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1. 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2. 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活动准备:1. 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2. 按人数将幼儿分成 34 组。3. 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1. 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2. 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1. 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2. 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3. 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活动意图: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选择了直观、操作性强的活动《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伴。活动目标:1.感知溶解现象。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活动过程: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三、教师提问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活动反思: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11.html
上一篇:小班科学认识绵羊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