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村居教案

时间:2024-05-01

村居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村居教案,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村居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xx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村居教案(篇2)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cai课件、版画。

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

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多种形式检测)。

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生生交流。(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

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

五、扩展。(时间不允许的话,留到下节课)。

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教学板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设想:

1、检测背诵古诗。

2、学习生字。

3、写一写春天的景象。(堂上完成,共同评改)。

村居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指名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⑴ 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 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 指名朗读,正音。

⑷ 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读──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忙放纸鸢

早春

教学反思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诗,在今天的教学中,又赋予它新的涵义。让古诗融进生活,让学生融进古诗,体会到古诗背后的内容,使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对祖国古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

春天是儿童的,在烟花三月美丽的日子里,使儿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快乐和理想。儿童是春天的,儿童属于春天生机的组成部分,儿童身上散发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细胞和色彩。当学生体会到儿童与春天融为有机的一体时,古诗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学生挖掘并吮吸着,可谓水到渠成。

村居教案(篇4)

内容摘要:

教学内容: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书第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村居》。

教材分析:《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生字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诗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春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用多媒体出示一张有关于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展示出了一张图片,谁能够来说说图片里有哪些景物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老师呢还有一个疑问,这些景物通常是在哪个季节里出现呢?(学生:春天)回答正确,这些景物是在春天里出现。春天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绚丽多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山村里的春天吧!

(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作者

1、教师: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哪个朝代的呢?(点名回答,并给予评价)

学生:清朝的高鼎。

教师:回答的不错,这首诗是清朝的高鼎所写。我们对诗人仅仅知道名字和朝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所以,请同学们把目光移到多媒体上,让我们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教师朗读

三、初步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在文中圈画出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句读正确。

(2)同学们都圈好了,请把你刚认识的新朋友自豪地念给同桌听,如果有没念准的请互相帮助一下。

(3)同桌检查朗读古诗。

(4)请学生朗读古诗。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教师在学生自读古诗时进行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an)

2、学习生字,认读字词:

(1)出示“醉、烟、童、散、忙”这些生字,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小组成员一个一个接着朗读生字并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笔顺跟随表,说出笔顺。指名反馈(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后再通过课件演示)

(5)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6)学生描红、临摹。

3、自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诗句)自由诵读,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指名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3)配乐练读

教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4)全班齐读

四、品悟古诗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1)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画面,老师激励小结。

预设:山坡上的小草发芽了,嫩绿嫩绿的。黄莺在空中飞来飞去。河堤旁的柳条发芽了,几个下朋友放学回来,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2.借助插图,启发想象:黄莺一边飞一边干什么?(叽叽喳喳地叫)它好像在说什么?

再次启发想象:春风轻轻地吹来,柳条会怎样呢?(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轻轻地摇摆,陶醉在了美丽的春色里……)

诗人高鼎看到这样的景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齐读)

让我们想象着春天的美丽景色,有滋有味地诵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引读。

3.联系生活,换位体验:在这样美妙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出示儿童放纸鸢图片)孩子们放起风筝,你们放过风筝吗?你放风筝时什么心情?(学生自由发言)

现在你就是那几个刚刚放学回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诵读这句诗,读出你心中的高兴、喜悦。(学生练读)

4.再读古诗,感悟春天

(1)自己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预设:美好的春天;快乐的春天;温暖的春天……

(2)想象自己就是高鼎,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学作诗人吟诵出此诗。(学生练读、指名配乐诵读)

(3)绿草如茵,柔柳如烟,莺歌燕舞,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晴空飘飞的风筝,把这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活跃欢快,更加生机盎然。诗人信步走来,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在自然绿色的怀抱里,春光明媚得让诗人心醉,也让我们陶醉。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此时的心情吧!(学生再次齐诵)

五、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所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啊!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背诵。

3、集体配乐吟诵。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出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来读一读。)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沾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村居》

2、搜集高鼎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村居教案(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指名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指名朗读,正音。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读──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诗,在今天的教学中,又赋予它新的涵义。让古诗融进生活,让学生融进古诗,体会到古诗背后的内容,使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对祖国古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

春天是儿童的,在烟花三月美丽的日子里,使儿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快乐和理想。儿童是春天的,儿童属于春天生机的组成部分,儿童身上散发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细胞和色彩。当学生体会到儿童与春天融为有机的一体时,古诗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学生挖掘并吮吸着,可谓水到渠成。

村居教案(篇6)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网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网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 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 中的“辛词全集” 、“田园诗句”,及资源网页中提供的“ 唐诗宋词网” 、“全宋词”等网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平乐 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清平乐 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 ”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网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网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清平乐 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网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 的“茅檐清溪图” “翁媪相媚图” “大儿锄豆图” “中儿织笼图” 及“小儿剥莲图” ,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平、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网站等相关资料制成资源网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 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村居教案(篇7)

一、解释词语。

村居:()。醉里:()。吴音:()。

茅檐:()。翁媪:()。无赖:()。

低小:()。相媚好:()。

二、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三、填空。

1、这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翁媪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上阙写农家老年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下阙采用自描的手法,直陈人,事物,直接写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3、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等人等景色巧妙结合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桃花源,令人神往。

四、拓展练习。

古诗文赏析(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村居教案(篇8)

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诵读体会童趣,凭借比读体悟童真,发挥想象品味童心,在与牧童、渔童的对话中,感悟诗人的心中真情真意,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诵读,交流感受

1.猜诗: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我们班的背诗小高手,怎么背呢?咱们看图猜古诗、背古诗,大家看图猜出了诗,就可以站起背给大家听,谁猜得快、背得多,谁就是背诗小高手。(点击课件:《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夜书所见》、《小儿垂钓》)。

3.交流:大家可真棒!这几首诗可没难倒大家,不过大家背诵后,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现童趣的诗)这些古诗让你想到了什么?(童年是快乐、有趣的)

?人教社小语教材所选编的古诗中有较大比重反映童真童趣的诗,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优势,借助看图猜诗、背诵交流,锁定童趣形成主题整合,并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与向往,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导入新课,自学理解

1.导入:是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有趣的,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唐朝的吕岩、宋朝的杨万里写的两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点课点击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

2.简介:请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吕岩及杨万里。

3.试读:师先有感情地诵读,然后让学生试读,并提醒学生读准蓑篙棹等生字。

4.自学: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理解诗的大意。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古诗及理解诗意的方法,利用注释进行自学理解,是能做到的,这也是将两首古诗同时呈现,整合教学的前提。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在诵读时,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情激情,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赛读体会,感受情趣

1.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小组读。

2.赛读:请几位同学自选取其中的一首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

3.交流:(1)对读得有感情的同学,教师可接追问,读时你看到牧童、渔童在做什么?(2)赛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牧童、渔童所做的事有趣在哪?

?这一环节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意图在于,一是体会古诗的节奏与韵律,二让学生读中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时的读更多的指向对诗意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读中、读后交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避免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诗意的繁琐串讲。〕

(四)观察画面,探索发现

1.观察:教师出示课件——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牧童卧月图、渔童张伞图。师:请大家结合诗意,观察画面,想一想:两幅分别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不同?(2)交流:对照诗文,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不同点。(作者、朝代、时间、地点、人物状态、所作所为、色调等不同。)再说说相同之处。(都是写儿童的生活。)

2.赏读:

(1)赏析:诗中最触动你的是什么?牧童、渔童的可爱最能体现在哪些动词上?(卧、张)谁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比较卧与趴、躺、倒,张与 打、撑、举等词的不同,从卧与张这两个动词,你体会出什么?(牧童的悠闲、渔童的机灵,牧童心情轻松悠然、渔童内心喜悦)。

(2)诵读:月色朦胧,清风徐来,牧童是多么惬意啊——(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江上行船,无雨却张伞,好生奇怪,原来——(生: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观察画面,比较发现,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读图读诗,感受牧童外表的闲与内心的静,感受渔童的机警与快乐。紧扣卧与张这两个动作细节,揣摩玩味,比较体会,透过这两个动词,感受人物的情思,这样学生对诗文的意趣又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五)想象诵读,体味诗境

师过渡:月下一牧童,船上两小童,他们静卧月下,船中张伞是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去感悟他们心中的真情。

1.想象:月下清辉,四野静谧,牧童静静地躺在草垫上,仰望星空会想些什么?江平岸阔,船随水流,张伞的两个小渔童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月明星稀之夜,如果你是诗人带着一路的辛苦,一脸的疲倦,看到路边的草垫上一位牧童正酣然入梦时,你会说什么?在艳阳朗照的江边,看到两小渔童正弄风驶船,一脸欢笑时,你又会说些什么?

2.悟情:是啊,不同的景色,不同的人物,给诗人带来的是不同的心情,如果说,《牧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恬静乡村生活的向往,那么《舟过安仁》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对渔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诵读:

(1)设境读,师:夕阳西下,草野苍茫,牧童短笛随风扬,生接替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师:明月升空,秋虫浅唱,月下一片寂然,放眼望去,生接替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多么恬情优美的秋夜,多么怡然自得的牧童啊,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师:江水潺潺,渔舟轻漂,只见船中两小童,生接替读——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艳阳朗照,天无落雨,渔舟上怎冒出小伞呢?生接替读——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啊,可爱的小渔童,机灵的小渔童,他们正静坐船中,惬意地借风行船呢,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角色扮演读:分别请几位学生扮演牧童、渔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读,在学生读完后,师追问:牧童啊,你这么悠闲地躺在草垫上,做梦梦见了什么呢?渔童,你好,使风行快船去哪呢?

(3)配乐读:配上笛子曲《牧童短笛》、民乐曲《步步高》背景音乐,男女生先赛读《牧童》、《舟过安仁》,师生再一齐诵读。

?读诗要走进诗文的深处,读表现童趣的诗文要触摸到童心,借助想象、写话,旨在让学生入乎其内,感受诗的意境与情趣,与小童同生共感,与诗人齐思同想,通过交流、朗读,旨在出乎其外,将学生感受到情趣,用语言、用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间,完成对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的同生共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提升拓展,丰富积累

1.小结:童年是一首歌,童年一幅画,童年是一首首无尽的诗,牧童卧月、渔童张伞,还有那春天里追黄蝶、夏日中捕鸣蝉、秋光中捉蟋蟀,它们不知让勾起我们多少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继续着这美好的童年之旅。

2.拓展:出示两首古诗:宋朝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宋朝雷震的《村晚》,让学生试着背诵并交流感受。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侵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写话:童年因为玩过 而 ,所以,童年让我们 。

?在拓展延伸中,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古诗,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积累诗词,长期以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写话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用心用笔,记录下自己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完成主题的同构的同时,完成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村居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2、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3、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茅檐:茅屋。

醉里:指酒后微醉。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是说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嬭:指老年夫妻。翁,指年老的男子。嬭,指年老的女子。

无赖:顽皮,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剥:躺卧着剥吃。

4、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4、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

背诵这首词。

村居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村居教案(篇11)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件出示春天图片让学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今天,周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图片,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呢?

2、看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揭示课题)

4、理解《春晓》题目中的“晓”字,天刚亮的意思。

【导语设计亲切自然,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题目中这两个字是要求会写的,“晓”,扩词。

去掉“日”旁,学习一个新的生字“尧”。

(1)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之间互相读文,注意纠正字音。

(1)指读黑板上的课文,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读时要注意它的字音。

用给“晓”字、“眠”字、“知”字去偏旁的的方法使其记住,“尧”字、“民”字、“矢”字。

(2)同桌互读字卡,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全班轮读。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1)课文我们已经读准确了,下面我们就来练习把课文读的有感情,想要把诗读的有感情,就要知道诗的含义是什么,那么现在老师结合着这幅图来说诗意,你来说说是哪句话的诗意,好吗?

(2)(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前两句)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后两句)

(1)那么这首诗短短的二十个字,其中有鸟语、有花香,这么美丽的景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它读好,现在,老师就给你配上音乐,自己练习读一读,好吗?

(2)同学试读,这么美的图画,把它读的美一点,全班配乐读。

①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

②指名背诵。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对于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学习古诗词,重在读,不在“懂”,对诗意的理解可以淡化模糊。】

1、观察写字“尧”

(1)分析结构。

(2)大屏幕放大虚宫格的字,学生观察,说关键笔的位置。(注意上面没有点)

(3)教师范写,边范写边说关键笔的运笔写字方法。

(4)学生书写,评价,再写。

2、观察写字“矢”

(1)独体字,注意是三声。

(2)注意“矢”字的字理识字图。

(3)大屏幕放大虚宫格的字,学生观察,说关键笔的位置。(注意和“失”区别,竖撇不能出头。)

(4)教师范写,边范写边说关键笔的运笔写字方法。

(5)学生书写,评价,再写。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021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