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观沧海教案

时间:2023-11-09

观沧海教案4篇。

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步骤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的达成效果,同时也与教学的课程标准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编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不仅可以避免教师遗漏重要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下面的“观沧海教案”相关知识点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内容,欢迎大家访问,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观沧海教案 篇1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2、写实与想象。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方面: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四方面: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当你面对大海时,你想干什么呢?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作者简介预计用时2分钟。

地——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封号——魏武帝。成就——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环节3朗读预计用时15分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背景介绍预计用时3分钟。

在公元22019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想象: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环节5研讨分析预计用时15分钟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教师: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2、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3、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想象、夸张)

5、请同学们在读诗歌,看看那些是写景的句子;那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明确:写景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抒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环节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帮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

环节7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下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写一篇对曹操有关人物介绍及评论。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沧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如李白的《静

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等等,相信大家对古诗也有一些了解,古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绝句和律诗都是属于近体诗,古体诗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等,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是一首乐府诗《观沧海》。

2、作者介绍:

3、创作背景:

二、诗歌内容学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纠错读音,然后齐声诵读。

3、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文。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xx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海: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译文:向东行登上了碣石山,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2)学习第二至四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译文:水面宽阔浩荡,山岛巍峨的耸立在海边。

山岛上丛生的树木,奇花异草生长的一片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滚着巨大的波浪。

(3)学习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注释: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好像是从大海中产生的。

银河,星星发出璀璨的光芒,好像是从大海中发出的。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设计大全

2.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设计...

3.初一语文《王几何》教案大全

4.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

5.初一语文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大全

6.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品教案

7.初中七年级语文《邓稼先》经典教案设计

8.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选教案

9.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大全

10.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

观沧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x k b 1 . c o m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 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 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观沧海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x/x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x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x/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JK251.com延伸阅读

观沧海教学教案6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观沧海教学教案”是由栏目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我们提供以下建议以供对此感兴趣的人参考!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百草丰茂 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2

能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能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能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学会树立远大的志向。

1、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

大家知道曹操吗?你喜欢这个人吗?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歌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1、抽生朗读。

2、学生自读,识字、正音。

3、范读。

小组合作学习:边理解诗句边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要求:一边画,一边说,同时用画笔和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景。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小组成员可作补充。

1、说一说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包容,这种博大,是何等的气魄呀!)

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怀。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1、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2、总结:

大气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气魄,方有大作为。愿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有大作为!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意,也是检查字音。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指导朗读课文。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 X X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七言句X X/ X X/ X X/ X或者(X X/ X X/ X/ X X )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 )诗,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 )、( )。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东- - -,以- - -。

水- - -,山- - -。

树-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运用。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

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九〉布臵作业。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4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教学总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作者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四、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实景

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观沧海教案热门5篇


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中教案课件不可或缺。准备优秀的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教案在学科研究和学生思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正在寻找精良的教案课件素材,那么这篇文章会深入分析和阐述“观沧海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观沧海教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习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六合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观沧海教案 篇3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 篇4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观沧海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1895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