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十三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我整理了以下信息:“教学设计意图教案”,烦请您花点时间阅读本文。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详细的教学教案有助于对授课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划。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1

归约

【教学内容】

最小分数的意义和归约的意义(例4和教科书第65页的“Doing a Do”)。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最简分数和约简的含义,掌握约简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单纯性。 【重点和难点】

总结和总结最简分数的概念和约简方法。

【评论导入】

1.问题:你能快速找到以下几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25 和 5

7 和 18

24 和 30 2. 问题: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多少种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复习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是倍数,较小的数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字。因素;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3。问题:基本性质的分数和完成下一个问题。 (见白板)【新课堂教学】

1.显示教科书第 65 页 示例 4:将

24 转换为分子和分母 分数大小相同的少量 30 点。 (1)学生先尝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完成。

方法一:利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将分子和分母一一去掉,得到最简分数。 2424??234??

?? 3030??535 方法二: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掉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424?64?? 3030?65 (2) 老师:怎么预约?

引导学生勾勒出方法:去掉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转换成一个与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更小的分数,称为约化分数。 (板书)

预约的时候还能怎么写?让学生看课本第 65 页的例 4,并试着自己写。学生报告分数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

问题:最简单的预约方式是什么?

总结:如果能同时看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就比较容易了。

2.完成教科书第 65 页的“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改正。在问题2中,首先确定哪些分数是最简单的分数,然后将不是最简单的分数转换为最简单的分数。

[课堂作业] 智慧岛 [课堂总结]

在本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最简单的分数以及如何化简它。 约简时,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单的分数,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作业】

A组,优化设计

B组,练习163456题。

约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 1。这样的分数称为极小分数。 将一个分数化约为一个与其相等但分子和分母较小的分数,称为化约分数。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2

一:新课引入

通过学生举例,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落体运动(如树叶飘然落下、雨滴下落、苹果落地等),通过比较轻的树叶和重的苹果下落快慢不同,让学生误以为“物体越重下落就越快”,然后本着“物理学中一切的概念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只有经过实验反复验证了的规律我们才能去承认它”的基本原则,自然引出接下来的两个探究实验。 二:新课教学

(一)是否重的物体就一定下落得快?

进行两组探究实验(

一、轻的纸团和重的纸片同时下落;

二、等重的纸团和纸片同时下落),每组两位同学,一位演示,一位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分析上面两个实验,得出“物体下落快慢不能单凭轻重来判断”,进而提出等重的纸片和纸团下落快慢的不同可能与空气阻力有关的猜想。为了验证猜想,接下来做钱毛管实验。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就能说明确实是空气阻力这个因素造成的

(二)是否由于空气阻力才导致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

钱毛管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先演示抽了真空的钱毛管实验,此时内部空气相当稀薄,轻羽毛和重铁片几乎同时着地,再让管中充满空气,羽毛后着地,通过分析得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程度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实验探究,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知道探究方法与步骤,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钱毛管”中(真空环境中)铁片和羽毛的下落的录像,并用慢动作播放。

(设计意图:由于在“牛顿管”中物体下落快,学生难以观察,而且普通高中实验室中牛顿管大多不精确、演示效果较差,不便于全体学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借助多媒体(动画视频)可以让全体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羽毛和铁片同时下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结合图像、视频,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接着展示在真空中拍摄的苹果和羽毛的频闪照片,再次证实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并且初速度为0。

(设计意图:自然地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三)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之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处理事情时能善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四)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第三个实验完成后,学生明确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结合匀加速直线运动相关知识(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以及逐差法),得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对于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理解,除了利用频闪照片初步确定其大小外,我们还采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图表的形式,让同学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总结出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五)小结

(设计意图:之前得出各个结论比较零散,学生印象并不深,不能突出本节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可通过小结归纳出本节的重点内容)

(六)应用巩固

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估测南高教学楼的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3

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要点:认识和掌握约简 2.能力培养要点:熟练地进行约简,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切入点:引导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快速看出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能准确判断约简结果是否为最简分数。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幻灯片教学步骤:

1.预兆怀孕

投影显示,思考30秒,站起来说如果可以的话。

1,数字可以被2整除,

2。指出哪两个数是互质数3 和 8 12 和 18 5 和 12

3。说28和42的公约数

4,按性质填空

(复习即可

2,

5, 3整除可能很快看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否包含公约数

2,

5, 3, 复查互质数,可以降低最简分数概念的斜率。公因数,并为约分时被公因除做必要的缓冲。

填空题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即约简分数的形变后直接应用。它不仅解释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引出了下面的例子。)

II.探索新知识

1、教学实例1(1)、实例1:简化

问题:见实例1的题目,你想让我做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在黑板上写:分子和分母都小,等于(3)问题:你打算怎么化简?根据思考题分组讨论①的分子 分母包含公约数。 ②用 去掉分子和分母,得到 。

(4)、交流发言、师生示范、学生和示威者板书

(让学生猜怎么办,理解简体字的意思: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size一致,simple-simple,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提出思考问题,分组讨论自学,让学生自由积极地学习和交流。

学生说,老师直观演示,然后让学生讲演示,让学生直观体验简化过程。)

2。教最小分数和约化分数的含义

问题:你能继续简化吗?简单吗?为什么(因为3和4是互质数) 很清楚:分子和分母都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写在黑板上)。能给我举个例子吗?以下分数是最简单的分数吗? (出示 P111 并做) 指出以下哪些分数是最简单的分数

(指出不是最简单的分数)这些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通常像这样 简化,这是分数[ [板书编辑] 提问:分数是多少,你能根据你刚才所做的来谈谈吗?学生说,说同桌,说名字,比较一个分数就等于它,但分子和分母都是比较小的分数,这叫做约分式(板书)。默读。

(先传授最简分数的概念,调整课本的顺序,但更符合思维顺序。然后指出不是最简分数可以一方面说明了简化的范围,同时也指出这是还原的概念,自然而然。抽象。)问题:如何预约,怎么写?

3、教学实例2(1)、实例2:减分

(2)、分组、看书、根据思考题进行讨论,怎么写? ②怎么预约,怎么写? ③预约时要注意什么? (3)、提名交换生写板书

(4)、小结:可以结合3个问题,你要连题吗? (自学例2分组讨论,学生先学,师后教。正确写出分数的几种形式,并指出自己喜欢的方式。)

4.反馈练习

在P112下做一个,把下面的分数写在两张幻灯片上,剩下的写在书上

评论:说评分过程,结合写作,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目的是掌握分、写的方法,结合写来表扬学得好、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三。合并练习

1, P112 1 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分数的公因数为2,哪些分数的公因数为5?哪个有一个公约数 3?

2, P112 3 以下哪个分数不近似于最低分数

3。独立作业P112 2 选6题,播放音乐《尔春映月》。同桌的同学互相批评,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站出来。

(把握学生既要正确又要做好的心理,介绍经验方法,调动实践积极性,评分过程中强调两点注意。

习题一是用来快速找出数以在约简的过程中去掉分子和分母,习题二是用红绿卡判断并改正,并明确减少一般是最简单的分数。

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体现自主性,在音乐声中愉快地完成。优秀的学生可以站起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IV.全班小结学生小结

老师小结:以后作业中的成绩一般会降到最简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你能找出老师黑板上还有哪些分数来提供最简单的分数吗?如果你找到它们,你可以自己在黑板上更改它们。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作业要细心细心,做完要复习,好吗? (对于评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主动、勇敢地纠正黑板上的错误。快速反应的学生又是成功的表现,结合学习教育习惯。)

5.提问

今天大家都学到了很多。说真的,有什么问题你暂时不明白吗? (问题是本课程教学情况的再现反馈,也为下节课提供学生真实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知识与学习并重,使学生在发展中活跃、活跃。在师范教学中,注重培养情感,激发发展动力;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水平;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过程,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认识“罗”“裕”“艰”等11个生字,学习应用多音字“华”。

3、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华罗庚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出示华罗庚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他也是一位值得祖国骄傲的人物,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轻轻地翻开《为了祖国》这篇课文吧!(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注意纠正字音)

三、朗读理解,质疑感悟

1、朗读课文。思考:华罗庚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在美国可以享受富裕、舒适的生活但他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呢?

2、同桌互动,交流自己的看法。

3、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集体交流。

4、学生质疑,共同解决。

5、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华罗庚说的话。(师指导朗读,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比赛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华罗庚的爱国主义精神)

6、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你认为小学生怎样做才是“为了祖国”呢?

四、识字

1、学生自读生字后,同桌间说一说记字的`方法。

2、全班汇报。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加深对字的认知。

五、扩展延伸

交流在外国的中国科学家或留学生回国工作的事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6

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乡东坝小学

王振琳 教学内容:《清晨》 课

型:综合课 年

级:小学四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

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

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

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随后,歌曲在“D.C”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和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清晨》 。

2.能和同学合作,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丰富和表现歌曲《清晨》,并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

3.在学习歌曲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清晨的美好时光,珍惜儿童时代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清晨》。 教学难点:

编创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2、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4、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电子琴、多媒体音乐及课件 教学过程:

—、演唱歌曲、激情导入

师: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音乐天才来!展示一下我们的风采,唱一唱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小螺号〉!

1、来,听好前奏有感情地演唱。检查一下自己唱歌的姿势,头、胸、腿!(师琴伴奏)

2、再唱一唱歌曲

小鸟:他是怎样的叫声?师和生一起表演模叫。公鸡!来,模仿一下公鸡的叫声,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呼唤-----“喔喔-----”师和生一起来模仿。谁想拿着大公鸡来呼唤一下(师出示公鸡道具),可不能白拿还要加上一句话。比如:喔喔!快快起床拉!喔喔!不要睡懒觉啦拉!

二、聆听、感受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谚语吗“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谚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清晨,是一天当中最好的时间,也是我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刻。我喜欢美丽的清晨,它给我一个美好的开始。你们喜欢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清晨》(板书),大家想不想听?下面老师把这首歌送给大家

a,听完之后你觉得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感觉?(活泼、欢快、优美......)

b,那你觉得这首歌好听吗?想不想学会他?

那么在学习这首歌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歌。这首歌曲是英国民歌,描述的是知更鸟用歌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介绍知更鸟(是所有鸟类中,英国人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小鸟,是英国的国鸟,它因多彩的羽毛的婉转的歌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只属于清晨的美景吧(课件)

2、首先,请跟老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响板,注意在读的时候,用心去记住歌词)

a,我有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你觉得“奉劝大家要起早喔喔,美好时光不要辜负了。”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珍惜清晨的美好时光,珍惜儿童时代的美好时光,不要浪费大好时光)

b,接下来,请看我这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乐器宝贝,现在需要几位同学上来演奏,谁想来试一试?(请学生上讲台来)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①双响筒:第一件宝贝双响筒,演奏的时候,左手持双响筒,右手拿木槌,双响筒一边音高,一边音低,两音之间为纯五度关系。注意敲的时候,先敲低音,后敲高音,这样会显得轻快活泼。

②串铃:第二件宝贝串铃,是由多个小玲串在一起形成的。演奏时,右手拿一把串铃往左手掌上拍即可。

③碰玲:第三件宝贝叫碰铃。演奏时两手各执一玲,玲口朝上,仰举于胸前,互相碰击就可以了。

④木鱼:第四件宝贝木鱼。演奏时用左手托持,右手拿木棰敲击即可。 ⑤铃鼓:第五件宝贝叫铃鼓。演奏时,用左手拿鼓,右手手指或手掌击奏

3、下面,请这四位同学用你们手中的宝贝来给大家伴奏,其他人跟我朗读歌词(大家配合地真默契,但是,只有乐器伴奏还不够,让我们再配上优美的舞蹈动作,就更加精彩了。)

4、请大家一起来跟着我学动作(点开音乐)

5、现在,我们开始学唱歌曲。

a,首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看着歌词,配口型,不出声音,听明白了没有?(注意去记歌词)

b,下面大家跟着电子琴,一起来试着唱一唱。

c,现在,请你们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句,试着唱一唱。 d,艺术处理: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板书),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唱歌。 e,好,现在同学们把刚才说到的地方注意好再次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一遍。

6、最后,我们有表情地、加上动作演唱全曲。

六、完整表现歌曲 1.生完整演唱歌曲

师: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首歌完整地唱一遍。(注意三个乐段的声音对比)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种演唱形式,你还能为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吗?你觉得,怎样唱,才会让这首歌唱得更美呢?

(1)分小组讨论用什么演唱方式来演唱这首歌。

(2)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七、总结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希望同学们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奉劝大家要起早喔喔,美好时光不要辜负了。”

伴随着歌曲离开教室。

板书设计:

校园歌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整节课下来,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听音乐看教师表演,听音乐做动作,听音乐理解歌词,听音乐律动等等环节,始终围绕听来开展活动,每一次的听都是有目的的,这样层层递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激情导入环节,内容应丰富些,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7

《春天来了》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2中的一项口语交际内容。它以介绍春天景物为主,题中还附有插图,为大家分享春天来了教案,欢迎借鉴!

设计意图: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把学生的心灵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看桃花争艳,观柳枝吐绿,听河水淙淙,闻柔风低吟,与燕子私语,和蜜蜂嬉戏……把可爱的汉字娃娃一起融入春的奇妙里,在心情舒畅的学习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端正、整洁。

3、了解春天万物的`不同变化,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学生

1、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2、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3、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孩子自由表达对图画的理解。

4、揭示课题:春天来了。生齐读。

二、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1、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同桌互读,边读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

指名读、小老师教读、齐读等。

4、全班齐读生字格里的生字,想想自己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们。

“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冰”还可以猜谜语“两点水是什么字”,“吹”要用口,所以有口字旁。学生一起做“吹”的动作,再次感受字形。

三、结合图画,想象说话

师: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对它们说点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用这些春天的景物说话。

如:粉红的桃花开了,一朵一朵又一朵,春姑娘看了眯眯笑。

? 春风轻轻地吹着,一只只风筝悄悄地飞上了天空。

3、出示书上的词语,再读,头脑中想象春天的各种景象。

4、师生对话练习,教师扮作小孩子,孩子们扮演春娃娃。

师:春天在哪里?春娃娃,春娃娃快快告诉我。

生:春天在山林里,小鸟快乐地飞来飞去。

春天在花园里,朵朵花儿竞相开放。

……

5、学生再读课文中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学生练习朗读。

(“桃红柳绿”、“山清水秀”、“春光明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六个词语。

(3)学生读词想画面,交流感受。

儿歌、图画。

四、快乐写字,轻松积累

1、观察“描描写写”中的8个生字,注意这些字的关键笔画。“冫”是新认识的偏旁。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师生共同探究。

如:芽,竖折的折写在横中线上,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练习写字,每个字写两遍。

4、完成课后第一题“比一比,组词语”。

5、快乐写字。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搭石》一课是本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散文,是作者刘章以家乡小溪中普普通通的搭石为素材,运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优美画面,向人们传递着家乡人淳朴的民风和为他人无私奉献、敬重老人的美好情感。学习本课不但要使学生通过一幅幅美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性美,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3.创设情境理解“什么是搭石,搭石对家乡的人们有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的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及作者刘章的资料。

2.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可是作者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风景,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最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平凡而美的搭石。(结合PPT配乐引入情境,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检查预习,介绍作者刘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我们这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讲)什么是搭石;(第二段述) X摆搭石;(第

三、四段写) X走搭石;(最后一段议)以石喻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二)学习生字词,多音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学生读,并在课文中标出“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挽裤、间隔”边读边学习生字词;

3、出示第二自然段学习“谴责、懒惰、平稳”;

4、出示第三自然段学习“俗语、平衡、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结合实际理解“俗语”就是(紧走搭石慢过桥)

5、出示第四自然段学习“伏下、联结、理所当然”;

6、学习多音字“涨(zhǎngzhàng)行(xíngháng)间(jiànjiān)

调(tiáodiào)”

(二)再读感知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什么是搭石?如果没有搭石会怎么样呢?”(训练学生默读,要求略读)用“ ”在课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学生回答)师:搭石就是用石头搭成的桥。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搭石对家乡的人们很重要)

师: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使用搭石,再读一读什么是搭石。说说搭石又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生:(很方便、很美)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搭石给家乡的人们带来了方便,让家乡很美。家乡的人们怎么走搭石?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风景呢?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9

引言:

《大班小熊住山洞教案及设计意图》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设计的一堂课程。通过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教师将引导幼儿们逐步认识山洞的特点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山洞。本节课旨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洞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4.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故事书《大班小熊找家》

2.绘本《山洞里的故事》

3.幻灯片和投影仪

4.纸张、彩色笔、剪刀和胶水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入故事情节):

教师通过幻灯片和投影仪展示绘本《大班小熊找家》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们跟随故事的发展了解小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山洞。

2.讨论山洞的特点:

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讨论山洞的特点,例如山洞的内部结构、形状、温度和生物多样性等。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山洞,并引导幼儿们观察并描述山洞的特点。

3.团队合作设计理想山洞:

教师将幼儿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团队长。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区域,在给定的时间内,幼儿们需要团队合作设计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山洞。他们可以使用纸张、彩色笔、剪刀和胶水来制作山洞的模型。

4.理想山洞展示: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理想山洞,并向其他小组呈现他们的设计和创意。幼儿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分享各自的设计理念,并给予鼓励和赞美。

5.山洞故事创作:

教师与幼儿们一起阅读绘本《山洞里的故事》,并引导幼儿们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幼儿们可以在纸上绘图、写字或默写故事情节,并与其他幼儿分享他们的创作。

6.总结和评价:

教师与幼儿们一起总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回顾幼儿们的学习收获和成长。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幼儿进行评价,以检查他们对山洞特点和创造力的理解程度。

四、设计意图:

1.通过故事引入的方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讨论山洞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和展示理想山洞,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通过阅读绘本和创作山洞故事,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通过总结和评价,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总结:

《大班小熊住山洞教案及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故事情节、讨论山洞特点、团队合作设计和展示、阅读绘本和创作山洞故事等环节,旨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这样一堂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课程,幼儿们能够在积极学习的氛围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10

3 只天堂鸟

(1) 结合上下文解读词语:不知所措、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可数、间隙 (2) 扩大场景中的联想。 (3)场景的动态描述。 (4)了解双引号的用法。

(5)写作小练习:围绕中心词开始联想,详细写场景。

《小鸟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本课中学习 3 个生词。 能够正确读写以下单词:正确、接近、巢穴、树梢、怀旧、眩晕。

2.情绪化地大声朗读课文,并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百鸟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表达意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鸟的天堂之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各种偏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小时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流程:

1.对话。

1.什么是天堂? (按姓名回答)

2.黑板上写“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

其次,按要求阅读。

1.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在它旁边写一个注释。

3.在你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按名称朗读课文,注意对有生词、生词的朗读进行纠正。

2.谈谈你对阅读的感受。

3.提出你不明白的。 互相交流。

四。本文作者介绍及文中相关知识:

巴金

本文是作者1933年到广东新会路过时“鸟的天堂”,我把它写下来了。

“鸟的天堂”究竟是什么意思?

“小鸟乐园”其实是指一棵树龄约500年的大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个小岛上。

5.了解正文的主要内容:

1.作者是如何到达“鸟的天堂”的?你去过几次?每次去有什么不同?真正看过多少次“鸟的天堂”

第一堂课时间

设计意图:以巴金的视角感受文中描述的“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景观之美,增强教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用钢笔画出来。 并谈谈表达的感受。

六。学习生词

1.按名称阅读单词。

2.指导写难词。

3.复制新单词和短语。

黑板上写字:

18。飞鸟乐园

第一棵大榕树

第二鸟乐园

第二课时间

设计意图:从鸟的角度,感受文中描述的“鸟类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课前在黑板上写字。

我。简介:同学们,你们紧张吗?

看到这么多老师坐在这里一定很紧张。今天老师让大家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这节课(展示课件:鸟群)。现在,你们都是这些小鸟,还紧张吗?

这节课,我们将从鸟类的角度来体验“鸟类的天堂”。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金老师去鸟乐园多少次了?你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真正的“鸟类天堂”)

第二,我们首先进入了真正的鸟类天堂,也就是你的天堂,看看:

1.展示课件(自然段落12-13的内容)

2.自由阅读这部分。这部分在《小鸟乐园》中描述了哪些特点? (活泼可爱,有很多鸟)你从哪里弄来的? (言论自由)

3.当学生读到“不知所措”这个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展示课件“群鸟飞翔”的示意图,帮助理解。

4.本段应读出哪些特征? (爆笑)是的,这就是它的动感之美。本段主要写的是鸟类乐园的动态。一起来读一读它的动感之美。

(导读“一些?一些?一些?”和“画眉?那歌声这么好听?”读到小鸟的可爱;导读“无处不在的鸟鸣,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跟不上?”鸟很多。)

5.学生们看完后问:这只小鸟在兴奋地鸣叫,它可能在说什么? (大概是说,我在这里很开心。)如果你是那只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鸟类生活的环境——大榕树上。

三、展示课件并学习第一部分:(正文第7-8段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阅读这部分,找出为什么鸟类会喜欢这个地方。 (在第 7-8 段的相关句子旁边写下评论)。标记你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讨论交流,鸟儿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 在哪里可以看到。

3.课堂交流。 (大而美)

A.当学生谈论大而美的树木的特点时,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B.当学生谈论“不可数”和“说谎”这两个词时,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C.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说出来讨论。

D.如果你没有,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并展示课件:“每一片绿叶都有新的生命在振动。”我不明白“新生命在振动”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1)、学生讨论; (联系上下文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鸟儿扇动翅膀;②“榕树正处于茂盛时期,似乎向人们展示了它的饱满和活力。看看吧。” ③风起云涌。)

2)、展示课件理解。

E.我们怎么能读到这么漂亮的大树呢?

指定阅读第 7-8 段。评价:你是怎么读的?你想听老师读吗。

老师读书,你是怎么读书的?在阅读第 12-13 段时,我们被要求读出鸟类天堂的动感之美。这两段应该怎么读? (阅读它的静态美)

一起阅读。

第四,学生阅读很好。如果你是一只鸟,看到这么漂亮的大榕树,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愿意和你的同龄人分享这种感觉吗?

现在,老师要你给大榕树写一句话或者几句广告,让你的小伙伴知道这里很美。

学生写广告。

互相交流。

7.学生们写的广告真的很漂亮,给老师一种成功和幸福的感觉。 但是你看,老师这节课忘记在黑板上写什么了?

如果你不希望老师有瑕疵,请展示“桂林山水”课的板书,请根据此设计老师的板书。

学生设计、组织和交流。

八,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这么美?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进行交谈。

总结全文。

(二)集体交流:

1.介绍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专注学习

第7、8节,感受榕树之美。

(1) 围绕描述榕树枝繁多、体型大的相关句子,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特性树,并体验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指导朗读)

(2)围绕描述榕树叶的相关句子,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畅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珍惜学生的个人感情。)

通过以上链接可以得出:

近:一茎:不可数的绿

根:繁盛

p>

枝:生机勃勃地躺着

叶子:翡翠堆

⑶教师参与朗读

第7、8两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慨地朗读课文,深入体验和欣赏榕树的奇特之美。

(点评:阅读与提问有机结合,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阅读与感知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阅读-思考-理解-理解”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

2.介绍学习描写鸟群的相关段落,体验鸟儿一起飞翔的动感之美.

⑴课件演示(鸟儿一起飞翔的图片,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专注品尝

12、13个自然段落;

⑵自由练习阅读

12、13自然段,再分组个人竞读,每组选出最佳人选;

(3)小组推荐,选两名学生朗读

12和13自然段; (课件配乐)

⑷情感交流: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慨,这个“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

(评语:用不同形式的阅读代替说话,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p>

四。创造语言练习的情境。

推荐“小鸟”参加小鸟演讲比赛。课件呈现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要求:根据课文第12、13段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习口语,挑选高手参加比赛。

2. 学生准备交流后,学生互相评价。

总结:精彩的演讲让我们更加热爱大榕树,更加珍惜幸福自由的生活。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对我们的善意和保护。这时候,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巴金爷爷的赞叹:

一起阅读:《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

(点评:将学生熟悉的活动演讲引入课堂,将课本“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栩栩如生的“生活状态”中展开“对话” , 激活教材。)

5. 自选习题

教师以不同形式呈现以下三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强项选择其中之一,并可以分组完成。

1. 摘抄:抄下本课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句或亮点;

2. 画鸟的乐园:根据中描述的场景画出鸟的乐园文字,可以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文字,参考课前收集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的话,可以组队工作现场练习导游。

(点评:差异化的实践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一、激情导入.

1.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长城,有美甲的桂林山水,有千里草原的美景,有一望无际的森林。风光旖旎,别具一格的“鸟类天堂”。 (屏幕依次显示图片)

今天,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飞鸟的天堂,欣赏一下南国的美景吧!

2.在黑板上写字,看书。

二、初读,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正确流畅地阅读。

2.自学单词和短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巩固难写难读单词。

3.再读一遍文字,想一想:作者经过了多少次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 三、读大榕树之美。

1.提出题目,思考讨论:

画面展示:①作者第一次穿越鸟乐园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 ②大榕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学到了?

2。交流报告:

展示大榕树的图片,重点引导对关键句的理解。 ①“很多榕树茂盛,看不到树干在哪里。” ②“当我说很多榕树的时候??” ③“我见过很多榕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④“有机会看到它的真面目,真的是一棵大树,枝条数不可估量”。 ⑤“一簇簇树叶??真的很绿很可爱。” ⑥“有很多根垂在地上?躺在水面上。” ⑦“这么多绿叶?新生命在摇晃。”

(这棵美丽的大榕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生机勃勃。)

3.笔者被如此美妙的自然风光深深陶醉,“南方的这棵美丽的树”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全部感受。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爱,赞美)

4.我想我们都像作者一样,对大榕树充满了爱和赞美,让我们把这份情怀融入到阅读中吧!

5.简介: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看不到鸟的影子。于是,作者想:鸟的天堂里没有鸟。

6.过渡:鸟的天堂真的没有鸟吗?不,鸟的天堂里有很多很多的鸟,我们今天早上去看看吧!

第四,欣赏鸟儿飞翔的壮观景象

1.自由阅读相关段落。 思考:作者如何描述鸟群的壮观景象?

2.交流反馈并理解关键句子。

3.展示鸟儿飞翔的图片。

4.在我们欢快的掌声中,这些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鸟儿都动了起来,有的站在几根树枝上呼唤,有的飞翔,有的扇动翅膀。 说出这只鸟的其他动作。

5.阅读第 12 段(用柔和的钢琴声)

6.哇!鸟儿这么多,仔细看我的眼睛是什么感觉? (理解“不知所措”)

7.文本显示在屏幕上,完整:画眉____,由我们的__,和_____,唱歌__。 这只画眉可能在唱什么?

8.了解动态和静态描述:

鸟的天堂多么热闹!大榕树上,处处都是鸟鸣和鸟影。这些鸟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有无数的鸟。有的站着,有的在飞,有的在歌唱。很明显这里有成群的鸟在飞,是动态的描述,所以上次看到榕树的数量是静态的,是静态的描述。 5.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1。 这么大,茂盛的榕树,这么多的鸟,这么漂亮的榕树,这么活泼的鸟,作者离开的时候,流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输)

2. 在屏幕上显示文字以比较两个鸟类天堂之间的差异。

3. 昨天,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个“鸟的天堂”确实是一个鸟的天堂! 6。 总结与延伸

这里不仅仅是鸟类的天堂。 生活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人不就如同身处天堂一样吗?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样一个鸟的天堂,更多的人间天堂,还有更多!

黑板书写设计:

第一棵(黄昏)榕树:大美人

鸟的天堂<>怀旧与赞美

second 第二(早上)鸟群:多么快乐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11

《中班语言设计意图教案》是为了帮助中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制定的一项教学计划。这个教案通过设计有趣而生动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教案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听力技能,能够聆听并理解简单的指令和故事。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培养幼儿对书籍和阅读的兴趣,能够欣赏和理解简单的图画书和故事书。


4. 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正确的书写规范,培养一定的书写能力。


二、教学活动


1. 聆听和模仿:教师会播放各种生活场景的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幼儿需要聆听并模仿这些声音。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听的能力和语音模仿的能力。


2. 故事时间: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给幼儿讲故事,故事内容包括童话故事,生活中的小故事等。通过听故事,幼儿可以拓展词汇量,同时培养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3. 讲述和描述:教师会给幼儿展示一张图片,然后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内容。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细节的观察力。


4. 图画书阅读:教师会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图画书,帮助他们理解图片中的故事,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图画的理解和感受。


5. 字母和数字认知:教师会利用游戏和音乐等方式教授幼儿认识字母和数字,并帮助他们掌握字母和数字的书写规范。


三、教学方法


1.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语言。例如,在超市购物的情景里,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购物清单,让他们用语言指导教师找到正确的商品。


2. 听说结合:在每个活动中,鼓励幼儿先聆听,然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听与说的结合,帮助幼儿将所听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3. 个别辅导: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语言水平和发展需求,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


四、教学评估


1. 观察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幼儿的语言表达情况,包括词汇量,语法准确性等方面。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游戏和活动评估:在一些游戏和活动中,可以设置评估环节,例如,让幼儿说出教师用手势提示的单词或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验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班语言设计意图教案》的实施可以帮助中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方法,幼儿可以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语言能力,并建立对语言的兴趣和自信心。这个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爱,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共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12

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那么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

无论是试讲还是说课,考试的时候都会给我们一个题目,即课题。当然我们首要目的就是对课题进行分析。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属于哪一个领域的活动,则可以根据考生自身特点和幼儿的年龄阶段来设计,但是要突出某一个领域作为重点。例如《有趣的影子》,既可以设计成科学活动,也可以设计成关于踩影子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设计美术绘画活动。如果规定了某一个活动和年龄班,则须按要求撰写。例如,中班歌唱活动《保护小羊》。

设计意图就是阐明“我为什么设计这个活动”。如果一名考生在考试的时候思考“我为什么设计这个活动”时,答案很可能就是为了考试,很难想出设计的真正意图。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矛盾,而矛盾从何而来?

所谓矛盾一定是双方面的,成对的,在设计意图中要解决“幼儿”与“活动”之间的矛盾,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为了解决“幼儿”与“活动”之间的矛盾而设计。为什么会有矛盾呢?一方面是因为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尚未成熟,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是活动本身有其教育意义,标准高。高低之间有差异,幼儿的身心发展不能满足生活或学习上的某种需求,作为老师我们理应建构一种网状的支架去让幼儿往更高处攀爬。这是我们设计活动的真正意图。

正因为有了解决这对矛盾的存在,所以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去阐述,从幼儿在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去阐述,从活动性质和对幼儿的价值去阐述……正因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低,活动本身赋予的特俗意义幼儿自己无法“读懂”,所以“我”设计这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设计活动不能一意孤行,要有理论依据,不要忽略了文件和纲领,《纲要》和《指南》对我们起着导向作用,我们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符合《纲要》或《指南》的精神。

例如,大班健康领域生活自理活动《自己的事儿自己做》的活动设计意图如下:

幼儿从入园一直在学习生活的本领,他们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许多事情,同时他们也逐渐学会了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甚至能够帮助其他幼儿完成。而现如今,很多独生子女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家长包办替代和过度宠爱使孩子失去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此活动能使孩子认识到参与劳动的乐趣,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大班幼儿个性初具雏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愿望,结合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在活动中设计了整理床铺比赛的环节,激发他们动手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自己学到的这一本领,达到教育目的。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标版第十册第六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猫》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把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具体,语言形象逼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课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

(课件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课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5、句子比较。(课件出示)

(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

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 贪玩 尽职 )

1、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睡觉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

(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玩耍里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

(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捉老鼠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

(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课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 );可是( );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 )可是( )”

(2)“它很老实,它白确( );可是( );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

(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5)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5、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

(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课件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课件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

(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课件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课堂小结,提纲挈领。

1、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以上是的有关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设计意图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设计意图:提供有关圆的传统图文资源,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文化背景之上,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那你不想把这美丽的圆画下来吗?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自己漂亮的圆,但少数同学画得不够理想,你们猜猜他是什么原因没能成功的画出圆来?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体验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但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且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顺利成章的获取知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设计意图: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学生经过上面的学习,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完整的概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2)汇报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

生: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师收集了一些在代表性的发现)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同学们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我们不单为中国人民而自豪,更为我们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面自豪。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大家还记得它吧!(课件出示太极图)

生:阴阳太极图。jK251.COm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课件出示构成图)。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不是机械地进行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数学的文化魅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圆的特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四近十分钟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师:其实啊,生活中圆的魅力无处不在,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关于圆更多的奥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五、板书设计:

圆  的  认  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128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