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生物教案

时间:2023-11-17

2023生物教案(精选十一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2023生物教案(精选十一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教案(篇1)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物教案(篇2)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x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x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社会性x的基本特征,培养珍惜并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树立与别人互助合作、融入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x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x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x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x,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第一部分】借题发挥。提出问题:人类就像群聚的昆虫一样,终日忙忙碌碌,虽然偶尔碰头交流,但却为能脱离生物的属性x。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x、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x,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x和协调性x,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x生物相类似的特点,需要联合,需要一团一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部分】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类比论证——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x;

对比论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方面做对比比较分析,突出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x;

举例论证——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抓住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由现象层面到本质特性x逐步深化。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x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x,焦点是反思人类行为,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作者的论述幽默调侃,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议论深刻,给人理性x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启发】讽刺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启发】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是有些为难。“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启发】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一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启发】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启发】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x。

【教学反思】

生物教案(篇3)

1、说教学目标

根据“花的结构和类型”这一节在本书中、本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通过本章的教学,首先要掌握花的基本结构,认识花的主要部位是花蕊;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使学生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上述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2、说教学内容

“花”这个器官在植物的分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被子植物的分类单位中,“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单位,而每科植物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花和果实上。因此“花的结构和类型”不仅是第六章第三节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讲清楚花的结构,学生对后面学习“传粉和受精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在第十九章讲“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第二十章“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与花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就是第二十二章中讲“植物的主要类群”时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花是生殖器官之一,与繁殖后代有关,花之所以属于生殖器官,是在于它具有进行生殖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花的传粉与受精就在这里完成,花的其他部分都是对花起保护作用或其它辅助作用的。因此,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讲课时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即雌蕊和雄蕊,防止学生把花被——特别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学生一提到花,就联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就不是花。这一节内容中有许多学生比较陌生的名词,如花托,花柄、花萼、花药、子房等。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掌握花的结构,认准各结构名称,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本安排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桃花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分,以求获得感性认识。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在于有条不紊的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解剖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真正理解花的主要部分,至于有些植物的花,为什么能够吸引昆虫,为什么具有芳香的气味,学生也是感兴趣的,但根据《标准》要求,制作简单介绍。

3、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书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生物学科的实验性、直观性强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积极使用电教手段,我是这样选用教学方法的:(1)、讲授与投影演示结合;(2)、观察与实验结合;(3)、讨论与综合归纳相结合。因为本节教材内容不算太多,课堂内容不是很大,整节内容就是围绕花的结构和分类来讲述,我认为有足够的时间来让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实验。我首先采用第一种方法介绍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及讲花的分类;然后使用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边观察实物边解剖边认识其结构和功能,并区分花的类型,在解剖的时候强调花蕊的结构。

4、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设置悬念

首先复习与本节有关的内容,如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组成,让后提问:花是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为什么呢?它是不是进行生殖、繁殖后代的作用呢?要了解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习花的结构(引入课题)。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先放几张花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花,同时强调各种植物的花形状各异,美丽芳香,五彩缤纷,装扮着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再向学生说明尽管这些花形状、大小、颜色各异,可它们的结构和组成却基本相似,进而导入新课,这是在黑板上板书:“花的结构”

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2分钟,我认为,这一环节对生物课教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根据目前的状况,学生不可能利用课后时间预习生物课,然后放ppt——花的基本结构,教师对照投影片边介绍结构名称,边讲述功能,边板书花的基本机构和功能一览表,尤其注重介绍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和功能,突出强调“一朵花中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讲到种子,学生自然会想到繁殖后代!即与繁殖后代有关系。从而说明花是生殖器官,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接着介绍花的类型。可以结合ppt对学生说,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和桃花一样是完全花,各种花有属于各自不同的类型。同时板书:“花的分类”首先介绍向桃花一样的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称之为两性花,还有水稻花、月季花、郁金香等,同时板书:“两性花”,然后结合ppt介绍一朵花上只有一种花蕊的花称为单性花,如南瓜花、黄瓜花等,板书:“单性花”。最后介绍,有些花不能繁殖后代,花朵上没有花蕊,称为无性花,板书:“无性花”,举例:八仙花、向日葵的舌形花、马兰等。

三、巩固新课

1、利用图片或花的结构模型指定1—2名学生说出花的基本结构,主要部分和他们的功能,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准确的部分及时指正!

2、观察与实验

每组指定一位小组长分发实验材料用具(花,小刀),再对照书本的实验步骤依次解剖,尤其是观察花蕊的结构。解剖子房观察里面的胚珠,并注意观察子房在花托的什么部位,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解剖,教师来回指导。学生边实验边讨论:为什么说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位?这时估计学生能很快回答出:因为一朵花中,只有花蕊与结出的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所以说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

3、随堂练习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改通常使用的口头小结,而是放放花的结构和分类的图片及文字解说,使学生深刻、牢固的掌握新课。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最新初一生物说课稿花的结构和分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生物教案(篇4)

一、说教材及学情

1.1教材解析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章的第1、2节内容。第13章共有4节内容,本节在整个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学过的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和土壤里的生物等内容,都为学习本节作了铺垫,本节内容也是对前面所学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同时本节为第3、4节学习作了适当的铺垫,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

第1节内容从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俗名的不科学性,引起认知冲突,进而介绍生物的学名;第2节内容安排上是从超市分类摆放的商品引到生物的分类,进而引出科学的分类,再给自己熟悉的动植物的分类。两节内容都注重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确定第2节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学习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对生物的命名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生物的俗名,校园中植物标牌上的学名等)。但是,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其次,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是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1.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说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说出分类系统的七个阶层及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和“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

(2)能力目标:识别生物的俗名和学名;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并提取有用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成因:依据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4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

教学重点:生物学名的含义;尝试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一定的特征给动物和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能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性及选择性原则,结合三维目标及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立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1.5课时安排

二课时(连上)

1.6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

二、说教法

2.1采用的教法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法。

2.2采用该教法的依据

该教法的选择始终体现构建以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为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使这种学习环境真正得以在课堂中实现。

三、说学法

3.1采用的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和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运用小组讨论、综合分析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2采用该学法的依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法的实施,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4.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生物多样性》视频。地球上生物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约定俗成200多万种,每年还有许多生物被发现,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首先要认识它们,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4.2利用网络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

下图是网络课件的内容:共有6个模块的内容(学生点击相应按钮即可进入该模块的学习),其中前三个模块是供学生自主学习,后三个模块是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模块一:生物的俗名。例举了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的几种生物,同时提供了搜索工具,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你认为这些俗名的使用有何优点及弊端?

模块二:生物的学名。简单介绍了林奈的生平,有关林奈更详细的内容作了链接,详细讲解了双名法。

问题1: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为什么?问题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种多样的,而学名却是统一的,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模块三:尝试分类。按照动物的形态特征,制作了尝试分类小游戏。

问题:分析各种分类标准有什么优缺点?

4.3利用网络课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模块四:科学的分类。介绍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生物分界的历程和7界分类系统。

问题1:人和猫、桃和小麦在分类上有哪些相同阶层?又有哪些不同?问题2: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数量有什么变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还是减少?

模块五:给动物分类。简单介绍了动物的类群,制作了动物分类小游戏。

问题: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归类的?

模块六:给植物分类。简单介绍了植物的类群,制作了植物分类小游戏。

问题1:。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归类的?问题2:你认为植物分类选用的标准主要是植物的哪些特征?问题3:学习植物分类,认识了多种多样的植物,你有什么感想?

4.4利用留言簿进行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在留言簿中针对本节内容,发表感想,有疑惑的地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网上交流讨论,网络的支持还可以将学习进一步延续到课后。

生物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通过观察,证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细胞结构、细胞的生活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头脑中已经初步构建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件情趣导入

播放PPT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单细胞生物

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象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象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活动2【讲授】授课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眼虫,疟原虫,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二、激发情趣。

激发兴趣:总结每个小组的收集情况(学生收集到草履虫的资料有草履虫的细胞图片、名字的由来、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从资料上认识到草履虫是一个具有生命体的生物。

三、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结构特征。 尝试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来解释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四、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

1 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运动是怎样完成的?2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能看到食物泡吗?草履虫身体里所有的食物泡一样大吗?说明了什么?

五、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归纳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1、让学生谈谈草履虫的应激性:在清水和培养液中,草履虫选择待在培养液一边;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食盐后,草履虫往清水一边移动,说明其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请学生谈谈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生物教案(篇6)

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你们也做了实验,知道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比如水分子和某些小分子就很容易进出细胞,很多大分子就不那么容易。我们把细胞膜的这种功能特性称作什么?(选择透过性)我们说“结构决定功能”,当时的'科学家就在想究竟是什么结构,让细胞膜具有了选择透过性。一批科学家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其实他们当时连组成细胞膜的成分都没有搞清楚。看过书的同学都知道,细胞膜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质。这最先是一个叫欧文顿的人提出来的。大家看着自己课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欧文顿的实验,还有他提出了什么假说。

同学们,欧文顿提出假说。因为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证据不是直接证据,是间接证据。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在化学课上要学的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容的意思就是结构相似的物质彼此容易互溶。但是这个相似相溶原理本身只是一个经验法则,只能说大多数时候是对的,不排除有例外。所以说,欧文顿的假设是一个“大胆的假设”。

当然这毕竟是假说,后来膜被分离出来以后,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膜的成分有哪些。

膜的主要成分弄清楚之后。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来看脂质。

脂质是一大类物质,其中有一类构成膜的骨架,他就是磷脂。

同学们仔细观察,磷脂有大大的头部,一个长长的尾巴。头部是亲水的,叫亲水头部,尾部疏水的,叫疏水尾部。磷脂的密度是小于水的。现在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假设一滴磷脂滴在水面上,一边是水一边是空气,磷脂会怎么排布?它的头朝那里?尾朝那边?示结果。

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结合前面我们讲解的实验,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一下关于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吗?

归纳总结:1.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2.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分布:覆盖、镶嵌、贯穿;4.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①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一方面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这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这段科学史给予我们很多有用的启示,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重点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生物教案(篇7)

说教材

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习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习调查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说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思路: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说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习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说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说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地位。

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 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 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 检查预习题 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习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 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 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

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习

出示两道题:

1、 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 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习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 机器人是生物吗?

2、 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下节预习题设计

1、 请你调查你们住的小区内有哪些生物?

2、 设计一个调查表。

说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习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习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生物教案(篇8)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运用感观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

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产生兴趣。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听过这个故事吗?

小猫很有趣,农民伯伯种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3、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秘密,(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1、那么,种子的外表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

3、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想想它对种子有什么作用?(保护)

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在种脐一端有个小孔,叫种孔。猜猜种孔有什么作用?(水分容易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三、研究浸泡的种子

1、刚才直接用眼观察,得到了许多科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知道种皮保护着怎样的生命呢?试着分一下,怎么样?

3、这三个烧杯是老师提前一天浸泡的10粒花生、

油菜、黄豆的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分别放了200毫升水,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5、种子吸收了水分有什么变化吗?

1、这些可爱的种子,现在我们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了!

2、你准备怎么观察?

(请一生上前示范剥去种皮的过程)提问要注意什么?

3、观察剥去种皮的种子。

4、继续观察: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在这两片豆瓣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5、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

4、各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5、你能展示一下你的发现吗?

6、将这些种子的种皮剥开后,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点,是什么?

(都能分成两半;都有一个小芽等。)几片子叶?(两片)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是双子叶植物,……也是双子叶植物。这个“小芽”是什么?(板书:胚根、胚芽)下面大家在你手中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课件材料中指出胚根、胚芽。

8、找到了吗?在你画的图中标出胚根、胚芽、子叶各部分。

9、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1、你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谁能猜猜看?

2、学生猜测。M.jk251.Com

3、大家的猜测很丰富!但要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

4、实验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5、重点记录内容的讨论。

6、实验操作记录:

1)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3)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7、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8、讨论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9、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种子萌发长成一棵植物的情景?

六、课堂小结。

生物教案(篇9)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通过对椒草生根和马铃薯发芽的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通过对椒草生根和马铃薯发芽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彩。●教学重点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教师准备:一朵桃花的挂图或投影片或植物开花和结果的多媒体课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注:师生共同简要复习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导入新课,教师语速尽可能舒缓)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是——(学生:地球),那么地球上除了我们自己以外,还有我们生活的环境。哪些同学能跟大家谈一谈环境包括哪些呢?

学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动物,还有山、水等等。

教师:非常好,像大家刚才所说的环境中,阳光、空气、水都属于没有生命的物体,即——(学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则属于有生命的物体——生物。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学生B:生物体的生活需要营养,在营养物质被消化和吸收以后,生物体又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学生C:生物能进行呼吸,像我现在这样吸入O2,呼出CO2气体。

学生D: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呆得时间较长,当遇到光线照射时,会迷眼。生物体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长和繁殖,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也许一句话可以使一名学生看到希望)教师:通过对生物体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就主要依靠这五条基本特征。从生命本质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生物体而言,寿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整个生物圈内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演绎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学生E:每个生物体死亡之前都已经产生出自己的后代了。

教师:对了,非常好。因为生物体能够通过生殖和发育繁衍后代,从而保证本物种的延续。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教师: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生殖。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多媒体演示如下:

教师: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么?她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她通过受精作用完成。

学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教师:通过对从前知识的回顾,当我们再拿起诱人的桃子时,请不要再浪费,请你珍惜,它是经过艰难的历程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桃树的种子被勤劳的双手播进土壤后,过一段时间,它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还有许多植物像桃树这样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然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我们称这种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注:学生的答案很多,教师应注意仔细听他们的回答,出现错误时给予纠正)教师:除了大家所列举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进行生殖呢?比如:马铃薯、洋葱、月季等。它们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大家翻开书第3页,观察这两幅图,回答投影片上的问题。

投影内容如下:

教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个组讨论的情况。每组组长选派一名“形象大使”汇报,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好吧,我们现在就开始,第1组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观察情况吧

学生G:我们组经过观察,发现椒草用叶片浸泡后,叶片下生根,最终长成一个新植株;马铃薯块茎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也能发芽。虽然这一个是叶片生根,一个是块茎发芽,但最终都有同样的结果,都能长成一个新的植株。而它们二者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学生H:我们组认为通过这样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银星海棠的茎浸泡在水里,几天就可以生根。还有新长出的植株和母体长得非常相似。

(注:教师在此可以适当向学生提出“性状”二字,并可稍作解释,为遗传和变异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I:我们组要对此进行一些补充。我们发现生物的生殖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是各有所长。比如前一组同学所说的由母体器官繁殖的这种方式速度快,时间短,又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异。

学生J:我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植物都属于这种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树等。

教师:太棒了,大家总结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后继续努力。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类似于椒草、马铃薯这种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我们称这种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教师:这种无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好了,对于刚才所说的一些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自由大论谈]

学生K:在马铃薯的块茎发芽后,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体栽进土壤中,为什么还要连结一部分块茎呢?

学生L:老师,我没有亲自动手做过插柳条的实验,但我想问把一段柳枝剪下后就直接插进土壤中,能成活吗?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这两种方法,哪种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学生M:甘薯、洋葱、蒜都和马铃薯一样长在地下,它们也是块茎繁殖的吗?

学生N:细菌和真菌都是由母体繁殖,它们也属无性生殖吗?如果是的话,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还有哪些无性生殖方式呢?

生物教案(篇10)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

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物教案(篇11)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942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