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时间:2024-08-3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十四篇。

推荐一篇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有关的文章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构建和谐课堂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议您收藏此页以方便随时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 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 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谁?

2、作者是什么身份?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讨论课后练习二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

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

【相关链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 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祥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阅读本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经验。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阅读、讨论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1、导入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运用第10页中词语写一段关于自己战胜困难的文章。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时、地、人、事。)

2、给学生8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⑴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

⑵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

⑶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

1、给课文重新拟题,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推荐最好的发言。)

2、讨论:为何作者要拟这个题?同学们好还是作者好?

3、文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困难吗?说明理由

4、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困难,那么他是怎么克服的?

1、你学了这篇课后,有什么收获?

2、你生活中也有克服困难的经历,你当时是怎么战胜的?(用一句话概括)

3、四人一组讨论:

⑴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1、阅读同题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并体会其所蕴含的哲理。

2、阅读课后红习中汪国真的诗,思考:告诉我们怎样克服困难?

1、搜集并摘录三至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2、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抄写生字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3

《走一步再走一步》

衡阳县杉桥中学陈艳

学习目标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心理的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

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心理的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危险的任务。那就是,他要驾驶一辆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当他接到任务时,他觉得此次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想象着自己粉身碎骨,想象着自己鲜血飞溅,想象着再见不到可爱的家人,想到这一切,他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这位上尉最终凭借自己的毅力和胆量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一位曾经的胆小鬼蜕变成了后来的孤胆英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共同探寻他成长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感知,划分文章层次

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有哪六要素?

2.请同学默读课文,圈画出这六要素

3.老师想请一位最能干的同学用抓住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按照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因此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冒险遇险脱险悟险

冒险遇险脱险悟险

三、走一步:聚焦第一阶段心理描写

1.合作探究:勾画出描写我第一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两个方面做批注,一是心理状态,二是描写角度。

2.句式:从文中第自然段--中,读出了我的心理。

示例:第七自然段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读出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从人物外在行为角度来描写心理。

3.过渡:扣人心弦的心理变化离不开精妙的心理描写。批注已经告诉我们写人物外在行为,是为了表现人物心理,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合作讨论:第一阶段中还有哪些描写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我的心理?并做好旁批。

预设写我的语言,实际是写心理状态

从但是我不能我读出人物内心的害怕、恐惧

还原人物语言:

但是我不能_______,我___________。

但是我不能爬上去,我害怕极了。

但是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我生过病,我爬不了。

预设写周围环境,实际是写心理状态

如: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我身处绝境时害怕、恐惧的心理。

预设写感受,实际是写心理状态

如: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

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

在极度恐惧中,还可能有哪些感受呢?

预设:腿脚发软、浑身冰冷

四、再走一步:聚焦第二阶段心理描写

1.第一阶段从多角度刻画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那在我害怕的时候,又是谁帮我脱险?脱险过程中我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2.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

指导朗读:扮演父亲的同学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扮演我的同学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点评:这两位同学的朗读声情并茂,将我们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之中。

3.品味脱险过程中我的心路历程:请同学们找出脱险过程中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并说出我当时的心理。老师举个例子,最开始的表现是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两个不体现了对自己没有信心。

4.心理历程: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句子,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五、再走一步:感悟文章主旨

1.脱险的经历给作者什么启示呢?

这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怎样的哲理呢?

2.你又从作者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经历受到什么启发呢?

预设: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一首同名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大家用舒缓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诵。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回遇到挫折和困难,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起勇气,自信地对自己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六、再走一步:运用心理描写

本文从多角度来刻画人物心理,值得借鉴。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暑假后来学校报到的心理等

要求:要有心理变化的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研读课文内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诵读小诗《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效果

(1)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

时间——

人物——

事件——

“我”大约被困在什么位置——

(2)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生复述中梳理情节(板书):决定冒险——悬崖遇险——成功脱险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重音:“今天”“仍能”;读好“灼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心中的恐惧)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动作描写:(7、9、16节)

心理描写:(8、16节)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身体病弱(4节)

母亲警告(4节)

悬崖陡峭(6节)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4、研读父子对话。

(1)角色朗读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指导朗读:“大哭着说”“怒吼着”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我不行”“我做不到” 毫无信心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萌发信心

我做到了 信心十足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父亲来之前:怕——哭——等——盼

父亲来之后:自己一步一步爬下岩石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四)探究主题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语言安慰:“你能做到”“这就是你要做的”

(“要吃晚饭了”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方法指导: 迈一小步 再一小步

假如来的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理解父亲的教子有方)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补充阅读资料)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这句话:

我提醒自己:

(这里的我可以是文中的的“父亲”“杰利”“母亲”“那群离我而去的小伙伴”等,还可以是同学们自己。)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5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⑵按拼音填空。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⑵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教师可提要求:

⑴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⑵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⑴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6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 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o)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⑵ 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文学活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操作材料:蓝色纸条小路,小弟弟图片,小乌龟图片,大白鹅图片,小灰兔图片,大鸵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1.教师:今天施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要不要看看?是哪里呢?

2.出示“羊村”照片,观察画面内容。

3.教师:画面里面有谁?喜羊羊的家名字叫什么?羊村里面有什么好玩的?

4.教师:好,我们准备去羊村啦。你们看,羊村前面有一条路,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施老师这里呀,你看,也有一条玩具的、蓝色的小路。施老师老师在桌上放了这么多蓝色的小路,你去找一条好吧?找好了赶快站在他面前。赶快,快点去找,桌子面前找到这样一条蓝色的玩具小路,找到了就站在他面前。找到了没有?

指导策略:问题引发幼儿对PPT图片的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角色。引导幼儿将“小路”放在空处,别做“挤羊羊”,这样的方法幼儿喜欢。

二、观察画面,模仿不同角色走路的动作,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观察“小弟弟”

(1)教师:到羊村去,对了,羊村有一条小路,我们要到小路上去。可是,走到小路上一看,小路上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谁啊?小弟弟是怎么去的?一步一步走的。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

(2)模仿小弟弟走路神气的样子。

2.观察“路边的花园里”和“小弟弟的脸”。

(1)教师:现在去羊村的路上有个花园,观察花园里“1”的事物。

(2)小弟弟的脸上有什么东西是一个的。

3.观察“乌龟”

(1)教师:小弟弟一个朋友在路上走,可是走着走着在路上碰到谁了?小乌龟

(2)教师:爬的,怎么爬的?这样爬的。真像哦。好了,小朋友们,做小乌龟爬回位子。一步一步爬啊爬。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模仿乌龟走路。

(3)教师:现在路上是几个朋友?

(4)教师:那我们去自己的蓝色小路上放上小弟弟和小乌龟吧。

4.观察大白鸭,模仿大白鸭走路的动作

(1)教师: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爬着爬着,看看遇见谁了?谁啊?

(2)教师:学一学大白鸭走路的样子。是怎么走的?这叫什么?摇着走的。谁会想大白鸭一样的,摇啊摇啊的走路的?会吗?谁来?跟音乐一起试试看哦。像大白鸭一样,摇着走走看。大白鸭走路摇啊摇。谁摇的最厉害?

(3)模仿大白鸭大步走路的动作,大白鸭走路摇啊摇。

(4)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5.观察小白兔,模仿小白兔走路的动作。

(1)教师:现在三个小朋友在路上了,这时又遇见睡了?

(2)教师:小白兔走路一步一步跳啊跳。

(3)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6.观察大鸵鸟,观察大鸵鸟的样子。

(1)教师: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朋友,是谁呢?

(2)教师:大鸵鸟的腿长长的,他走路的时候是长长的跨着走的,谁来学学大鸵鸟的样子?跨着走?大鸵鸟一步一步跨啊跨。

三、将五个朋友尝试有序地排列。

看看小路上总共来了几个朋友呢?5个

第一个朋友是小弟弟,第五个是大鸵鸟,第二三四个是谁呢?去你的小路上排好队。

四、一起去“羊村”结束退场

1.老虎出现

教师:五个小朋友就在路上走啊走,他们走到羊村去了,可是走着走着,听,碰到谁了?谁来了?小动物吓坏了,谁来了?“啊呜、啊呜……”这是什么声音?谁来了?怎么办?

2.教师:原来是一只善良的老虎啊,好,我们跟着老虎一起笑眯眯的,一起去羊村了。我们走,大老虎一步一步爬啊爬,看,到羊村了吗?我们一起到羊村去玩了,跟老师再见。我们可以继续去羊村喽!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8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

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9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不绝,也不如这短暂的一两分钟。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2、快乐自学、目标明确

利用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让学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出示这些自学的问题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充足的空间,使课堂的推进大大受阻。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困惑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在巡回中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就容易的多。这也是一个“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而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得当,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4、化抽象为直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趴在半山腰的“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困难的flash动画,这样学生形象而又直观的感知到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就可以化险为夷。

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优化了了教学效果。

5、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筛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信息,及时地呈现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名人事迹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说教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滔滔不绝的讲解,换来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更不用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多媒体的使用就改变了这样被动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愉悦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6、为学生的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

播放一段音乐《隐形的翅膀》,并献上一段精彩的教师寄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此时,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又优雅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快乐。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要牢记,多媒体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不期望其包办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只有在课堂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行动,一切为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不能只是呐喊,而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像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让语文课堂变得俏模样。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1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师出示名言,学生齐读背诵: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享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纠正:

训诫(xùn jiè) 耸立(sǒng lì) 迂回(yū huí)

啜泣(chuò qì) 纳罕(nà hǎn) 凝视(níng shì)

头晕目眩(tóu yūn mù xuàn) 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òu tiào)

2、老师点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并造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提升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多角度解读:也可以悟出课文另一主题──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以上这些问题是从整体感考虑的,还可以生发出一些小问题。

老师点拨: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作者用“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句话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作者所领悟到的生活哲理集中体现在最后一段上。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识记积累课下注释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造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2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3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初中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方法都将有较大的变化。为使新生尽快适应语文学习,教师应着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条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相信同学们只要肯自学,会自学,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们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学。

2、可能读错的有: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凝视(níng)啜泣(chuò)

纳罕(hǎn)瘦骨嶙(líng)峋(xún)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3、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6后比谁回答得最好。

1、学生自学思考,师巡视。

2、时间到后,交流明确。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一座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父亲

起因: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

结果:脱险并悟出人生哲理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这篇课文蕴含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

(2)若同学回答“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不应该胆小计畏惧”则说,回答的很好。

明确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当堂训练

1、口头作业:讨论交流“研讨与练习一”(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书面作业: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先自己练习读、写,再老师提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本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爱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想象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桥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通过默读朗读本篇文章,把握整体内容,能够复述文章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在实现教学目标之中,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化和补充。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本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以及包括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故事复述的完整性。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有价值的经验。重点的突破是在老师的讲解和设置的问题完成的,而难点的解决则需要反复的朗读并且结合讲解完成。

学习本篇课文主要要教会提高朗读能力,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并实行联系、讨论等方式实现这些。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997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