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情,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他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永远不能再回来了,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指导学生读和平!和平!和平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课文溢于言表。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鲜花迎接维和战士凯旋归来孩子与爸爸相拥钉着蓝盔的灵柩),再配上旁白:所以,我与爸爸相约,等他凯旋归来的那天,我将会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那时,我们欢呼,我们拥抱,这将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多么温馨的场面。(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与爸爸的送别,想到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时光,仿佛看到了爸爸在战场上的一幕幕。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乐曲和那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利用资源,加深理解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通过煽情的话语、投影图片,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的职责。我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我用投影图片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我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导入时因为课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学生没有看清画面的内容,我有些着急,精彩的导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更没有起到煽情的作用,学生进入状态相对比较慢;其次,试教时遇到的问题几经修改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段话的朗读指导我觉得在个人朗读时引导得不够,其实在前一天试教时,有学生突然见大家这么投入感觉好笑,我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结果有人泣不成声,如果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把音乐声稍放大一点,渲染气氛,再用一两句简洁、感人的话语指引一下,或者叫学生评一评,比赛着读一读,也许效果会好很多。
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情,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他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永远不能再回来了,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指导学生读和平!和平!和平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课文溢于言表。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鲜花迎接维和战士凯旋归来孩子与爸爸相拥钉着蓝盔的灵柩),再配上旁白:所以,我与爸爸相约,等他凯旋归来的那天,我将会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那时,我们欢呼,我们拥抱,这将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多么温馨的场面。(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与爸爸的送别,想到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时光,仿佛看到了爸爸在战场上的一幕幕。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乐曲和那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利用资源,加深理解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通过煽情的话语、投影图片,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的职责。我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我用投影图片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我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导入时因为课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学生没有看清画面的内容,我有些着急,精彩的导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更没有起到煽情的作用,学生进入状态相对比较慢;其次,试教时遇到的问题几经修改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段话的朗读指导我觉得在个人朗读时引导得不够,其实在前一天试教时,有学生突然见大家这么投入感觉好笑,我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结果有人泣不成声,如果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把音乐声稍放大一点,渲染气氛,再用一两句简洁、感人的话语指引一下,或者叫学生评一评,比赛着读一读,也许效果会好很多。
语文教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集体交流时,教师延缓评价,鼓励各小组亮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由表述、互相补充、更正,教师相机引导。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图片、网上查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谈理解、讲感受。教师提供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及对无辜人民的伤害。
探究活动
一
1.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人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
2.让学生拿出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
3.组织学生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二
1.搜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资料。
2.统计伤亡人数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想一想你能为和平做哪些事情?
语文教案示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附:
教案点评:
学习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集体交流时,教师延缓评价,鼓励各小组亮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由表述、互相补充、更正,教师相机引导。在探究性中,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图片、网上查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谈理解、讲感受。教师提供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及对无辜人民的伤害。
探究活动
一
1.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人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
2.让学生拿出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
3.组织学生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二
1.搜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资料。
2.统计伤亡人数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想一想你能为和平做哪些事情?
《同一个名字》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主人公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欣赏首歌曲《故乡的云》。
2.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自己去了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重点句,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全班交流,体会人们对沃尔特的爱戴。
2.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出来。
引导学生从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个角度去说。可联想到沃尔特平时是如何对待工友的。
(四)总结、扩展
说说你身边的人,他(或她)身上有什么美德,夸夸他(或她)。
(五)布置作业
写小短文,夸夸你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32*同一个名字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进一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叙述顺序,抓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通过互助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们对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受到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品味心灵美。
探究活动
1、搜集有关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各类资料。
2、开一个交流会,读读自己所找到的资料,说说你的感受。《同一个名字》教学设计这一教
语文教案:同一个名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主人公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欣赏首歌曲《故乡的云》。
2.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自己去了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重点句,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全班交流,体会人们对沃尔特的爱戴。
2.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出来。
引导学生从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个角度去说。可联想到沃尔特平时是如何对待工友的。
(四)总结、扩展
说说你身边的人,他(或她)身上有什么美德,夸夸他(或她)。
(五)布置作业
写小短文,夸夸你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32*同一个名字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进一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叙述顺序,抓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通过互助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们对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受到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品味心灵美。
探究活动
1、搜集有关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各类资料。
2、开一个交流会,读读自己所找到的资料,说说你的感受。
《一个苹果》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友间互相关心的思想感情。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结尾一段话的意思。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鹏博士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个苹果》,讲的也是抗美援朝中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根据预习提示中的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防炮洞怎么样?课文中是怎么讲的?
3、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都口渴难忍?
三、进一步自学理解。
1、提出进一步自学的要求:
(1)默读课文,把讲传苹果和吃苹果的两个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
(2)想想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1)课文哪个部分讲传苹果?哪个部分讲吃苹果?同座的两人分别把这两部分读一读。
(2)传苹果的结果怎样?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二、同座轮流朗读课文,相互评议、订正。
三、讨论课文。
1、强烈感情指的是一种什么感情?
2、为什么说进出的泪花是幸福的泪花?
3、练习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感到幸福,感到骄傲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要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前两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概括一下。
2、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概括,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个学生读读概括的中心思想,师生共同从内容和格式两个方面进行评议。
4、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怎样概括?
5、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A案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课后的选做题,可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找一找,再抄写下来。文中的反义词有:快慢左右轻重对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10期,湖南省沙市书院路一师一附小,黄朝霞殷爱华)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如,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同一个名字*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主人公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欣赏首歌曲《故乡的云》。
2.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自己去了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重点句,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全班交流,体会人们对沃尔特的爱戴。
2.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出来。
引导学生从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个角度去说。可联想到沃尔特平时是如何对待工友的。
(四)总结、扩展
说说你身边的人,他(或她)身上有什么美德,夸夸他(或她)。
(五)布置作业
写小短文,夸夸你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32*同一个名字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进一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叙述顺序,抓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通过互助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们对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受到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品味心灵美。
探究活动
1、搜集有关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各类资料。
2、开一个交流会,读读自己所找到的资料,说说你的感受。
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奥秘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阅读能力还欠缺,因而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全面,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