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巴基斯坦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巴基斯坦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巴基斯坦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巴基斯坦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巴基斯坦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巴基斯坦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识,构建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任务学习策略,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成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5.教会学生如何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学会学习一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使学生认识到各自然地理特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从而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及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多媒体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想到了哪个国家?观看大屏幕。回答:日本。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教师结合多媒体出示的“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日本行政区划”图。教师引领分析,巡视指导,总结概括。观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问题,抢答。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地形教师出示有关日本地形、气候图,引领分析;巡视指导;总结概括。观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问题。使学生了解自然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为今后学习日本的经济和文化做一个铺垫。气候承转利用多媒体展示富士山图片。提出问题:日本除富士山还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期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观赏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日本不仅多火山,而且还多地震。教师播放日本福岛地震视频学生观看。给学生地震灾难视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学生探究地震的兴趣。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世界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示意图。教师引领分析观赏示意图,合作探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防御地震措施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的启示,分组讨论地震时,不同场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分组讨论,踊跃回答问题。分组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防震减灾的意识,教育学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收获之窗要求学生采取角色扮演说出本节课收获。学生扮演导游简单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接龙游戏利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检测题学生依次回答。当堂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地理位置、国土组成地形日本气候火山、地震
第二课时:地形和气候
设计:胡从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
(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
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
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
新课: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
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板书设计:
湖泊
地形:平原-----波状起伏-----冰川作用-----冰川地形----峡湾
u形谷
欧洲西部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匀。
成因:海陆位置、洋流、地形、风带
地中海气候特征:冬雨夏干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 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 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 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 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 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 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 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 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 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 C
1000~2000 C
3000 C
5000 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 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4359.html
上一篇:地理教案-矿产资源相关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