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如下图所示能够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
a.甲→乙b.乙→甲c.甲→甲d.乙→乙
解析此题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考查学生使用各种表达形式描述一些生物学事实、现象等的能力。根据细胞周期中间期和分裂期持续的时间分析:乙→甲为间期,甲→乙为分裂期,而一个细胞周期是从上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时为止的一段时间。
答案d。
例2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b.n/2和q/2c.n和q/2d.n/2和q
解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后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的含量是保持不变的。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其他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同正常情况一样。有丝分裂间期进行了dna分子的复制,其含量在前、中、后期都比正常情况多一倍,到了末期由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na的含量又恢复正常。
答案c。
例3比较人体皮肤表皮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的dna和rna,发现()。
a.它们的dna和rna都不同b.它们的dna和rna都相同
c.它们的dna相同,rna不同d.它们的dna不同,rna相同
解析此题考查细胞分化的原因。人体皮肤表皮细胞和胰岛b细胞均属于体细胞,来自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所以细胞内所含的dna相同。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细胞内基因的转录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rna,最终导致不同的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不同,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
答案c。
例4(江苏省高考题)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人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a.细胞内有些酶活性降低b.细胞内色素减少
c.细胞内水分减少d.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逐渐积累,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等。
答案b。
例5下列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a.游离组织,形态改变b.核增大,染色体收缩
c.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d.酶的活性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癌变细胞和衰老细胞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习时注意运用对比等方法识记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癌细胞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即游离组织。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请阅读下面的有关科技报道,并回答题后问题。
科学家培养出“器官种子”
皮肤烧伤了,在烧伤部位注射一些皮肤干细胞,烧伤的皮肤即进行自我修复,不留任何疤痕。……将人的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成各种组织干细胞,临床上用来治病,这已不算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xx年7月,某科研小组利用试管婴儿父母捐赠的受精卵,开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建系。他们把受精卵放在培养液中,七天后,部分受精卵发育成囊胚。去除囊胚透明带,用一个很细的器械插进囊胚,共得到5个内细胞团,分散接种在小鼠胚胎做成的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培养层的表面看起来像麻袋一样凹凸不平。在培养层上养5天后,有3个内细胞团存活,它们开始克隆性生长,克隆细胞团像蘑菇一样,呈椭圆形。研究人员不断地取出克隆细胞,再放在新饲养层上,一代一代地接着往下培养。他们将3个细胞系分别命名为che1、che2、che3,截至目前che3已传了近40代,che1传了36代,che2传了32代,细胞克隆性增长很活跃,并连续传代7个月。
怎么确定这三组克隆细胞系就是具有分化成任何类型组织的胚胎干细胞呢?研究者对这些胚胎克隆细胞进行了功能鉴定。他们用注射器分别将三组克隆细胞注射进有免疫缺陷的小老鼠的皮下,10天后,老鼠注射部位的皮肤开始隆起,长出黄豆大小的包块,包块软软的,越长越大。又过了32天,切开包块发现,里面是一个个畸胎瘤,约有一般的土豆大,里面全是人的软骨、神经管、横纹肌和骨骼等,它们毫无规则地生长在一起……
胚胎干细胞建系成功,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构建人的皮肤、角膜、肝脏;在生物制药方面,可以把特异的基因转到胚胎干细胞,跟正常的胚胎融合,嵌到正常胚胎个体中,如生产出含有特殊基因的牛奶治病。
【探究】
(1)3个细胞系che1、che2、che3的遗传特性(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2)材料中提到在对胚胎克隆细胞进行功能鉴定时,利用有免疫缺陷的小老鼠作为实验对象,你认为如何才能获得这种老鼠?
(3)材料中所指的“器官种子”是指。
*(4)利用人胚胎干细胞构建人的皮肤等组织、器官的技术属于工程。
*(5)在人体等高等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不能作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是哪个时期的细胞?()
a.卵裂期b.囊胚期c.原肠胚早期d.原肠胚后期
(6)利用胚胎干细胞诱导产生的胰岛组织细胞与原胚胎干细胞相比,细胞核中的dna和rna种类()
a.两者均相同b.dna相同,rna不同c.dna不同,rna相同d.两者均不同
(7)根据分裂潜能,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多能干细胞(可发育成多种组织和器官)和专能干细胞(发育成专门的组织和器官)。则这些细胞在个体发育中的分化顺序是()。
a.全能→专能→多能b.全能→多能→专能
c.多能→全能→专能d.专能→全能→多能
(8)科学家在早期胚胎中发现了干细胞,它能在体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些干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除胚胎外,在脐血、骨髓、脑组织中也发现了干细胞,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有希望用于患者的组织修复或器官移植。但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如果患者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类物质与移植器官的不相同,则会引起排斥反应。所以最好选用(患者本人、父母、子女、配偶)的干细胞培育的器官。
第4节一、教学目标【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课前准备: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引入(二)细胞中的糖类(三)细胞中的脂质(四)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五)本节小结(六)练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1.作为早餐,你会选择牛奶鸡蛋还是面包开水?2.很多人对脂肪类食物敬而远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吗?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指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的概念:关于碳水化合物名称的起源,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哪些糖类是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糖类的分类。单糖:着重强调葡萄糖是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单糖的概念,常见单糖(可以适当写出它们的分子式)。二糖:着重阐述二糖的种类、几种二糖水解产物;多糖:介绍淀粉、糖原(动物淀粉分布在什么地方)、纤维。从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引入。脂质的一般特性:分布、组成元素、溶解性、种类。脂肪:完成讨论题,1,脂肪主要分布在动物的皮下组织、内脏周围。2,例如花生等。3,略。总结脂肪的作用:储存能量(为什么);保温;保护磷脂:作用——组成细胞膜、多种细胞器的重要成分。分布固醇:代表的物质(维生素d、性激素、胆固醇),各自的作用。以问题作为引导:1,三种有机物共有那些特点?(都有c、h、o,都是有小单位连接而成)2,这些小单位以什么相连?“本节聚焦”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并自由发言回答问题。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对脂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回忆前面学习的3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回答老师的问题。
六、板书提纲: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一)化学组成:c、h、o,多数糖类的化学组成符合cm(h2o)n,(二)糖类的分类:1.单糖:葡萄糖(理科班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可以写一下分子式和结构式)、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化学式)2.二糖(化学式):写出几种二糖的水解产物3.多糖:概念,化学通式淀粉:分解产物:葡萄糖糖原:分布、分解产物纤维素:分解产物二.细胞中的脂质化学组成:c、h、o、(p、n)通常不溶于水,脂溶性(一)脂肪1.作用:储存能量的物质、保温、保护。2.分布:动物的皮下、内脏周围(二)磷脂:1.作用: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2.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种子(三)固醇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的运输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协助钙、磷的吸收。
第5节一、教学目标:【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蒸馏水、佳得乐、绿茶各一瓶四、课前准备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细胞中的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三)练习教师活动直接引入。设问:非洲的角马、大象不远千里进行迁徙、沙漠中的植物地下的根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几倍,这些生物都在苦苦地寻觅什么呢?举例说明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诞生、沙漠植物的特殊形态、人胚胎发育的环境、人最长缺水时间和缺食时间比较。水在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细胞中水分的含量最大(在解题时,注意看清楚问的是干重还是献重)。水分的减少对生物的影响(植物的枯萎、人的衰老)。结合水和自由水:请学生说说认为人体什么结构中有水?指出生物体内的水除了能流动的水的形态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水分和一些物质结合在一起。(可以举无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结合水的概念、含量、自由水的的概念。自由水的作用:1.良好的溶剂(味觉的产生)。2.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种子遇水才能发芽、光合作用)。3.为细胞营造液体内环境。4.物质的运输(血液)。无机盐的种类;着重讲无机盐的作用:1.生物体的组成部分(血红蛋白的铁离子);2.参与生命活动(钙离子对人体的作用)p36旁栏部分:1.不同种类细胞中的化合物有区别,例如淀粉与糖原;2.含量有差别:如肌肉细胞中蛋白质教多,而脂肪细胞中脂肪较多。
学生活动简单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p35图,分析人不同生长时期体内含水量的变化。(广告词: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列举人体中有水分的结构或者物质。讨论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1.学习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比较atp与adp的异同;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意义。
(5)解释atp的形成途径。
2.学习建议
(1)首先,要结合atp的分子结构正确理解atp在能量代谢中的地位。atp是小分子有机物,能迅速到达所需部位;与一般化学键相比,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迅速释放出更多的化学能,决定了atp供能的快速、高效;自然选择过程中之所以“选中”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因为atp既解决了线粒体“产能”和细胞各处都要“用能”的矛盾,又解决了能量在糖类、脂肪等物质中“稳定储存”和细胞代谢需要“灵活利用”能量的矛盾,所以atp在能量代谢的过程中扮演“能量流通的货币”的角色。
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其他能源物质在代谢中的地位加以比较,加深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认识:atp是细胞能量流通中的“小额现金”,糖类物质是常用的随时支取的大量“信用卡”,而脂肪则是“定期存款”,蛋白质则相当于“不动房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出售兑现”。
(2)其次,正确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动力核心”地位。学习过程中要从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合成与分解的场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等方面总结atp与adp的循环过程。
①从反应条件上看: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类;而atp的合成是一种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合成酶类。前后反应条件是不同的。
②从反应时间上看:atp的合成与atp的分解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总的来说,细胞中能量供应充足时,更多地发生atp的合成反应;细胞中耗能反应多时,更多地进行atp的水解反应。
③从atp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上看:atp合成的场所在细胞质的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而atp分解的场所在细胞膜(用于主动运输)、叶绿体基质(放出的能量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细胞质的基质、细胞核(用于dna复制和rna的转录)等等。显然上述反应不是在同一场所进行的。
④从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上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化学能,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转化。
因此,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并不表示化学上的可逆反应。
(3)第三,可查阅相关资料,联系前面学习的原生质中各种化合物所占的相对百分值,atp在原生质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排行榜”上“挂不上号”,含量甚少。再通过有关的数据建立鲜明的感性认识:一般地说,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min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这样累计下来,生物体内atp转化的总量很大,例如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的状态下,24h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这组数据有助于正确理解atp在细胞中的含量虽少却能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热点探究
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改革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数个中央全会文件和11个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主要是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是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说明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不断创新。
【知识链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a.立足于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到了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b.做到了从中国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把尊重客观规律建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
【答案】b
2.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来,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的变化,是我们党在实践上、理论上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体现的认识论观点是()
a.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答案】a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
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
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难点
-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思考问题,作出回应(三)细胞的全能性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四)课后练习略
表2-3-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材料用具
见课本相关内容。
方法步骤
制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2.用消毒的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刮取口腔碎屑,在载玻片液滴中涂几下;
3.将上述装片烘干。
水解
1.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30℃水浴保温5min。
冲洗
用蒸馏水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染色
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多余的水分;
2.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2滴染色5min;
3.吸去多余的染色剂;
4.盖上盖玻片。
观察
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换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区域染成绿色,细胞质区域染成红色。
实验结论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表2-3-2dna和rna的比较
比较项目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名称
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成分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含n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尿嘧啶(u)
连接
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十个乃至上亿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第一节细胞膜
三、l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l重点与难点1、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l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3、新鲜的萝卜条。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ø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ø材料:洋葱鳞叶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2、渗透的结构基础读图识图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为实验设计铺垫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ø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ø设计原则:对照原则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ø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ø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ø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ø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l思考题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l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第4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进入情境,回答问题(二)致癌因子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三)癌症的防止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四)练习略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