课前有一个良好的教材分析,还要对所教授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分析和把握。)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会先通过小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探究实验为主,加强直观教学。

(海灯会给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指明方向,明确教学目标也可以让整个课堂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根据新课标理念,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三个维度。因此我指定了三维教学目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着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实验法

(在确定了以上的内容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进行如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进行演示实验,在茶色玻璃板后放置一支蜡烛,然后向杯中倒水,让学生观察蜡烛在水中“燃烧”现象,并提问学生其中原因,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入本节课课题。

意图:我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为后面做好铺垫。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首先我会讲授平面镜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平面镜的成像有何特点。然后让学生回顾平时照镜子时的情景,进而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像的位置在平面镜后,物与像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提问学生: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较像的大小,学生根据问题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然后我会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包括:两个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纸,刻度尺,铅笔。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我会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验步骤,让多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到大致方案为: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观察像在镜前还是镜后;再将另一个棋子B放到镜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实验结论,我会解释虚像的定义,进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提问学生解释导入时小实验的疑问。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之后我会进行纠正补充。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较为简单,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想出大致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是巩固提升环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让学生让学生画出用对称法画出字幕“B”,“F”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最后在小结作业:我会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布置的作业为让学生课后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图:总结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本节课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布置作业可以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提纲式的板书,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5】

物理研究的是力、热、光、电等现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现象及其规律,而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是光学实验的一个开始,所以做好这个实验也为后面的光学规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还不具备很好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求太严。根据学生前一节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学生还很模糊。所以这节课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进行合作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根据本节的内容和学生情况,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一些生活现象知道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能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目标)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会利用两种反射解释有关现象。(能力目标)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这一节的重点是利用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图。

1、课前准备:

上课前发放器材:光的反射实验器一套、激光手电(四人一组)。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好小组号,同时画好上课用的光路图。

2、教学过程:

1)学生动手实验,引入新课:

先给学生演示:正对着墙照有个光点,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不对着墙照,如何让光点出现在墙上?同时对学生提出评价:看谁先做到?做到的报出你的小组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都很积极动手实验,一开始就把学习气氛活跃了起来。再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光的反射。同时教师适当的点拨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并让学生举例,加深对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问题,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点)

通过老师的一个演示反射,提出问题:通过这个现象你来猜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了什么规律?(在这个地方要把一些名称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说出猜想和后面的实验)学生猜想:为了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评价。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把评价的要求和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在这个地方加入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探究思考,发现归纳,同时让相邻小组相互检查,既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意识也增强了,同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结论,有的学生会去看课本,这样得到的结论能够全面一些。

学生实验之后请得出结论的最多的小组说出他们的结论,其他组补充。在学生的实验结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反射光线上的一点的对称点会在入射光线上找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结论作图。还有学生会说:既然法线是人为画上的,那么入射点就可以移动,不用总是在一个地方,教师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鼓励。有的小组会说:反射面必须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师可以简单说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并就势引导学生得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的实验设计非常的好,应该加一个鼓励:这个小组将镜面朝下,这样做实验使得光线非常的清楚,实验效果很好。最后教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再把光的反射规律加以明确和强化。实验结束,让学生整理好器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紧跟着一个跟踪练习:让6名学生到黑板上利用刚学的光的反射规律做光路图(也是为后面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他学生在下面任选一个画,同时完成后面的练习。学生的作图可能会出现不画法线的、两个角不相等的、光线漏掉了箭头的,或是将光线箭头画反了的,所以在这里也对学生的作图做一个评价,通过评价讨论总结出作图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在做题中总结规律或是一些注意问题。

3)观察光路图,学习两种反射:

利用黑板上学生的作图,这个图课前画在黑板上了,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光的反射规律作图,巩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识,再就是为后面引出两种反射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教师三个三个连起来引出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问题:入射光线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线不一样,思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教师不再做统一讲解。

4)小组交流,归纳总结: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

5)当堂达标:

学生做导学案的达标题,让做的快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有不同意见的去用不用颜色的笔改,最后全班交流统一定出答案,再让同桌用红笔互批。最后小组长统计组内全部过关的得到一个对号。最后的达标评价既是对学生这一节课学习的一个评价也是对小组的一个总体评价,这样就能带动好的学生去帮助弱的学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我的课说完了,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好学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

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

从抽象到形象。

好学教育: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好学教育: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argin-bottom:8px;">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三:功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8】

摘要:《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浮力;中考热点;实验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9】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篇12】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高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是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

在这特定的社会学习情境时,教师不但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设计、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是人人化的过程。课堂经验也涉及到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自我评价,以及怎样与他人有效益地一起做事。在组织和管理中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要消除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对立,创设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心理环境。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偶然事故和学生违纪行为,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并进行富有成效的表扬的批评,使学生能够正常、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来。维护课堂内的组织纪律,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切实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具有民主领导风格的管理更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倾向于与学生一起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师生间能够经常讨论,共同维持课堂秩序,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和蔼可亲,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

任何时期,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练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等。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0714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