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圆的面积教案

时间:2024-01-07

圆的面积教案15篇。

现在咱们一起来读这篇揭示“圆的面积教案”内涵的文章吧。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前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编写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投入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支持工作。欢迎大家查阅参考资料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圆的面积教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

我是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中心小学的李强。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面积》。

一、教学分析

《圆的面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它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等知识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经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直尺、量角器等。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思想为主线。”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时,针对整合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直观的演示,弥补动手操作和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圆形草坪”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探索,体会“转化”思想:

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当学生束手无策时,帮助学生从头脑中搜索出已有的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思想。

然后,围绕“转化”教师和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并逐步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接下来,引导学生说明两个组方法的`共同点。为深入研究做铺垫。

2、深入研究,感受“极限”思想

学生研究时从直觉上觉得这样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但是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很困难。

针对此整合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弥补动手操作和想象的不足,展示把圆分成32份、64份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像的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察和空间想象力。再把拼成的图形进行对比,问:你们发现什么了?再继续分下去呢?使学生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

3、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这一环节,将常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分段并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并发放示意图,学生借助数字、字母、符号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针对有困难的小组,利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最后交流展示,归纳公式。

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解决问题,检验巩固

本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课只设计了两个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圆面积计算的理解。

(四)回顾知识,体味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课的最后我提问:“本节大家有什么收获?”这样不仅和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又重新体味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了探索精神,渗透了数学思想,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教学效率。

圆的面积教案 篇2

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董启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85~88页,面积的含义和常见的面积单位,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

3、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和合作的能力;

5、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卡片各一张。

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和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各一张,2支不同颜色的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和计算物体的表面或者一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例如:

1、我们三(5)班后面的一块玻璃坏了,要想去再配一块,就需要知道它的大小。

2、我们要为教室里的这面墙面粉刷,要根据墙面的大小来决定买多少油漆。等等这些都和面积有关系。那什么是面积?测量和计算面积时要用到哪些单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面积——面积单位”(板书)

二、依次展开

(一)直观感知面积

1、初步认识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课本的封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盖的面,这两个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

请大家比一比,看一看,哪个面大些,哪个面小些?这说明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2、初步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1)师出示:

它们都是围成的平面图形。(板书)(2)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给他们涂上涂色,其他同学把书上85页两个图形涂上颜色。师:比较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 那我们就知道了,“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看一下“

到这里,我们面积的概念就已经出来了。

3、归纳面积的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二)、联系实际

观察比较 说一说不同物体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让生举例说面积的大小(和现实相联系)师:我这里也有几个比较面积大小的题目,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两片不同大小的邮票→两片不同大小的叶子→们面积的大小)

(三)、自主探索

归纳比较

(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

你能一眼看出上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怎么相比较?你们手中也有这两个图形,利用手里的学具,比较一下他们大小(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生:①剪刀剪;②用小正方形来量;③„„(对各种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找最佳方法)师生小结:最好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比较他们的大小。

(四)、似是而非

衔接引入 看下面两个图形,哪个比较大?

(1)

(2)

师:是不是(1)的小正形个数多就代表(1)的面积大啊?为什么? 生: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它们的衡量标准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国际上通用的“面积单位”(板书)。

(五)、联系实际

巩固新知

1、师:想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这个新朋友吗?那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自学课本第87~88页上面的内容。(课件出示①~②)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面积单位的大小是如何规定的?(生汇报小结)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你能在练习本上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师:(请一生答)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画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是怎么画的? 师:我们手里的这两个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拿出学具),大的是1平方分米,小的是1平方厘米,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和自己的指甲相比较,看看和你的哪一个指甲差不多大?

3、拿起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看一看,它和老师的手掌差不多大,那1平方米有多大呢?本来老师想画一个1平方米给大家看看,但来到了这个教室之后,我发现现不用画,因为我脚下的这个大地砖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4、请一位同学来量一量,看它的面积是不是1平方米。(让学生来验证)师:想不想知道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位同学啊?

请同学来站一站!(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感知1平方米的面积)

5、找找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后请生汇报)

三、说 动 想 笑:

1、说一说:

(1)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2___________;(2)伟伟的大拇指甲大约是1________;(3)老师的手掌大约是1_________;(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________。

2、动动手:

帮课桌量一量它的脸有多大?

3、想一想:

分别用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大小,用哪一个比较快?哪一个比较准确?(讨论后小结)

4、笑一笑:(小马虎日记)

2005年9月12日

我今天从3平方分米的床上起床后,用1米长的牙刷刷3牙,拿8平方厘米的大毛巾洗了脸,撑着3平方分米的伞来到教室后,看到同学们在40平方厘米的教室内考试,我连忙拿起1厘米长的铅笔开始答卷。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一说? 实践活动

估一估:你家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大?并想办法验证?

板书设计:

面积——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所围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所围成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所围成的面积是1平方米。

圆的面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感悟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红领巾、杯盖、树叶、墨水盒、纸币等实物

平面图形若干、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师:很高兴能和三年级的小朋友一起上一堂有意思的课。你们欢迎老师给大家上课吗,谁愿意上来和老师握一握手,表示对老师的欢迎。(握手后老师和学生的掌心向外)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为我和××小朋友的掌面哪个大?

[选择和学生握手预祝成功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来也巧妙地引出了“面”,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也是有大有小的。你能从周围找出一些“面”来吗?(书本的封面、黑板的表面等)

师:黑板的表面和书本的封面,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小呢?(学生观察后回答)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取名叫面积(板书:面积)

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书本封面的大小是书本封面的面积。(板书)(让小朋友轻轻地把这两句话说一说。)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3、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黑板面的面积比书本封面的面积大,书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板凳面,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面积,什么叫板凳面的面积?(要把桌面和板凳面摸完整)比一比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较出板凳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那么你能想到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板凳面的面积小呢?(学生举例)

4、开放练习,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

①同桌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比较手掌表面的面积。

②请学生自己举例说说。

二、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请小朋友们看这里的一些物体,(红领巾、杯盖、树叶、墨水盒、纸币)现在我将这些物体的表面描画下来,我们把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

2、那平面图形有面积吗?明确: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即时练习:想想做做第四题(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动手操作,涂一涂,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刚才涂的`红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蓝色线的长度又是图形的什么呢?

生:红色部分是图形的周长,蓝色线的长度是图形的面积。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即时练习:

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2、赛一赛:出示几组平面图形,你看出谁的面积最大,

第一组:(两个平行四边形,大小明显)

第二组:(两个圆形,大小明显)

第三组:(两个长方形,大小相近)

对于第三组,大家的意见似乎不太统一。眼睛有时候也会欺骗我们,所以光凭眼睛看,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你能否想出更好的办法,准确的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比较图形的面积。

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我们每个座位都有这样的两个图形就代表题目中的两个图形;同时为了大家比较方便,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如果有困难的话,就看看小组里的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4、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师课件演示)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我会想

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

3、我会数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3、我会说

师: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吗?引导学生进行面积的比较.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的收获?

六、课外拓展,升华知识

游戏规则:全班分两组,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第一组看的是4格的,第二组看的是6格的,让学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况下根据格子数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

通过讨论得

出: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圆的面积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2.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我把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面积这样抽象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本节课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教师通过激励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

通过引导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 大胆放手 ----让学生学习后,懂的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三)综合应用,发展思维;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前热身:播放拍手歌,与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愉悦学生心情。

2.情境导入,激活学生思维:与学生一起回想,刚才的游戏中,同学们的手,与老师的手,哪个大啊? 生:老师的手掌大 师:手掌的什么大呢? 生:手掌的面大。

师:这里说的,手掌的面,指的是手掌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面积。(初步引出“什么是面积”?)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

这里我设计“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一认、说一说”五个关节

①用心看一看:身边的书本、冰箱、切开橙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哪个大?

②动手摸一摸:课桌面、文具盒的面、数学课本的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③体验比一比:动手比较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的大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几个环节,我们感受到了,数学书的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以及硬币的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像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通常称为物体的面积。

初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④仔细认一认:

1.比较圆和三角形与其他两个类似不封闭的图形,哪个,才是物体的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是它面积

与学生总结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⑤请你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 面积 )。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

2.借助学具,比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从而制造学生认识冲突。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 ①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剪拼 ②用小方块摆一摆 ③画格子再数一数 3.宣传 创意大比拼:

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 感受到: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这里也可以继续追问:那么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相同吗?)

(三)综合应用,发展思维

第一关 说一说: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第二关 比一比: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 最终得出2号空地,铺地用砖最少,

第三关 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那么大。

(设计这三个练习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1.畅谈收获,学会了什么?

2.课外作业:课本50页练一练第5题。

四、说板书设计

这里主要是设计,“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并列,突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总之,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的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圆的面积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题导入: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在讲新课前,哪位同学愿意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

2、学生发言。

3、师:××同学猜对了,老师的身高是一米五八,那么一米五八表示多高呢?哪位同学可以把它换成另一种说法。

生:就是一百五十八厘米;一米加五十八厘米;一米加五分米加八厘米;

4、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这里的“米”“厘米”“分米”都是什么单位呢?

生:长度单位。

5、师:对,它们都是长度单位。那么1米有多长呢?哪位同学可以用手给老师比方一下。1分米呢?1厘米呢?

学生用手比方。

师:真好!现在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用手比方一下呢?那我们大家就一起用手比方一下1米、1分米、1厘米。

同学们一起用手比方。

6、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学习过的长度和长度单位,知道用长度单位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1)、师:大家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如课桌有光滑的表面,铅笔盒有五颜六色的表面,数学书有漂亮的封面。现在就请大家摸一摸铅笔盒的表面,再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铅笔盒的表面比数学书的表面小。(2)、师:请同学们再摸一摸自己课桌的表面,练习本的表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课桌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3)、师: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黑板的表面,和刚才我们摸的那些表面比起来,怎么样?

生:黑板的表面比刚才那些表面大得多。(4)、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比如:课桌表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铅笔盒表面的大小叫做铅笔盒的面积,那么,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叫什么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数学书的面积。

师:说的真好!那黑板表面的大不叫什么呢?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叫黑板的面积。

2、平面图形的大小(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物体的面积,在以前我们还学习过不少图形,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么,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我们看一下屏幕,(出示课件),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谁大谁小呢?

生:正方形大,长方形小。

师: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呢?

生:平行四过形大,三角形小。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图形,能与其他图形比较大小吗?

生:不能比较大小。

师:为什么其他图形能比较大小,而这个图形却不能呢?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

生:因为这个图形有两条边没有连接起来。

师:看来这个图形和其它图形是不一样的。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样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封闭图形,(板书),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而像这个图形这样周围不封闭的图形,不能比较大小,也就谈不上面积了。我们可以说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样?

生:大。

师:三角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生: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小。

师:但能说这个图形的面积比其他图形大或小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不是封闭的图形,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现在,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什么叫物体的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通过积极动脑,已经知道了什么叫面积。现在,你们看老师手中有两个长方形,哪位同学可以给老师说一说: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

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看来,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对这两个长方形谁大谁小不能形成一致,有的同学说这个大,有的同学说这大,很难区分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现在,我们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怎么样?

生:也很难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我们看,对于这两个图形,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那么,怎样做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它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师:好,看屏幕,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这是与老师手中拿的一模一样的两个长方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的面积大?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生:同样大,因为它们的格数相同。(3)、同一格子标准的必要性(指名三名学生,发给每人一张画好格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着同学数出格子数)。

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个游戏。

找学生,要求他们背对着其它同学,提出要求:一会儿,老师将要每人发给你们一个长方形,注意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你手中的长方形。能不能做到?大声的告诉老师。

生:能。(师发长方形)

师:现在,你们偷偷地数一下手中的长方形有多少个格子,好,请你说一说你手中的长方形有多少个格子?你手中的呢?你的呢?

生回答。

师问:好,哪位同学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说一说: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小,为什么?

生:××同学手中的长方形面积大,因为他手中的长方形格子数多。××同学手中的长方形面积小。因为他手中的长方形格子数少。

师:他说得对不对呢?我们可以亲自看一下。现在,请你们三位同学把你们的长方形举给同学们看一下。

师:他猜对了没有。生:没有。

师:我们看他比较的方法明明很正确。为什么最后却没说对呢? 生:因为格子的大小不同。

师:这说明在比较图形大小时,对所选的格子大小有什么要求?

生: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要用大小相同的格子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师:这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格子,叫面积单位。在这里,由于三个长方形采用的面积单位不同,所以结果就不正确了。而刚才屏幕上的两上长方形采用的面积单位相同,所以结果是正确的。为了方便人们测量物体的面积,国际上对面积单位做出了规定,有什么规定呢?我们可以自已去学习一下,在自学以前,首先看屏幕上两个问题。(出示课件),自学时我们要认真,看谁能很快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A、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B、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A、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三个面积单位。首先看平方厘米,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那么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

师:在我们每人桌子上都有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找到它。现在,同学们用这个小正方形比一比,你们哪个手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回答后强调:由于每个人的手指甲大小不同,所以比较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数学书表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生:1平方厘米太小,量起来很麻烦。

师:我们换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就可以很快地测量出数学书表面的大小,这就是平方分米。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生: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大呢?

师:在我们每人手中也有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找到它。现在,我们用手比画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生用手比画。

师:接下来,同桌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数学书的大小。找同学演示量的过程。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个问题:若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生:量起来特别麻烦。

师:这时,我们就得用到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那就是平方米。哪们同学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那么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感受一下!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问:哪位同学可以猜一下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大约能站几名同学?

学生回答。

找学生站。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面积单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出示课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圆的面积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71至76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经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儿一个游戏,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两个三角形,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们找两个同学来涂色,谁涂色的速度快谁就获胜。(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说开始一起涂)

2、谁是获胜者,为什么他涂的快呢?

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大,一个三角形的面小。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词很好。

3、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两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为什么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师:我们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积,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今天老师用到一个词,面积,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么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词。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再卖房子的时候看见面积两个字,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含义了。

5、面积和物体的表面是有关系的。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现摸一摸课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的面,再摸一摸咱们做的凳子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面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6、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摸,你发现物体的表面的有什么,在摸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生:谁的表面大,谁的表面小。

师:这就说明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书: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摸的课本的表面的大小叫课本表面的面积,摸的桌子表面的大小叫桌子表面的面积,谁能用老师刚才说过的话说一说凳子表面的大小是什么?

结论:所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就是它们的面积

7、把数学课本的封面和光盘画下来,这两个图形就叫封闭的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讲解什么是封闭的图形?就是没有缺口,从头到尾相连的。

师:再画一个有缺口的,问这是封闭的图形吗?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封闭的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8、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有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9、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分着齐读面积定义。

10、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或

11、谁能起来举一个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说哪些物体的面积有大有小。

12、比较两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叠一下。

13、拿出两个长方形,比较两长方形大小,用重叠的方法不行了,怎么办?

生:用小方块摆一摆,谁摆的多谁大。

14、小组交流: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用哪种图形摆最合适,为什么?

生:最适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师翻过来,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可以吗?

生:不行,这样摆同样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无法比较。

16、怎么办?

生:我会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摆到两个长方形上,看谁摆的多,比较大小。

17、我们知道了要在物体上或图形是摆小正方形时要统一单位,用相同的正方形来摆。

1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面积单位,我们给这些小正形起了一个名字叫面积单位。板书: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三个面积单位

19、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并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举例)田字格,1角的硬币,大拇指盖,

20、打开数学书P74做一做1题,先估一估,看谁估的准。摆一摆是多少?

21、为什么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呢?

生:因为它能摆8个小正方形。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能盖住了。

22、老师让你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这个课桌的面积你认为怎样?

生:不合适,为什么?1平方厘米太小,桌子面积太大。

圆的面积教案 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执教者:余丽娥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3页。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经历观察、猜想、测量、交流、推理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卡片(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卡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讲授物体含义

师:教室内有很多东西,比如黑板、讲台、课桌、书本等等,这些都叫做物体。

2、感知物体的表面

师: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屏幕上三个物体(数学课本、课桌、文具盒)的表面在哪?用手指一指它们的表面。

3、初步理解面积意义

师:再次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文具盒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你觉得这些物体的表面谁的面大一些,谁的面小一些?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其它两个物体的面积?

4、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几个封闭的图形)上述几个图形你认识吗?你能指一指这些图形的面在哪?谁的面大谁的面小?也就是这些图形的面有大有小,换句话说这些图形也有面积,那是

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

师:(出示不封闭图形)这个图形的面在哪?它有面积吗?怎样的图形才有面积?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意义。(板书)

5、学习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

师:你能快速比较出上述两组图形的面积大小吗?像这种用眼睛可以直接比较出两个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观察法。也可以把两个物体合在一起再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二、引发冲突,合作探究

1、设置冲突,引导探究

师:老师手上有一块粉色和绿色的卡片,你能观察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观察法不适合,重叠法可以吗?看来这两种方法也有它们的局限性。我们很有必要来寻求一种更一般的方法。

2、合作实验,初步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比较出粉色和绿色卡片的面积谁大谁小。(课件出示实验过程的几个温馨提示。)

师:(展示三组同学的作品)这里展示的是三个小组选用不同小图形拼出粉色卡片的面积,你们觉得哪一张拼法不能很好的拼出粉色卡片的面积?为什么?

师:选用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都能完全遮住卡片的表面,一起来数一数它们分别用了多少个小图形?18>12,按理说上面的卡片面积应该比下面卡片面积要大才对,为什么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问题出在哪?

师:看来我们比较两个物体面积大小时,要么都选用小长方形,要么都选用小正方形,也就是要选用统一的图形,换句话说就是要选用统一的标准,其实这个统一的标准在数学当中叫做统一的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师:如果我们把这1小块长方形看做一个面积单位的话,这块粉色卡片用了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如果是小正方形呢?

3、再次实验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的图形也就是选择统一的面积单位来快速的比较出粉色和绿色卡片的面积。

师:通过拼摆,发现粉色和绿色都用了相同个数的小长形或小正方形,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通过实验,我们不但比较出两块卡片的面积一样大,还知道在比较两个物体面积大小时,要选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三、常见的面积单位

师:平常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几种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①拿一拿:学具袋中最小的那块图形就是1平方厘米。②量一量:它的四条边长度各是多少?是什么图形? ③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④说一说:哪个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⑤估一估:订书针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①设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

②量一量:我们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量一量它的四条边长度各是多少?它是什么图形?

③比一比: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你的手掌比一比。④划一划: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 ⑤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⑥估一估:数学书封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分米

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估教室地面的面积合适吗?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 ①猜一猜:边长时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②估一估: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多少人?

③站一站:1平方米大不大,原来可以站这么多人。④说一说:几张课桌拼在一起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哪个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睁开眼睛,看一看和你想象这中的一样大吗?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牛刀小试(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请你当回小法官

3、笑话:小明的一天

六、课堂小结,梳理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圆的面积教案 篇8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面积》。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讲圆的面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圆的的概念和周长之后的继续学习,并且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对学生来说也是质的飞跃,同时圆的面积这节课也很好的渗透了转化化归的思想。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我先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三维目标的把握,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从生活实例入手,呈现一个圆形的草坪,提出问题:如何求解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引导学生通过已有认知,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实际就是求这个圆的面积,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好处:从生活实例入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探索新知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学生能够回答出:是转化成已知面积的图形来证明推导的。这时我会发放圆形纸片、剪刀、带有不同颜色的笔等教具,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也利用转化思路来求解圆的面积。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剪刀,四人合作交流,动手剪拼,看能否转化。在此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下场巡视,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表达想法。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到:将圆平均分成4份,但是没有拼成之前学过图形;将圆平均分成8份,拼剪之后得到一个类似平行四边形;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剪之后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由于这个拼接过程不像之前的直线图形,所以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我会采用动画展示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之后所拼成的图形。通过这样直观展示,给学生一个更为明显的印象,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圆能够转化成长方形这一问题。

这时我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长方形的长和圆的什么是相等的?

第二:长方形的宽和圆的什么相等?

第三: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就能得出圆的面积应该是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进而得出结论。

圆的面积教案 篇9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运算和观察活动中独立探索和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成本。 能够结合具体情况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沟通的能力; 丰富学生对真实空间的理解,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同时学会欣赏他人; 通过参与探索和实践活动,获得积极而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流动性,体验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定的长方体长宽高,快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教具:

长方体纸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识,介绍实物,揭示主题。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一个长方体。你能告诉我们长方体的特征吗?

(从长方体的面、边、顶点等方面复习)

老师:长方体要来客了,请帮它设计一件漂亮的外衣。拿出准备Cuboid和彩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最合理的?

生动的动手操作。

师生评价同学们做的大衣,算出面积?

二、自我探索形成样貌。

1.感受一下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复习长方体的哪些面被学生打包,展示课件,识别长方体的六个面,初步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

(2) 学生标记自己长方体的六个面(上、下、左、右、前、后)

2。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意思。

(3) 请学生展开长方体,告诉我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4)师生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各边的面积之和。

3。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交流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报告结果(多少学生可以

S=S上+S下+S左+S右+S前+S后S=2S上+2S左+2S前S=2(S上+S左+S前)S =C底h+2S顶

S=│(长+高)×(宽+高)-(高×高)│×2

老师:你们是值得学习,能够分析具体问题,找到简单的计算方法。希望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寻求最简单的方法。

三、转移类比,自己摸索,还有总结方法:

1.展示课件的长方体,请学生解释如何求这个长方体表面积?(1)什么是求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通信关键?

(2)显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用最简单的方法求它的表面积。

2.展示真实的立方体盒子(边长为15厘米)老师:和刚才的长方体观察对比有什么区别?

老师:画立方体。你能帮忙计算它的面积吗?

创建、评估和总结立方体表面积的公式。

四、应用与反思:

(1)知识应用:

1.一个长方形盒子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立方体的边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知识拓展:

无盖玻璃鱼缸的形状是边长为5的立方体分米。要做到这一点,鱼缸的最小尺寸是多少?

5.总结促进改进的学习方法: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圆的面积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 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目标: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认识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和极限思想的感受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复习引入

复习题:六(3)班的李斌同学沿着直径是20m的圆形花坛走了一圈,他走了多少米?

师:要求他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李斌看到绿化工人正在修整一块圆形草坪,就跟叔叔交谈起来,一个叔叔问他:“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时,李斌遇到了困难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要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实际上是求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通过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共同推导

(1)引导:我们以前是通过拼 (三角形、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割(平行四边形割开、再拼成长方形)的方式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能不能将拼割的方法用于这节课呢?如果能拼割,怎样拼割才合适?

(2)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将手上的圆形变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让小组的代表汇报结果,通过探究,排除不合理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展示课件。拼成的图形用学过的知识不能求出它的面积,因为它的边缘是弧线。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看起来就越像一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果能把圆分得足够的细,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了。(渗透极限的思想)。在这个环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3)探究拼成的长方形和圆的关系。注意: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圆的形状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面积的大小却始终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公式能够成立的关键。(课件演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2πr)÷2=πr。宽=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件运用的目标

图形面积的概念相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虽然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线段围成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关于面积的概念还是有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恰当地利用课件,可以灵活地展示图形面积与平面的大小关系。

五、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复习: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

圆的面积概念: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六、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规定的练习。

2、求生活中圆形物体面积。

(1)羊吃草问题。

(2)灌溉问题。

开课时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后迎刃而解,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这节课就准备体现这一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主动体现。[幼儿教师教育网 m.yjS21.coM]

圆的面积教案 篇11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教学重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三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这样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以丰富学习课文的阅读经验;并将阅读课文与理解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且提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人与鸟”的关系。

整体感知:

结合几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1)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2)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3)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让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想利用这几个问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阅读赏析: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自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牛津小学英语5BUnit8Attheweedends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B的Unit 8,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周末活动”。本单元和Unit 4的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He/She usually „有一定联系,通过周末活动引出本单元的四会内容和昆虫名称。涉及的句型有: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

二、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达到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到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本堂课借助flash:do you have any hobbies?复习近平时的活动;借助一些小奖品,如塑封的蝴蝶,螳螂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昆虫的教学打下基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化解难点。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师生的互动,从唱-游戏-对话-猜谜等活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游戏学生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能敢于、乐于、善于开口讲英语,积极参与交流,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2.认知目标

(1)、四会掌握词组:at the weekends learn from 三会词组 of course catch insects watch cartoons 等以前学过的词组。

(2)、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I often..How does he spend his weekends?He often„

How does she spends her weekends?She often„(3)、能听读课文并理解熟读。

3.能力目标: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生活交际,了解同学和家人的平时活动。同时通过调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听说读写单词词组(weekends.,at the weekends learn from能运用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进行交际。

2.教学难点是catch insects这个三会词组的发音。通过第一人称的练习转化到第三人称单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电脑、塑封好的昆虫、单词卡片 2.学具:学生自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氛围

英语歌曲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Do you have any hobbies?”这首活泼的歌曲既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歌词中的词组如:watch TV grow flowers take photos等又能为新课学习作铺垫,自然导入新课。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小学高年级学生仍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我一开始利用学生常用的报数让学生自然引出周六周日,然后老师示范说weekend,说得出的奖励一些塑封的小昆虫,然后自然引出词组catch insects既是对学会新单词的 鼓励,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3.趣味游戏,巩固掌握

从昆虫引出周末活动,从同桌之间的互问又引出第三人称单数的练习。为了巩固第三人称的练习,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人物,让学生来猜一猜他们怎么过周末的。特别是当老师提供一些名人来猜时,学生感觉特别兴奋,那时他们的偶像呢?这个过程看似游戏,其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今天的句型在不断的操练。4.,精选题型,适当练习

英语教学除了口头练习,也要注重写的练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习内容更深了,学生一定要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才能够掌握课堂知识,所以本课我设计了几个填空小练习,让学生对第三人称单数的人称变化和助动词的运用能自如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错误的地方一起分析。5.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如何让今天的所学用到生活中去,刚才的练习只不过是一些机械性的操练,如何让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设计了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人是怎么过周末和节日的,下节课交流,看谁的周末活动丰富,学生的任务明确了,任务能顺利完成了,那我的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

小学音乐《小乌鸦爱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小乌鸦爱妈妈》选自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2、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3、教材简析:(a)这是一首以动物为题材的儿童歌曲。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热爱,教育学生要尊敬,热爱自己的母亲,从小就要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b)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2/4拍。歌曲曲调简练,同音进行较多,具有叙事的特点。

4、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教学重难点:歌曲的学唱和歌词的创编。

二、说教法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

2、游戏与音乐紧密结合。始终把音乐放在重要位置,游戏、音乐、动作、情节都是为了加深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3、创设情境。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方法生动,简洁。

4、激励创新。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享受了成功的欢愉。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在学习中,我注意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

1、听音乐进教室

伴随《共产儿童团团歌》旋律进教室。学生根据音乐力度的变化,走出强、弱(重步,轻步走)。

2、新课导入

(1)、出示图片及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依据歌曲中出现的事物,我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片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图片一:在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只小乌鸦在野菊花周围飞来飞去,它不是在玩耍,而是在寻找食物。图片二:树林里有一只老乌鸦躺在树杈上的鸟窝里,小乌鸦坐在乌鸦妈妈身边,嘴里叼着虫子,一口一口喂着妈妈。)

当学生观看图片,聆听音乐之后,师问:这首歌曲的主人公是谁? 讲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想?(2)出示课题及歌词,集体有感情的朗读。(3)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4)教师范唱。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生倾听感受歌曲情感。

(5)学生学唱歌曲。(教师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根据不同情况,教师应有提示或示范,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

(6)、组织学生以“爱妈妈”为题,谈谈对妈妈的感情。如:帮妈妈做家务,爱惜妈妈的劳动成果,体谅妈妈的辛苦。

(7)、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看图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3、课堂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小乌鸦爱妈妈 看图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提示:一人演圈内的乌鸦妈妈,一人演小乌鸦,它在圈外自由地飞来飞去,寻找食物。五至八人组成圆圈似鸟窝,集体伴唱。

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可以提供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歌表演中,教师给每个学生表演的机会,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验,使他们获得快乐。

圆的面积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九册26~27页《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测量、设计,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在创新设计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采用割补法,把它转化成几个基本图形再进行计算。

教学预案:

一、课前导入、激情引趣

1、到现在,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2、把你最喜欢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5年级的孩子,情感日趋成熟,让他们自己说出喜欢的公式并用自己的经验把这个公式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跟大家提醒,代替老师一问一答的旧知复习,充分展示课堂的开放、大气。

二、合作探索、掌握新知

(一)学测量,说解法

1、我们学习的这些计算公式,今天要在生活中派上用场了(出示课件)。这是我们校园里的一块花圃,同学说认真观察。

思考:要计算出它们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如果老师只给你们一把米尺,要怎么测量?

思考和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用一把米尺解决要求面积问题时,同学们既要思考求这个图像面积所需的条件,更要思考这个条件如何获取,这无疑给了学生带来了极大地学习动力和动手试试的愿望。〕

(二)学会探究、挑战难题

1、我们校园里还有两块花圃,是这样的……(出示课件),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有些小困难,大家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同桌合作,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算式写出来。

3、指明汇报结果,师展示他们的结果。

4、结合课件,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割法和补法,并说明: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出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就像刚才这道题。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学探究、交流、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同时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建议,真正做到学生新知的获得不仅教师的告诉和训练,而更是学生的探究与交流。

三、联系巩固,强化方法

1、校园里还有两块花圃,都是像我们刚才研究的不规则图形。同学们,不管你们喜欢割法还是补法,用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现在就动手吧。

2、展示学习成果,优化解题方法。

3、总结提升:通过刚才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这两道习题,既有利于优化解题策略,更有利于让学生的知识从操作到语言的飞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

四、拓展练习,争当小小设计师

为了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美好,校长决定在建一做教学楼,教学楼前的花圃让我们来帮忙设计,看谁的花圃设计的美丽又大方,校长就采用谁的设计。那样,你就真正成了一个设计师了。拿出我们的格子图,动手设计吧!

2、展示设计成果。

3、利用课间时间思考:我还可以怎么设计使花圃更合理更美丽。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已学的知识,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圆的面积教案 篇13

一、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十册P124~P125及“练一练”练习二十六第1~4。

《圆》这一章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机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用这种数学辩证法来解决新的较复杂的问题策略。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进行圆的面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提升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善于与同学交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会利用转化思想进行面积的推导。

情感目标: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心中有他人。

三、说教学方法:

注重与新课改结合,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应用成果”、“知识深化”几个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学法设计:

动手实践,加强操作。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圆形。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新课

故事引入:

镜头一,一天数学王国里可热闹啦!(课件动画演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在草地上争论。“我个子大”,“我个子大”……。问:他们比什么?什么叫面积?能告诉它们怎样计算各种上图形的面积吗?(闪烁一下面积)

镜头二:排队啦!“我排前面”、“我排后面”……引导你根据我们学习它的面积公式的先后湎序给它们排队吗?引导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了形象、生动,节约时间,突出重点,我们将推导的过程做成课件,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推导过程中的共同点,使学生领悟到将一个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这个图形的面积。

板书:一个图形→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镜头三,圆来了,“我个子大”……闪烁面积,引导学生思考:要各道圆的个子有多大,就要计算圆的面积,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引导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课的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引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动画将公式的推导浓缩,突出其主要精神,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设计了怎样求圆的面积的疑问,引发学生思考。(用6分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寻找求圆的面积的策略

怎样求圆的面积呢?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想出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猜一猜可能转化成什么图形?(不把解决的方法局限在长方形上)

2、小组动手实中一,引导思考:你想怎样转化?突出平均产分的,拼的思路。

一环节的的细化是为了小组合作交流作铺垫。

要求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猜想,给每组准备四张有双面的纸,这样拼同时位置好固定。环节一:小组交流猜想,猜想相同的可吧一起完成。

环节二:小组用16等份或32等份的圆验证。

环节三:完成实验报告一。

在这里,教者及时了解学生的猜想方法,以转化长方形的方法为主,兼顾转化其他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到初步展示台上交流自己的成果。这里要注意把16等份拼成的长方形和32等份拼成的长方形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如果分成无限多的份数,拼成的圆形就会越来越拦近于长方形。拼成三角形、梯形一样的。

这一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逡证、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强求学生统一用转化的长方形来思考,但又让学生感悟到转化成长方形是易于操作的,是较优的方法。从16等份到32等份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3、小组动手实践二

问题:如果我们把圆的半径用r表示,用s表示圆的面积,你能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环节一:根据实验报告二的问题展开思考、讨论、交流。

环节二:完成实验报告

环节三:让用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的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来交流自己的想法。估计长方形的方法是能够讲好的,如果班级的基础较差,三角形、梯形的转化学生不能完成,教师视情节而定,给予帮助,如不备条件,留待其它时间完成,体现教学设计的综性化,随学生回答板书推理自己的过程。

环节四:大屏幕动画展示转化的过程、公式的产生。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 反思:要求圆的面积要知道圆的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以合作与交流地过程中让大部分同学的思维得到发展,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提高,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安排两次合作、交流考虑到教学的实效和可操作性,如果提出大问题后就让学生动手合作,大部分可能会陷入无助的状态之中。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应用扩展

1、动画出示圆的半径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这里观察学生是要先算了r2

2、动画出示圆的直径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观察学生能否先求出半径的长度。

3、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一大一小两个圆。 (一个知道直径,一个知道半径),给出的数据都很小。便于口算。

你能根据它们个子给它们排排队吗?

4、课内作业。e26:3、4

应用扩展的练习注意了形式多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巩固新知又发展能力。

(四)总结提高,小结全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同学们还用了不同的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的合作发现、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结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总结,注重了学习方法,转化思想,独立思考,群体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

圆的面积教案 篇14

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如: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口述过程中对推导的过程说得不是十分到位,许多同学都忘记了,里面具体环节没有说出来。但通过我用课件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重叠大小不同的两个圆使他们感受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系,再放手让学生应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操作,把一个圆通过分、剪、拼等过程,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但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也使他们获得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即有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巩固性练习,也有运用圆的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还有综合运用长方形、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形成运用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总之,这节课上得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从始至终思路清晰,教学媒体运用较好,环环相扣,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圆的面积教案 篇15

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一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

教学片段一

在学习完“圆的面积”后,教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有两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钢板,其中一块冲出4块大小一样的圆形钢片(如图1甲),另一块冲出9块大小一样的圆形钢片(如图1乙)。问哪一块钢板所剩下的脚料多?”立刻有学生大胆猜想:

生:图1(甲)所剩下的脚料多一些,因为图1(甲)看起来空隙大。

生:图1(乙)剩下的脚料多一些,因为图1(乙)的空隙多。

可见学生这时的猜想是盲目的。教师对这些猜想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让学生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图2),求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占该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计算后得出,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占该正方形面积的78.5%。这时再让学生猜想。

生c:所剩下的脚料一样多。

师:为什么?

有一个学生将图1中的(甲)、(乙)两图添作辅助线,如图3所示。他说:“正方形1/4的78.5%再乘以4和正方形1/9的78.5%再乘以9其结果是一样的。”虽然表述不是很完整、到位,但能提出这样新的假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后通过计算验证,使学生享受到猜想的成功。

教学片段二

在一次课上做练习时,有一个平时就很爱动脑筋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我量了量桌子的长和宽,发现长是宽的1.6倍多一点,又量了量数学课本的长也是宽的1.6倍多一点,再量作业本结果也是一样的。我想,这里一定有数学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别的学生也动手量起来,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说:“对,是这样。”有的学生反对:“这是偶然,铅笔盒、黑板就不是这样。”

一会儿,教室里的争论声小了下来,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老师。老师首先对那位学生说:“你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很了不起。”接着,老师说:“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形和你们的课桌比例差不多?”学生举出了生活中的许多例子。

师:就拿电视屏幕为例吧,如果它很扁或很方,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有创意。

生:好像不太方便,看起来有点怪,图像也就变形了。

生:我知道了,按照一定的比例比较美观。

生:他说得对,可铅笔盒只要能放进铅笔就行了,太宽反而不美观、不实用了,我觉得先要实用,才能美观。

师:大家都很棒,我来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黄金分割”,我们查查资料,好吗?

几天后,一张张资料卡放在教师手中。通过这次经历,学生享受到了猜想的成功,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王国的瑰丽。

评析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我们认为,猜想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质疑——猜想的开始。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假设——猜想的深入。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联想、顿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假设,从思维角度讲,就是一种猜想。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意识的过程。

三、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但都是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过程,都包含着创新因素。“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因此学生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符合逻辑的,但更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异想天开”。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给予鼓励,精心保护学生积极猜想的精神,并引导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386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