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有多少教案

最新有多少教案(汇编4篇)。

有多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 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 综合算式: 90÷(2×3)

3×2=6(组) =90÷6

每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有多少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六册两步计算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了解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用两种解法解答连乘应用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瞧、大自然到处是桃红柳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干什么呀?

2、大家想干的事情那么多啊!老师听说,今天,我们育红小学三年级要去郊外活动呢!听到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

3、三年级都去,有几个班呢?老师了解到,平均每班有40人要参加今天的活动,根据这些,可以知道什么呀?有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你把算式也说出来了,回答地很完整。)

4、哦,一共有240人要参加今天的活动呢!同学们,我们整好队伍出发吧!

二、解决问题

1、来到停车场,我们看到了什么?

2、根据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可以求什么呢?

3、(走到屏幕前)这个问题(指题目)可以怎么解答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4、汇报。

(1)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有几组同学(指一指)讨论得非常热烈,我们选这一组,先来听听他们讨论的结果吧!他说的解法你们听清楚了吗?奖他们一颗合作星。

谁来说说他们是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呀?(板书)怎么列式?(板书)

再根据什么,求什么呢?(板书)这里指的是几排车的座位数啊?再怎么列式?(板书)

谁能把这种解法说完整?说的真好,奖你一颗星。

(2)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想说说?你来试试。真会动脑筋,奖你一颗智慧星。

这种解法又是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呀?怎么列式?(板书)再求什么呢?(板书)这里求的是几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啊?再怎么列式?(板书)

谁来把这种解法完整地说一说?说的真好,也奖你一颗表达星。

5、还有别的想法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会用两种不同的解法来解答这道应用题。下面,就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种解法,并试着口头给它们列综合算式吧!

6、(指第一种解法)谁会说这一个综合算式?(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指算式)等于?(板书。)第二步又是求什么?(指算式)两排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

7、(指第二种解法)这一个综合算式谁也来说说?(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指算式)第二步呢?(指算式)

8、这道应用题的两种解法都是几步计算,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呢?这样的应用题往往有不同(指两种解法)的解法,我们就可以(指中间)用其中的一种解答,再用另一种来检验,结果一样(指两个结果),就能写答了:一共有240个座位。(板书。)

9、我们能全部上车吗?为什么?(座位正好。)

10、乘上了汽车,我们就向第一个活动地点进发吧!

三、巩固新知?

(一)茶场

1、汽车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啊?(青山茶场)我们和农民伯伯一起来采茶叶好吗?

2、采茶结束时,每个小队都采到了许多茶叶。谁来读一读。

3、一共采了多少呢?(想)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在练习纸上算一算吧。

4、一种解法算好的同学,可以用另一种解法来检验。两种解法都做好的可以跟同桌说说两种分别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实物投影仪展示两种解法。

(指解法一)请你说说这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的什么?

(指解法二)这种解法谁来说说?

6、两种解法都做出来的同学,举手。真棒。好,我们赶快去第二个活动地点吧!

(二)乘船

1、 哟,有条河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没有桥,怎么过河呢?

2、 瞧,船开来了。有几条?每条有几层?(分别指两层)

3、 根据这两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4、 还需要知道什么?

5、 老师了解到每层可以乘25人。

6、 现在可以算了吧?和你的同桌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列综合算式。

7、 谁来说给大家听?这里第一步求的是什么?

8、 另一种解法呢?这里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

9、 240人,能全部过河吗?为什么?(可以乘的人数大于我们去的人数)

(三)植树

1、 乘上船,我们就可以到对岸去植树了!

2、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碰到这样一个难题。每班有40人,每人种桃树4棵,李树2棵,6个班一共种桃树多少棵?

3、 这些算式,哪些对,哪些错,一起来判断,好吗?

(4046)这个算式对吗?你说,你说,都认为对的啊,那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呢?

(4064)这个算式对不对,你说,你说,也是对的啊,那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

(4026)这一个呢?错在哪儿?(求的是李树。)

(406(4+2))最后一个呢?它又错在哪?(求的是所有树。)

4、 看来,解决问题时必须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条件。

四、 拓展延伸

1、 种完树,大家都很累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借这个时间,大家来说说前面我们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呢?

2、 我们先乘车去茶园采了茶,接着又乘船过河去植树,

3、 根据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这儿有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行吗?下面,每个小组就在组长的带领下先选一个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填在横线上,最后列式解答吧!都听清楚了吗?开始活动吧。

4、汇报:

(1)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小组举手。一起来看看这个小组的解答。

谁来说说他们选了哪些条件?这个算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这里的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呢,他们算的对吗?

(2)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小组举手。谁第一个跑上来展示。你真勇敢,奖你一颗勇敢星。大家检查一下,条件选对了吗?为什么选这个条件(指李树)呢?再看看他们解答对了吗?

是啊,只有仔细审题,才能够正确解决问题。

(3)剩下的小组肯定解决的是第三个问题。哪个小组来说说?

根据问题,你们选了哪些条件?

还有哪个小组有其他的解法啊。也上来说说。

根据问题,你们选了哪些条件?为什么可以这样选呢?大家听清楚了吗?

对呀,前面,我们通过计算知道车的座位数和我们的人数是相等的,因此也可以选择这几个条件来解决问题。看来,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呢!这才是真正地学数学,用数学啊?

今天,我们不但活动地很愉快,还掌握了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呢,高兴吗?看到同学们能选出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自豪啊!好,谢谢同学,下课!

有多少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有多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连续比较多、少或几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并能正确解答,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对比练习

1、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对比

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下面两题。

①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②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英语比数学少得3分,英语得了多少分?

⑵提问:第①题怎么做的?第②题怎样做的`?

⑶提问:为什么第①题只要一步,第②题要用两步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②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第①题是怎样想的?第②题呢?第一步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为什么第①题先用加法算,第②题要先用乘法算?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第一步用减法,第二步用加法?

2、练习十九第9题

让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12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口答结果。

四、全课总结

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首先要先看条件去想能求的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想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正确地列出算式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8、10、11题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2853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