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汇总11篇)。

一个热烈的活动已经结束,我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进步,该好好写一份总结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那要怎么写好活动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腊八主题活动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1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杭州市星辰幼儿园一大早就很热闹,老师和小朋友正在开展“浓情腊八,点滴感恩”活动,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熬制腊八粥,进社区送粥送爱心。

星辰幼儿园特别注重对小朋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老师通过故事、表演等丰富的形式给小朋友们介绍了“腊八节”的由来和相关知识,幼儿知道了喝完甜糯的腊八粥,就意示新年即将到来。在活动中幼儿分别进行了“剥剥乐”活动,小朋友在一起剥花生、剥桂圆,共同参与腊八粥的'熬制,在劳动中感受腊八节的快乐。

活动结束后,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社区,让小朋友们亲手送上自己参与熬制的美味腊八粥,与爷爷奶奶们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通过活动,培养了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孩子们充分了解了“腊八节”的习俗,感受了“腊八节”的快乐。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2

“我的妈妈怎么还没有来啊,”一位xxx幼儿园的小朋友耷拉着脸在那里自言自语。不一会儿,这个小女孩站了起来,满脸笑容,大声说:“我的妈妈来了!”xx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xxx幼儿园全体师生和家长们共同制作腊八蒜来度过这个传统而有意义的节日。

活动开始,xx老师讲解腊八节的的由来,并且向家长们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寒冷的冬天中感受温暖。随后,老师向孩子和家长们讲解制作腊八蒜的注意事项,老师每说一句话,孩子都会积极的响应。接下来,正式做腊八蒜,孩子和家长一起剥蒜,小朋友们把蒜皮小心翼翼的放入垃圾框中。不一会儿蒜剥完了,孩子们都急忙的叫老师帮他们倒醋和糖,随后盖上保鲜膜,一瓶腊八蒜就这么做好了。孩子对自己亲手做的腊八蒜爱不释手,纷纷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果,家长则拿起来手机记录孩子的开心时刻。每个人都笑容满面,欢声和笑语充满了整个格林童话幼儿园。

xxx的妈妈告诉记者:“我经常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例如:万圣节、圣诞节、母亲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办的都非常好,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节日的氛围,还可以增进我跟孩子的感情,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也非常的喜欢。”像王妈妈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有的是爷爷奶奶来,有的是妈妈连同自己的妹妹来,家长们都很支持这样的活动。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3

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腊八与小寒“双节”到来之际,呼和浩特文化人才(库)百万人带动工程组委会办公室于20xx年1月4日走进大漠文化创意体验基地举办“情暖腊八节、温暖社区人”主题活动。

当天上午,百人百组饮食文化组的会员们亲自动手,把各家各户做腊八粥的`绝技都使了出来,供社区居民品尝香喷喷的腊八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句句暖心的问候,让社区人感受到满满的温暖。

今年的腊八与小寒节气同一天,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进入小寒年味渐浓,活动中,除了老干部协会的书法老师们给中山西路社区居民们现场书写定制新春对联,并赠与居民。还为现场的社区居民讲述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由来与风俗习惯。活动同时,还组织社区居民与百人百组会员们进行了对对联与对诗歌词的娱乐活动,为社区居民增加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4

为关心辖区居民,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今天上午,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钟楼社区党委,钟楼青年五星社举办了党员冬训“腊八送温暖,送光明”活动,为辖区居民、保洁员、老党员、残疾人、低保户等送上了暖心的腊八粥。

派粥现场气氛热烈,早上八点多排队的人已经把现场的摊位围了好几层,来往路过的居民、保洁员都会停下脚步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很多居民表示,寒冬腊月喝上一碗腊八粥既暖了胃又暖了心。摊位的另一边,现场安排了专业验光师为现场58周岁以上的'居民验光,并为他们定制适合的老花镜,为老人送上光明。

社区还安排了几个小分队,把腊八粥和老花镜送到独居在家行动不便、家庭困难的老党员家中。老党员们都表示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带来的温暖和关心,心里很幸福。

活动结束时,社区已派发腊八粥三百多份,登记验光配镜三百余人,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5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之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腊八节的习俗和快乐,近日,金阊街道彩虹幼儿园中班年级组开展了“传承文明 乐活腊八”主题活动。

早上,孩子们品尝到了厨房阿姨制作的香甜的腊八粥,老师还给大家说了说腊八粥的`由来。虽然喝了腊八粥,但当被问到“腊八粥”的由来与粥里的材料时,孩子们的表情还是很“囧”,“腊八粥是用什么材料熬成的?红枣?小米?红豆?水?……”奇怪的是,虽然说不出腊八粥里有哪几样东西,但是,知道腊八节的孩子还是多的。问问大家怎么知道腊八的由来,原因都是源于“粥”:由于妈妈煮了腊八粥、或者在路上遇到有人发腊八粥,或是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施粥……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熟悉圣诞等洋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民俗陌生。”彩虹幼儿园大班年级组长张婷说,从孩子中得到的调查数据看,吃确实能让他们记住一些民俗,他们能清楚记得:元宵节吃汤圆、中秋吃月饼、清明吃清明团子、端午吃粽子。很多家长,甚至老师也不一定知道这个节日和渊源,如果再不分享一下,今后孩子们恐怕只能在日历上看到“腊八”这两个字眼了。正是这与众不同的体验,让学生们记住了这个日子叫“腊八节”。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6

《腊八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文章重在经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述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课本与课外结合。

由于本课很多描述了“腊八”这个浓浓的民俗,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引入课文,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喝腊八粥是一个民俗。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之后我问学生:学完了说说我们本地有什么民俗?我们本地有过太平桥的习俗,是不是也很热闹,很有意义。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书与写作结合。

课本把八儿等粥这件事情写的很详细,主要经过八儿的语言、动作以及八儿的联想。我们也能够仿照写法,把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过太平桥的民俗写一写,学生兴趣盎然,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也十分趣味,这样把写作与阅读结合,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的习作成了有源之水。

2.教学收获(思得)

(1)经过文本对话悟情感。

文章中共有七处描述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述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向到最终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此刻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2)积累修辞手法。

阅读是为了习作服务,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很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要多学习积累。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到达积累的目的!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可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我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泛泛而谈,课前准备不足,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一样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得不深刻。

4.改善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时,能够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7

1月5日,随着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的到来,滨州格林城堡幼儿园开展了主题为“传承文明,腊八话粥”的庆祝腊八节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腊八”的习俗与快乐。

“腊月有个腊八节,喝了腊粥去看雪……”欢乐的儿歌声中拉开了腊八节活动的序幕。在精彩的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了腊八节的由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认识了制作腊八粥需要的各种材料:粳米、糯米、血糯米、红枣等等;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目光、一个个聚精会神的模样,激动的心情早已溢于言表。

大家一起朗诵“腊八”童谣、共同品尝“腊八粥”等活动,了解传统的`“腊八节”习俗,体验了我们祖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知道腊八节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民俗节日的气氛,了解认识各种粗粮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和营养价值。幼儿园老师、小朋友们共度节日,一起分享了腊八粥。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8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腊八节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喝上一碗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有补身与祈福的意义。

1月24日,万家热线小编来到合肥市经开区海恒社区福禄园居委会,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腊八节活动,该社区组织了辖区内数10名孤寡老人及空巢老人提前在一起过腊八节,同时还邀请了辖区内四对双胞胎宝宝以及家长陪老人们一起过腊八。

73岁的孙奶奶给孩子们讲述了腊八粥的由来和习俗。孩子们为爷爷奶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还亲手递上热乎乎的八宝粥,好不热闹。

尽管当日天气寒冷,但这一碗碗热腾腾的腊八粥送到了老人的手里,暖在老人的心里,老人们围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你一碗,我一碗,吃着传统节的美食,喜在眉梢。

社区还特别为四对双胞胎宝宝定制了个性化台历并赠送给宝宝们,看到这温暖的画面,老人们拉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不停的说谢谢,并感动的说“社区平时就很关心我们,这次腊八节还想着我们,真的太感谢了”。“社区腊八粥”让老人们深深地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甜蜜,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9

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境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读文中思考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来回答。孩子们学习氛围很高。从中学生们简便的感受出了八儿天真可爱的样貌。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区分“腻”和“栗”的读音,“腻”字是鼻音n,“栗”字是边音l;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栗”字下面是“木”不是“米”,“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浓稠”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61548;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1548;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粥腻栗咽匙灌搅稠嘟熬褐缸脏筷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21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课件出示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课题:腊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大班腊八节活动反思 篇11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1月20日,巨人树幼儿园开展了“腊八节”主题活动,全园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前,小朋友们通过调查分享、观看视频、绘本讲述等了解了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并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分一分等方式认识了各种腊八食材。当天,小中班的宝贝和老师一起把带来的各种腊制品、干果、豆类、蔬菜分类展示,营造了浓浓的腊八节氛围。随后,孩子们不仅和老师、朋友一起动手烹煮了一锅香甜的腊八粥,感受一起过腊八的快乐与幸福,小班的宝贝还用豆豆进行了各种好玩的'游戏,如:豆豆拼贴画、运豆豆、夹豆豆等;中班的部分孩子制作了腊八蒜,用自己喜欢的透明容器把雪白如玉的蒜瓣浸泡在酸酸的白醋里,期待它的变化;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则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诠释腊八“勤劳不懒惰、节约粮食”的意义。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腊八节的认识,感受到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同时,引导孩子多角度、多感官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习俗趣味,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0884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