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2-04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产物,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挑选出这篇优质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建议您将此网页收藏方便后续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及练习十五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学生体会自然的美与数学的美的结合,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活动、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4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可携带的大镜子一面,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写有反数字的卡片。

激活兴趣,切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找到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这节课继续认识对称,希望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能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对称现象,看看会有什么新收获,好,让我们和明明一起找一找吧!

【教学过程说明:我利用学生对轴对称的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称现象丰富的生活来源,在数学小精灵的引领下,学生明确课堂目标,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新课的探索情景。同时为学生知识的迁移主动建立连接。】

提供素材,引导探究。

1.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

Q用课件出示图片1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里的景色有什

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是美丽的水乡,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上架着一座桥,水中还有两只小船。

生:我啊,发现河上有座桥,水面上也有座这样的桥,而且是

对称的。水面上的树和岸上的树一模一样,对称的,水面上这

些景物都是岸上景物的倒影。

师:这个现象你见过吗?

生:见过,下过雨后,操场上有干净的积水,从旁边跑过我低

头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励肯定,人人参与学习。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听听明明是怎么说的。

Q课件播放声音:你们说的对极了,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

镜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样,也是对称的。我

有几张美丽的照片,你们愿意继续欣赏吗?

生:(劲头十足)愿意。

l提出观察要求。

师: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对称现象,就轻轻的告诉同桌,并指

给他看,好吗?

l同桌合作学习。

Q课件配音乐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镜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我在网上搜集了具有明显镜面对称现象的景物照片,学生在游历祖国东西南北,欣赏自然美的神韵时,同时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积极探究。】

学生认真的观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说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启发,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体会快乐。】

3.汇报探究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两边是对称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和镜子里看到的。

师:说得好,像这样,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镜子外和镜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称现象。

l联系实际。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对称现象你还能找一找吗?

1生:电脑开机等待时,从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

2生:早起洗脸时,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过走廊时,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4生:太阳下,我和影子是这样的对称现象。

师质疑:谁来判断这是不是对称现象?

生:这不是对称现象,地面不像镜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你不是一模一样的。

【教学过程说明:在感知镜面对称特点后,回到生活再发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找一找让学生明确镜面对称的特点。在应用中培养用数学的能力,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自尊。】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l用一用,动手做

师:你们太棒了!我非常佩服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明明解决难题吗?

Q课件显示:半只蝴蝶。

画外音:这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恢复完整呢?

学生利用小镜子独立操作完成71页第4题,同座交流,汇报明确。

师:用照镜子的办法就解决了明明的问题,镜子里的世界可真奇妙呀。

l照一照,再发现

师:课前我们照镜子,做观察,下面把你的活动和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吧。

课前活动

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在家里照照镜子,和爸爸妈妈说一说,镜子里的你是怎样活动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抽出有特点的发言全班交流。

师:丽丽在照镜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问题?

生:咦,镜子里的我怎么是右手拿本左手拿笔?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明确面对面的左右对称关系。

师:哦,原来师这样,我们也来照一照,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拿物品照大镜子观察验证。加深感知镜对称的特点。

l玩一玩,镜对称

师:韵律操马上要比赛了,怎样才能让你做得更准确,漂亮?

学生提建议。方法一请领操员做示范,方法二照镜子练习。指名学生面对镜子和领操员做韵律操,其余小朋友边唱节奏边观察它们上下前后左右的对称关系。

师:通过这些照镜子的活动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镜对称的特点明确:不仅一模一样。而且面对镜子做上下前后的动作一致,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动脑筋发现了新知识,愿意用我们收获的知识做游戏吗?

宣布活动要求,同伴间互为镜子里外的人再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的角度体验镜对称。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活动再探究。我设计了两步:1、课前活动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不必重复再现,小组交流可以检验和补充学生照镜子活动的观察结果。鼓励质疑问难,实践操作验证结论或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2、学生对学生,学生对镜子,韵律操活动再次提高观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为下面的练习铺平道路。玩中学。】

l想一想,多探究

1.认真观察,独立完成71页第5题,汇报说明它的对称关系,判断结果。

2.每组四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桌合作,进行看镜子写数字的游戏。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小组内活动交流并小结。

小结

师:时间过的可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收获,分享知识,体验探究学习后的成功喜悦。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师:留心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看一看,说一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问题,把它们写在数学日记上,告诉大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过程说明:一节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所有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将探索学习潜移默化的进行到底。】

【教学收获】

镜面对称实际上是一个物理现象,但是作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出现,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抽象、空洞,最关键的是教学要求的把握。我为了能较好的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全面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设计了做韵律操的环节,效果很好,学生马上发现面对面时的对称关系,在玩中探究了新知。在学生联系实际找对称时,一个学生提出了影子问题,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没有给予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在比较中,争论中,找到了不同。我心里真为他们感到高兴。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分子、分母表示的实际意义。

3.使学生受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分数

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2.练习十三第3题。

3.动手操作

老师提供了三样材料:正方形纸片一张、画有一分米长的线段的纸条一个、6个三角形。我们动手给它们平均分,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分数?

配合讲解,实物展示.

①动手折一折,涂上阴影并标出分数。

你得到了什么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②在线段上标出分数。

一分米长的线段同①(顺势学习分子分母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像这样,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2.(紧接着上面两个操作)6个三角形,你能给它平均分成几份?又得到了什么分数?动手试试看。

你还能给6个三角形怎样平均分,又找到了什么分数?大家动手再试试看。

3.刚才我们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做第74页上面的两道题和练一练的第二题。(注意辨析)

4.不管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说成把_平均分。刚才的分数都把谁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巩固已掌握的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使学生学会购物,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想出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或多种找钱方法,寻求多种解法,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出示超市购物情景图。

师:罗列部分文化用品、部分食品和部分儿童玩具的单价。

投影出示问题:

1、任选三样物品,算一算应付多少元?

2、给你20元人民币。开学前买文化用品,你想买哪几样,

共用多少钱?

3、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4、购方便面8包、饼于1包、锦菜5瓶、铅笔10枝,带50元够不够?

三、实践活动:

1、谈话导入:如果你到商店买东西。如果你是售货员,应该怎样付钱、找钱呢?

4、记录:将交易情况模拟超市小票简单记录。如:物品名称、价格、支付多少钱、找多少钱。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2、师:我们学习超市购物,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乱购物,要根据生活需要节约用钱。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6)

如果你问一个学前班或者一年级的小朋友,0表示什么?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0表示没有,比如草地上一只羊也没有,老师就叫我们用0表示。早上爸爸给我买了两个苹果,我吃了一个,弟弟也吃了一个,现在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这样的例子小朋友还可以说得很多。

小朋友说的没错,0表示没有可能是0最早的意思吧,也就是0的本义。古时候的人最初完全没有数量这个概念,后来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假如什么都没有捕获,当然是0头了。这样就产生了数,各国的人们也学会了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数字,但人们最后学会的是怎么表示0,因为其他的数字都比较好表示,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就表示0。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因为0的本意是表示没有,所以现在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示没有。一场足球赛,最开始的比分是0:0,这表示双方都没有进球,如果一方进了1球,就是1:0,如果最后的结果还是0:0说明双方都没有进球。一种商品库存数为0,也就是这种商品在这个仓库中已经没有了。但现在我们也知道,0不仅表示没有,它还有其它的意义。人们常说的0时(零时),即24时。这是个明确的时间概念,不会说成没有时间。我们看电视,听天气预报的时候,播音员说今天某城市的最低温度是0度,很显然0度不是表示没有温度,而是这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0还可以表示一个起点,我们学习用的米尺的起点就是0,我们在到计数时,从3,2,1数到零的时候,就表示要开始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别人说,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这个意思。

0在表示数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0起的最大的作用估计是占位了。哪个数位上表示没有必须用0占位,所以不要以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它就没有作用了,1的后面加1个0就表示10,加2个0就表示100,0越多就表示这个数越大。在实际中,大家最容易出错的也就是多写0或者少写0了。不过,0也有一点遗憾,不能占据最前面的位置,读的时候有时候有几个零偏偏只读出了一个0或者一个0也不读,不过只要人们记得0起的作用,0也感到满足了。小数末尾的0可以随意加或者去掉,但如果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有0和没有0它的意义不相同的,比如7。1和7。10表示的精确度就不相同,前者精确到十分位,后者精确到百分位,显然后者的精确度要高一些。

0在计算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任何数加上0或者减去0都的原来的那个数,那么是不是0乘以或者除以0还得原来的数还得0呢?这么想你也大错特错了,0乘以任何数都得0,而不是得原来的那个数了(当然0乘以0还是得0的),0除以绝大多数都得0,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呀,这里就要注意了,因为0是不能做除数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当被除数不是0,除数是0的时候。比如70=?,根据被除数=商除数的关系,就是要找一个数,使它与0相乘的积等于被除数8,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只能等于0,而绝对不会等于7。这就是说,当被除数不是0,除数是0时,商是不存在的,因此,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当被除数和除数都是0。即00=?,根据被除数=商除数的关系,就是要找一个数,使它与0相乘的积等于0,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与0相乘等于0的数有无限多个,如7*0,8*0都得0,所以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这就不符合四则运算的结果唯一性这个要求,因此,00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确切的说法是: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既然,0不能做除数,那么分数中0也肯定不能做分母了。

说了这么多,好象还没有说到0到底是哪个家族的成员呢。原来争议最大的就是0到底是不是自然数,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统一了认识,0是自然数。因为自然数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比如1,2,3等,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也没有用表示,所以0也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你回家后可以去告诉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许他们还不知道呢。当然0还是一个整数,也是一个偶数,这只不过是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罢了。

另外,0还可以自豪的告诉大家,在计算机内部通常用二进制代码来作为内部存储、传输和处理数据,也就是说任何形式数据都要靠0和1来表示,这下子0是不是很神气呢。至于原因呢,大家以后会知道的。数学里面有很多有趣和神秘的东西,还等待大家去探索。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

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例4

1、引出例4。

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

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

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

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用去3/5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

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

2500吨

(用去?吨)还剩?吨

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

解法一:2500-25003/5解法二:2500(1-3/5)

=2500-1500=25002/5

=1000(吨)=1000(吨)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

(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联系:都把原有的吨数看作单位1,都要用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边听边观察计算机)

(2)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答例4的?(理解题意,联想学过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师:所以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联系有关知识去帮助解决。

三、练习巩固,适当扩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做一些练习。

1、P84:做一做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汇报。再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订正:做的怎样?有什么评价?)

2、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先自己想一想,再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师:我们说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那么刚才两道练习你用到了什么知识呢?(例4的知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出示第3(1)题练习)遇到新问题又怎么办呢?联系什么知识?下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3、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3。

(1)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

(2)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

(用纸条收集不同的算法对答案并重点汇报240(1―1/4―1/3)怎样想。第二、三问独立完成,小组评价,全班订正)

四、教学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分数应用题)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或方法)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查找有关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机动练习或作业。已经知道朝天小学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25,问xx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请大家想办法解决)(时间允许让学生汇报想到的一些办法)

P86:9。(至少用一种方法,有多种写多种,其中一种列式计算,其余的只列式不计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63页线段,完成想想说说和练习十八第1~6题

教学要求:⒈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的特征。

⒉使学生学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⒊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线两根、小棒三根、直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猜谜语:

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提问:这是什么呢?

线。

二、揭题: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三、教学线段的认识

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

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怎么样了?

指出: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⑴问: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线段是直的)

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

小结:线段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但必须是直的。

⒊联系实际举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边是线段。请同学们就你所见过的物体举一些例子。并请他们指一指。

⒋用图形表示线段

课本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请你摸一摸这条边的两端。出示投影,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出课本的一条横边的两端。我们可以将这条横边用一个图形表示。(慢慢地抽动课本的投影图,出现)

图中有两个点,联系课本的边想一想,这两个点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两个点就叫端点。

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⒌回顾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想想它有哪两个特征?

⒍做第63页的想想说说,投影出示。

四、教学线段的画法

同学们能够认识线段和它的图形了,那么如何画出来呢?请同学们看着这个图形学着画。(前面投影出示)

教师小结:画法可以有三种:⒈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两点;⒉先点上两点,再画直的线;⒊先点上一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另一点。三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五、巩固练习

⒈练习十八第一题,同学们仿照书上的样子折一折,折好后将自己所折的线段指给其它同学看。

⒉练习十八第四题,(投影出示),先看第一幅图,指导学生数线段(注意指出图形的顶点作为两条线段的共同端点)。

让学生独立数后面的几个图形。讨论并汇报,教师填写答案。

⒊练习十八第五题(投影出示)。同学们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比较方法:先看左边端点有没有对齐,在左端点对齐的情况下,再看哪条线段右边的端点在最右边,端点在最右边的最长。然后指名回答。

提问:前面用过的三根小棒,你能比出它们的长短吗?你是怎样比的?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启发学生将三根小棒竖起来等在桌面上比)

⒋练习十八第六题,同学们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投影出示。

.

..

六、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思考题:

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线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9)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5~36页例6、练一练,第37~38页练习六第6~9题。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三班做了多少朵?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6、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算简便?

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①与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的,这个数的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米,宽是米,高是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111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