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华。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案和课件的改进。在本文中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将分享一些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的内容,感谢您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这篇有价值的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本课的目标设计有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感悟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通过认―想―――写―――用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3、根据诗歌的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三、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1、导课。通过生活中的而两个场景提问学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引入“难道只有人才有语言?”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明白虽然大自然没有语言,但却清楚地传递着信息,从而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本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皆在检查学生是否将课文读流利正确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已将本课的字词障碍解决了。

3、指导书写“省”“略”“圈”,主要强调书写要规范和正确。

3、学习诗歌内容。本部分先让学生带着“诗歌共有几小节和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大声读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让学生具体回答都介绍了哪些语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具体的熟悉。同时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从而深刻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这些现象到处都有睁眼看见,作者发现了,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插图,谈内容,说感受,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5、指导朗读。在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了解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时,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组配乐赛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集体荣誉感。

6、拓展。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仿写诗歌是打下基础。

7、结束语。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点名文章主题。

将诗歌中所提到的语言用重点的词语全部写出来,同时将文章的结构也体现出来,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后记:

课题: 11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物候观测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 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组词: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读课文,正音。

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本》4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6

3)尝试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自选)

5、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教学教案

师寨初级中学 八年级上册 学科:语文

教学课题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m.SxW9.cOM 实习报告网】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

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哦,原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同学简单介绍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共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2.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3.小组比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派代表读,每组两段)

同学们点评、教师点评重点指导第一二自然段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出示投影,回答问题

1.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小组抢答,看哪个小组有对又快?

四、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举例加以说明?

举例子610段中有很多例子

品味语言

1.朗读第1自然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探讨问题: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这几个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róng)化 孕(yùn)育 翩(piān)然归来 农谚(yán)

B.簌(shù)簌落下 了解(jiě) 销声匿(nì)迹 纬(wěi)度

C.衰(shuāi)草连天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yì)阳

D.风雪载(zhài)途 隧(suì)道 头晕目眩(xuàn) 窥(kuī)见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

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摘一摘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

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一、导入。

师出示:黄叶纷纷落下的 图片,请学生观察,思考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生:秋天到了

师:是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用它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秋天到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谁记得这首诗描绘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师:出示图片(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那么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

二、自由读文。

师: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边想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然后和同桌一起完成填空题。

出示填空:

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 )。

蚂蚁搬家告诉我们( )。

蝌蚪在水中游告诉我( )。

大雁往南飞告诉我们( )。

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 )。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我( )。

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 )。

生:读、划、想、与同桌交流填空。

三、指导读文。

师:哪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遍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飘得高高的白云。我读给大家听。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天上的”突出读了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认为这个词可以突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想用哪个词表现你的理解。

生:

师:是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云?你知道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吗?

生:-----------

师(出示超级连接地课件):彩云。我们经过观察,又发现了这么奇妙的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还知道那些预示着天气变化的大自然的语言呢?你也能像作者一样写一段吗?

出示:你看那( ),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

明天准是( )。

生:观看图片,仿写。

师:经过观察思考我们认识了天气的语言,那么季节的语言有趣吗?谁喜欢,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

师:抓住词语来表达你对语言的兴趣,很好!春天和秋天都用他的语言和我们交流,那么夏天和冬天有语言吗?你也能像作者一样写一段吗?

生:------

师:你还喜欢那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觉得大树和鱼鳞很 有意思。

师:想看一看吗?出示“年轮”和“鱼鳞”图片。

生:观察,谈感受。

师:大自然真得很奇妙,它们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和我们交流。

要是粗心大意我们还真就不能发现。还有那一小节你最感兴趣?

生:“三叶虫”化石?

师:出示图片和资料介绍。

四、默读。

师:请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用你的话概括大自然用它的语言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天气变化、季节更替、年龄大小、地质变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生:妙不可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是呀,确实妙不可言。天有语言,地有语言,水有语言,就连那砍倒的大树都有语言,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的云

地上的蚂蚁

水中的蝌蚪

空中的大雁 妙不可言

树的年轮

大鱼的鱼鳞

三叶虫化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本文以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教学步骤

1、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二、字词: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1)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10)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11)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3、通读初知:

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②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③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④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⑤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⑥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⑦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第二部分:

①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②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②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③“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④“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⑤“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第四部分:

①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②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③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5、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0932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