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时间:2022-03-01 五个五活动总结 师德五查五看范文

本章测试a卷

——“欧洲东部和北亚”

一、填空题

1.北亚是指亚洲____部属于的领土部分。西起____山,东达洋,北达洋,南抵____斯坦、____、____国界,是____人____的地区。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是____山、____河、____山、____海峡。

3.俄罗斯的地势____部较高,____部较低。乌拉尔山脉以西是平原,以东是____平原。____平原和南部____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北部广大地区为世界最大的____分布区。

4.俄罗斯首都位于____平原的中央,主要工业部门和农作物分布在____部分,以____为中心的中部、西北部工业区,是俄罗斯最大的工业区。俄罗斯春小麦成带状分布在____河流域。北冰洋沿岸海港是____,由于受____影响,终年不冻。____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____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二、选择题

1.下列国家中濒临黑海的是()。

a.乌克兰b.俄罗斯c.立陶宛d.亚美尼亚

2.俄罗斯地跨()大洲。

a.亚、非b.亚、北美c.亚、欧d.大洋洲、欧洲

3.俄罗斯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是()。

a.鲁尔区b.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c.纽约地区d.乌拉尔工业区

4.有关俄罗斯的正确叙述是()。

a.它地跨亚、非

b.国土大部分在乌拉尔山以东,是亚洲国家

c.东欧平原要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d.有世界上最大的针叶林带

5.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脉是()。

a.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分界线

c.是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分界线d.是地中海式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印度洋季风洋流是顺时外方向流动时,地中海沿岸处于西风控制

b.罗马和悉尼的降水多集中在10月~次年2月,属冬雨型的降水

c.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都属于寒带的气候类型

d.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其主要原因是气温低,蒸发弱,有永冻层,河流多凌汛

三、连线题

将俄罗斯的主要海港与其濒临的海洋连线: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波罗的海

摩尔曼斯克太平洋

圣彼得堡北冰洋

四、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俄罗斯气候分布图中序号代表的气候类型是: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2.由于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所处较高,所以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3.受冬季气候的影响,西伯利亚地区的()。

a.河流结冰期很长b.冻土可达几百米

c.阔叶林分布很广d.住房多为高楼大厦

参考答案:

一、1.北俄罗斯乌拉尔太平北冰哈萨克蒙古中国广稀

2.乌拉尔乌拉尔高加索土耳其

3.东西东欧西伯利亚东欧顿针叶林

4.东欧欧洲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伏尔加

摩尔曼斯克北大西洋暖流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提示:

2.俄罗斯主要的平原、高原和山地分布情况是: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二、1.ab2.c3.b4.cd5.a6.d

三、

四、1.①温带季风气候②温带大陆性气候③极地气候④地中海气候

2.纬度

3.a、b

jk251.cOm扩展阅读

诗词五首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经典范文: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理解诗句

4.了解内容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3.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方案


.《五柳先生传》学习要点

.《五柳先生传》教案4-5

.《五柳先生传》教案1-5

.《五柳先生传》课堂教学实录

.《五柳先生传》译文和写作动因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9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8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6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5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4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3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2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6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5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4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3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2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1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0

《五柳先生传》ppt课件1

《五柳先生传》mp3音频课文朗读2

《五柳先生传》mp3音频课文朗读

《五柳先生传》flash课文朗读1

《五柳先生传》flash在线欣赏课件1

词五首教学设计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吟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以生自学为主。

★说明:以《望江南》为例。其余各词均可按此方式学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步骤:

第一步骤:

介绍:温庭筠

详细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有助于生理解诗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此步可以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高兴趣。)

第二步骤:吟诵

1.生自读诗歌第一遍,正音。(可将易错字板书。)

2.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

3.四人一组交流朗读的情况: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感情色彩等。

四人一组指导出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

4.推荐朗读的同学

5.大家提出建议,修改,再读。

第三步骤:理解诗意

1.四人一组讨论每一句诗的意思,由本组中层次较低的同学口述每句诗的意思

要求指导出来的学生必须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表达意思较为准确。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听说过的诗中的名句。如何理解?如何运用?

或者:你对本诗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最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是哪几句?请阐述理由或进行赏析。

第四步骤:

进行改写扩写等,还可以是用其中的名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话等。

1.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

2.小组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

3.全班交流。

(如果课上时间太紧,11、12可留作课下作业)

最后,可以是检查默写。

杜甫律诗五首导学初中教案精选


一、基础知识。(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盘飧()旧醅()朔漠()青冢()阏氏()霁寒宵()渔樵()东南坼()(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______2、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3、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____4、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5、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6、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7、人事音书漫寂寥:________________8、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9、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_10、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二、《客至》。(一)作品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二)内容分析。这首诗前一层写朋友来访,后一层写酒菜待客。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透过写景的哪个词我们可以窥知诗人怎样的心情?答:(1)词或短语:__________(2)心情:_________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门前花径从来没有为客来而打扫过,如今这蓬门为你而打开。这两个诗句我们可以析得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而是实情。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这表现朋友之间的有着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哪个词或短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旅夜书怀》。(一)作品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二)内容分析。前两联寓情于景,后两联直抒胸臆。1、前两联写景,诗眼是哪个词或短语?为什么?(1)诗眼:________________(2)分析:________________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后。诗人从“独夜舟”写到辽阔的大自然,要抒发的一种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得到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远大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志向,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或从其他有识之士的不得志的遭遇可以看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两句诗人以沙鸥自况,意在抒发什么感情?请简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咏怀古迹(三)(一)作品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二)内容分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请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作者叙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因此,这首诗的主题落在“怨恨”二字。哪个短语是怨的开始?哪个短语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答:怨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怨的终结:________________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旨在批判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昭君怎样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阁夜。(一)作品背景。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二)内容分析。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首联点明冬夜寒怆。“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涯”。从这“天涯”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1)颔联上句承上文哪个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以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鼓角”表示什么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峡星河影动摇”一句承上文哪个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峡星河影动摇”,古人认为星动摇是一种不吉利的征兆,这里指战争的征兆。所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诗主要什么?请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颈联写拂晓所闻。“野哭千家闻战伐”承接上一联,反映的是战乱给老百姓带的极大灾难,而“夷歌数处起渔樵”表现什么?请予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请翻译这两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登岳阳楼。(一)作品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二)内容分析。全诗分两层: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要理解这一深意所在,必须明确“昔”指什么时候?为什么?(1)“昔”指:________________(2)原因:________________2、“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1)杜甫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2)曹操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长期以来,诗人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这一联怎样由写景过渡到叙说个人景况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诗中哪一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一)飧sūn醅pēi朔shuò青冢zhǒng阏氏yānzhī霁寒宵jì樵qióo坼chè(二)1只2因3多种4高5北方6察看7徒然8天地9书信10军事二、(二)1(1)但见(2)生活单调、寂寞2可以看出诗人对有客来访的喜悦之情,而这一来客又是诗人的至交。3朋友感情的朴素、深厚。4“尽余杯”。5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三、(二)1(1)“独夜舟”三字。(2)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一片冷寂。而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所表现的仍旧是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2诗人感到,在这样辽阔的大自然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正如这一叶小舟,不知飘泊到何时。3不受皇帝的重视,遭受同列的排挤。4乃自伤飘泊之意。四(二)1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2怨的开始:“一去”二字;怨的终结:“独留”两字。3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4同情她的不幸。五、(二)1有自伤飘泊之意。2(1)“宵”。(2)战局紧张,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或准备出征。(3)“霁”。(4)写战事频仍,社会动荡。3表现的是在这战乱中自己的孤单和飘零。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交游变迁音书断绝,使我寂寞无聊,但也所谓了。六、(二)1(1)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2)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2(1)壮志未酬。(2)豪情满怀。3上一联写洞庭湖,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4第二句:“今上岳阳楼”。

主题班会教案之五相关教学方案


按照学校要求,初中老师都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初中教案该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主题班会教案之五相关教学方案》。

主题班会之五

《走近父母》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说说、议议。

教学程序

一.课前填写调查问卷

发一纸条,调查学生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请真实填写。

A亲密B比较紧张C疏远和一般

填完马上收齐,统计。

二.根据课前统计情况,导入

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是谁,呵护我们、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可是,现在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慢慢地拉大。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密感?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三.出示一些图片,内容是

1.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

2.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

3.经常“煲电话粥”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

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

如果你有以上情况,父母会如何惩罚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罚后的感受。

被父母惩罚,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四.从父母角度看

投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

五.从自身找原因

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那被打事件中,你又有没有做错?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

六.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是。

说说,可以调换父母吗?

七.怎么与父母交流

既然父母不能调换,我们就一定要包涵、接纳自己的父母,并尽量和父母多一点交流。那我们该怎么和父母交流呢?

1.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交流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

3.选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给父母的一封信”,请同学读出来,并把父母的回信也读出。

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走近父母的方法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

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

多倾听父母的话;

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八.布置作业

1.做一个表格,列举父母工作之余为家庭做了什么事,花多少时间?

2.给父母送一张卡片,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平常多为父母倒杯水或分担一些家务。

经典范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题材丰富;有南极探险,有荒岛求生,有攀登珠峰,有探索太空,有追问太阳:本单元文体多样;有传记,有小说,有通讯,有演讲词,有神话、寓言。本单元课文情节引人人胜,主题令人深思,语言回味无穷。这一切将使师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饱含感情,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发生在那茫茫南极冰原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但作者叙写这个故事,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有趣,也不仅仅是为了感动读者,而是让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学生幼小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他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没有多少故事情节,而主要写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最后战胜自我,获得新生。在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认为,这是一部连亚里斯多德或现代人的作品都不能比拟的关于教育的论著。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节选自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题目为编者所加)。课文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总统里根为纪念“挑战者”号遇难的全体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它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里根的这篇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令人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从长远眼光看,学习这样的课文,对于儿童今后的思想成长是有帮助的。课文中深沉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眼下可能还不能懂,但长大后一定能理解。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教学时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综合性学习是“漫话探险”,围绕“探险”这个话题,设计了三个活动,供师生选择。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是: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学生可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五)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_教案模板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7题)如何得满分?

一、第1小题。一般情况下是确定了明确的主题之后要学生写“选题”。很多学生到初中毕业了,也不知道主题和选题有何区别。这怨不得孩子,因为你把6本语文书翻破,书中也没有明确讲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XX年备战中考时,我们曾就此问题专门请教过教科院的专家。得到的答复如下:

(1)写选题的范例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也就是综合性学习《邮票的故事》。

(2)主题是研究的总方向,选题是研究的大方向。

(3)选题的表述一般情况下是并列结构或偏正结构。

这么一说,老师很快就可以明白,但学生和家长可能还是不明白如何确定选题。下面我要讲自己总结的绝招了:

我根据出题人的上述三条解释,让学生答题时投其所好,果然,学生再做这题时,一般情况下就不失分了。

具体做法:

(1)从题干引号中找关键词。不管是什么综合性学习题,在题干中必定会规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且用“引号”标注,以示强调。所以把答题的第一步确实为从引号中找关键词,也就是先明确主题是什么。

(2)在所选关键字后边加上“和”“与”“的”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为什么这样?因为要构成并列和偏正结构,离不开这些字啊。关键字加“和”“与”“的”,保证了不偏离主题且能构成自己的并列和偏正结构。

(3)在“和”“与”“的”之后加上自己想到的研究角度。

(4)检查一次,自己所写的句子是不是病句。

如果上面四步做到了,就是满分。否则,就有可能失分。

我举一个例子:

假设本次期末考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是:“世博会”

要求学生围绕此主题确定一个选题。

正确的写法是:

(1)世博会+和+上海的交通发展

(2)世博会+的+历史

这两个答案符合春老师讲的四条,所以任何人改都不可能扣分。(当然加号是不能写的,加号是春老师对这个答案的分析)。

错误的写法:世博会之沙特阿拉伯馆

理由:研究角度过小

修改:世博会+的+场馆

二、第2小题。

主要考法:(1)听完几个人的谈话或看了几则材料之后归结别人的观点。

(2)图文转换题。

答题方法:对于第(1)类题,要不遗漏任何一个人的谈话,不忽略任何一则材料,得出结论性的东西。

对第(2)类题,写结论时一定要用上“增加”“减少”“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等词语。因为表格通常情况下是起比较作用的,要学生读表格,就是要学生把表格隐含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揭示出来。甚至可以这样说,做表格转换题时,没有上述字眼,答案通常是不得分的。

三、第3小题

口语交际题。

通常情况下是要劝说、反驳落后的父母、同学什么的。这样的题反复演练之后,人通常情况下是要吐的。

答题常规:

劝说时:要使用商量的口气,不可用“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就是你的错了”等句子开头。要先肯定对方所做所为的合理性,再指出其错误,最后用商量语气结束。不可使用反问句。

反驳时:要先鲜明地亮出观点,不可含含糊糊。如: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然后针对对方谈话的主要错误,逐一反驳。可使用表意较强烈的反问句,感叹句等。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82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