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12-05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9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但是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需要精心设计。经过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你是否正在为教案课件而烦恼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意搜集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案”,以下是必要信息请仔细阅读!

高中地理教案 篇1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高中地理教案 篇2

[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重难点突破]

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结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高中地理教案 篇3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36~37)。

高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高中地理教案 篇5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一、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以及,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和作用。

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2)—a(3)—c(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 篇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地球上人类的分布与活动情况,了解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理解气候与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的形态与地球的运动

2. 地球上的气候带及其分布

3. 地球上人类的分布与活动情况

4.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过程

1. 地球的形态与地球的运动

(1)引入

通过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实际形态,进而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手段,呈现地球的运动方式。

(2)授课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自转方向、时间以及公转轨道和周期等方面,使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地球上的气候带及其分布

(1)引入

通过谈论不同地理区域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授课

讲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地理位置、造成原因以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气候带的概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 地球上人类的分布与活动情况

(1)引入

通过展示各大洲的人口分布图以及人类活动的分布情况,激发学生对于地球上人文特征的兴趣。

(2)授课

介绍各大洲不同地区的历史文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分布的原因,让学生们在了解各地文化的同时,思考人类如何适应地球环境,发挥出优势。

4.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

(1)引入

通过展示气候变化的相关事件历史,如工业革命、石油燃烧等,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感受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2)授课

介绍气候的形成机制以及气候变化的诸多原因,比如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借助气候模拟和梦想地球观看,让学生知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需要做出怎样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吸收知识并进行运用。

五、教学效果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特征、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了格局认识,同时掌握了基本的地理学术语和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教案 篇7

一、通用原理

1、遇到弯曲情况最好做切线

2、任意相邻两条等值线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值距。

3、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4、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用切线法)

5、注意逆向思维的使用

二、等高线

1、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邻点之连线)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黄海平均海平面是计算高程的起点,即高线的零点。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同图等距):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悬崖,峭壁例外)。

3.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记忆)

类型高度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一般在200m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较小

高原一般海拔较高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地区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100m以下地形起伏、坡度较缓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100m以上地表起伏大

盆地无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间低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剖面图

三、等温线(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

等温线分析——即等温线的“三读”:

⑴读等温线的数字: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①判定半球: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判定低中高纬地区

15--250为低纬地区5--150为中纬地区50以下为高纬地区

③判定地形:低温区-----山地或丘陵;高温区-----洼地或盆地

局部等温线闭合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再判定是低温区或高温区

注意温度高低与其它知识结合:

“大于大的”——夏季陆地、盆地地形、城市、冬季水面等;

“小于小的”——冬季陆地、山地地形、夏季水面、森林绿地等

④判定相对高度—1000米/60

⑵读等温线的的延伸方向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⑶读等温线的弯曲变化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40°---60°S处的等温线较平直---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等温线弯曲——“凸高值低、凸低值高”法:等温线向高值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等温线向低值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方法:分析某两点气温高低或等温线弯曲、闭合的原因:

首先考虑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其次考虑地面状况:若两点均在海洋上,则主要受洋流影响(暖流-高,寒流-低);若两点均在陆地上,则主要受地势的影响(海拨高--气温低)。

第三,考虑大气环流(如冬季—气温陆低海高,夏季—陆高海低。)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四.等压线图的判读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比较气压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图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五.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判读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水位线与地形起伏保持一致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等值线分析

(a)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b)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高中地理教案 篇8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地球自转的意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 区时及经度的简 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 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

(2)概念:因②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③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分钟。。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向西⑩。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 ,先出生的为哥(姐)、后 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 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 (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 10 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 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高中地理教案 篇9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除了具有综合性外,还有区域性和空间性特点。这就要求在地理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有综合联系的观点。“教学案例”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

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新颖,只有科学、新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结论、解释现象。下面通过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案例,教会学生探究大气热量的传递过程,并通过问题及情境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思想,还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地理思维解决地理问题。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点,如何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案例教学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是通过案例学习一种方法或原理。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节时,虽然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案例,但是我们并不是就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而是要通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来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

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不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值得讨论。太难的问题学生无法入手,讨论更是无法进行,也没有讨论的气氛,课堂死气沉沉,教学目标也无法是实现。所以,设计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地理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性,最好问题的答案是多样性的',只要指向一个中心思想即可。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有时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才更全面,因此只有问题有了思维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地理探究过程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问题比较空泛,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也就没有了探究兴趣。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中,为了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我设计了如前面表中的第5个问题,这样分解后,学生就比较容易地顺着问题理清思路,从而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了。

案例教学中,不仅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样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当然如果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和案例不妥,也可以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不仅如此,还要为学生的提问预设时间和空间,打破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使学生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闪烁思维的火花。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实施过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完善。每一次案例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师创设的问题都可能会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地理教师,应该接受挑战,使“案例教学”这一教学形式更加完美。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049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