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数学教案实用。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工具,大家有没有写教案课件方面的苦恼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关“数学教案”的内容,我们会继续分享相关的信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数学教案(篇1)

设计背景

我们班幼儿年龄不均,男孩子占三分之二,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幼儿喜欢观察新鲜事物,乐意在玩中学识。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卡卡熊过生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展开教学。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4,理解4的意义。

2、幼儿根据数字4,拿出相应的食物,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幼儿能够顺数1-4。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幼儿数物拿出对应的数字。

活动准备

1、多张数字卡1、2、3、4;

2、卡卡熊图片和生日蛋糕、蜡烛;

3、图片小鱼、萝卜、青草、骨头;

4、图片小鸭、小白兔、小羊、小狗。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手指游戏

二、情景引入、教学内容:

卡卡熊过生日

三、新课教学

1、出示卡卡熊过生日收到的礼物(小鱼、萝卜、青草、骨头)

2、请小朋友点数以上物品的数量。

3、教师小结。

4、出示图片小鸭、小白兔、小羊、小狗,幼儿操作。(小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用数字几表示。)

5、教师再小结。

四、游戏

1、师幼儿互动,教师说,幼儿对数,找数。

2、幼儿互动。

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1-10的数数、大小长短的比较、1-5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会比较大小长短,认识并能书写1-5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数一数:

师:让学生观察图片,分别找出图片中的有关1到10的物体

学生观察图片,找物体,数数

师:说数字歌,找数字。(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哨子,笛笛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盛菜;10像灯笼,挂得高。)

师:让学生练习,手口一致的数数

学生看着图片,数数

比一比: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数一数,图片中苹果有多少,梨有多少。比一比,是苹果多,还是梨多。

学生比较,回答

师:数一数自己铅笔盒里的铅笔有多少?与同桌比一比,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学生数铅笔、比较

师:老师手中有两根绳子,比一比,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比较

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图片中哪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

学生比较

师:展示图片,比较长颈鹿和小白兔的个子,谁高谁矮

学生比较

做游戏,同桌之间比较个高个矮,听老师指令,个高的坐下来,(反复)

师:展示图片,帮小明找到最近的回家的路。

学生找路

师:找到距离我最远的同学,最近的同学。

1~5的认识:

出示卡片,1~5,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

带着学生写一遍,学生练习。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10的数数,学会了比较多少,比较长短,比较高矮,比较远近。(分别再举例子复习)

数学教案(篇3)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 导入: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把我们的5个手指想象成五棵树,那就是说两端种树,5棵树之间有4个间隔,4个间隔在5棵树之间。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推广一下,那么8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9个间距在几棵树之间呢? 你能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吗!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 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 交流。 6. 反馈。 (1)将两人作业用投影展示给大家看看。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摆小棒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宁波市正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城市公交成为居民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出示: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城市公交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市容的巨大变化,最近,我了解到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出示: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大约有多远?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 2. 变式练习: 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了第几层?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 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TYJ)

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提高口算水平。

3、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计算方法练习

1、7根小棒6根小棒

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

根据小棒的摆放提问:

(1)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一共12根小棒,拿走9根,还剩几根?

先列算式,根据算式写出计算过程,并且写出得数。

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20以内加法口算练习。

12-915-913-917-9

12-815-813-817-8

12-715-713-717-7

3、填数计算。

8+()=147+()=14

14-8=()14-7=()

7+()=129+()=12

12-7=()12-9=()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填写。

(2)学生汇报答案,说说是怎样想算出来的。

(3)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道题填出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第1题8加几等于16,16减8就等于几。

(4)小结:我们在做这类题时,只要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就可以做到又对又快。

2、第2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3)观察:每组题中左边一排数和算出的结果,看是怎么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小结。

3、第3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观察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指名练习: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左边和右边的小蚂蚁,老师演示推木块,让学生说出算式,并算出结果。

(3)同桌两人进行练习。

(4)小结,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4、第4题:

让学生先在书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校对,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和所用的时间,对做错的题进行分析。

5、第5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提问:这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篇5)

一、引入。

(出示)学校操场边有9棵树排成一行,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同学们又在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摆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花?

学生尝试解决,全班交流。

生1:(画图)一共有9棵树,就有8个“空”,所以摆了8盆花。

师:这个“空”,数学上称为“间隔”。用画图的方法很容易看出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知道了间隔数,就知道了花的盆数。

师:假如有1000棵树排成一行,还是这样,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摆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花呢?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2:1000棵树排成一行,就有999个间隔,所以能摆999盆花。

生3:9棵树有8个间隔,所以,1000棵树就有999个间隔。

师:这是一种合理的推想,有道理。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你看,从头开始,一棵树一盆花,一棵树一盆花,最后这棵树很孤单,后面没有了花盆,所以花盆数比树的棵数少1,一共可以放999盆花。

师:尽管数变大了,我们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出示图)。可以像生3那样思考问题:从头开始,一棵树对应一盆花,一棵树对应一盆花,最后这棵树很孤单,没有花盆和它对应,所以花盆数比树的棵数少1,一共可以放999盆花。这种方法好不好?(生:好)数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一一对应”(板书:一一对应)。我们借助于画图和“一一对应”的方法,就容易找到树的棵数与花盆数之间的关系。

(思考:在上述片段中,精心设计了“在两棵树之间摆花盆”的情境,从9棵树到1000棵树,由少到多,由看到算,从直观图示中能直接看到间隔个数到必须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算得,不只是量的增多,更是质的提高。不知不觉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思想的妙处,不管花盆数和树的棵数是多还是少,棵数与花盆数的个数始终相差1。)

二、展开。

1、应用“一一对应”思想解决问题。

(1)师:假如还是这1000棵树,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呢?

生1:刚才“头和尾都不放花”时,可以放999盆,现在头和尾多了2盆花,用999+2=1001,所以放了1001盆花。

师:他联系了上题的结果,比较两题放法的不同,得出1001盆,是个很好的办法。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开头是花盆,结尾也是花盆,一个花盆对应一棵树,一个花盆对应一棵树,依次类推,最后剩下一盆花,花盆比树多1,所以1000+1=1001

(2)师:还是这1000棵树,如果开头放花,而末尾不放花,一共要放多少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

生3:开头放花,一盆花对应一棵树,一盆花对应一棵树,这样一组一组地对应下来,没有剩下的,所以花盆数与树的棵数一样多,放了1000盆花。

(3)师:假如有51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4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师:对,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树的棵数是51棵。“50”是间隔数吗?求间隔数为什么要用51-1呢?

生2:因为“头和尾都不放花”,开头的是树,结尾也是树,一棵树对应一盆花,最后剩下一棵树,所以树比花多1,就得用51-1=50

再借助图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说明。

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画图和“一一对应”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既准确又快捷地找到答案。

(思考:围绕“树的棵数”和“花盆数”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变式练习,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一对应”思想。学生依据表象,灵活地运用这一思想方法,在不断的运用中,“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将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跟摆花盆这样的问题类似,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

师生交流,逐步出示:植树问题、路灯问题、锯木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等等。

师: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谁和谁是“一一对应”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借助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生1:我们讨论的是路灯问题,路灯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师:锯的段数也就是间隔数,锯的次数也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师:在爬楼问题里,两层之间的楼梯数也就是两个楼层的间隔,楼层数与间隔数——

师:对,不管是树的棵数,路灯数,排队的人数,楼层数,还是锯的次数,它们都与“间隔数”一一对应,属于同一类数学问题。在数学上,这些问题统称为“分隔问题”。(板书:分隔问题)你认为要解决分隔问题,关键是找到什么?

师:对,找到了间隔数,再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就能找到跟它对应的数量了。

(思考: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让学生带着刚刚明确的“对应思想”重返生活,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经历从诸多实际问题中抽取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巩固、深化对“对应思想”的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案(篇6)

1.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作总量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2.理解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怎样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以及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掌握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2.一条水渠长120米,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120÷5=24(米))

之几。它们都是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得到的`。

工作效率既可以是具体数量,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占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1.出示例10。

例10 一段公路和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分析解答。

(1)读题,思考,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30÷10求的是什么? 30÷15求的是什么?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千米改为40千米、45千米、500千米、10千米、2千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2)谁能说说你们组选择的工作量是多少米?解答的结果是多少?

每一组推选一名同学回答,结果都是6天。

(3)既然工作总量发生变化而结果不变,那么我们去掉题中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这道题还能不能解答?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以讨论题为线索,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出示讨论题:

①这道题求哪个量?应已知哪些条件?

工作总量不是具体数量,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那么工作效率就要用每天完成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数学教案(篇7)

这是一个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c.改变这个例子的个别条件,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作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且过可行域内点m(100,400)而平行于  的直线 离原点的距离最大,所以最优解为(100,400),这时 (元)。

故生产书桌100、书橱400张,可获最大利润56000元。

1.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字模型。

到附近的工厂、乡镇企业、商店、学校等作调查研究,了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或提出能用线性规划的知识提高生产效率的实际问题,并作出解答。把实习和研究活动的成果写成实习报告、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并互相交流。

小河同侧有两个村庄a,b,两村庄计划于河上共建一水电站发电供两村使用.已知  a,b两村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00m和700m,且两村相距500m,问水电站建于何处,送电到两村电线用料最省?

[解]视两村庄为两点a,b,小河为一条直线l,原问题便转化成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p点到a,b两点距离之和为最小的问题.

以l所在直线为  轴, 轴通过a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作a关于 轴的对称点 ,连 , 与 轴交于点p.由平面几何知识得,点p即为所求.据已知条件,a(0,300),  (0,-300).过b作 轴于点 ,过a作 ,于点h.

所以p点的坐标即为  与 轴的交点(90,0),即水电站应建在河边两村间且离a村距河边的最近点90 m的地方

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说出卡片上物品的名称及用途。

2、初步学习将相同用途的物体归类。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贴绒图片、水果、衣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认识物品,知道其名称和用途。)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商店里来了很多货物,我们来看看,商店里面都有些什么,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知道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

(幼儿回答,老师总结。)

师:对啦,商店里有棉衣、鞋子、裤子、苹果、橘子、你们都知道他们有什么用呢?

谁来说说这些货物都有什么用?

棉衣、鞋子、裤子用来做什么的呀?

棉衣、鞋子、裤子我们是用来穿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穿棉衣、鞋子、裤子。苹果、橘子我们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苹果、橘子是用来吃的。

二、基本部分。

(按用途将实物卡片分类)

师:这些物品有的是用来吃的,还有的是可以穿的,你们想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

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摆放图片。在摆放图片的时候你们要边说变送,当你送苹果、橘子的时候你要说:苹果是吃的,橘子是吃的。

送衣服的时候就要说棉衣是穿的、鞋子是穿的、裤子是穿的。

师:老师喜欢上课发言先举手的宝宝,现在呢,老师要请XX小朋友下来,我们看看他分的对不对。

(请幼儿上前来操作,老师及其他幼儿在一边观察。)

当小朋友送完的时候,老师在一边请其他的小朋友来检验并说:他放得对吗?从里可以看出他是对的?

引导幼儿说出:棉衣、鞋子、裤子是用来穿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

苹果、橘子是用来吃的,所以我们就把它们放在一起。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的很对,棉衣、鞋子、裤子是用来穿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苹果、橘子是用来吃的,所以我们就把苹果、橘子放在一起,我们是按照物品的用途来分类的。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

数学教案(篇10)

【课程分析】“认识方程”是小学阶段学习方程的起始课,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都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且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一定义。日常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集中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围绕这句话展开,着重引导学生从是否为等式,是否含有未知数这两个限制性条件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应该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指出了方程的形式特征,但在形式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意义。学习方程的价值在于会用方程解决问题,逐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问题,即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方程思想的渗透。【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方程、领悟方程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是方程思想本身具有抽象性,二是前面四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用算术思维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初步感受议程和等式的关系。2、经历观察、语言描述、符号表达、分类、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的作用即刻面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师: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我们都上五年级了。你觉得咱们五年级的学习水平跟一年级相比——生:水平高多了。师:好啊,那就请大家来做小老师。最近,一年级的孩子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草地上有7人在踢足球,再来几人,就是10人?师:有个叫小明的同学是这样做的。(板书7+3=10)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7+3=10,这里的3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应该用10-7=3(板书10-7=3)师:你们的意思是,7和10是告诉我们的数,就叫做已知数,而3不是题目中告诉我们的,属于————生:未知数。师:你们是用已知数求出未知数。师:(再次出示7+3=10,在7和10下面打√,3下面打?)现在,你能看出小明是怎么想的吗?生:他是想,原来有7人,再来几人就是10人,也就是7加几等于10呢?师:小明先想7+()=10,然后想到了3,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不知道的人数。这样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生:有!师:对啊,先不去想结果是多少,而是看看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关系理清楚了,再去想结果。师:孩子们,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蕴含了一个伟大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那什么是方程思想呢?能说说你的感觉吗?生1: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未知数。生2:就是先想关系,在解决问题。师:大家可能一时还说不太明白,没关系,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继续学习。师:你还能用其它的式子来表示小明的想法吗?《认识方程》教学设计生:7+?=10,7+x=10,7+=10……师:总之,你们想到的办法就是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未知数,你们想的办法和数学家韦达想的办法是一样的,他是第一个想到用符号代表未知的量来进行系统计算的。不过,有另外一个数学家叫笛卡尔,他说,你用这个符号,我用那个符号,多乱啊!不如大家统一用几个固定的字母表示吧,其中x就是他选的字母之一,。我们也选用x表示吧。板书:7+3=10改为7+x=10二、对比交流,构建意义师:二年级时同学们又遇到了新问题:草地上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们在踢球,二年级有6人,二年级同学的人数是一年级的3倍,一年级有几人?生:6÷3=2师:你知道小明同学的想法吗?生:x×3=6或3x=6师:小明怎么想到的?生:二年级的人数=一年级的人数×3师:****是未知数,***是已知数,看来,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可以写到左边也可以写到右边,两者的地位是同样的。这是这道题中最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师:一年级人数的3倍和二年级人数相等,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等量关系明确了,式子就能很轻松地写出来了。师:转眼小明同学已经三年级了,又遇到了新问题:草地上原来有一些人在踢球,先来了3人,又走了2人后,现在草地上有8人。原来草地上有多少人?师:你猜一猜同学们的方法,再猜一猜小明的方法,试着写在练习本上。生1板书:8+2-3=7生2板书:x+3—2=8师:看看这两种方法,说说你们的想法?生:8+2-3=7,是倒过来推想,x+3—2=8是顺着想。师:说一说想的过程?生:8+2-3=7是现在的人数+又走的人数—先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生:x+3—2=8是原来的人数+先来的人数—又走的人数=现在的人数师:倒着想和顺着想,你觉得哪种关系更简单,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生: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顺着想更容易理解。师:同学们,现在对方程思想理解的清楚些了吗?我们们继续学下去,相信大家的感受会更深些。师:四年级了,同学们学习的问题更复杂了。出示:某风景区儿童票价的2倍多5元刚好是成人票价145元再加10元,儿童票的价格是多少元?你可以任选一种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生1板书:(145+10-5)÷2(如果学生写不对,教师集体纠正)生2板书:2x+5=145+10师:说说你们的想法?生1:145+10再减5才正好是儿童票价的2倍,所以再除以2才是儿童票价。生2:儿童票价×2+5=145+10师:哪种关系更简单?生:第二种。师:看来,选对方法,找准等量关系可以事半功倍啊。师: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观察一下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师:谁先来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1:左边的都是算式。生2:右边的方法都含有未知数。(师板书)生3:右边的式子都含有未知数,用一个字母代表未知数,顺着想,把题目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直接写成了一道算式。生4:而左边的式子里未知数在等号的后面,需要倒着想才能把式子列出来得到未知数。师:我们找到了它们的不同点,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生:都有等号。师:等号的左边和等号的右边都是怎样的?生:相等的。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等式。(板书:等式)师:这些式子都是等式。师:像左边的.这些等式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一直在用,非常熟悉。而右边的这些等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都含有未知数。师:我们今天认识的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板书)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认识方程)。你现在觉得方程思想是什么?生:方程思想就是先找出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师:说的真好!方程就是抓住最简单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师:还没学习方程的时候,同学们就列出了这么多的方程。其实方程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1、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了。2、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问题的史料。3、四百多年前法国数学家韦达在他的《分析法入门》著作中,系统使用了符号表示未知量的值进行运算。4、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排在字母表后面的x,y,z代表未知数,这种用法成为当今的标准用法,形成了现在的方程。三、借助天平,强化建构师:(出示天平)这是什么?生:天平。师:和我们玩什么很像?生:跷跷板。师:如果天平两边这样摆法码?天平会是什么样子?做个手势告诉我。师:两边一样高还是一边高一边低?为什么?生:因为两边一样重。师:如果这样摆法码呢?还会一样高吗?生:不会,不一样重。师:这样呢?生做手势。师:现在这个天平是什么样子?生:一样了。师:当天平两边一样的时候,它和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常常借助这样的天平来学习和理解方程。师:你会根据这个天平写出一道方程吗?(x4511050)生:x+45=110+50师:还有其它列法吗?师:110+50=x+45,也是可以的,只有我们习惯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放在等号的左边。师:我这里有四个天平,根据四个天平写出了四个式子,这四个式子里面有没有方程?师:你如果认为有一个,可以举一个手,认为有两个可以举两只手,认为有三个可以和同桌合作。师:第几个是方程?生:第三个是方程。师:第4个为什么不是?那1和2都有未知数呀,怎么就不是方程?生:必须是等号连接。生:还需要有未知数。师:不错,不仅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我们列方程是为了把未知数求出来,1和2能求出准确的数吗?生:不能。师:像1和2这样的式子,虽然也含有未知数,但是只能求出大概范围。所以它们属于另一类,而不属于方程。师:你们真棒,你们已经可以根据天平写方程了,还会根据天平判断方程,那你们能根据方程画天平吗?师示范。生陆续画出。(投影展示)师:同学们们都很棒,都会根据方程画出天平,其中最值得表扬的是你们画的天平都很平,表示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平衡的,高难度的是这一道:你能根据它,列出方程吗?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在这: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天平,从天平上去掉一点东西列出一个新的方程,你想怎么做?生:左边和右边把梨和草莓都去掉。师:光去掉一边行吗?生:不行,那就不相等了。师:那就不是方程了。(师操作)师继续追问,一点点的去,最后剩下:x=200师:你现在知道苹果有多重了吗?生:200克。四、师总结(画集合),生谈收获。师:同学们刚才还想到了还想到往上面加东西,对吗?时间关系,怎样加课后和我交流。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方程,你有什么收获?生交流后。师:小明列出了那么方程怎么来解这些方程呀?其实解方程的秘密就藏在天平里。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1.课件出示: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平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数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 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左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903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