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趵突泉
教案示例一
1、趵突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2.形近字
佛拂泼拨洁结摇遥
秘密妩抚扁偏倦蜷
3.理解生字词语: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1.小组学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三、指导朗读课文。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组学习,思考:
1.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2、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3、你是怎么理解泉水特点的?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美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美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美。
2、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
思考:
(1)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2)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3~6句)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自然的伟大)
3.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4、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6、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多姿多态)
2.小泉有什么特点?
(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趵突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什么地方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趵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预习要求,看一共提了几点要求。
2.点名检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可补充。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4.质疑问难、学生相互解答,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
(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
1.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大泉眼和小泉眼。
2.对照画面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和画面内容一致。
(四)再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1)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讲趵突泉的泉水清浅、鲜洁。
(3)讲大泉的景色。
(4)讲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五)简介千佛山、大明湖,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全班介绍千佛山、大明湖。
2.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现在单讲趵突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起下文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词概括一下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清浅、鲜洁)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讨论、交流。
体会趵突泉在济南风景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六)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熟读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趵突泉》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激发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渗透园艺文化,拓展思维,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小泉的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喜欢的部分说说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节读课文
2、说说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趵突泉的哪些美景?
二、导读课文,感受趵突泉之美。
1、学习1-2小节
(1)自读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3)说说趵突泉泉水的特点。
(4)理解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一定会失去一半的妩媚。并仿说一句话:假如没有(),西站就会失去一半的妩媚。
(5)齐读1-2小节
2、讲读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
(2)思考:大泉给你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3)多媒体欣赏大泉,说说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泉的壮观?
(4)讲解重难点句子
(5)自由读第3小节,交流读读最喜欢的句子
3、学习第4小节
(1)读,找找这小节描写了几种小泉的姿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小泉的姿态。
①画一画,画出小泉眼三种冒泡的样子。
让学生先读课文,划出描写三种小泉眼冒泡样子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画一画这三种样子;同时让三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黑板上三幅图画的评议意见,加以修改和补充,成为下面的三幅图画并附文字:
不断,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隔一会儿,十来个,好像你追我赶似的
半天冒出一个,比较大,大多扁扁的
②拍拍手,拍出小泉眼冒泡的节奏。
在前两个环节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1)小泉眼有三种不同的冒泡,如果它们在冒泡时发出了声音,那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2)大家再想想,这些声音和我们音乐课上学的哪些节奏相似呢
学生一边模仿冒泡的声音,一边拍手,试着把三种冒泡的节奏打出来。然后,教师指名把三种节奏写在黑板上:
第一种:||
第二种:||O|
第三种:O|O|O|
(2)选择最喜欢的姿态,交流读
(3)想想小泉还可能有哪些形态?(从我们学校的景物方面思考)
(4)画一画小泉的姿态(5)用比喻句说说
(小泉一会儿冒出好多个水泡,挤在一起向上冒,真象一朵朵盛开的山茶)
(6)说说对这些小泉总的感受
(7)齐读第4小节
三、品味词句,背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背。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教学设计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1、充分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2、欣赏美文佳句。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1、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2、有关趵突泉的历史故事。
教学重点(即难点):
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创新点:
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而骄傲.济南有闻名全国的泉城之美称。趵突泉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权。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景。请同学们走进大师笔下的趵突泉,走进我们自己发现的趵突泉吧。
请大家先共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文章的美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全文朗读,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语句抄录下来。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
2.根据自己选择的任务选择资源,利用老师给与的资源,或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整理复制有关趵突泉内容的.资料。
3.各组合作汇总进行材料整理。注意不要大篇幅的复制,注意语言的修改。
4、小组合作,整理成展示的文稿,从不同角度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趵突泉的认识。
5、根据全班汇总,小组合作做一份有关趵突泉的综合小报。
三、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读、找,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享受。在共同合作中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趵突泉的知识,探究趵突泉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深的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有自己的笔去描绘自然。
语文教学设计--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海滨小城
2.课题由哪两个词组成的?我们一看课题,就知道课文写哪些内容?(课题由海滨和小城两词语组成。课文是写海滨和小城的美丽景色。)
3.什么叫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二)提出学习目标
1.海滨小城美丽的风景有什么特色?
2.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的特点进行描述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些什么?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第1自然段:蔚蓝色的浩瀚的大海上,许多船只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海鸥,飘着云朵。
第2自然段:早晨,海面上到处都被朝阳镶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3自然段:沙滩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贝壳。捕鱼的船队归来时,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第4自然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
第5自然段:小城公园里的榕树很美。
第6自然段:小城的街道多,而且用细沙铺成,十分干净。
(四)指导分段
1.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二段:4-6自然段。
(提示:课文是根据海滨和小城不同的类别分段的。)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
明确:从海滨小城,也就是从远近的顺序观察的。
(五)学习写海滨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个部分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瀚:本课指海面辽阔无边。
交界:两地相连的地方。本课指远远看去海面和天空相接的地方。
水平线:本课指海平面。
镀: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一个薄层,如镀金、镀银。本课指阳光照在物体和人身上,好像镀上一层金黄色。
寂寞:孤单、冷清。
喧闹:声音很大,很热闹。
3.讲读海滨部分的课文
(1)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2)这部分课文,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明确:景物: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及船上的鱼虾、蟹、海螺等。大海是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3)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美在哪里?
明确:大海在早晨的时候,景色最美。因为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4)海滩有什么特点?
明确:遍地是美丽的贝壳,人们都不会理睬,贝壳只好寂莫地躺在那里;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海滨的美?
明确:一是概述了景物的色彩,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银光闪闪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海滨的美;二是在写海滩特点时,先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突出了海滨景色的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6)读这部分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海滨部分,写了哪两个地方?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部分的生字。
2.学生讨论自学情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庭院:正房前的院子。一般统指院子。
亚热带:从气候上划分的地理区域,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与热带相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气温比温带高,植物在冬季仍能缓慢地生长。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每逢:每次遇到。
甚至:连词,有进一层的意思。
3.讲读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的特点的句子来。
明确:作者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地方。文中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句话概括了小城的特点。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庭院特点的句子来。
(3)作者怎样围绕着总述句来写庭院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树的种类,再写按树的香味满街,最后写凤凰树开的花像一片片红云。另外,从树的种类,也可以看出是写了南方特有的树。这样写的好处是具体地写出了庭院很美丽。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课文。
(5)总结学法:我们学习这段课文,先找这段课文的总述句,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述句具体写,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6)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写小城公园和小城街道这两段课文。(小城的公园更美和小城街道也美这两句话分别写出了这两处地方的特点。其中,写小城的公园美,具体写了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写小城的街道,具体写了街道多是用细沙铺成的,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7)作者写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与小城的特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来写的。两者是先分述再总述的关系。
(8)有感情地朗读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9)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想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是抓住了每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明确:由远及近。先写海滨的美,再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3.作者怎么抓特点写具体?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1.作者按________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________,描述了这座海滨小城________。
2.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________的贝壳。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________躺在那里。远处响起了汽笛声,那是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满载着________的鱼,还有________的是虾和蟹,________的海螺。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了。
(1)写出喧闹的近义词的反义词
(2)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写出每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不去理睬那美丽的贝壳,是因为________海滩上热闹起来,是因为________这些都是海滨小城沙滩的特点。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再加上标点符号
1.人们把街道打扫得
2.看见一望无际的大海
3.蓝蓝的天空飘着
4.住在海滨小城的孩子们
教案点评:
本篇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加强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设计--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oco)坦克(tǎntǎng)
笼罩(zozho)颤动(zhnch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若现漫天()地风平浪()
人声()沸水()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风平浪静
教案点评: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示例二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166.html
上一篇:语文园地四语文教学设计
下一篇:黄河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