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公开课的教案

时间:2024-10-15

公开课的教案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公开课的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公开课的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同学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布置: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考虑: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教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他人听。

公开课的教案 篇2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3、

(1)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下面四句都描写了月光,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1、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4、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公开课的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够仔细倾听,理解故事中主人公心情转变的原因,学会合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2.知道生气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了解经常生气会影响人的健康。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保持自己快乐的心情。

二、活动准备:

排解情绪的各图片《生气汤》故事的PPT。

三、活动过程

1、出示霍斯做生气汤的图片。

教师:这个小朋友他叫霍斯,看一看霍斯怎么了?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鼓起腮帮子呲牙咧嘴的生气了。那他为什么生气?小朋友来猜猜看?那是不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倾听故事。

(1)、教师出示PPT,讲述故事。

教师:霍斯是为什么这么生气呀?你们有生气的时候吗?什么事情让你生气?生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感觉舒服吗?

教师小结,生气就像憋气一样,让人不舒服,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

(2)、小朋友我们继续往下看一看,霍斯生气了都做了些事情呢?

教师:霍斯生气了,他都做了什么事情?霍斯这样生气好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生气没有错,但是不能把生气了的坏情绪带给别人,生气除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让身边的人不开心。

(3)、妈妈看见霍斯生气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教师:猜一猜妈妈会怎么说?(请个别幼儿说。)

教师:霍斯又会对着锅子说什么?

(4)、霍斯妈妈想出了什么办法呢?现在霍斯的心情怎么样了?

教师:开心了!你们也有很多生气的事情,那我们也来做个生气汤的游戏好不好,撒点盐,放点糖,左三圈搅搅搅,右三圈搅搅搅,深呼吸,大喊一声:啊!我生气啦。最后把生气的事情大声地说出来,好吗?我们一起来试试。

教师:生气的事情说出来,心里舒服吗?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围个圈当作锅子,向霍斯一样对着锅子说出生气的事情吧!

教师:做完生气汤后,是不是觉得舒服了?

3、讨论消气的方法。

教师:除了煮生气汤,我们还会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自己消气,让心情好起来?(幼儿讲述)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消气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总结:消气的办法可真多,其实生气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如果你碰到生气的事情可以用刚才发现的消气的办法,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但是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别人,更不能用坏情绪伤害到了自己。

四、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回家可以跟爸爸妈妈讨论还有什么消气的办法好不好?

公开课的教案 篇4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学习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

《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学习时数:

两课时.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吊白居易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二、诗人介绍

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2、教师提示: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3、学生自由诵读.四、整体感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教师提示:

①重点字词句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②名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学生复述诗歌故事情节.3、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第二课时

五、写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六、主题探究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教师解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汉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教师总结: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①汉皇之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②杨女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4、《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分析: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

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七、名句赏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赏析:古人曾指出,《长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比韦应物的《广陵遇孟九云卿》诗中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要精细;比起李白的“一笑皆生百媚”来,白居易写回眸,兼写百媚,人物的面部表情自然更加丰富生动.还有,“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以及“含情凝睇谢君王”等,都不失为精当之句.此外,白居易不仅常常用花比美女,而且什么花比什么人,都很符合身份.比如用“娇花”比吴宫中的西施,用莲花比女道士,把死后的杨贵妃比作梨花.梨花是洁白的,不仅象征着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还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相照应.八、艺术特色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重写他贪恋美色.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坡兵变之后.对杨玉环的描写刻画,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后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

九、课堂小结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自受感染、被诱惑的的力量.十、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2、完成《课时作业》本课练习.板书设计:

汉皇之长恨: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长恨歌 杨女之长恨: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诗人之长恨:批评讥讽? 怜悯同情?

公开课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

阅读,朗读,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三,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并从中找出

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

2>明确论述思路: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进而述宇宙生命,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同时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两大方面构成对比,两个方面又有对比。

四。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散文,

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字是那些?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员自然才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研读欣赏。

1。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以议论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2。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

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3。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拟人,反问

4。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

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六。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了文章后你有那些想法,试举例说明。

2。你对于”敬畏自然”持赞同还是反对态度,还是有其他观点?

七。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人类生命与大自然

对比

人类智慧,自然智慧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拟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

反问

公开课的教案 篇6

---

教研组 章节名 称

语文组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教师

填写说明: 4

课程名称 语文 过秦论 本教案课时

周冠祥

、、

授课班 级 授课时间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18

2016 周

上课时间 第

1.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1、知识与技能 用、特殊句式

等。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三维目

2.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

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 运用历史资料, 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

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高二学生已经有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多媒体 讲谈法、讨论法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与 资源整合 主要学法与 教法 课前准备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 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

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 《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 秦之过是什么呢 ?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

经过 500 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 。“过秦”课本注释 1,意 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

---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 1 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 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 ---- 雄心勃勃 ---- 兴

(二)诵读第 2 段。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 337 年,庄襄王死于前 247 年,其间长达 90 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 90 年 间的历史的?

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 87 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②写秦扩大领土,按 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

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 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 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秦之扩张 ---- 所向披靡 ---- 强

3、本文题目是“过秦” ,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三)诵读第 3 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信臣精卒陈利兵 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秦之统一 ---- 势如破竹 ---- 盛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暴政,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 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秦之覆灭 ---- 施暴政 ---- 怨声载道 ----亡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 意尽在其中。

(四)诵读第 4 段。

2

---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 ,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 ,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灭 ---- 起义军 ---- 一败涂地 ----亡 (五)诵读第 5 段。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照应第 1、2 段,“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 照应第 3 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 4 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总结全文

探讨本文怎样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纵向对比: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统一全国前由弱到强,原因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是“施行仁义” ; 统一后油强变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 ,不施 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 ②横向对比:

a 秦国和六国。反衬秦国的强大,指出秦历代君王“因遗策” ,施行仁政。

b 秦朝和陈涉。双方地位、才能、军队、武器悬殊而弱小的陈涉能一呼百应,因秦不施仁义 c 陈涉和九国之师。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五、板书设计

叙史实:秦之崛起 ---- 雄心勃勃 ---- 兴

秦之扩张 ---- 所向披靡 ---- 强 秦之统一 ---- 势如破竹 ---- 盛

秦之覆灭 ---- 施暴政 ---- 怨声载道 ---- 亡

起义军 ---- 一败涂地

析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

---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改进想法

见教案 书后练习、练习册

4

公开课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野田做哥哥后带弟妹外出的相关情节。

2.感受野田内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物心理进行合理想象。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升到大班了,我们小朋友成了幼儿园最大的哥哥姐姐了,你觉得做哥哥姐姐的感觉怎样?(很自豪)

(2)小朋友,你喜欢做哥哥姐姐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我们来看看谁跟你们一样也当哥哥了(出示ppt)看,是谁啊?(小猫)对,它的名字叫野田。

2.播放课件。

(1)观察图中的三幅图,你从哪里看出野田做哥哥不开心的原因了?

野田觉得,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好像不像从前那么喜欢自己了。野田会做些什么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2)虽然野田不喜欢弟弟妹妹,可是当有一天妈妈要野田带弟弟妹妹去森林里玩,野田还是答应了,野田带着弟弟妹妹一摇一摆的朝森林里走去

(3)他们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野田想,就是这些麻烦的弟弟妹妹,让妈妈不再爱我了,我要把他们扔掉,于是野田“嗖”的一声很快的爬到树顶上,弟弟妹妹看见了,开心的说:“哥哥,你好棒耶!”于是他们也学哥哥往树上爬,弟弟妹妹的力气太小了,他们往上爬一点往下滑一点

(4)他们好不容易爬到树枝上,可是眼看树枝都快断了,这时弟弟妹妹会怎么样?你们觉得野田会去救弟弟妹妹吗?(野田虽然想把弟弟妹妹扔掉,可是又想谁叫我做哥哥呢,于是野田一手拉起旁边的弟弟,另一只手拉着一个妹妹,可是野田的力气太小了,小朋友说你们是哥哥姐姐了,老师来看看你们的力气有多大)

游戏:提供四张桌子,幼儿分成四组,请幼儿选出哥哥或者姐姐(可以用石头剪刀布的形式选出获胜者)哥哥或者姐姐站在树顶上(桌子)将树下的弟弟妹妹拉上来,而且要保护弟弟妹妹不能摔下来,看看哪组最快,组后采访获胜组的小朋友,说说他们的方法,教师小结

(5)野田看到小朋友的力气那么大,他也使出浑身的力气把弟弟妹妹拉到树顶上,再把他们一个一个的背下来,弟弟妹妹安全了,他们会怎么对野田说?

(6)野田带着弟弟妹妹继续往前走,突然(播放声音)谁来了?(大灰狼)野田带着弟弟妹妹拼命地往前跑,前面有座独木桥,野田很快的跑到桥对面,可是弟弟妹妹不敢过去,怎么办?野田会把弟弟妹妹丢掉吗?如果你是野田怎么帮助弟弟妹妹过独木桥?

游戏:幼儿全体起立(凳子就是独木桥)分成两组,选出哥哥或者姐姐,哥哥姐姐在桥的对面想办法让弟弟妹妹过独木桥,而且还不能从桥上掉下来,小朋友比完后,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安全过独木桥?

(7)野田也想到了一个办法,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想到的是一样的,请小朋友观察野田是怎样帮助弟弟妹妹过独木桥的。

(8)野田带着弟弟妹妹回到家,弟弟妹妹们把他们今天遇到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会怎么说?野田听了心情怎样?

(9)为什么野田做哥哥了一开始不开心,后面就很开心呢?请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

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就会很开心!以后我们大班的哥哥姐姐也要经常帮助小中班的弟弟妹妹解决很多的困难

公开课的教案 篇8

1、开始部分

(1)幼儿随音乐“健康舞”做准备运动,教师自编动作。

(2)游戏“做相反”,幼儿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

“向前走→向后走→高人走→矮人走”

2、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说出沙袋的多种玩法。幼儿创造性地玩沙袋。教师发现好的玩法及时向幼儿介绍。如抛接、跳、投掷、顶等。

(2)游戏“小马运粮”

①教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

教师:快要过冬了,马妈妈要小马帮助运粮食回家准备过冬。我把一袋袋的“粮食”放在仓库里,小马先拿一袋粮食放在篮子里,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越过沼泽,然后把粮食运到家里。

②幼儿练习走平衡木、钻山洞、越过沼泽,教师巡回指导。

③比赛游戏“小马运粮”

教师讲解规则:每位小马每次只能运一袋粮食,过平衡木时不能跑,要注意安全。运完粮食把篮子交给下位小马后要站到队伍的最后面(比赛可进行2—3次),以运到的粮食最多的一队为胜利。

3、结束部分

幼儿随音乐“健康舞”做放松运动。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0001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