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六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我国人口十五亿,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校有0多人,刘老师大约40岁等等,这些值都是估算值。

现在丫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估算一下,一起看看好吗?

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买门票大约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帮忙估算一下吧!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10×92=920(元)……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估算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好吗?一定要说清楚你估算的过程呦!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计算一下,看实际需要多少元?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

1.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共同算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9×92=828(元)

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

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

1.估算一下:在大桥上观察,1分钟过去了38辆车,大桥上1小时有多少辆车通过?

2.估算一下这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3.小组合作,估计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4.作业:书上45页第2题。

板书设计

估算

(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元)……

实际计算:

9×92=828(元)

教学随笔: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分数部分:

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如:23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23 的分数单位是13 ,它有2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如:  13  =  26  =  39  =  412       1620  = 810  = 45

3、 分数比较大小:

(1)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如:

(2)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如:

(3) 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相比较,先化成同分母再比较。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如:25  + 35  = 55  = 1       89  - 19  =79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像5.83,12.5,16.72,0.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3、 小数比较大小:

小数比较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如果小数部分第一位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第二位……

用竖式进行两个小数相加、减,要对齐小数点。

1、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 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

3、 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1、平移:电梯、缆车都是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平移。

2、 旋转:风车、风扇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这样的现象称为旋转。

如:摩天轮的转动;时针、分针、秒针在钟面上的转动;拧瓶盖等。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1、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 正方形的相关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 长方形相关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面积÷宽;   宽=面积÷长。

4、 面积单位:

(1)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2)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毫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三、填“〉”、“〈”或“=”。

三、 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 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 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 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 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十、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3)。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一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军跳了4米,()跳得远。在100米比赛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军跑了16.9秒,()跑得快。

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小组校对、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

5.作业:练习十第5题(前四个)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直观图有明确的认识。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统计上、下学期获得五好小标兵的人数及获得跳绳比赛奖与数学竞赛奖的人数这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过度到用图表示。

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以此作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预设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大家认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小精灵聪聪的引入,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图示法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表现优秀,被评为五好小标兵。现在老师把他们请上台来。上学期的请到左边集合站一圈,这学期的请到右边集合站一圈。认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学生说了他们的表示方法后,老师介绍聪聪的图示法。用2个椭圆表示。为下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进行了跳绳比赛和数学竞赛等。请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的同学到右边集合站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个问题的创设,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准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2.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此时,让学生说意义。因为他们参与了活动,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你们能用像题1这样的图表示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如果学生不能表示,老师介绍。)

小精灵聪聪的画法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因此叫韦恩图。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仔细看。

这几个同学参加了2项,所以,左边圈里有他的姓名,右边圈里也有他的姓名。为了更简便、清楚地表示重复的人,小精灵聪聪把他们的姓名写在中间,只写一遍;然后把圆圈像这样画过去。

这样一来,一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图表示的过程,理解图示的意义。〕

5.比较表与图的不同,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

你们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直观图,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用图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观、更清楚。特别是很容易看出谁重复了。)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用图表示的认识,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6.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请大家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汇报解法和想法。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7.小结注意点: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买菜问题

我们学校非常注意同学们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这是班上的2个小记者调查的近两天的买菜情况,请大家把图填写完,并计算食堂这两天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4月12日

2.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收集的实际问题或书上的习题。

3.辨析:

小名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名统计了一下:有8人扫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统计的对吗?

〔练习设计注意生活化、层次化,并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模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解决的总和问题与以前的不一样。大家留心观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呢?

〔小结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9854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