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初三学月考试数学试题教案模板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希望《初三学月考试数学试题教案模板》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初三(上)第一学月考试数学试题(B)

一、选择题:(14×3分=42分

1、Rt△ABC中,∠C=900,AC=5,BC=12,则其外接圆半径为()

A、5B、12C、13D、6.5

2、一元二次方程x2-3x-1=0与x2-x+3=0所有实数根之和为()

A、2B、—4C、4D、3

3、在Rt△ABC中,∠C=900,a、b、c为三边,则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a=csinAB、a=bcotBC、b=csinBD、c=

4、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个

(1)三点确定一个圆.(2)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3)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4)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A、0个B、1个C、2个D、3个

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α+β=900,则sinα=sinβ;B、sin(α+β)=sinα+sinβ

C、cot470-cot430>0

D、Rt△ABC中,∠C=900,则sinA+cosA>1,sin2A+sin2B=1

6、过⊙O内一点M的最长弦为4cm,最短弦为2cm,则OM的长为()

A、B、C、1D、3

7、a、b、c是△ABC的三边长,则方程cx2+(a+b)x+=0的根的情况是()

A、没有实数根B、有二个异号实根

C、有二个不相等的正实根D、有二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8、已知⊙O的半径为6cm,一条弦AB=6cm,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是()

A、300B、600C、600或1200D、300或1500

9、关于x的方程x2-2(1-k)x+k2=0有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是()

A、α+β≥1B、α+β≤—1C、α+β≥D、α+β≤

10、设方程x2-x-1=0的二根为x1、x2,则x12、x22为二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y2+3y+1=0B、y2+3y-1=0C、y2-3y-1=0D、y2-3y+1=0

11、若x1≠x2,且x12-2x1-1=0,x22-2x2-1=0,则x1x2的值为()

A、2B、-2C、1D、-1

12、要使方程组有一个实数解,则m的值为()

A、B、±1C、±D、±3

13、已知cosα=,则锐角α满足()

A、00<α<300;B、300<α<450;C、450<α<600;D、600<α<900

14、如图,C是上半圆上一动点,作CD⊥AB,CP平分∠OCD交⊙O于下半圆P,则当C点在上半圆(不包括A、B二点)移动时,点P将()

A、随C点的移动而移动;B、位置不变;C、到CD的距离不变;D、等分

二、填空题(4×3分=12分)

1、某人上坡走了60米,实际升高30米,则斜坡的坡度i=_______.

2、如图,一圆弧形桥拱,跨度AB=16m,拱高CD=4m,则桥拱的半径是______m.

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2y-xy-y=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是

,,试写出一个符合以上要求的方程组:

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1—4题,每题5分,5—6题,每题6分,7—8题,每题7分,总分46分)

1、(5分)如图:在△ABC中,已知∠A=α,AC=b,AB=c.

(1)求证:S△ABC=bcsinA.(2)若∠A=600,b=4,c=6,求S△ABC和BC的长。

2、(5分)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4x2+7=0.

3.(5分)解方程组:

4、(5分)如图,AB=AC,AB是直径,求证:BC=2·DE.

5、(7分)如图,DB=DC,DF⊥AC.求证:①DA平分∠EAC;②FC=AB+AF.

6、(7分)矩形的一边长为5,对角线AC、BD交于O,若AO、BO的长是方程

x2+2(m-1)x+m2+11=0的二根,求矩形的面积。

7、(7分)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x+n2=0,其中m、n是一个等腰△的腰和底边的长。

(1)求证:这个方程有二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方程的二根x1、x2满足丨x1-x2丨=8,且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4,求m、n的值。

8、(5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二根之比为2:3,试探索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参考答案:

DDDAD,ADCAD,DBDB.

二.

1:1;

10;

y(x-)(x-);

.

三.

1.(1)作BD⊥AC于D,则

sinA=,

∴BD=c·sinA,

∵SΔABC=AC·BD

∴SΔABC=bcsinA.

(2)SΔABC=bcsinA

=×4×6×sin600

=6.

2.原方程变为

设=y,则原方程变为

-2y+1=0,即2y2-y-1=0.

∴y=1或y=-.

当y=1时,2x2-3=1,x=±2.

当y=-时,2x2-3=-,x=±.

经检验,原方程的根是±2,±.

3.由(2)得(2x+y)(x-3y)=0.

∴y=2x或x=3y.

∴原方程组化为

用代入法分别解这两个方程组,

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

4.连结AD.

∵AB是直径,

∴∠ADB=900.

∵AB=AC,

∴BD=DC,∠BAD=∠CAD.

∴,

∴BD=DE.

∴BD=DE=DC.

∴BC=2DE.

5.(1)∵DB=DC,

∴∠DBC=∠DCB.

∵∠DBC=∠DAC,∠DCB=∠DAE,

∴∠DAE=∠DAC,

∴AD平分∠EAC.

(2)作DG⊥AB于G.

∵DF⊥AC,AD=AD,∠DAE=∠DAC,

∴ΔAFD≌ΔAGD,

∴AF=AG,DG=DF,

∵DB=DC,

∴ΔDBG≌ΔDCF,

∴GB=FC,

即FC=GA+AB,

∴FC=AF+AB.

6.∵矩形ABCD中,AO=BO,

而AO和BO的长是方程的两个根,

∴Δ=(2m-2)2-4(m2+11)=0

解得m=-5.

∴x2-12x+36=0,

∴x1=x2=6,即AO=BO=6,

∴BD=2BO=12,

∴AB=,

∴S矩形ABCD=5.

7.

(1)∵m和n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边的长,

∴2m+n>0,2m-n>0,

∴Δ=4m2-n2=(2m+n)(2m-n)>0,

∴原方程有两个不同实根.

(2)∵丨x1-x2丨=8,

∴(x1-x2)2=64,

即(x1+x2)2-4x1x2=64,

∵x1+x2=2m,x1x2=n2,

∴4m2-n2=64.①

∵底边上的高是

,

∴.②

代入②,得n=2.

n=2代入①,得m=.

8.结论:6b2=25ac.

证明:

设两根为2k和3k,则

由(1)有k=-(3)

(3)代入(2)得6×,

化简,得6b2=25ac.

初三(上)第一学月考试数学试题(B)

一、选择题:(14×3分=42分

1、Rt△ABC中,∠C=900,AC=5,BC=12,则其外接圆半径为()

A、5B、12C、13D、6.5

2、一元二次方程x2-3x-1=0与x2-x+3=0所有实数根之和为()

A、2B、—4C、4D、3

3、在Rt△ABC中,∠C=900,a、b、c为三边,则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a=csinAB、a=bcotBC、b=csinBD、c=

4、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个

(1)三点确定一个圆.(2)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3)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4)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A、0个B、1个C、2个D、3个

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α+β=900,则sinα=sinβ;B、sin(α+β)=sinα+sinβ

C、cot470-cot430>0

D、Rt△ABC中,∠C=900,则sinA+cosA>1,sin2A+sin2B=1

6、过⊙O内一点M的最长弦为4cm,最短弦为2cm,则OM的长为()

A、B、C、1D、3

7、a、b、c是△ABC的三边长,则方程cx2+(a+b)x+=0的根的情况是()

A、没有实数根B、有二个异号实根

C、有二个不相等的正实根D、有二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8、已知⊙O的半径为6cm,一条弦AB=6cm,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是()

A、300B、600C、600或1200D、300或1500

9、关于x的方程x2-2(1-k)x+k2=0有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是()

A、α+β≥1B、α+β≤—1C、α+β≥D、α+β≤

10、设方程x2-x-1=0的二根为x1、x2,则x12、x22为二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y2+3y+1=0B、y2+3y-1=0C、y2-3y-1=0D、y2-3y+1=0

11、若x1≠x2,且x12-2x1-1=0,x22-2x2-1=0,则x1x2的值为()

A、2B、-2C、1D、-1

12、要使方程组有一个实数解,则m的值为()

A、B、±1C、±D、±3

13、已知cosα=,则锐角α满足()

A、00<α<300;B、300<α<450;C、450<α<600;D、600<α<900

14、如图,C是上半圆上一动点,作CD⊥AB,CP平分∠OCD交⊙O于下半圆P,则当C点在上半圆(不包括A、B二点)移动时,点P将()

A、随C点的移动而移动;B、位置不变;C、到CD的距离不变;D、等分

二、填空题(4×3分=12分)

1、某人上坡走了60米,实际升高30米,则斜坡的坡度i=_______.

2、如图,一圆弧形桥拱,跨度AB=16m,拱高CD=4m,则桥拱的半径是______m.

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2y-xy-y=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是

,,试写出一个符合以上要求的方程组:

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1—4题,每题5分,5—6题,每题6分,7—8题,每题7分,总分46分)

1、(5分)如图:在△ABC中,已知∠A=α,AC=b,AB=c.

(1)求证:S△ABC=bcsinA.(2)若∠A=600,b=4,c=6,求S△ABC和BC的长。

2、(5分)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4x2+7=0.

3.(5分)解方程组:

4、(5分)如图,AB=AC,AB是直径,求证:BC=2·DE.

5、(7分)如图,DB=DC,DF⊥AC.求证:①DA平分∠EAC;②FC=AB+AF.

6、(7分)矩形的一边长为5,对角线AC、BD交于O,若AO、BO的长是方程

x2+2(m-1)x+m2+11=0的二根,求矩形的面积。

7、(7分)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x+n2=0,其中m、n是一个等腰△的腰和底边的长。

(1)求证:这个方程有二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方程的二根x1、x2满足丨x1-x2丨=8,且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4,求m、n的值。

8、(5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二根之比为2:3,试探索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参考答案:

DDDAD,ADCAD,DBDB.

二.

1:1;

10;

y(x-)(x-);

.

三.

1.(1)作BD⊥AC于D,则

sinA=,

∴BD=c·sinA,

∵SΔABC=AC·BD

∴SΔABC=bcsinA.

(2)SΔABC=bcsinA

=×4×6×sin600

=6.

2.原方程变为

设=y,则原方程变为

-2y+1=0,即2y2-y-1=0.

∴y=1或y=-.

当y=1时,2x2-3=1,x=±2.

当y=-时,2x2-3=-,x=±.

经检验,原方程的根是±2,±.

3.由(2)得(2x+y)(x-3y)=0.

∴y=2x或x=3y.

∴原方程组化为

用代入法分别解这两个方程组,

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

4.连结AD.

∵AB是直径,

∴∠ADB=900.

∵AB=AC,

∴BD=DC,∠BAD=∠CAD.

∴,

∴BD=DE.

∴BD=DE=DC.

∴BC=2DE.

5.(1)∵DB=DC,

∴∠DBC=∠DCB.

∵∠DBC=∠DAC,∠DCB=∠DAE,

∴∠DAE=∠DAC,

∴AD平分∠EAC.

(2)作DG⊥AB于G.

∵DF⊥AC,AD=AD,∠DAE=∠DAC,

∴ΔAFD≌ΔAGD,

∴AF=AG,DG=DF,

∵DB=DC,

∴ΔDBG≌ΔDCF,

∴GB=FC,

即FC=GA+AB,

∴FC=AF+AB.

6.∵矩形ABCD中,AO=BO,

而AO和BO的长是方程的两个根,

∴Δ=(2m-2)2-4(m2+11)=0

解得m=-5.

∴x2-12x+36=0,

∴x1=x2=6,即AO=BO=6,

∴BD=2BO=12,

∴AB=,

∴S矩形ABCD=5.

7.

(1)∵m和n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边的长,

∴2m+n>0,2m-n>0,

∴Δ=4m2-n2=(2m+n)(2m-n)>0,

∴原方程有两个不同实根.

(2)∵丨x1-x2丨=8,

∴(x1-x2)2=64,

即(x1+x2)2-4x1x2=64,

∵x1+x2=2m,x1x2=n2,

∴4m2-n2=64.①

∵底边上的高是

,

∴.②

代入②,得n=2.

n=2代入①,得m=.

8.结论:6b2=25ac.

证明:

设两根为2k和3k,则

由(1)有k=-(3)

(3)代入(2)得6×,

化简,得6b2=25ac.

jk251.cOm扩展阅读

[year+]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评析相关教学方案


安徽省XX年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注重能力稳中求新

XX年安徽中考数学试题延续了近五年的命题风格,考查全面,难易适中,既有利于检测出全体考生的基础知识,也满足了后续学校对考生能力的选拔需求。充分体现了安徽省“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一份值得肯定的好试卷。

一、试卷结构和难度分析

试卷选材较前两年有所变化,但没有超出《安徽省XX年中考(数学)纲要》的要求,试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和灵活度,较XX年难度有所增加,尤其几何题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较前四年要求提高。

整张试卷中“数与代数”约占50%,“空间与图形”约占40%,“统计与概率”约占10%。均接近于前几年中考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试题考查的重点突出,并保持适当的梯度:方程及其应用、整式的化简、圆、解直角三角形、图形变换、概率统计以及函数等重点知识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综合和跨越。考生做题时较容易上手,即使是难题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试题考查的效度较高。

二、试卷考查重点分析

1、试题注重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全卷考查学生数学实际应用的有六道试题(第5、11、12、18、20、21题),约占总分的1/3。这些题目涉及工农业、信息产业、交通、环境保护、正确决策等方面,具有时代气息。这些问题都要求学生能从问题中读出必要的数学信息,并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试题具有一定创新性与操作性,全面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试卷第8、14、18、21、22、23题等都具有探究性,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思维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

其中第22题是一个“新概念题”,题目定义了一个“同簇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以这个概念展开两个问题,题目很新颖,其中第(2)问学生感觉有些难度,需要较好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解题经验。

第23题(压轴题)要求学生能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进行研究,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图形变换,正确添加辅助线,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命题变化与启示

试卷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和分值较前两年有所变化,比如:

1、对于圆的考查以往一般以选择或填空呈现,今年将圆与三角形结合起来,以10分的解答题出现,综合性较以往有所提高。

2、统计问题前几年一直作为解答题,占据10或12分的分值,今年把统计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简单的考查,把概率作为12分的问题进行考查,且不仅考查了学生联系实际的想象能力,而且题目摒弃常规的解答和思考方式,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3、往年一直把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综合考查作为压轴问题,今年将它们与正多边形结合起来,以14分的问题分步考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启示:

1、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今年试卷第9、10、14、21、23题都对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平常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思考方法,切忌缺乏思考只追求答案的题海练习。

2、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虽然今年对学生阅读题目的要求较以往有所降低,但定义性问题仍然作为12分的解答题对学生进行考查,比如第22题。

总之,通过今年的试题发现重视课本和基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经典初中教案初三数学堂线的垂直平分线(


初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授课老师:授课时数: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3、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4、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合作交流,领会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及证明。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教学难点证明三线共点及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能发现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结论。但概括和运用定理的能力仍需提高。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意图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教学时间预期效果猜一猜发现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活动:折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展示学生作品2、尺规作图作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问题1:活动要求问题2:通过活动,探讨发现规律。1.折纸2.作图讨论相互的发现并用几何画板验证结论课件辅助8充分参与,并能发现规律证一证总结规律并能说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及证明。用三种语言表示定理。小结:思考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证明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交流完整的证明过程。交流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课件辅助8能证明,但表达不是很理想。议一议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图p29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教师做好点拨引导已知一边和这边的高,尝试能否作三角形,能作多少?讨论它们是否全等?若已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尝试作三角形。课件辅助8能回答两问题但不一定能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做一做会作已知底边与底边的高的等腰三角形用尺规作图:已知底边及底边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1.分析已知,求作;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图(1)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的高有什么关系一般作图题的方法探讨。1.分析已知,求作,思考画法;2.规范作图,口述作法:3.讨论一般作图题的方法课件辅助5大部分可以作出图形,但不一定能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练一练巩固所学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见课件练一练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进行个别辅导,反馈信息独立思考课件辅助5能完成但灵活运用有待加强考一考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见课件考一考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适当点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课件辅助9有困难,小结明确本节要求师生共同进行课件辅助2形成知识链作业巩固所学定理并能应用p30习题1、2、3。

散步流程导学式教学设计_教案模板


七年级语文流程导学式教学设计

时间

9月日教材第1页总序第1节

学习内容

《散步》

学习目标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分析

问题设计,精品内容。自主探讨,教师引导。

学习准备

字典,小黑板。

学习流程

导学策略(一)、独学感知课文内容①检查生字词。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二)、对学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第一、散步的时间?第二、散步的地点?第三、散步的人物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第五、什么分歧?第六、谁来解决分歧?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三.自主合作探究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三、课堂小结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布置作业.--:大家说说文中有四个人物,都有怎样的特点?

教学后记

数学教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发现疑难;理解领会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促进数学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及交流能力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一册第一章中学过的这条公理并给出证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定理的内容叙述出来.(3)激荡思维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认识.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其推论,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他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2)弄清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的分类;

(3)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学习,使学生知道分类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

(5)通过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渗透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及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探究式

教学过程:

1、阅读新课,回答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哪些?(指出来并给予解释)

(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

(3)写出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的情况.

教师最后板书给出.

(要求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

2、发现并推导出三边关系定理

问题1:用长度为4cm、10cm、16cm的线绳(课前准备好的)能否搭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

问题2:你能解释上述结果的原因吗?

问题3: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满足什么条件时,三条线段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发现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3、导出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及其它两种方法

由前面得到了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个依据.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定理的基础上来找:

估计学生很容易得到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给每一个学生表现个人数学语言表达才能的机会)

能否简化上面定理及推论?从而得到如下两种判定方法:

(1)、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4、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例1判断题:(出示投影)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已知三线段满足,那么为边可构成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

(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定理及推论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做在本上,只需口答即可)

(本例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到为止)

例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其中一边长4,求其他两边长.

这是一道有课堂练习性质的例题,允许学生有3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允许想出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它同学补充完善.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例4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

如图1现在要建一个维修站h,试问h建在何处,

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ha+hb+hc+hd为最小,

说明理由.

本例有一定的难度,给出的方法是解决此类型问题常见的极为简捷的方法,略微构造就可以使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答案.

5、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还知道了定理和推论的一系列灵活运用:

(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判法: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2)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若时间宽裕,让学生经讨论后自由表述,其他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1#8、9

b.思考题: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p,求证:

(ab+bc+cd+ad)<ac+bd<ab+bc+cd+ad

2、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提示:由上面方法2,a+b+c>2a又a+b+c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模板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公理的发现

(1)画图:(投影显示)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

(2)实验

让学生把所画的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3)公理

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作用: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之一.

应用格式: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

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

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

2、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分析:(设问程序)

“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

由图形可以得到几个条件?

解:(略)

(2)讲解例2

投影例2:

例2如图2,AE=CF,AD∥BC,AD=CB,

求证: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

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

结论.(3)讲解例3(投影)

证明:(略)

学生分析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教师点评)

(4)讲解例4(投影)

证明:(略)

学生口述过程.投影展示证明过程.

教师强调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见方法.

(5)讲解例5(投影)

证明:(略)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后,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

3、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2)公理应用的书写格式

(3)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6#6、7

b上交作业P57B组1

思考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内切圆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

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

(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

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

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怎样画?

2、分析、研究问题:

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

3、解决问题:

例1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

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

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

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

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

(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

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

2、类比:

名称

确定方法

图形

性质

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1)OA=OB=OC;

(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

(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

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

4、概念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

(三)应用与反思

例2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

求∠BOC的度数

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

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

例3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

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

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

证明:连结BE.

E是△ABC的内心

又∵∠1=∠2

∠1=∠2

∴∠1+∠3=∠4+∠5

∴∠BED=∠EBD

∴DE=DB

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

(四)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三角形的内切圆?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

(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

(五)作业

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

(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

(2)计算出最大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

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

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

(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案模板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2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叙述判定定理1,定理1的证题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讲解新课]

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的“SAS”让学生得出:

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和中,

且.

求证:∽

建议“已知、求证”要学生自己写出.

另外,依照判定定理1的两个证明思路,让学生自己说出辅助线的作法.

下面判定定理3的引出与证明同判定定理2,这里从略.

在讲解判定定理3的过程中,再一次强调使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它.

例3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与是不是相似,并证明为什么:

(1),,

(2),,

解:让学生试着写出解题过程

这种类型的题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正确的题目加以证明;二是对不正确的题目要说出理由或举反例,但后者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降低难度,这里的题目全是正确的,只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给出证明就可以了,不必研究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不相似.

[小结]

1.让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思路与方法.

2.会利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38中A组5、P241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08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