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2024-05-07 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七年级历史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谢谢第一小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时期手工业也很发达,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你知道吗?――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平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誰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平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荣的商业吧!

三、商业兴盛

播放长安城的影音资料。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给合地图册,你能说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吗?整体看,长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初到长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购买一些必备品,等一切安顿妥当,你静下心来,去仰慕已久的国子监研读,经过紧张的考试,结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参加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国宴。宴后,众人豪情勃发,纷纷去大雁塔下题名留名┅

在上述过程中,你都需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人?(有少数民族的人吗?有外国人吗?)

(说明: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长安城中“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上百万,比我们现在镇江市市区人口还多。贸易兴盛、交往频繁,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

这段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2)


第1篇:理想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理想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2篇:理想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这篇理想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范文符合你的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和背景。

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现在任《星星》诗刊的编辑。他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2、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基本做到有感情。

3、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四、质疑释疑,合作探究。

同学们已经能熟读这首诗了,那你还有什

么问题要问吗?

老师准备: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3)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4)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

(5)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

(6)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

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7)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五、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1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若有学生提到比喻修辞,补充:

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如:(1)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2)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3)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4)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5)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6)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励志的句子 m.djz525.Com)

(7)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2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六、勾划积累好词语句

七、课堂小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3)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④大运河的作用;⑤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至二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作业:

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 ),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下令开凿大运河。

为中心,北通( ),南达( ),全长( )多千米。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

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 )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 )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 )领导的( )势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4)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

jK251.COm精选阅读

推荐!七年级历史教案范例430字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七年级历史教案范例43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x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x,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xx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x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x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x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x,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x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x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课的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通过对示意简图的阅读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2、讲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从已知的知识入手──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3)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

(4)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5)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6)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7)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举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学习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插图的观察和史料的理解,对指南针的发明过程(战国、北宋)、指南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北宋)、传播(南宋)的过程作出解答。

4、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司南模型时,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它的发明是人类从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历史飞跃,并为简单实用的指南针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提出设问引导观察: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时,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又能加深对科技发明是时代的产物的认识。

5、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用计算机大屏幕显示另外提供的资料。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两材料都说明指南针已成为船舶航行辨别方向的护身法宝。“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它的传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想象,并适时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

6、学习火药的应用和传播,首先要明确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第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出示材料: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学生依据材料描绘突火枪的外观、制造时间、结构及燃放时的特征。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至阿拉伯和欧洲。第四,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比较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学习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后,不仅要能够分类概括,还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通过大屏幕出示资料)英国近代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三)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四】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必备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1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引导] (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20xx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

(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xxx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5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试卷评讲导言课

2第一课第一课

3第二课第三课

4第四课第五课

5主题活动课主题小结

6第六课第七课

7第八课第九课

8第九课主题小结

9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0课堂测试试卷评讲

11第十课第十课

12半期考试及试卷评讲

13五一放假

14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15第十三课第十四课

16主题小结主题活动演讲会

17试题练习第十五课

18中考

19第十六课第十七课

20第十八课第十九课

21第二十课第二十一课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6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热门】最新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篇


最新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最新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二)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采用剧本形式、第一次采用非学案形式、第二次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

一节课下来,觉得几个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处理。

将需要解决的三维目标融进剧本,让两汉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

二、问题的设置。

本节课依然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教学,将三维目标分10个问题展现出来,10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其中较为靓点的设置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导、以及一句话展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即底9、10两个问题的设置。关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人展现形式,还是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两汉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各行业相互驱动的关系,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劳动行为展现出来,从而感受到那个时候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采取选答问题的方式。

考虑到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思考,我打乱按序回答的常规,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过大。

这可能是我长期初三备考养成的不良习惯,总觉得一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依然违背了25分钟注意力集中度的红线。

二、将问题的设置与剧本的表演没有有机的结合。

如果将剧本的表演和问题结合起来、穿插开来,这样可能对于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更有帮助,有些学生对于剧本的兴趣是很高的,但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就打消了他们的后阶段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参与程度。

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广阔。

我一直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虽然在第一节课没有很好地表现,但我依然觉得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然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却没有很坚决的贯彻在这一届课中,而是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产生,没有给他们以表达的时空。

最新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三)

昨天在七2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班每一次历史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 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步骤】

一、新课引入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导学生回 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 响,合纵与连横。

二、新课讲授

(一)“秦王扫六合”

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秦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物。

2、讨论:①秦统一 全国的主客观原 因,师总结。②统一 的历史意义。

③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 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 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三)秦巩固 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 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 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 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

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

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引导] (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20xx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7

复习目标:

识记: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重点:

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复习难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江南的开发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时间: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

史实:农业:南方逐渐超北方占城稻传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造船业局世界首位

商业:商业都市多尔繁荣出现“瓦肆”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北宋时“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

3、元朝的建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建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国家统一)

②、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

③、民族关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当堂效果检测:

1、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xx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壮族C、回族D、维吾尔族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权中,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开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汉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九、教学后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9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七年级历史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终身教育提供的必要手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很高兴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七年级历史课件”的文章,希望您读完后能有所启发!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1】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3】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谢谢第一小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时期手工业也很发达,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你知道吗?――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平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誰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平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荣的商业吧!

三、商业兴盛

播放长安城的影音资料。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给合地图册,你能说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吗?整体看,长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初到长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购买一些必备品,等一切安顿妥当,你静下心来,去仰慕已久的国子监研读,经过紧张的考试,结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参加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国宴。宴后,众人豪情勃发,纷纷去大雁塔下题名留名┅

在上述过程中,你都需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人?(有少数民族的人吗?有外国人吗?)

(说明: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长安城中“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上百万,比我们现在镇江市市区人口还多。贸易兴盛、交往频繁,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

这段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黄帝的有关基础知识,尧舜禹的禅让,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知识。

上进的民族,,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炎帝、黄帝、尧舜禹和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难点:华夏族形成、禅让。

学习过程:

一、提问、导入新课、认识学习目标、学前指导:略。

二、自己先学:首先在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通读全文一遍。(2-3分钟)

本课知识框架:

炎帝和黄帝夏朝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哪些同学能快速找出!最后要明白、记熟:(10分钟先自己找,找不准的小组讨论。)

(一)炎黄战蚩尤

1黄帝和炎帝都是流域的部落首领,生活在距今年。

2涿鹿之战:时间,地点,结果。

3哪件事之后华夏族形成?。形成华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谁?。

(二)炎帝和黄帝

发明了,2、教会了人们进行。

5黄帝的主要贡献是:建造,制作,还教人们,发明,为后世的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发明,他的属下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华夏始祖指的是谁?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

7想一想:后人为什么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三)尧舜禹的禅让

8写出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9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10原始社会里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并记住他的定义)我国的禅让从谁开始?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奴隶制国家)是朝,建立的时间是,第一个国王是。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人时期?。

15页动脑筋。

四、后教。(提示、指导、解疑、引导。)

总结并指出重点知识(1-12,除7)。

五、当堂巩固:看谁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六、达标测评:看谁做得既快又准确!(15分钟)同步训练

七、反馈总结、再巩固。

本课感受: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 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 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 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 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 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 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 历史,理解 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xx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 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 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 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 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 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 历史。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学生看书时,老师_空白表。

(朝代)(著作)(作者)(评价)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以长城被称为建筑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2.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三)小说和戏剧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力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称“明代三大奇书”)。

(1)《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

(2)《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在书中描写和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

(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提出问题】明清时期,古典小说为什么会共同出现反抗封建统治的时代特点呢?

教师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而商品经济交换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公平、等价买卖,这种经济思想慢慢转变成为一种大众共识,转变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4)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谈谈在本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或讲

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8】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

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10】

【教学后记】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11】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七年级历史课件【篇12】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当堂测评、巩固。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了这篇“七年级地理教案”的内容,本篇文章希望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帮助。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2、了解我国贯彻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有关我国三大环保政策的资料和合作分析探究,增强利用地理信息解读政策的能力。

2、通过访问当地环境管理部门与有关政策部门的活动,提高学生实地采访能力,进一步明确经济手段、行政干预等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实施国家环境管理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基本国策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难点]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长期的社会实践。l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保证。

【板书】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图片展示】

【讲述】该图显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三个层次,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是环境政策中的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在环境政策体系中处于第二个层次,第三层次即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

【阅读】阅读课本第80页材料“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从总体上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

【板书】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我国政府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什么是“三同时”制度吗?

【学生回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利于环境的事件发生,是实现预防为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该制度是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实现预防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或书刊,搜索一些具体的建筑工程建议和区域开发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的典型事例。

【案例】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世人关注。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京宣布停建30个违规建设项目(具体项目名称附后),在中国刮起了"环保风暴",使得中国的环保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叫停的30个项目中,有26个是电力项目,叫停的这些项目均为未经环境影响评估,而提前上马或不应该上马的工程,包括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国家发展战略性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包括由于电力紧缺而投资上马的地方电力项目,也包括为三峡工程配套的延伸性投资项目,具体而言,共牵涉到8个省、三大电力公司以及与国家环保总局同属部级单位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堪称史无前例。

【探究活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试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经济的角度,论述“防患于未然”对于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

【阅读】阅读课本第81页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探究活动】在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你的家乡建设一个造纸厂,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但如果治污措施不力,将对当地水体造成污染。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应掌握到何种程度才是适度?应怎样妥善解决?

【过渡】如果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对已经发生的污染进行干预管理就是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

【板书】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政策,主要通过制定实施“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来落实贯彻。

【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收集有关“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的信息,了解以下内容:

(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项制度属于环境管理中的什么手段

(2)什么是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主要针对哪些项目?施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需要考虑哪些条件?污染限期治理包括哪些类型?

【点拨】

(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利用,必须征收一定的费用;二是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征收排污费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限期治理项目主要针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限期治理的资金和技术的可能性。

限期抬理类型:包括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行业的限期治理和点源的限期治理三个类型。

【探究活动】访问当地的环境管理部门或当地企业,了解采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必要性和经济手段的执行过程、排污费的使用情况等。

【承转】淮河的治理并没有达到原来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与“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为了更好的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国家还制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收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讲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该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中。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以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的,通过科学、定量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实践活动】通过网络查询或向有关部门了解,你所在城市以及我国几个主要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结果。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一)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二)贯彻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有效手段之一

(2)“三同时”制度——有效措施之一

2、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1)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要学会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要选择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这样才能用较简洁的坐标系标出某个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

体验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选择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是本节难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最后向东走5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东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教学说明】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再交流成果,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建立怎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用一个简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某个地理位置。

【归纳结论】

1取实际问题中的某一标志物作为原点,以东西方向为x轴,南北方向为y轴,则可用坐标清楚地表示地理位置。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要选择一个单位长度代表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将地理位置当成一个点,这样就可简明地标出这个地理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写该地理位置的坐标时要写实际问题的数值,这一点与前节所接触的坐标写法不相同,千万不要搞错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所示,是某市市区几个旅游景点的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请你以某个景点为原点,画出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向游人介绍光岳楼、金凤广场、动物园的位置。

小明:以光岳楼为原点,金凤广场(-2,-1。5),动物园(7,3)。

小亮:以动物园为原点,金凤广场(-9,-4。5),光岳楼(-7,-3)。

你同意小明、小亮的介绍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教学说明】

可让学生自主完成,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析,加深对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建立恰当坐标系的理解。

【答案】

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系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系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7.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面直角标系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3】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1)

学习目标:

1.能够看图说出亚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够说出不同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并说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点。

学习重难点:亚洲的地理位置。

知识链接:世界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导入:播放中东的战争新闻,请问中东在什么地方?——亚洲。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自主预习: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

2、亚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亚洲的海陆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经度范围:

4,、亚洲的纬度范围:

合作探究:读课本P3图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预习:阅读P4-5,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的大洲。亚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广,距离最长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

合作探究

1、读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

2、大致认识亚洲的一些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亚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分别为、、。达标测验:

1、下列关于亚洲的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B、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C、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D、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峡或运河,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马六甲海峡

3、2011年3月24日,缅甸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缅甸位于亚洲的哪个区域?()

A、东亚B、南亚C、东南亚D、西亚

4、与亚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邻的大洲分别为()

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洲

5、中国位于()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D、西亚

教后反思:

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2)

一、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亚洲的位置特点

(二)、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2—3页“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内容。

1,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2)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维度范围;

(3)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4,通常,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读图6.4,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位于哪一个地区?这一地区中有哪些国家?

(2)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1、亚洲东临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

2、人们通常按,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中国位于_________地区.

3、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

,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亚洲东北以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东南与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与非洲为界。

5、亚洲面积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归纳总结:学生谈收获

(四)学效检测: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

A南极洲B非洲

C大洋洲D亚洲

2.亚洲绝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时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区,中国地处哪个地区:()

A南亚B北亚C东亚D西亚

教后反思:

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课时)(3)

一、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亚洲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名称及其分布

2.亚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称

3.亚洲之最

(二)、重点: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4—6页“地形和河流”部分内容。

1.读书上第4页图6.5

(1)用笔圈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

(2)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书第6页图6.7和6.8

说出亚洲地势东西方向变化和北美洲地势东西方向变化的不同点?

3、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亚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陆地最低点

(7)世界最大半岛

(8)世界最大群岛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以及阿斯旺水坝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了解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掌握埃及长绒棉生长的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城市。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且要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尼罗河与苏士运河对埃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富强,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埃及在改造尼罗河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埃及开凿伊士运河的历史及其收回主权所做斗争的事例,也是极好的素材。

(四)美育渗透点

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创造出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名胜古迹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之一。

二、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埃及的自然特征,自学讨论,总结规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2、埃及长绒棉的生长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二)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用一段形象文字描述埃及设置情景让学生猜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然后化身导游带领学生畅游埃及。然后播放金字塔的传奇故事约2分钟,先让学生感受神秘的埃及风情。这种神秘感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旅游第一阶段知识储备,要去埃及先储备知识,埃及初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出示幻灯片埃及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城市,河流,运河填空题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当自己的小老师激发兴趣。老师再结合地图演示埃及地理位置加深印象,演示埃及人穿阿拉伯长袍,为后面铺垫。并引导学生了解开罗的城市特点现代与历史结合城市,有自己信仰和古代的文明。

3、旅游第二阶段运河之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埃及咽喉苏伊士运河,出示海运图来比较苏伊士线比好望角线路程便捷。自主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苏伊士运河重要性,并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4、旅游第三环节迷人的沙漠之旅首先出示在沙漠中漫步的埃及人,沙漠风蚀魔鬼城,雅丹地貌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过去非洲气候推理埃及气候。揭示埃及90﹪以上都是沙漠,严重缺水。在此环节学生欣赏了沙漠风光,也为下文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的尼罗河有了一个侧面的感受。

5、旅游第四环节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之旅——展示图片尼罗河两岸风景,补充尼罗河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性展示,然后老师出示尼罗河4个重要性。

学生集思广益,加强了表达和概述能力,也非常有兴趣。

6、旅游最吸引人的环节文明古国之旅,学生自主寻找埃及古文明遗产,老师出示图片更加激发兴趣,解密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让学生对埃及记充满惊叹向往。然后出示神庙上的中国游客的涂鸦,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兴趣盎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当堂练习

1.埃及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东部的半岛也是其领土。

2.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_____洋和_____洋之间的航程。埃及是阿拉伯国家,

其首都_____,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4.埃及是一个沙漠王国,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气候,只有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属——

气候。

5.埃及盛产_________,其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小导游,介绍埃及风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了埃及学习内容。然后播放杨丽萍埃及舞蹈,让学生对埃及陶醉并充满向往。

板书设计: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二埃及的气候—沙漠广布

三埃及工农业---长绒棉和石油

四埃及文明古国—金字塔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6】

第三章第三节 俄罗斯(第1课时) 教学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2、了解俄罗斯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  法:读图法、三导式教学法 教学重难点: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利用导学案来展示(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一遍) [导  学](引导学生自学书P76,结合图3-22)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导学练习一、1、2、3 (教师巡回辅导,多关注学困生) [导 疑]教师可先在黑板上板出俄罗斯地图 1、(引导学生看书P76图3-22俄罗斯地形图)在图中找出北冰洋、太平洋、黑海、里海、莫斯科、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2、(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空白板图上识记二遍,抽问个别学生)(提问)在俄罗斯境内,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山、什么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提问)从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的部分在俄罗斯境内,大家可以推出:俄罗斯境地跨哪两个洲?(亚、欧两洲) (回忆)在讲西亚时,有讲过哪个国家也是地跨亚、欧两洲的`?(土耳其) 3、(讲述)俄罗斯还地跨东、西两半球。(提问)俄罗斯的面积居世界第几位?(第一位) 4、(引导学生看书P77活动2)思考:俄罗斯为什么说是欧洲国家? (首都在欧洲;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工业主要在欧洲部分) [导  学](引导学生自学书P77,结合图3-22及3-24)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导学练习二、1、2、3、4 (教师巡回辅导,多关注学困生) [导 疑] 1、(引导学生看书P76图3-22俄罗斯地形图)在图中自西向东找出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伏尔加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2、(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空白板图上识记二遍,抽问个别学生)(提问)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什么河?(伏尔加河) 3、(引导学生看书P76图3-22俄罗斯地形图,提问)俄罗斯什么地形广大?(平原)(根据图中颜色) 4、(引导学生看书P76图3-22俄罗斯地形图,提问)俄罗斯地势特点是怎样?(东高西低)(根据图中颜色) [导  学](引导学生自学书P78第一段)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导学练习三、1、2 (教师巡回辅导,多关注学困生) [导 疑] 1、(引导学生看书P76图3-22俄罗斯地形图)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北极圈。(再要求学生在图中向南找一下北回归线。(没找到) 2、由此要求学生分析一下俄罗斯主要在哪个温度带?(北温带) 3、(引导学生看书P76图3-22俄罗斯地形图)分析:俄罗斯大部分领土都深居内陆。结合俄罗斯主要在北温带,大家思考一下俄罗斯主要是什么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4、及时记忆(引导全体学生朗读二遍知识点,并提问)[利用复习提纲:俄罗斯1、2、3、4、5]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当堂巩固] 学生做导学案的当堂巩固部分。 (老师在学生做完后给予纠正讲解)   [教学反思]

英语七年级教案


在众多文章中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看到了一篇引人深思的“英语七年级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因此要注意随便书写。教案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朗读和书写Aa-Hh八个字母。

2.了解一些常用缩略字的含义。

3.巩固所学的八个人名。

4.有英文名字的记住自己和同伴的英文名。

5.学会不同时段打招呼的用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说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听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独学、对学、小组合作,学会正确读写字母、英文人名及问候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交际观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简单的问候用语及不同时段打招呼的用语。

2.八个字母的正确书写和记住尽可能多的名字。

三.学法指导:预习中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本,教案

五.学习过程:

一、回顾反馈 预习提纲:

1. 正确朗读和书写Aa-Hh八个字母。

2. 巩固所学的八个人名,记住自己和同伴的英文名字。

3. 听读课本2c完成2c练习。

二、明确目标 学案教

学生自读目标 完成预习部分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看图片上的时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morning, afternoon and evening.这三个单词的区别,学会在不同时段来使用它们。通过图片的场景进一步加深对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这三个句子的理解和应用。

2.体会打招呼用语的奥妙所在,做到灵活运用。

1)Good morning / afternoon /evening:适用于比较正式客气的场合,双方都应说Good morning / afternoon /evening!例如:

A:Good morning,Miss wang.早晨好,王老师。

B:Good morning,Mr.zhang.早晨好,张老师。

2)Morning: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或比较繁忙的情况下。

3)Hello:是最广泛、最简单的打招呼语,显得亲切自然。例如:

A:Hello,Dale.你好,戴尔。

B:Hero,Helen.你好,海伦。

4)Hi:在现代英语中,Hi比Hello用得更多,显得更随和。例如:

A:Hi,Han Meimei.你好,韩梅梅。

B:Hi,Lucy.你好,露西。

四、展示提炼 拓展延伸

1. 小组练习对话,教师巡回指导。

---Good morning, Helen! --- Good morning, Bob!

---Good afternoon, Eric! ---Good afternoon, Grace!

---Good evening, Helen! ---Good evening, Dale!

---Hi, Alice! ---Hi, Cindy!

---Hello, Frank! ---Hello, Dale!

2.各小组展示对话

五.课后反思:

从本堂课收获中,我觉得现在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多鼓励差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教学效益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2)

一、本单元设计意图

《英语(新目标)》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基础的英语教材,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际当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教学为主线,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教学策略。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但它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连成了一个整体。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本着新目标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实际来实施的。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教材的十一单元,它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作息习惯为谈论话题,通过对句型:

--What time is it?

--It is six.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I usually get up at six a.m.

练习时间的表达和询问方式,同时逐步的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整个单元以谈论日常作息时间安排为主线,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词汇和时间的表达法融入一系列的小任务中,初一的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而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且初步了解时差。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对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模仿运用的能力,也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表达个人意见。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基本掌握时间的表达法并能用英语谈论作息时间安排。

3.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时间表达方法以及相关的词汇,能够就生活中的时间安排及日常活动来交谈;

通过情景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通过谈论作息时间及日常活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意识。

4.教学难点

时间的表达法 5:15 five-fifteen (a quarter past five) 11:50 eleven-fifty(ten to eleven)

6:30 six thirty (half past six)

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的运用

本单元的新词汇多及内容跨度大也给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教学策略

交际教学法,通过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体现Learning by doing, doing is learning;

任务型活动设计教学策略;

兴趣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

6.课时安排:本单元分为四个课时,

Period 1(1a-2c)

从简单的时间表达法入手,通过对时间的了解,引入到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习惯,从而引出本单元的重要句型:What time do you get up?

Teaching aim:

To help them to say the times.

To know the actions of Rick’s day.

To say the drill: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six a.m.

Teaching focus:

Actions: get up, run, brush the teeth, wash the face, eat breakfast, do the homework, go to school take a shower, go to bed,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

Period 2(3a, 3b, Section B 2a-2c)

学生在上一节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句型的基础上,机械的把人物一天的主要活动描述出来,这里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能力释放的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本节中学生们主要是掌握如何更好的表达一天的活动;

Teaching aim:

To help them know more actions that people usually do.

To ensure they can communicate by using the drills: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I usually get up at 6:00 a.m.

To help them to express their days.

Teaching focus:

Useful expressions: do homework, brush teeth, wash face,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 love to do, listen to him, What a funny time to eat breakfast!

Period 3(section A part4, section B 1a,1b, 3a-part4)

通过前2节的学习,学生对描述人物一天的活动有了全面的了解,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对人们平常的活动从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做出归类,(当然这并不是精确的,只是大概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了解并合理的安排时间

Teaching aim:

To ensure they can read the m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useful information;

To ensure they can communicate about their day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morning schedule themselves and arrange their morning reasonablely;

To ensure they can write the composition about correctly.

Teaching focus: say and write your morning and arrange their morning reasonablely

Period 4(self check)

通过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基本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日及学习时间做出比较合理的安排;同时了解时差;

Teaching aim:

To communicate about their days

To ensure they can know more words;

To ensure they can arrange their days reasonable;

To know the culture of time;

Teaching focus: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Teaching procedure:

Period 1(1a-2c)

Step 1 Say the time

1. Show the clocks and ask them: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time is it?

2. Show the way how to express the time.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a clock, ask them to say the time

2. Show the picture and let them to say

What does he do?

If they cannot say, let them say in Chinese.

Show the English of the action: get up,

3. Ask him: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To the class: What time does he get up?

To show the sentences and read.

4. Do the others one by one in the same way.

5. Teach ‘take a shower’ and lead them to guess the time that Rick takes a shower

Step 3 Listen and say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n page66 2a, and choose one to say.

2.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tablet.

3. Ask them to talk about the shower schedule for Rick’s family.

4. Choose some pairs to say.

Step 4 Look, listen and match

1. Page 65 let them look and match the picture.

2. Listen and match the time.

3. Show the pictures and let them to say again.

Step 5 Interview

1. Let them to say the actions they do everyday.

2. Show some pictures they may do, and let them try to say English.

3. Show the tablet and let them discuss in groups of 4.

4. Report what they get.

Step 6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tablet they interviewed

Period Two(3a, 3b, Section B 2a-2c)

Step 1 Warming up

1. Check their homework and ask some questions from their report:

What time does he usually get up?

2. Show the time and ask them to say in different ways.

3. Show the actions they learnt and ask them to say, then to make a sentence.

4. Show 6:30 8:10 11:20 4:15 and ask them to say.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the new pictures of actions and let them try to say: brush teeth, do homework, go to bed, wash face,play computer game.

2. Ask them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by using the drills in this unit;

Choose some pairs to say.

Step 3 Listen and circle

1. Play the tape and let them to listen to 2a.

2. Check and let them spell the words.

3. Listen again and write the times 2b.

4. Check and let them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and help them to use ‘when’.

Step 4 Read and say

1. Ask them to read page 67 3a and match the pictures.

2. Check and let them to say the words again.

3.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time in pairs.

Choose some pairs to say.

4. Read the massage and fill the blanks.

Scott I

Study very long hours

Gets up at 17:00

Go to school by bike

Works all night

Get home at 17:30

Go to bed at 8:30

5. Ask them to exchange the message and say something to the partner.

Step 5 Homework

Read section 3a and write a similar passage.

Period 3 (Section A Part 4, Section B 1a, 1b, 3a, Part 4)

Step 1 Warming-up

1. Ask them to show the homework 5sts and ask them to say the words from it.

2.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from the homework.

3. To show the pictures and revise the phases actions in the daily life.

Step 2 Game

1. Ask them: A: When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B: I usually go to bed…. When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C: I usually go to bed…. When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D: …

2. Ask them do the train drills, and line up from the earliest to the latest time.

3. To do it by using the other words.

Step 3 Practice

1. Give them five minutes to say the daily life about their parents.

2. Choose 5 or more to say.

3. If they cannot, give them more questions to help them;

Step 3 Read and write

1. Let them to read 3a and fill the time in the blanks.

2. Ask them to read.

3. Finish 3b.

4. Read for us.

Step 4 Groupwork

1.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nish the tablet.

What do

people usually …?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get up

3. Choose some to report

Step 6 Homework

1. Imagine you are a famous star and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about him or her, arrange this Sunday

Period 4 Self check

Step 1 Check their homework

Choose some students to tell us the Sunday schedule and collect it

Step 2 Self check

1. Page 70 part 1,

Let them to finish it.

2. Have a dictation.

Step 3 Design a survey

1.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let them to design a survey.

2. Write down on page 70.

3. Ask some students to do it orally.

Step 4 Game

1. Divide them into three groups, and write the name, time and actions on the paper.

2. Collect them into three boxes, and ask students to choose, then make a sentence.

3. If he is right, his group will get one flag.

Step 5 Culture notes

1. Read through ‘just for fun’.

2. Discuss in groups.

3. Tell us what happened.

Step 5 Homework

Arrange your class in a week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7:20-8:05

Break time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M9U1, 我要说的是该模块第一课时。整个说课我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M9U1外研社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本模块围绕Great inventins这一话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会谈论伟大发明。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认同感,因此我在在任务设计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动性,主动自觉滴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去。

二、说学情

八/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个学段的学生注意力还是容易分散的,太枯燥的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分散注意力,所以我打算采取模象直观的方法结合丰富的课堂活动,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词汇:学习并掌握学科名称以及星期名称favrite, subect, ath, science, bilg, P.E., because, Mnda, Tuesda, Wednesda, Thursda, Frida等

语法:掌握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4)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任务型教学设计:

1.话题: What does he look like?

2.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新单词短语及句型,学会描述人的外貌,并能根据描述画出人像。

目标语言:

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

She has a medium build, and she has long hair.

(Or: She is thin, and she is tall/medium height.)

2)能力目标:

①学会谈论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

②能积极思维,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及句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灵活运用。

③能和合作伙伴互相交流,充分交换信息。

3)情感目标:学会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好恶,学会为人善良的美德。

任务设计:

笔者在本课时设计了5个不同的任务活动形式,紧紧抓住了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动,好自我表现的年龄特点,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活动一:猜一猜,学一学

在本课时的第一步,新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笔者采用了3幅学生熟悉的可爱的卡通图画,请学生们从身高,发型,体型三个方面依次用抢答的形式说出已学过的表达:He is tall/ short/medium height……

对新知识的学习,笔者采取了让学生从老师的体态语言中,从实际的图片及身边的同学长相,适时再配以音标,让学生自己猜义,拼读,然后再由老师,学生分别教读,领读。在说说,猜猜,学学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与氛围中。

活动二:动一动。

初一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是他们的天性。针对这一特征,笔者设计了在学习完身高,发型,体型三个方面的词汇后,让全班学生齐起立,跟着老师一起用形象的body movement复习巩固了刚学会的新内容。

活动三:唱一唱,编一编。

笔者用一个节奏简单明了的chant,把所学的知识用另一种形式得到体现与升华。学生先由老师带领熟悉chant 节奏与内容,再让学生模仿老师的chant,为他们所喜欢的人物(如贝克汉姆,周杰伦,居里夫人等)编写新的chant,最后再为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现场编写chant,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学生的能力也从简单的模仿训练上升为带有一定创造性的训练活动,不但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培养,还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附chant: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he is short,short,short,short.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She is thin,thin,thin,thin.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he has curly hair,curly curly hair.

活动四:听一听,画一画,猜一猜。

为加强学生的听力能力,结合初一学生喜好动手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们先听两遍录音,再结合所听内容,为所听到的任务画像。再通过实物投影机,请画画的同学对所画的人物描述一翻,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同学画像并描述,让其余的同学猜他(她)画的是谁。

活动五:写一写,找一找。

笔者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假设一个情景,有可能是逛街时和妈妈走散,有可能是小孩走失,有可能是寻找多年不见的亲人等等,结合下列表格写出一份寻人启示。此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体会出助人为快乐之本.最后再升华了本节课思想: 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这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体会:

(1) 任务型语言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教学活动以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在学生为自己喜欢和敬佩的人设计chant时,那种参与创造的氛围非常热烈,学生的情绪和能力体现都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2)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由易到难阶梯式、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独立完成的,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针对自己对话题信息或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工合作,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及时交流、合成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协作,共同提高。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5)

Unit 5 Our School Life

Topic 1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say

SectionD

Ⅰ. Aims and demands 目标要求

1. Learn the vowels: /(/, /( /

2.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begin, have classes, while, go to bed

3. Sum up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topic.

(1)Happy New year! The same to you!

(2)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3)Nice talking to you.

(4)Work must come first!

(5)She goes to bed at about a quarter to ten.

4. Review and sum up the grammars.

(1) Review words and phrases of frequency.

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once/twice/three times a week

(2) Sum up the present simple tense.

①Do you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 Yes, I do. / No, I don’t.

②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ay.

③I seldom walk to school.

④I never go to school by subway.

⑤They always take a bus to the zoo.

⑥How does Maria go home? She sometimes takes the subway home.

⑦How often do they have ball games? Four times a year.

⑧He usually plays soccer, but he doesn’t play basketball.

Ⅱ. Teaching aids 教具

录音机/音标卡片

Ⅲ. Five-finger Teaching Plan 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复习(时间:7分钟)

复习节日问候语、谚语,复习Section C,完成4b和5。

1. (用生日歌的旋律唱Happy New Year导入本课,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为下一步进行4b做准备。)

T: Let’s sing the song Happy New Year together.

T & Ss: Happy New Year to you!

Happy New Year to you!

Happy New Year! The same to you!

Happy New Year to you!

2. (学习4b, 归纳本话题中有用的'表达方式。)

(1)(通过上面的歌曲, 巩固下面的表达方式。)

(

(2)(呈现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和Work must come first!并翻译成汉语, 勉励学生勤奋学习。)

T: In this topic, we have learnt two useful expressions. They tell us we must work hard and can’t waste our time.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m?

Ss: Yes. One is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and the other is “Work must come first!”

T: So you must study hard every day.

(

3. (让学生听4b录音,并大声跟读。)

T: Well, let’s listen to 4b. Follow it loudly.

4. (检查家庭作业,完成5。)

T: Boys and girls,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Ss:

T: Good! In the last lesson, we learnt about the school life of American students. Today let’s survey your classmates about the school life. Fill out the form in 5 with

your survey results. Then compare the school life of American students with yours and write a passage. You may begin like this:

The school life of American students is different from ours OK, let’s begin! 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5分钟)

呈现2

1. (复习一般现在时,引出2。)

(让学生看图片,完成书中的表格。)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he passage. What does Jane usually do at 6:20 a.m.?

Ss: She usually gets up at 6:20 a.m.

T: What does she do at half past seven?

Ss: She goes to school.

(教师边问边引导学生完成部分表格。)

2. (让学生听录音完成剩余表格。)

T: Good! Let’s listen to 2 and fill in the rest blanks. Ready?

Ss: Yes.

T: OK, let’s begin.

(播放2的录音。)

3. (核对答案)

T: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s. Who wants to share the answers with us? S1: Let me try

T: Very good. Next one?

S2:

4. (让学生仔细阅读2,找到新单词并猜测其词义。)

板书

begin, have classes, while, go

to bed

T: Wonderful! Now let’s read this passage carefully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点评并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错误。)

5. (让学生依据2中的表格复述短文。)

T: Now, let’s look at the table and retell this passage. Any volunteers?

S3: Let me try

T: Great! Anyone else?

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16分钟)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模块以出行旅游为话题。对话是通过读地图来呈现指路及表明具体位置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听说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学习热情高,表现欲强,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而且相互之间能够很好地利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Knowledge objective:

To master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ut places, positions and giving directions.Ability objective:

1.To ask the way and give directions.2.To understand a conversation of giving directions.Moral objective:

1.To be polite to others.2.To be ready to help others.3.To know more about Beijing and love Beijing.【教学重点】

1.To learn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ut places:

Bank, museum, along, across, cross, opposite, tourist, excuse, excuse me, street ,turn, third, guidebook, bookshop, right, why not ?? could, underground

2.To learn and review some words about positions: near,opposite, along, on the left/right, across.3.To learn some expressions about asking ways and giving directions:

【教学难点】

1.To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conversation.2.To ask the way and give directions.【教学方法】

PWP method, task-based method and interactive approach.【教学手段】

A tape recorder, multimedia ,PPT courseware, the teaching CD and some pictures.【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复习】

1、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Aim : to activat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2、Do a duty :

Aim :To give one student a chance to train his spoken Englishin every class.3、Talking and acting:

Aim :to check if the students can practice the topic of the last

module an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spea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Step 2 Leading in

【导入】

1、Play a guessing game: The teachers shows the pictures ofnew words and let the students s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Ai : to check if the students preview the new lesson before the class and to be familiar with them.2、Look, think and say: the teacher shows some pictures aboutgiving directions and some road signs 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think and say the phrases.Aim :to consolidate the phrases about giving directions.3、Find and say.The teacher shows pictures of direction prepositions, and the students find the right words and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direction prepositons.Aim :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directionprepositions.【总结】

1.Do some exercises about the direction prepositions。2.Do some exercises about the patterns of asking for and giving directions.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7)

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二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刘元静告诉记者,最后两个周各学校一般都已经进入了一个“静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既要多思考、总结,同时也不能放下常规的练习。“最好可以保持隔一天做一套题,跟高考保持同样的时间段,下午三点到五点,控制好时间,这样能大体上了解自己的答题节奏,上考场的时候才不会慌。”刘老师介绍说,“如果个人在特定的题型上有所欠缺,也可以重点做一些练习。”

九中的高三英语集备组组长匡文超老师也介绍说,考试前两周要掌握学校或老师给总结的重点字、词、句、短文,努力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要平稳心态,按部就班的进行复习。因为考试形式都出入不大,复习时最好放慢速度不要一味地追求突击,难度不要太大,要以梳理语言思维为主。

从明年开始,山东高考英语考试中听力将不再出现,今年的考生将会是最后一批考核听力的考生。针对听力的练习,九中的匡文超老师介绍说,因为高考英语是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所以为了习惯这个时间答题,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在这个时间段放听力。

而对于听力的练习,青岛二中的刘元静老师也介绍说,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不要戴着耳机听,以免到时候不适应考场环境。“因为我们高考的时候,听力都是用大喇叭的,在播放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定的失真,音质也没有用耳机好,而且考生座位的不一样听到的声音大小都会有区别。”刘老师介绍说,“考生的心理都会很微妙,如果稍微有些不一样,那么听力的时候就可能会紧张,所以建议大家在家里练习的时候也尽量用喇叭。”

临近高考,不少考生都以为多背几篇范文,到时候高考的时候没准可以蒙上,对于这种想法,二中的刘老师明确表示没必要。“千万不要让孩子整篇整篇地背诵范文,因为高考考核的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你‘押宝’押中了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所以大家还是重在积累,把平常遇到的、听力中听到的精彩词句都可以记下来,灵活运用到高考作文中去,整篇整篇地背范文反而会限制考生的思维,因此完全没必要。”

“按部就班地放慢步伐复习,不要搞突袭,调整心态,防止考试时状态不好出现问题。”九中的匡老师说道,临考前的心态也很重要。研究近三年高考题,习惯高考题型防止不适应,不要一味要求难度,要梳理培养英语思维,强化二卷答题能力防止非客观因素扣分(粗心等)。强化二卷的答题能力,不要因为粗心或其他情况影响成绩。

英语七年级教案(篇8)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为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共有4个教学单元、2个复习单元。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共12页,复习单元为6页。全书配有彩色卡通式插图,设计新颖活泼,生动有趣。本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体现了对传统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比较、分析和研究多种国内外小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编写体系。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整体有所下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进一步养成听英语、读英语和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7、能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某项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3、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4、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5.对优秀学生尽量的多提高自身素质,多看英语读物,多落知识点。对差生则多利用课堂,课外的时间抓基础知识,纠正个别同学的发音。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争取全班统一进步。

五、教学进度安排

由于本学年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学时间显得十分紧张,因此对本学年的教学作如下安排:

教材共四个单元。每单元8课,其中6节新授课,新授课部分两周完成,复习单元一周完成,计三周一个单元。书本知识共32课,不排除因为课文难,学生接受较慢而增加课时。教学中还穿插各种形式的`小测验,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还有数次作业、考试的评析,同时由于放假、学生差异、教学容量、教师进修、考试等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将按实际需要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这半年是六年级学习小学英语的最后半年,本学期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为中学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六、电教计划:

UNIT 1:Part A Let’s learn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单词的标准的发音。

Part B Let’s talk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句型的教学。

UNIT 2 :Part A Let’s learn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标准的发音。

Part B Let’s talk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句型的教学,学生能进行分角色对话。

UNIT 3 :Part A Let’s learn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句型标准的发音。

Part B Let’s talk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句型的教学。

UNIT 4 :Part A Let’s learn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标准的发音。

Part B Let’s talk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句型的教学。

UNIT 5 :Part A Let’s learn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标准的发音。

Part B Let’s talk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句型的教学。

UNIT 6:Part A Let’s learn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标准的发音。

Part B Let’s talk 运用“金太阳”光盘进行句型的教学。

具体进度表安排如下:

周次 日 期 内 容

1 2月19日—2月24日 Unit 1 Part A Let’s learn &Let’s do

2 2月25日—3月2日 Unit 1 Part A Let’s talk

Unit1 Part A Read and write

Unit1 Part B Let’s Learn

3 3月3日—3月9日 Unit 1 Part B Let’s talk

Unit 1 Part B Read and write

Revision and Test

4 3月10日—3月16日 Unit 2 Part A Let’s Learn &Let’s do

Unit 2 Part A Let’s talk

Unit 2 Part A Read and write

5 3月17日—3月23日 Unit 2 Part B Let’s Learn &Let’s chant

Unit 2 Part B Let’s talk

Unit 2 Part B Read and write

6 3月24日—3月30日 Revision and Test

Unit 3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Unit 3 Part A Let’s talk

7 3月31日—4月6日 Unit 3 Part A Read and write

Unit 3 Part B Let’s learn &Let’schant

Unit 3 Part B Let’s talk

8 4月7日—4月13日 Unit 3 Part B Read and write

Revision and Test

Recycle 1

9 4月14日—4月20日 Unit 4 Part A Let’s Learn

Unit 4 Part A Let’s talk &Let’s chant

Unit 4 Part A Read and write

10 4月21日—4月27日 Unit 4 Part B Let’s Learn & Let do

Unit 4 Part B Let’s talk

Unit 4 Part B Read and write

11 4月28日—5月4日 Revision and Test国际劳动节

12 5月5日—5月11日 国际劳动节

Unit 5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chant

Unit 5 Part A Let’s talk

13 5月12日—5月18日 Unit 5 Part A Read and write

Unit 5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do

Unit 5 Part B Let’s talk

14 5月19日—5月25日 Unit 5 Part B Read and write

Revision and Test

Unit 6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15 5月26日—6月1日 Unit 6 Part A Let’s talk

Unit 6 Part A Read and write

Unit 6 Part B Let Learn & Let’s chant

16 6月2日—6月8日 Unit 6 Part B Let’s talk

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

Revision and Test

17 6月9日—6月16日 Recycle 2

18 6月17日—6月22日 Revision

19 6月23日—6月29日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地理七年级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不妨看看地理七年级教案,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2

1、概况:位置――亚洲南部,三面临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口超过十亿,居世界第二位。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印度人属于白色人种。

2、地形特点:自南向北明显的分为三部分: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3、气候特点: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4、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5、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6、发展中的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3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季雨林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11—次年5月)和湿季(6月—10月)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西亚和北非、

2、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暖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多雨,雨热同期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近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冬暖夏凉,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草原、荒漠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耐寒的针叶林冬长而严寒,夏短而暖和,降水较少俄罗斯和加拿大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有缺少连贯性,学习时往往记得慢、忘得快,如果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如南亚地理中,讲到印度的物产有: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茶叶,可编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在学习用NSWE几个字母分别表示经纬度时,学生对这几个字母很容易造成混淆,张冠李戴,可编为北N南S、西W东E。也可让学生自行编顺口溜,将较好的顺口溜在班上推广应用。

有的章节内容繁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四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我国季风气候的优点可概括为:预热同期。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就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它不是工业产品。例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才是自然资源。例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不是自然资源。

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背背成绩就会很好,那是大错。因为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在理解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良好习惯,使所学内容有效地落实在地图上。

1.看地图学习时首先要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矿产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事实证明,看各省地图效果好于看分区及全国地图,如学习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五省二市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象平行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粉河、省会太原,煤矿有北部的大同,中东部的阳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其它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2、记地图记地图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环节,一旦记下了图就能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例如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要记下这几个国家的图形也不难,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图形象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澳大利亚象骡驼背,加拿大象被绑着脚而背朝地的山羊,巴西与南美洲图形相似。

3、画地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需要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地理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不会感到乏味了,“学习人口、粮食与环境”时,特别是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年大量开荒毁林而遗留下来的荒坡荒地的现象,让学生作为社会调查,了解当年开荒毁林的背景、原因及情景,以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乐于学地理的情操。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4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范围和首都

(1)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濒临水域;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3)主要邻国:东北部: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部:缅甸和孟加拉国;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4)历史和文化:世界文明古国,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著名建筑:泰姬陵

(5)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6)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有人预测印度在本世纪中叶将会超过中国,称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7)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8)首都:新德里

2、自然环境:

1、主要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2、主要地形及地形特点:平原、高原,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3、主要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绿色革命:由于人口增长太快,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4、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5、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班加罗尔:印度软件工业中心。

4、工业特点——发展中的工业

独立后在原有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如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备注:读图掌握印度主要濒临水域,邻国、地形区、河流和城市。

课后练习

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

B.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

C.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之一是英语普及

D.印度每年承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2/3的业务

解析: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软件大国,其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印度每年承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1/2的业务,其中承接的软件外包产业约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

答案:D

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 )。

A.加尔各答 B.孟买 C.新德里 D.班加罗尔

解析:加尔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班加罗尔是印度新兴的工业中心。

答案:B

印度容易发生水旱灾害,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东北季风的影响

C.西南季风的影响

D.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解析: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答案:C

印度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5

课题

第8课两极地区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6、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7、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8、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6----------60

导入新课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

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58--59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过渡: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59页图,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4、阅读58页页教材插图,归纳总结:两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5、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极地环境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总结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8课两极地区一、一、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主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极地的保护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8—51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8—56。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 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我们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将结束,现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学们拿起你的相机,记录下你在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美好的回忆。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7

印度地理教案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提问)印度从位置看,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我们相邻,那么大家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世界文明古国

(承转)在印度有一种动物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承转)一个国家要想社会安定及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保障,而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看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展示)印度粮食人口对比表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探究活动

利用课下时间收集资料,在课上任选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收集印度有关的资料,介绍印度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办一个知识竞赛或表演。

2、讨论:人口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是什么?

3、上网收集印度与巴基斯坦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的原因,关注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和中国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8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3、9——图3、11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3、12——图3、13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案例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

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得的来源不同,尽情叙述,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再谈谈感想,引导他们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确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认为是错的,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有时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地球的大小。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10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水旱灾害频繁;

(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

(4)发展中的工业。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3、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5、通过比较学习印度,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2、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

3、印度空白地图

4、自制幻灯片:

(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

(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

(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

(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新课学习

1、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们能够利用地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

2、学生活动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

南部:高原

*读印度人口增长图,计算:从1951年到,印度每隔,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资料“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讨论: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3、教师讲解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人口问题。所以,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转折

人口增长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又深受地形与气候的影响。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5、学生活动

*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说这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

*思考讨论: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6、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有什么特点?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师生评议,引入新课: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学习

1、学生活动

*读课文,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与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情况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

*读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说说它们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读资料“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完成上述学习。

2、转折

印度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独立后,不仅仅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学生活动

*读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分布图,看看棉花、黄麻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想一想,在这些资源、物产的基础上,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可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看看这些工业城市主要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为什么?

*思考分析:印度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对比观察“印度工业分布图”和“日本工业分布图”,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印度、日本等国的产业构成”,分析:印度、日本的产业构成有哪些差异?印度哪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哪一产业比重最小?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相互交流,评价,完成上述问题。

5、承接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9%,但是印度各方面都很落后吗?

6、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和软件生产,”谈一谈有什么感想?

*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比较印度与我国的国情有哪些相似之处?

7、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

八年级历史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为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的有力保障。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案”,希望您对文中所述情节感到震撼!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2

[课程标准]

1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2 培养学生从各种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 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演示人民海军、空军发展的历程,进行不同时期的国力、军事力量的对比,在比较中体会国家的强大与国防力量增强的关系,提高通过比较掌握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认识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而使学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武装力量强大的意义。

[教学思路]

1、 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 针对学生对军事的了解不是太多的情况,教师应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从对比中直观感受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3、 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情感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①

从百万大裁军课后阅读卡引入

导入②

书上两幅照片

导入③

录相《开国大典》阅兵式和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让学生进行对比

请学生谈感受,引入到国防的钢铁长城。

一、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课前提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比一比]

你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由哪些兵种组成吗?

1、人民海军的建立

[比一比]

请同学们看书P66~67,请说出人民海军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比一比哪一小组归纳得又准确又简洁。

[议一议]

为什么说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疆土?你能举例说明吗?

[补充]

1840年之后的百余年,英法日俄美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多媒体图片展示]

介绍海军的兵种、装备,说明海军的现代化程度。

[瞬间回眸]

学生针对中国海军的三次出访进行模拟现场报道。

2、空军的建立

[比一比]

学生看书归纳空军发展的历程。

[小故事]

学生讲述战斗英雄蒋道平的战斗故事。

[大显身手]

部分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的中国军用飞机的图片或声像资料。

[补充材料]

我国空军最早装备的国产飞机,是南昌飞机制造厂1951年8月仿制的苏联雅克-18型活塞式教练机,后命名为初教-5。这种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转折点。毛泽东主席为此发贺电指出:“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6年7月19日,我国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厂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5,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是少数几个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4年1月,我国又成功地仿制出米格-19型超音速歼击飞机,命名为歼

19676年月,我国又仿制成功米格-21型飞机,后命名为歼-7。强击机是在歼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军成立初期使用的是苏制伊尔-1型活塞式强击机。

1958年3月,空军刘亚楼司令员在航空工业局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空军迫切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同年6月,沈阳飞机厂提出初步方案。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由南昌飞机厂研制。这种新型喷气式强击机,后命名为强-5型。

我国在国土防空中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在重点发展歼击机的前提下,也发展了轻型和中型轰炸机。

1958年10月,周恩来决定提前试制图-16型喷气式轰炸机。

1959年9月,我国用前苏联提供的组装件装配的图-16轰炸机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后改称为轰-6型。1964年,哈尔滨飞机厂对伊尔-28型飞机改进设计,定型设计,定型生产后命名为轰-5型轰炸机,并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大显身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书上P68或多媒体图片配文说明。

《水下发射导弹》《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

[补充材料]

我国建设战略核反志力量的努力,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1957年12月来自全军各部及科研单位的六百多名干部,战士组建地导弹训练大队。

1960年3月在1959年6月组建的某一战略导弹战斗营在西北某市的一所炮兵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导弹第一营”,也是亚洲各国中最早的一支战略导弹队。

1967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一支掌握现代化尖端武器的特种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序列中正式成立,它的名字由周恩来亲定:第二炮兵,后来它被世人称作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议一议]

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我国的核力量呢?

[谈一谈]小记者采访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建国以来国防建设的历史,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可以是学生来做

围绕钢铁长城进行小结。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军事图片集》各班进行交流。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x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x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等革命活动;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掌握孙中山如何创立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等历史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技能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那么孙中山一生有哪些事迹呢?早期从事了哪些革命活动?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归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上书李鸿章,结果遭到拒绝。

2、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1895年,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4、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展示相关图片和课本相关史事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

找出有哪些宣传革命思想的人物和著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展示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及其作品的图片和材料:

革命者,国民之天职也;其根底源于国民,因于国民,而非一二人所得而私有也。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私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是则革命者、除祸害而求幸福者也。——邹容《革命军》

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章炳麟《驳康为论革命书》

思考:他们的著作有何共同思想?

(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展示全国各地成立的革命团体的表格

(3)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展示课本“材料研读”

探究: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长期从事武装反清斗争。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

2、同盟会的成立

出示材料: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孙中山

思考:此话说明了什么意思?

(成立统一革命政党的必要性)

所以同盟会成立的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列表归纳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基础: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机关报:《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展示同盟会成立的相关图片。

3、三民主义的提出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地位: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探究: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多媒体展示

三、巩固总结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的革命活动。他们撰写文章、组织革命团体,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四、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二、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2、同盟会的成立

3、三民主义的提出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__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教案第9页: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第1课知识,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

(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__,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1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

(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那哪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

(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__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教材8~9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历史填充图册上填图题目,加深__对中国侵占领土的时间、地理位置、面积的记忆。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教材9~10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__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_国内的__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x疆》。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7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事业的成就,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文学的繁荣

1、小说:《红岩》、《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 、《草房子》……

播放:歌曲《红梅赞》和影片《红岩》

2、童话:《宝葫芦的秘密》

3、戏剧:郭沫若《武则天》,老舍《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播放:影片《茶馆》片段 指出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4、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

自由空间:

任选一本或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小说阅读,在班级小组里谈谈小说内容的时代背景,你对这本书的评价及其读后感。也可以出一期黑板报或小说特刊。

作品赏析:

《红岩》

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

《青春之歌》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自“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大风暴中,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小说中刻画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的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作者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草房子》

一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叫他不能忘记:包括天生秃顶的陆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桑桑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在桑桑患了怪病之后,终于流露出舐犊之情,也是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 … …

二、

艺术的发展

艺术分类: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杂技

艺术欣赏:课前可让学生分组对各艺术种类建国以来的成就进行搜集,并指导学生制作成多媒体素材,课堂上由每组进行展示。

特别介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眼泪: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个性展示:在文学艺术方面你有什么爱好?取得了哪些成绩?可让学生展示各种奖状、证书

思考/分析: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原因

备注1、政策导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2、时代变革带来的丰富的创作内容:新旧社会的交替、、改革开放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材料搜集:可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建国以来特别是这二十年来中国体育项目有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就此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发展体育运动除了振国威,在世界上赢得荣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群体与竞技相结合

特别推荐:你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和运动员,介绍他或她的运动成绩。

动动脑筋: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__年的奥运会,你觉得自己应做些什么?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8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有效课堂教学》指出: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创新理论,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问题。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特别重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整合,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在教法设计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课后的实际效果基本上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够,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学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开展对话,开发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反思,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

第二,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一个问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展示问题背景,产生认知冲突。其次,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因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要努力研究学生边缘思维区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9

课程目标: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两弹一星),提出问题: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课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

由此导入新课正文。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_”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一、“两弹一星”

教师简要补充美国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播放相关的影片或展示相关的图片。

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概况。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

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播放有关导弹研制成功的实况,展示我军装备的现代化。

材料分析:1959年,苏联撤走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时,有人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 ” 设计问题:我国为什么能够很快地研制成功原子弹?

知识拓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到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目前中国已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x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进行的第1次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我国的研制速度比任何国家都快: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4年,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2)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64—1984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有7次地下核试验。

(3)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我国以自力更生为基点,以技术攻关为中心环节,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相互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掌握核武器设计制造的国家之一。现在,我国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

介绍:我国卫星研制、发射及其进程的概况。

播放: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实况。

展示:一箭三星;神舟飞船

(1)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2)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5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3)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神 舟 飞 船

1999、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1、10, “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3、25, “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12、30, “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10、15, “神舟5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分析: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亲自把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请问: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插图,说明:①艰辛执着,刻苦钻研,终为“杂交水稻之父”;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10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掌 握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图列表复述战役 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拟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学得论从史出方法

重现情景体验情感 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探索 多角度分析国共合作抗日的战线,战场及不同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

思想意识 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_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合作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后来八路军在华北__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布置学生阅读92——97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探讨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台儿庄战役(先概述四大会战)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国军队 意义

平型关大捷 1937.9 山西太原附近 八路军 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国军队 意义

台儿庄战役 1938.春 山东台儿庄 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 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组织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讲述王铭章的故事。

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098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