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细致的教案能帮助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和评估学生情况,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接下来教师范文大全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感恩您的阅读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易挥发,熔点:5℃
【思考】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言]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师]乙酸是乙醛的氧化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
[师]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生]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过渡] 是由羰基和羟基结合构成的官能团,但与酮、醇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先看其物理性质。
[师]展示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概括出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板书]2.物理性质及用途
[生]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之一,醋是用得较多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师]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让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纯乙酸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醋酸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
[师]乙酸的熔点是16.6℃,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过渡]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COOH)决定。
[板书]3.化学性质
[师]初中学过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1)酸的通性
CH3COOH CH3COO-+H+
[师]醋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生成CH3COO-和H+,那么酸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生]①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②和活动性顺序表中H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
③和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和盐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否具有这些性质。
[演示]1.取一支试管,加入1 mL冰醋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取一块水垢,用吸管吸取醋酸滴在水垢上,观察现象。(水垢溶解,有气泡)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醋酸显酸性,根据以上反应确定CH3COOH酸性比H2CO3强。
[师]根据此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家中铝壶内的水垢用食醋浸泡可以除去。那么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Mg(OH)2和CaCO3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师]请大家写出下列方程式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乙酸溶液与Cu(OH)2反应
2.乙酸与CaO反应
3.将锌粒投入到乙酸溶液中
4.用乙酸除水垢
答案:1.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2.2CH3COOH+CaO====Ca2++2CH3COO-+H2O
3.2CH3COOH+Zn====Zn2++H2↑+2CH3COO-
4.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2CH3COOH+Mg(OH)2====Mg2++2CH3COO-+2H2O
[过渡]乙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P168 实验6—10
[现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在有浓H2SO4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师]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师]像这种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根据本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投影中的问题。
[投影显示]1.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4.醇和羧酸酯化时,羧酸是提供H+还是羟基?即下面二式哪个正确?用什么方法证明?
5.酯化反应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
[生]1.浓H2SO4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作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因为: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②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产物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对象。根据: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确定出酯化反应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5.酯化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师]指出:酯化反应是有机酸和醇均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光有机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也可以和醇酯化。例如: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请根据乙酸的结构简式,概括羧酸的概念及乙酸的同系物的通式。
[板书]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生]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羧酸。通式为:R—COOH
[师]乙酸的同系物又叫饱和一元羧酸,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1)
[师]羧酸是如何分类的?
[板书]2.分类
[生甲]据—COOH数目可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及多元羧酸。
[生乙]据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饱和酸和不饱和酸。
[师]说明: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等一元脂肪酸,由于烃基含有较多的碳原子,又叫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为饱和酸,常为固体,不溶于水。油酸是不饱和酸,常为液体,不溶于水。
[师]羧酸的官能团都是—COOH,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相似,都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师]请同学们写出最简单的饱和一元羧酸甲酸的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说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生]
由于甲酸中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羧酸的性质,也具有醛的性质。
[投影练习]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的水溶液
CH3CH2OH CH3CHO HCOOH CH3COOH
答案:新制的Cu(OH)2悬浊液
[过渡]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产物均是酯,那么酯有什么结构特点?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酯
[师]根据酯化反应概括酯的概念。
[板书]1.概念
[生]醇跟含氧酸起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酯。
[师]根据生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有机酸酯和无机酸酯,通常所说的是有机酸酯。请同学们写出有机酸酯的官能团及通式。
[师]当R和R′均为饱和烷基时,且只有一个 的酯叫饱和一元酯,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2)
[师]饱和一元酯的通式和哪类有机物的通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说明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两者互为官能团的类别异构。
[过渡]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P168实验6—11
[师]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有何关系?
2.酯的水解反应中,加热、加酸、加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酸或碱存在时,酯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互为可逆反应。
2.加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加酸或碱均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3.加酸,酸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即不能增加酯水解的程度。加碱,碱不仅起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水解生成的酸,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酯水解完全。
[板书]水解反应
[师]酯化和水解反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列表比较一下。
[投影显示]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酯化 水解
反应关系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催化剂 浓H2SO4 稀H2SO4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 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转化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 酒精灯火焰加热 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问]甲酸酯( )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除具有酯的化学性质外,还有醛类的化学性质。因甲酸酯中既有酯的官能团 ,又有醛的官能团 。
[师]根据教材P175的相关内容概括出酯的重要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板书]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生]物理性质: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用途:作溶剂,作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学生质疑]老师:羧酸和酯中都有 ,它们也能像醛一样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吗?
[师]不能。当 以 或单官能团的形式出现时可以和H2加成,但以 或 形式出现时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酸和醇的酯化与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在酯化反应中,新生成的化学键是 中的C—O键;在酯的水解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也是 中的C—O键。即“形成的是哪个键,断开的就是哪个键。”
[作业]1.阅读P170选学内容
2.P172 四、五、六、七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及用途
3.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2.分类
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三、酯
1.概念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RCOOR′+H2O RCOOH+R′OH
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教学说明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还是乙醇和乙醛的氧化产物,因此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这样既与前面的乙醇、乙醛形成一条知识主线,又通过乙酸的性质——酯化反应引出乙酸乙酯,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了铺垫。所以本节总结时可进一步补充这个知识网络。
●参考练习
1.下列各组有机物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但最简式相同的是
A.甲醛和乙酸 B.乙酸和甲酸甲酯
C.乙炔和苯 D.硝基苯和TNT
答案:C
2.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
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Na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CO2
答案:B
3.当 与CH3CH218OH反应时,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C. H218O D. H2O
答案:BD
4.下列有机物,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A. CH3COOH B. BrCH2CH2COOH
答案:CD
5.某有机物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且氧化后与还原后的产物能发生酯化反应,所生成的酯又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是
A.CH3OH B.HCHO C.HCOOH D.CH3CH2CHO
答案:B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教师: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比Cu活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H2↑;锌片上Zn-2e-=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第一课时 乙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乙烯的来源和用途;
2、能写出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能说出乙烯的物理性质
4、能写出乙烯典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掌握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 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
[板书] §3~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乙烯
[提问] 乙烯的来源和用途
[板书] 一、乙烯的来源和用途
1、主要来源:石油
2、用途:(1)植物生长调节剂
(2)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投影]课本制取烯烃装置图
[演示实验]
1、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
2、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
3、点燃,观察现象。
[提问] 现象?
[板书] 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棕色褪去
3、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提问] 由实验现象可知,乙烯有着与烷烃不同的性质,这是什么决定的呢?
你认为生成的气体中都是烷烃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 结构决定性质!
[观察]乙烯的分子模型
[提问] 乙烯的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板书] 二、乙烯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2H4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CH2
空间构型:平面型分子,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120°
[小结] 1、烯烃的概念: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叫做烯烃。
2、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思考]已知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615KJ/mol)小于碳碳单键的键能(348KJ/mol)的2倍,同时双键中两个键的键能也不相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讲解] 说明碳碳双键中有一根键容易断裂,表现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三、乙烯的化学性质
[提问]试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1、氧化反应
(1)被氧气氧化(燃烧)
(2)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本身被氧化成CO2
2、加成反应
[观看动画]模拟加成反应
[讲述]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板书]
[讨论]1、与H2、HCl、H2O(H-OH)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子之间也可以相互加成,得到什么产物呢?
3、加聚反应
[板书]
[实践活动] 乙烯的催熟
[小结]
[作业]
【当堂检测】
1、在1.01×105Pa、150℃条件下,某烃完全燃烧,反应前后压强不发生变化,该烃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4 D.C2H2
2、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最好的方法是( )
A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将混合气体通过溴水
C 将混合气体在催化剂条件下跟氢气反应
D 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KMnO4溶液
3、由乙烯推测丙烯(CH2=CH—CH3)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
A. 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B. 能在空气中燃烧
C. 能使溴水退色
D. 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加成只得到一种产物
4、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 )
A. CH3CH3 B. CH3CHCl2
C. CH3CH2OH D. CH3CH2Br
【答案】 BC、B 、B 、AC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关于乙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B.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冒出黑烟
C.乙烯可作香蕉等果实的催熟剂
D.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2、1mol乙烯与氯气完全加成,再与氯气彻底取代,两个过程共用氯气( )
A.1mol B.4mol C.5mol D.6mol
3、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将四氯化碳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烯使溴水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黄绿色消失
4、从南方往北方长途运输水果时,常常将浸泡有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其目的是( )
A.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杀死水果周围的细菌,防止水果霉变
B.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周围的氧气,防止水果腐烂
C.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防止水果早熟
D.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催熟水果
【答案】D、C、C、C
一、主题内涵
新课标中要求:"要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一评价体系使得"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与"培养高考成功者"的目标分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氯气,引起学生对氯气的好奇,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引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两个信息——氯气中毒,氯气杀菌消毒,那么氯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呢?使得它具有这种对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种物质的性质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第一种教法:
1、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
2、因为问题较空泛,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布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l—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实?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引用故事,学生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一天,两军交战正酣,一方军队正在逆风向山上进攻,突然眼前呈现出黄绿色(1),随之而来的是士兵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2)并觉得胸闷恶心,指挥官被这种情况惊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减缓胸闷,但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带(3)躲避,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有的士兵喷水但也无济于事(4)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形想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和敌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风进攻,怪事出现了,当士兵们冲过敌人前沿阵地时,原来的症状缓解了,精神一振,扩大战果,攻下了这个山峰,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阵地前摆放着许多装着黄绿色液体的钢瓶(5),正是从这会发出的气体夺取了战友的生命(6),并发现在橄榄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状轻一些,经研究此物质为氯气。
2、教师指出:我们把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铁、氯气、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如果教学设备俱全,最好在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
3、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并板书。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只能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再利用实验课时间探究,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
4、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记录实验过程,记录的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和H + ,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气能与非金属反应、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深入探究,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填压式教学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 1、把问题探究得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种教法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假设、讨论、设计、动手,由实验中的现象直接验证他们的猜想,发现问题,满足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氯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并通过类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从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学反思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主动去探究新知,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治理改为开放式治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今天小编推荐一篇关于“化学教学教案模板”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请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实验讨论法。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附1:课堂练习一
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XX、XX、XX,使用的主要仪器有XX、XX、XX、XX、XX、XX、XX、XX、XX、XX。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XX。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XX。
附2:课堂练习二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XX,继续蒸发就会有XX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XX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XX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XXXX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XXXX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
2.碳酸钙
3.3 2 1
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
附4:随堂检测
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XXXX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XXXX的方法。
2.采用XX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C.氯化钠和氯化钾
D.铜粉和铁粉
1、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来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具体表现为:
分析化学的教材内容是以化学反应四大平衡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四类滴定分析方法,其课程内容与无机化学部分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性;在分析化学中学会正确取样、预处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讲授,而对分析样品如何采集、处理及分析结果处理的内容讲得较少,而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与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知识,将使得一些学生面对具体样品时束手无策不能将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很好的应用;在实验这部分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去思考去创新;教学方法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方法,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思考上课所学知识很快遗忘了;在评价考核上方法单一,不强调过程学习只注重期末一考定乾坤,教师的主观影响太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拓宽知识面,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养成学生懒于思考的陋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对于分析化学课程而言,只有在将理论正确、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鉴于上述问题以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案例教学很适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它不但有利于破除以教材为中心的唯书式的教学模式,能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融为一体,而且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法律、管理、经贸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多的推广和应用,而在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够。当前,分析化学作为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若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将基本理论与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实例相结合,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实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展开、探讨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而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领会技巧,这两者一般很难兼顾。课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有关资料,阅读案例及相关背景材料,并确定自己的解决思路,探寻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案例涉及学生已有理论和技术水平的程度:如在生活中补钙的效果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人体所需的钙以奶和奶制品,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因此提出案例研究某些奶制品中的钙含量。首先提出问题,对贵阳市品牌山花、好一多牛奶中钙的测定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查阅资料,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化学分析法有KMnO4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络合滴定法,进一步引导出两种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还可以采用仪器方法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三种方法可以测定同一种物质比较,加深对案例所涉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分析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是通过分组进行的,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了与人的沟通,这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又引入贵州省有些地方为什么是结石病高发区,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自然引入水的硬度的测定,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测呢?水样的来源及其环境分析,可让学生注重实际情境下的多重影响因素,以理论为基础,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外部因素;分析水样中各种离子的定性检测方法及其共存条件,以及对共存离子的掩蔽方法的比对,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水硬度测定的配位理论分析定位,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与测定条件。
除了化学分析方法还可以采用哪些仪器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引入仪器分析的方法有:光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ICP—AES法)、离子色谱法(IC)、电化学分析法(自动电位滴定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实际应用时灵活选择。又如工业用水中铁的测定,地壳中含铁量(Fe)约为5.6%,分布很广,但天然水体中含量并不高。实际水样中铁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在真溶液中以简单的水合离子和复杂的无机、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胶体,悬浮物和颗粒物中,可能是二价,也可能是三价的。而且水样暴露于空气中,二价铁易被迅速氧化为三价,样品pH3.5时,易导致高价铁的水解沉淀。样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水中细菌的繁殖也会改变铁的存在形态。样品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对分析结果影响颇大,因此必须仔细进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子吸收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好,适用于环境水样和废水样的分析;邻菲啰啉光度法灵敏、可靠,适用于清洁环境水样和轻度污染水的分析;污染严重,含铁量高的废水,可用EDTA络合滴定法,避免高倍数稀释操作引起的误差。
4、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将过程学习考核由原来占总成绩权重的30%增加到60%,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则由70%降为40%,这样在平时教学中增加讨论课环节,老师将讨论的内容给一个大方向,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将案例教学与应用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过去的期末应付考试变成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知识要求,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
1.认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规范的表达重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难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1.完成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有,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为 。
2.将酚酞滴入上述物质中,记录现象。
(1)能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该溶液一定显酸性吗?
(3)如何用石蕊试纸检测CO2和HCl气体溶于水后的酸碱性?
(4)阅读教材“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5)阅读教材“自制酸碱指示剂”,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②第(2)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②同一朵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
1.掌握Al2O3 、Al(OH)3的两性。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1)物理性质: Al2O3 溶于水;熔点 ,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
Al2O3和NaOH ,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 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结论:Al(OH)3 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 氢氧化物。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析出金属铝 B.产生白色沉淀 C.产生红褐色沉淀 D.产生无色气体
4. 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 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Cl-、SO42-、Na+、K+
B. K+、ClO-、Na+、NO3-
C. HCO3-、Na+、NO3-、K+
D. NO3-、Ba2+、Cl-、NH4+
5.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 )
6.将0.1 molAl投入到3 mol/L NaOH溶液100mL 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 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
一、教材分析
《钠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的内容。钠元素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系统研究的第一个元素,它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为后面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它为第一章所学的理论、规律补充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今后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打下事实基础。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要求为:“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极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业要求中要求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在教材的第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从反应规律的角度支持学生对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预测,并且也能让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而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涉及到金属(铁、铝等)与氧气的反应,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反应规律。本节在初中介绍的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金属钠是一种典型的活泼金属单质,学生对其的了解甚少,通过学习可以丰富学生对金属单质的认识;同时在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金属钠的性质、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规律理解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逐步使自己的认识系统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认识到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通过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研究,认识到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相关概念的理解。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3.通过对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1.钠和氧气、水的反应;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五、教学难点
1.性质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推理。
2.能从微观视角分析物质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教师引导:请列举常见的含钠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列举并分类
(二)环节二:认识钠单质
教师引导:[任务1] 指导学生从原子结构预测钠的可能性质。
学生活动:从原子结构预测钠的性质。
1.观察钠和氧气的反应。
教师引导:[任务2] 指导实验2-1:切开钠的外皮,观察新切开的钠的表面的变化。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中观察到的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任务3] 指导实验2-2: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钠的化学性质及实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探究钠和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任务4] 指导学生观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学生活动:(1)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2)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中观察到的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3.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任务5] 指导学生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钠的保存。
学生活动: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钠的保存。
(三)环节三:认识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认识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类比氧化钙,推测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推测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2.认识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预测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类比氧化钠,预测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预测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设计验证实验方案。
(2)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
教师引导:[任务1]指导观察脱脂棉包裹过氧化钠,滴加水后发生燃烧的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进行解释,设计方案(如实验2-3)验证假设。
教师引导:[任务2]指导观察脱脂棉包裹过氧化钠,通入二氧化碳后发生燃烧的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解释,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引导:[任务3]指导归纳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预测其用途。
学生活动:归纳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预测其用途。
教师引导:[任务4]指导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学生活动: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四)环节四: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设计验证实验方案。
2.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师引导:[任务1]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4。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给出结论,归纳物质的性质。
教师引导:[任务2]指导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给出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引导:[任务3]指导归纳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
学生活动:归纳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
(五)环节五:认识焰色试验
1.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完成铜、钡、钙、锂的焰色试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5。
学生活动:完成碳酸钠和碳酸钾的焰色试验,观察实验现象。
七、板书设计
高二化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 = K·c(H2O) ,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 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重点:水的离子积,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 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 的 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 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和 有什么关系?
①
②
③
(2)水中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 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
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 (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 (“增大”,“减小”或“不变”)
[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 增大。25℃时,
;100℃时, 。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即溶液中
①在酸溶液中,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 浓度, 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②在碱溶液中,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 浓度,而 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
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 ?碱溶液中还有 ?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 , 的关系是:
中性溶液越大,酸性越强, 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越大,碱性越强, 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
①当 或 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 或 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 或 小于1mol/L,如 ,或 ,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重点、难点剖析:
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 也增大。
25℃时,
100℃时,
(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 或 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 与 浓度减小。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 或 ,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
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1)酸溶液中:溶液中 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 ,通过求溶液中 ;水电离出来的 等于 ;
(2)碱溶液中:溶液中 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 ,通过求溶液 ,此 就是水电离出的 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 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
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 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
《化学教学设计》习题
一、选择题: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A.电子学习材料; B.纸质学习材料; C.视听学习材料; D.以上都是 2.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的世界相联系》是第几类化学教材的典 范?()A.第一类 ; B.第二类 ; C.第三类 ;D.第四类 3.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不能()A.在先后学习的两个内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 ; B.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 C.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 D.直接代替学生学习。4.下列关于化学教材中的学生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A.活动的目的应清楚; C.活动的过程要难于操作; B.活动的形式应多样; D.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注意点应给予提示()()5.下列不是“整理与归纳”栏目特点的是 A.知识的简单再现; B.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C.重视知识、技能和方法; D.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提高自学能力 6.下列关于化学教材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思想、内容的重要载体; B.化学教材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 C.化学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资料; D.化学教材是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工具。
二、填空题: 填空题: 7. 影响教材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 5 个方面: 即目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8.美国中学化学教材《________》和英国的___________被认为是典型的“社会 中心”化学教材。9.化学教材中的栏目设计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有:名实相符、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0.化学教材单元内容可从:基本思路、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设计。11.我国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 1》和《化学 2》立足于学生初中的化学 基础,在编写时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线索。12.现行普通高中化学教材引导学生学会的化学方法有:___________、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和定量化等。1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的 5 个主题分别为: 科学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化学与社会发展。()14.单元思路是课程理念、教材目标的具体化,仅依靠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整理 是 不 够 的,还 必 须 体 现 学 生 对 未 知 内 容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15. “先行组织者”理论强调新的学习材料应与认知结构中的____________建立 合理的联系,这样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16.请写出四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中的栏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简答题: 17.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可以通过那些具体的形式呈现,它们具有哪些 特点? 18.化学课程理念可以通过不同教材的编写理念得以反映,可以粗略地分为哪三 类? 19.为了使化学教材的编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两 个方面? 20.举例说明化学教材中的栏目如何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 21.单元内容的建构思路有时直接可以从单元的下一级主题得以反映,但有时隐 含于内容之中。请结合现行教材,分析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思路。
《 化学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习题
一、选择题
1.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是(A.化学课程标准及其实施; C.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实施; 2.当今教学设计的最高水平是(A.直感设计;B.经验设计;))B.化学教材及其实施; D.化学实验及其实施 C.试验(辅助)设计; D.系统设计)3.下列哪项不属于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 教学理论)D.调查 4.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学活动的检查方法(A.反思; B.测验; C.观察; 5.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目 标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和体系是(A.教学目标; 6.教学思路是(B.教学内容;)B.中层次教学策略; D.教学思想)C.教学模式; D.教学方法 A.高层次教学策略; C.低层次教学策略;
二、填空题 7.化 学 教 学 设 计 的 基 本 层 次 分 别 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 及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境设计。9.根 据 教 学 系 统 的 层 次 结 构,教 学 目 标 有 课 程 目 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静态设计与动态 设计统一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基 础 化 学 教 育 的 任 务 和 目 的 应 该 包 括 下 列 方 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 知识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化学教学策略由相互联系着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14.按照布鲁姆的分类方法,可以把教育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领域。15.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近景性兴趣和动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发学生 远 景 性 兴 趣 和 动 机 的 方 法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6.选 择 化 学 教 学 媒 体 时,应 该 遵 循 以 下 原 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7.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8.请为《氯气及其性质》一节制订教学目标。19.化学实践活动有哪些内容和形式? 20.请你为《化学电源》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
《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A 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B 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C 根据教师的设计喜好,创设情境 D 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2.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置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一下 几个问题()①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②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③情境作用的客观性 ④情境作用的活跃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化学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 目的的重要工具,关于它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A 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B 符合客观规律 C 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D 符合化学学科特点 4.提出问题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课堂教学中的大致可以 分为下列类型()①导向性问题 ②形成性问题 ③评价性问题 ④一贯性问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是教师通过操作实物媒体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实 验技能的一种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A 演示和展示 B 展示和合作 C 演示和提问 D 展示和板书 6.认知需要情感,情感影响认知。教师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A 智慧技能 B 情感技能 C 动作技能 D 一般技能
二、填空题 7.教 学 技 能 是 顺 利 完 成 某 种 教 学 任 务 的 _____________,它 往 往 既 含 有 ____________的成分,又含有____________的成分,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8.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富于启发性,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9._________和_________是目前最常见的学生在课内的学习活动。10.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求得问题解答的一种集体学习活动。11.练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练习是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12._________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最基 本地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讲授大体上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13.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学策略的结晶,凝聚着教学内容的精华。板书的内容主 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14.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为_________为基础、配合_________进行的,它没 有形成独立的语言系统,不能称为是一种语言,但是却具有重要作用。15.管理和调控,是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保证。为此,教师要注意通过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途径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16.调控是实现预定教学目的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 控,主要有下列措施:_________、_________、反馈与强化、_________以及灵 活、果断与恰当的反应。
三、简答题 1.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试简述。2.教师向学生说明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化学概念、化学原理时,要使用讲 解法。试选择一个课题,进行讲解。3.一些教师和学生把自学等同于“看书”,这种看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 种情况,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探究式教学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方式,选择一个课题设计 一个教学片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习题
一、四、简答题 17.简述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18.简述专题网站学习模式的优缺点。19.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20.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改变学习方式,教育学家提出 了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理念。即通过因特网和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或教学的活动。你认为所谓的数字化学习有哪些特点? 21.计算机模拟实验方便快捷,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吗?如何抉择? 24.试设计一份“Intel 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题目可自拟。23.《化学微格教学实验》习题 化学微格教学实验》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__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 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2.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____________。3.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4.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___________、制定实验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 5.按照探究活动的____________分: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和讨论探究。6.按照探究环节的多少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7.探究式教学一般有 5 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发表.8.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重教育功能。9.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的 5 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 科 学 探 究 中 应 处 理 的 三 种 关 系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非题 11.科学探究的活动内容就是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12.探究式教学适合教学小班教学,占用很多时间。(())13.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原理和科学知识。()()14.探究式教学适合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15.按照学生进行探究的组织方式分:有学生的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16.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三、简答题 17.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8.简述下探究式教学的特征。19.探究性学习与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关系? 20.如何评价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21.通过“铁钉在不同环境下的锈蚀情况”的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习题
一、选择题: 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师职业的倾向性(A.职业动机; B.职业理想;)D.特殊职业能力)C.职业观念; 2.以下不属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的选项是(A.智力;B.特殊职业能力;C.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D.实验教学能力 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想象能力;)C.记忆能力;)D.智力 D.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4.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经验; B.反思; C.动机;)5.以下不属于行动研究特点的是(A.为教学而研究;B.对教学研究; C.在教学中研究; D.在教学之后研究 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开展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A.更新教育理念;B.培养问题意识;C.发展反思能力; D.智力
二、填空题: 填空题: 7.教师素质在构成上至少包括以下 3 种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教师职业的倾向性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 个方面。教师职业的必备知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等 5 个方面。10.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 个方面。11.化学教师的素质构成在符合一般教师素质构成的基础上,还有特殊性,主要 表现在化学教师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12.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3.教 学 反 思 的 过 程 一 般 包 括 4 个 阶 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 3 方面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__________。
三、简答题: 简答题: 17.教师职业的倾向性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18.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19.教师能力结构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20.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且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象,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虚为实,是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好助手。但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直接使用,由于下载的课件内容受原作者的观点、看法限制,有的.不适用于目前的新教材,因此自己制作课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现在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并与internet连接,构成了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体系。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本人是位从教多年的化学教师,近几年来积极研究和钻研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本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同仁参考。
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要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例如,初中化学中水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分子运动、化学反应等等实验的实质,仅凭学
生的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实用教案:化学教学教案最新模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 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
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 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实验与电教:[实验8-19、8-20]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
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HF、HBr、HCl、HClO3、H3BO3
三、酸的通性
(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 学性质?
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
石蕊:变红
指示剂─→使
│ 酚酞:不变色
酸
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盐
↓ ↓ ↓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 HNO3 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 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失电子能力 强─────→弱
活动性 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 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 很强的氧化性)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化学教学教案反思精选,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化学能与热能教案教学反思》
导语:
化学能与热能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广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将以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为主线,对教案的编写和教学反思进行详细探讨。
一、教案的编写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编写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化学能与热能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概念,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过程,掌握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引入化学能和热能的概念,介绍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化学能和热能的兴趣。然后,通过示意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规律。结合课堂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实验技能。最后,进行知识归纳和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中,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的评价
经过教学实施后,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听取学生的回答和意见,以及分析学生成绩等方式,评价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如果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那么教学的过程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和探索,只是机械地进行操作,那么教学的过程就需要改进。
2. 教学效果的评估
除了评价教学过程,还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变化,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3. 教学改进的建议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得出一些改进的建议。首先,可以在教案编写中更加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另外,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结语: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编写教案和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不断改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会越来越好。
【导言】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科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一化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展开讨论。
【一、教学背景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活跃,但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学背景,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掌握高一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化学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高一化学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化学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的讲解。“物质、分子和原子”、“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等基础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思维框架。
(2)元素周期表的学习。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使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和特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果的训练。让学生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和互动。通过讲解、讨论和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2)实验操作和展示。设置一定数量和难度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应用拓展课外活动。通过参观科技馆、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下方面:
1. 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
2.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3. 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验操作机会,引导他们培养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进行科学性的数据处理。
4. 重视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解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偏差,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高一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存在较大的认知难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注重课堂互动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3.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解答,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在每次教学后都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案。
【结语】
高一化学教学的设计和反思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合理的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全面掌握化学知识,为将来深入学习和应用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兴趣。
讲授:
(1)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重点讲解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化学式和化学式的符号表示法。
(2)通过例题,演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和方法。
实验: 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反思:
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以及化学式的符号表示法。
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
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内容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
讲解法;
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导入: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和书写方法,结合实例讲解;
演示:教师示范书写化学方程式,学生模仿练习;
练习:学生自主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教师充分准备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师的讲解也较为清晰明了,但仍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下次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格式。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化学符号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表示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格式。
化学符号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化学计量数的表示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化学计量数的概念。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化学反应,例如烤面包、烧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格式。
a.方程式的两边要等式成立,即左边反应物的摩尔数要等于右边生成物的摩尔数。
b.化学方程式要写在等号左边,化学符号写在左上角。
c.元素符号写在反应物的右上角,化学计量数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左下角。
化学符号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a.元素符号写在化学式的左上角,表示该元素在反应中的种类。
b.化学符号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左下角,表示该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摩尔数。
c.同种元素在同一反应物中可以不用写,但生成物中要写出。
化学计量数的表示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
a.化学计量数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的数字。
b.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相等,且左边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应大于等于右边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生成物。
三、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
四、巩固练习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
化学计量数的练习。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练习。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格式、化学符号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化学计量数的表示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等知识点。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对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讨论和练习,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规律和变化。
(4)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的物质量、摩尔质量等相关量。
教学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规律和变化。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和演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
(3)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方程式的`学习状态。
(2)讲授新知: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规律,同时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示范。
(3)练习巩固:让学生自己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练习和巩固。
(4)讨论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和掌握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资源
(1)化学实验室:提供化学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为教学提供实践支持。
(2)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提供视觉辅助和讲解支持。
(3)参考书籍:提供化学方程式的参考书籍和实例,为教学提供知识支持。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通过考试和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调查问卷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主要围绕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示方法、书写和平衡等方面展开,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进行了详细讲解和演示。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平衡条件的把握和书写规范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互动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我也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引言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平衡态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课程设计以高一化学的化学平衡为主题,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力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b.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c. 理解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因素。
2. 技能目标:
a. 能够正确设计化学平衡实验;
b. 能够准确计算平衡常数;
c. 能够分析和解释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因素。
3. 情感目标:
a.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的认真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a.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b.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c.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教学方法:
a. 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化学平衡的规律;
b. 演示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化学平衡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
c.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和反思
1. 引入和探究
通过一个实验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是实验的操作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不耐烦和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 深入理解
通过演示和示意图,介绍和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且通过数学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在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较多,需要进一步练习和巩固。
3. 实践和总结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较好,积极讨论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实验总结中,部分小组的报告存在不够详细和深入的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报告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4. 归纳和拓展
通过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化学平衡的重要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在课堂总结中,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解决问题。但是在拓展问题的讨论中,部分学生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在化学平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实验操作时间较长,需要在教学中更加精细地组织和安排时间,避免学生的不耐烦和注意力涣散。其次,学生在计算平衡常数和分析实验结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训练和实践。最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报告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化学平衡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时间和其他限制的原因,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对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方程式中元素的化学式、化学计量数和化学反应类型,掌握如何合理地选择化学反应物和产物,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方法;
(2)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化学式、化学计量数和化学反应类型;
(3)如何合理地选择化学反应物和产物;
(4)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步骤:
(1)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方法;
(2)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重点讲解元素的化学式、化学计量数和化学反应类型;
(3)讲解如何合理地选择化学反应物和产物;
(4)通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方法,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地选择化学反应物和产物;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各个要素。
教学评价:
(1)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程度;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检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注重了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书写方法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操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入和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教案模板”的文章。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一份好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欢迎光临愿信息对你有益!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句型来介绍自己。
三、教学过程:
2. 课题呈现:
⑴今天我们就以introduce yourself为题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a. Where are you from?
b.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c. What’s your parents?
d. What fruit do you like?
England、Singapore、sunny 、cloudy、snowy、rainy、doctor、nurse postman、teacher、watermelon、kiwifruit、apple banana、orange、friends等等
(4)请同学们和同桌就我们已经讨论并总结过的内容编一个小对话,要求把所有的内容都能够设计进去。
(5)请同学们表演自己的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注意他们是否出现错误,是否有漏掉的信息点并且记下你不知道的词汇和句型。
3.评价最佳对话:在这里我们评出对话做的内容最丰富的,词汇量最佳的一组,你觉得你从这一组中能学到更多的词汇和句型对你的帮助最大。
4.习作练习。现在请你就你和你的同伴所编的小对话换一种形式写出来也就是Introduce yourself.将对话中所涉及的各种个人信息总结起来就是你自己的个人信息我们来试着写一下。
5.挑选个别同学的作文进行讲解,指出优点和缺点并且再次强调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请你就今天你所学的到的相关信息写一篇作文Thisis me.80词左右。
1. 有部分学生词汇量不够,造成了一定的写作困难。
2. 一些学生的中式思维句式,逻辑思维也比较乱。
3. 口语表达能力不够,无法用英语来较好的表达。
1. 抓住作文的主题,要做到基本的句式正确,语句通顺。
2. 增加词汇量,基本句型的背诵。
六、教学反思:本课从学生的实际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词汇量的干扰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的,以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注意词汇的记忆以及基本句型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能够的写作能力。
AUnit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定语从句是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在1-8单元已经对该语法知识有所渗透的前提下安排的。本节课话题是让学生体会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学会热爱生活;能用简单的定语从句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复合句的理解,提高其对此句式的应用能力。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基本词汇,学会恰当的使用引导词that ,who
2、能力目标
1)掌握功能句“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music.”
2)能够自如地谈论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和音乐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谈论对音乐和音乐家的好恶,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美。
三、教学重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并掌握先行词为物或者人时,引导词“that ,who ”的使用方法。
2)“prefer …to…”的用法
3)掌握有关音乐的词汇和相关的词组,能够比较流利地描述自己喜欢的音乐,运用功能句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 music.”
四、教学难点
定语从句运用
五、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录音机(A tape recorder)
七、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⑴ Warming up
⑵ Discuss: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know?
⑶ There aremany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jazz, rock……. Let Sstalk about the kinds of music..(多媒体出示)
⑷Let Ss read 1a. Explain the sentences:
I prefer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better.
lyrics:the plural form is often used.
Ask Ss topractice in pairs then make up a short passage using the four sentences on thescreen.
2、课堂讲授
Explain attributive clauses.
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a. that即可代表事物也可代表人,which代表事物;它们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关系词,which在从句中作宾语则不能省略。而且,如果which在从句中作“不及物动词+介词”的介词的宾语,注意介词不要丢掉,而且介词总是放在关系代词which的前边,但有的则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b. which作宾语时,根据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先行词与which之间的介词不能丢
c. 代表物时多用which,但在带有下列词的句子中用that而不用which,这些词包括all,anything, much等,这时的that常被省略
d. who和whom引导的从句用来修饰人,分别作从句中的主语和宾语,whom作宾语时,要注意它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
e. where是关系副词,用来表示地点的定语从句
3、课堂练习
Fill inthe blank with who that
1).I have a brother _______likes soccer.
2)Tom doesn’t like movies_______are too long and too scary.
3) We prefer groups ________ play loud and energetic songs.
4) He likes friends_________ often help each other
4、课堂活动
1) Ask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kind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Why?
I like popmusic/classical music/jazz music/country music/dance music, etc. And tell thereasons.
2) Listento four pieces of music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3) Showseveral pictures and introduce their favorite singers ,groups and so on..
4) Practice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kinds ofsongs, singers and groups.
5) Listenand complete 1b,2a and 2b.
5、课堂小结
在定语从句中,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who / that 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I prefershoes that are cool.
I like apizza 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 who are beautiful.
I have afriend who plays sports.
6、作业布置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kinds of the friends they likeand dislike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本单元的功能句,而且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和表达,学习中遇到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请教,并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与成就。
1.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2.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3.人教版《雨说》 教学设计
4.人教版《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5.人教版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6.人教版咏柳教学设计
7.人教版学弈教学设计
8.人教版找春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花钟教学设计
10.人教版花钟优秀教学设计
Unit 12 Review and check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Unit 12 A Listen and circle, B Listen and number .
二、教学目标:
1The Ss can understand what they have listened.
2The Ss can use the words correctly.
三、教学过程:
Step1Warm up.
1 Greeting.
T: May I come in?Ss : come in, please .
T: Good morning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s: ……
3 Say a rhyme: Enjoy the day.
Step 2 Presentation.
1 Listen and circle.
1)教师准备一些事物图片,用句What this /that提问,学生用It’s a /an …回答。
2) Play a game .
游戏规则:教师把一件物品藏身后,请学生用句型Is this a/an …猜测物体,师用Yes, it is /No, it isn’t.It’s a /an …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3) Listen and circle.
2Listen and number
1)先以free talk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重点放在第七单元至第十一单元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上。
2)Listen and number.
3)校正答案。
Step 3板书设计:
A: Is this a hot dog?B: Yes, it is.
A: Do you like…B: Yes, I do.
二、执教教师:
2、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句型:Which is faster,the car or the duck?The car is faster.
3、技能目标:通过阅读,能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描述出动物之间的比较情况。
4、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描述事物的能力,说明各种动物都有它们的特点,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更好的生活。
(2)通过表演活动和小组活动,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5、教学重点:
(1)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差别。
(2) 能正确口头运用Which is faster, the cat or the duck? The cat is faster来进询问并作出正确的回答。
(2)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改写;
(3)对介绍图中动物园情况的即兴表演。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为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因此本人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帮助学生通过情景理解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同时运用游戏教学法及表演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学习氛围。本人主要是按照“任务型教学”的结构来设计课堂活动的,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即“探究学习、合作讨论、主体参与”,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通过Games,Music, Songs等在课堂上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融情入境,做到寓教于乐。
(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TPR、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帮助学生通过情景理解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同时运用游戏教学法及表演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学习氛围。另外,灵活贯穿无意识记忆知识迁移法,让学生能够在老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无意识的轻松识记知识。这些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点,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素质,而且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辅助手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CAI能够创造较为真实的模拟情景,尤其本课是以一个简单故事作为任务主线,更加能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学生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另外,CAI更能制作出色彩鲜艳的视角效果,能够更好地引吸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CAI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
九、教学过程.
1. Sing a song.
T: Good, Do you remember this songSs: Yes.
T: Let’s sing this song , OK? Ss: Yes.
设计意图: 通过唱《Which is slower》,让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句型,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力,另一方面为下面的内容作好辅垫
2.Free talk.
T: Hello, Everyone! Ss: Hi, Teacher..
T: Do you know which place has many animals? Ss: Zoo.
T: Do you ever go to the Zoo? Ss: No, I don’t.
T: That’s OK! Today , we will go to the zoo. Are you ready?Ss: Yes.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交际训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利用日常谈话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并由此自然地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话题。
T: Now, we are going to take the bus to the zoo. Let’s go. Ss: Yes.
(1)Show some animals’ pictures , have ss guess..
Ant, butterfly, fox,fish, duck,bear, snail,bird, chicken……..
(2) Have Ss read the English phrases after the teacher for some times.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带学生到动物园看动物,以游戏形式,让学生猜动物,复习已学习过的动物单词,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有效地复习学生学过得的单词,让学生学习起来更生活化,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自己,兴趣更浓厚。
(3)Show two animals, have ss say a sentence.
T: Now,Look at the picture, let’s say a sentence, OK? Ss: OK
T: For an example:Which is faster, the cat or the duck? The cat is faster.
( use the CAI , finish the step)
Ss: Which is slower , the sail or the ant? The sail is slower.
There are so many animals, now, let’s talk about them in my groups, and fill the chart.
S1: Which is nicer, the green fish or the red fish?S2: The green fish is nicer..
(6) Ask and answer.
T: Which is bigger, the bird or the chicken?Ss: The chicken is bigger.
Ss: Which is heavier, the bear or the panda? T: The bear is heavier.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进行问答训练,强化学生对句型的复习,还加上对填表格,把所说的句子转变成文字,提高书写能力,在小组合作上,还可以互相协助共同提高。
2. Learn Reading.
T:We had seen so many animals , how to tell our friends or parents , now, let’s read a passage.
(1) Show new reading.
Reading:
This is a zoo. There are so many animals in it. They are very happy. Look, the cat and the duck are running. The cat is faster. The bear and the panda are eating. The bear is heavier. What a happy picture!
(2)Read after the teacher,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 What are the cat and duck doing?Ss; They are running.
* Who are eating?Ss: The bear and panda are eating.
Which is heavier , the bear or the panda? Ss: The bear is heavier..
(3) Groups work.
Have ss finish the blank.
In the zoo, the cat and the duck ________________. The cat is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are eating. The bear is _____________. What a happy picture!
Show one group’s answer on the blackboard, have ss check together.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及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描述图中的动物时,可以从它们做什么描述,然后利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做对比,这样写起来,比较自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3. Write a passage.
Today, we knew how to say the animals , now, let’s write “in the zoo”
(1) play the music, have ss write.
Passage 1 :In the zoo, the animals are _________. Look, the green fish and the red fish are ___________.( swim) The green fish is __________( nice) on the leaf, the snail and the ant are _______________( run) ,the snail is __________( slow)
Passage2:In the zoo, the animals are happy. Lo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ve ss read their writings one by one in groups, choose the best one in each group.
(3) Share : Teacher give some comments on those good written works.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有选择性仿写文章,形成阶梯及思维的拓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尝试描述动物的比较情况。在分享中,学生能养成口头表达的能力,促进写作的能力。
Show some pictures, have ss must protect our animals.
Write a passage on the book.
Blackboard design:
Which is faster, the cat or the duck? The cat is faster.
Unit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的关键句型: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I’m from ….,能基本掌握几个国家的名字,如:China, America, Canada。
2.能力目标:能听懂会说本课句型并能简单地做自我介绍:能用Welcome来欢迎别人,把本课新句型运用于日常交际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乐学、爱学英语,能积极的参与英语课堂活动,在交际中运用英语。学生积极主动大方的介绍自己,学习日常交际的礼仪知识。
二、教学内容
1.词汇:China, Canada, America,welcome 2.句型: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I’m from ….Welcome!等。
三、教学重难点
1.句型: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I’m from Amercia.2.词汇:welcome, Amercia, Canada, China 3.Welcome的发音。
四、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Amy, Mike和Bailing的头饰、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复习第一册所学歌曲“Hello”。[使用第一册Let’s sing/A部分配套录音带]
2.对话练习:教师:Hello,A.
学生:Hello,teacher.
教师:Welcome back to school.Nice to see you again.
学生:Nice to see you, too.请一些学生做此对话练习,由教师和一名学生来做,过渡到由两名学生来做。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师生问侯:
教师: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学生:Good morning teacher.
教师:I’m Mi liu.I’m from China.And you?
鼓励学生说出:I’m… I’m from China.
2.教师:Cla, 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使用Let’s talk A动画课件]教师反复点击对话框中的句子,学生跟读模仿。
3.教师问:What’s the girl’s name? (Amy)
Is she from China? (No)
What does Amy say?
让学生模仿Amy说出:Hi! I’m Amy.I’m from America.
学生说完此句后,教师说:Amy! Welcome.
4.教师解释并教读单词:welcome
5.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自我介绍:I’m… I’m from… 6.利用视频教读学习单词China, America, Canada
7.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Amy, Bai Ling和Mike上台做自我介绍。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Throw the card.游戏规则:同学们6-8人一组围坐成一圈,大家一起听《Boys and Girls》,一个同学在圈外走,偷偷在一个同学身后各放下一个单词卡片,歌声停,背后有卡片的同学大声读出单词并进行英文自我介绍,追上放卡片的孩子。谁没追上,谁就在圈外走,放卡片。游戏继续进行。(注:在这个游戏中,可以把自己当成其他国家的人。)
2.在Let’s talk的基础上,看图小组编一个小对话并表演。
A:(指着B)I have a new friend.
B:(起立)Hi, I am… I am from…
C: (全班) Nice to meet you.B:Nice to meet you, too.
(四)巩固(consolidate )
1.listen and match进行听力训练,巩固这节课所学。 2.summary:让学生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Good morning/Hi
We have new friend today.
I’m from …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关于“化学教案”的必要知识。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自信地授课。以下的信息仅供参考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 2 、O 2 、N 2 )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 3 、 SO 2 、O 2 、N 2 )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 2 → 2SO 2 → 2SO 3 → 2H 2 SO 4
120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我们本着省奔中的教学思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滚动提高、把握要求、精讲多练、提高效率,搞好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作,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和基础,根据本届高三高考模式,我们必须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复习计划,来充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且密切关注今年的高考动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抓好双基,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的要求。
二、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化学方程式、基本概念等基础都不牢,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化学,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失提高讲和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项与整体复习的一大挑战。
三、复习任务
使班级95%以上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完成第一轮复习。
四、基本策略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主要根据近几年来江苏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4、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5、注重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6、回归课本,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
7、关注目标生的成长。课堂关注是否听讲,经常提问,课后注重面批,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多鼓励。
总之,在这剩下的近二百多天的时间里,我们高三化学教研组的2位老师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争取在20__年的高考中再创辉煌!
附: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20__—20__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化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内容负责人
第1周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物质的分散系
氧化还原反应
评估测试一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有关分散系的知识,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的问题,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配平及计算。陈伟
第2周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
评估测试二李伟成
第3周物质的量浓度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评估测试三陈伟、李伟成
第4周氯及其化合物
卤族元素
评估测试四非金属元素:掌握卤族、氧族、氮族、碳族的性质和用途陈伟
第5周硫及其化合物
硫酸工业与环境保护
硅及其化合物
评估测试五李伟成
第6周氮及其化合物硝酸
评估测试六陈伟
第7周钠及其化合物
镁、铝及其化合物
评估测试七金属元素:掌握碱金属族、镁铝铁铜的有关结构和性质,用途。李伟成、陈伟
第8周铁、铜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冶炼
评估测试八李伟成
第9周甲烷与烷烃
烯烃、炔烃
评估测试九有机化学: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烃的衍生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它们对环境和健康产生的影响。陈伟
第10周苯与苯的同系物
石油与煤
评估测试十李伟成
第11周烃的衍生物
评估测试十一陈伟
第12周李伟成
第13周有机物的结构,组成及研究方法
糖类、蛋白质、油脂
评估测试十二陈伟
第14周有机合成
评估测试十二李伟成
第15周有机推断
评估测试十三陈伟
第16周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
评估测试十四李伟成
第17周化学计算化学计算: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浓度计算陈伟
第18周化学与STS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李伟成
第19周期末复习陈伟
第20周期末考试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教师引导]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 (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7、18,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模板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化学教学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构成用心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取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资料、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带给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带给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取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取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潜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取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资料特点,思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忙学生构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透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忙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理解学生新的合理化的推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能够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潜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搞笑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务必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能够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潜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透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资料,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十分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资料分清段落,证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资料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思考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个性是没有思考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十分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必须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用心、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构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 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习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 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四、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7234.html
上一篇:大学暑期实践心得系列
下一篇: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