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游戏的愉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
2、练习听指令做动作,发展平衡能力。
3、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4、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帽子每人一顶,动物头饰6个,小旗两面。场地布置如图:
三、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学小动物走路,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2、情感活动:创设动物王国将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会的情景,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祝福装在帽子里送给小动物。
3、平衡能力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小路到森林里送祝福。
听指令活动:
集体活动--将祝福送给规定的小动物。
自由活动--结伴通过小路到森林里把祝福送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5、随活动自然结束。
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这节活,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兴奋点太过了,应该让孩子们自己送礼物,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
1、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文知识点分析(一)字词辨析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
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深陷。窈、幽深。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二)《祝福》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结构是鉴赏小说的第一环节。
1、辨清人物身份及其关系
“我”——祥林嫂眼中的有文化的读书人形象,祥林嫂曾向我探问过“灵魂”有无的问题。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称为四叔,但二人谈话“总不投机”。实际上“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型人物,由“我”串连起祥林嫂的整个命运,可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我”耳闻目睹的。
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新党极其不满、是对祥林嫂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人物。
四婶:因为觉得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的人而留下她,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又时时叨念,但祭祀时却不准祥林嫂沾手。
柳妈:鼓动祥林嫂去捐门槛,地位与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生过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先后死掉,最后沦落为乞丐,惨死街头。
2、把握情节脉络
《祝福》情节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来安排的。具备小说的情节要素。
序幕:小说开头交待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
结局: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首先交待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其的关注及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
发展:祥林嫂被卖到再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终被赶出鲁家大门。这部分情节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体”,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尾声: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三)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四)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小说只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很多作品都学过或将要学到,如《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三、基础能力训练
(一)选择
1、选出对下句话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A、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的思想性格。
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
C、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亲切、保守。
D、肖像、言行描写。表现了人物对革命的痛恨情绪和保守反动。
2、选出下面画线部分停顿正确的一项()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对上题题干中的那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现世是如此,希望在于将来。
B、祥林嫂活不如死。死对祥林嫂是一种解脱;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可卸下精神重压。
C、反语。愤激而沉痛,对现世社会极端憎恨。
D、反语。委婉而曲折,对祥林嫂深切同情。
4、下列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从写作时间上看,《呐喊》在前,《彷徨》在后。
B、《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明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祝福》中的“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鲁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7、小说结尾再次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语段练习(A)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揽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文段中的“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2、文段中两个“俨然”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庄严”的意思,后者是“很像”的意思。
B、两个都是“整齐威严”的意思。
C、两个都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D、前者是“整齐”的意思,后者是“庄严”的意思。
3、写出文段中使用“隐语”的一个例子。
答:。
4、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
答:。
5、对作品中的“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本人,即鲁迅先生。
B、“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祥林嫂。
C、“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D、“我”要离开鲁四老爷家,表明对鲁四老爷的憎恶。
(三)语段练习(B)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作者:屠格涅夫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
号处。
答:①②③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答: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答:。
4、“这也是恩惠啊”、“这”指的是什么?
答:。
5、“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正确的若干项()
A、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
感尴尬。
C、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
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
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6、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
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
□□□□□□□□□□□□□□□□。
7、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8、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乞丐》B、《握手》
C、《路遇》D、《两个乞丐》
基训能力训练答案选择答案:
1、A2、C3、C4、C5、B6、D7、B
语段练习(A)、(B)答案:
(A)
1、不能。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
2、C
3、用“老了”代替“死了”
4、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
5、A
(B)
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兄弟恩惠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ACD/B错在“一贫如洗”
6、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和坚持“我”的生活信念的力量
7、深切同情
8、A
活动目标:
1、能用硬纸板、彩带等材料制作祝福卡。
2、通过制作祝福卡,体会感谢和祝福他人的方式。
活动准备:
较厚的纸板、小夹子、彩带、剪刀、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祝福卡。
1、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卡片)这张卡片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祝福卡。
2、祝福卡就是你把自己美好的心愿表达出来。
3、老师的祝福卡,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开开心心。
二、讲解制作祝福卡。
幼儿在彩纸上用铅笔画出自己学会的印版的轮廓,在轮廓图中画出自己的心愿,沿线剪下图形,最后在图形上面穿上一条彩带,以便悬挂。
三、幼儿动手操作。
1、幼儿自选材料进行制作,教师巡视观察。
2、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品,讲评。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祝福卡所代表的心愿。
活动设计背景
在新年的气氛下,让幼儿学会相互祝福。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受过新年的快乐,引发幼儿对新年产生美好的祝愿。
2、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
3、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5、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学会相互祝福。
2、难点让幼儿动手制作新年卡片。
活动准备
卡片、彩笔、贺卡。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事贺卡:这是什么?让我们来读一读贺卡上写的什么?原来这是一张新年贺卡,让我们也来做一张吧。
2、提出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小朋友在制作贺卡是要将自己的祝福写下来或者画下来,要让收到贺卡的小朋友感到快乐和幸福。
(2)幼儿操作,教师帮助孩子写祝福语。
3、评价孩子的作品。
幼儿相互欣赏贺卡上的画,读一读祝福语。
教学反思
1、在谈话过程中没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2、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没能及时帮助。
活动目标、
1能用描印、剪贴、绘制的方法大胆制作心愿卡。
2.了解妈妈的喜好,学会关心妈妈。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活动前提示幼儿了解妈妈的喜好。
2.厚纸做成的不同形状的描印图板若干(每人1-2个),彩笔、彩纸、剪刀、彩带、小夹子;已做好的心愿卡一张。
3.《只要妈妈露笑脸》歌曲磁带。
环境创设、生活环境在展示板上方拉一些绳,并在这些绳上系许多下坠的短绳。鼓励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动手为妈妈制作礼物,并把制作的礼物系在下坠的绳子上。
活动过程1.用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制作心愿卡的兴趣。
话题:
(1)谁能来说说你的妈妈最喜欢什么?
(2)三八节到了,想一想我们做什么礼物送给妈妈?鼓励幼儿相互说说自己妈妈的喜好,激发幼儿做礼物的兴趣。
峡山区岞山街道岞山幼儿园教师备 课 卡活动过程2出示已做好的心愿卡,了解制作的方法。
(1)介绍心愿卡。教师:这是老师给自己妈妈做的一张心愿卡,上面画的是我对妈妈想说的 话。
(2)了解制作方法。教师:看看说说,我的心愿卡是怎样做成的?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印板,在彩纸上用铅笔画出描印板的轮廓,再在轮廓图上画出自己想表达的心愿,最后沿线剪下图形。
(3)轻轻播放歌曲音乐,幼儿开始制作,教师帮助完成作品的幼儿打洞穿彩带。
3悬挂心愿卡,相互欣赏评价。
鼓励幼儿将做好的心愿卡用小夹子别在展示区,相互讲述自己的 心愿卡所代表的祝福含义。
4 鼓励幼儿回家为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的话。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家鲁迅的祝福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活动设计背景
在新年的气氛下,让幼儿学会相互祝福。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受过新年的快乐,引发幼儿对新年产生美好的祝愿。
2、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
3、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5、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学会相互祝福。
2、难点让幼儿动手制作新年卡片。
活动准备
卡片、彩笔、贺卡。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事贺卡:这是什么?让我们来读一读贺卡上写的什么?原来这是一张新年贺卡,让我们也来做一张吧。
2、提出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小朋友在制作贺卡是要将自己的祝福写下来或者画下来,要让收到贺卡的小朋友感到快乐和幸福。
(2)幼儿操作,教师帮助孩子写祝福语。
3、评价孩子的作品。
幼儿相互欣赏贺卡上的画,读一读祝福语。
教学反思
1、在谈话过程中没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2、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没能及时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四、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
【教材分析】
《鲸》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详细介绍了鲸的知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退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并从文中体会作者衣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鲸的退化过程。
2、了解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继续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鲸的知识,体会所通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鲸的退化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时候,在图片上我认识象,奶奶说,象是世界最大的动物。可是后来上学了,才知道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它就是——鲸。(板书课题。)
到底有多大呢?(指名说。)
师:这节课仍然由同学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继续探讨鲸的其他特点,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根据汇报逐段计解
1、第二部分:
自由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鲸不是鱼类,且哺乳动物)
出示鲸的退化图,师指着图说内容。
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了鱼的样子?
(由于环境变化和很长的年代,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
师:在自然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哺乳动物的有关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接触了哪些哺乳动物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鲸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浏笕课文,思考:鲸是否也具有哺乳动物这些特点,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同学们很聪明,很快地找出了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说明了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板书。)
2、第三部分:
生:这部分主要进了鲸的种类:须鲸和齿鲸。
3、第四部分:
我们知道鲸是一种非常大非常重的动物,他们吃些什么呢 请用同学们自学4~5自然段,完成表格:
种类 食物 呼出的水柱
须鲸 吞吃吓和小鱼 垂直,细高
齿鲸 吃大鱼和海兽 倾斜,粗短
出示幻灯:判断它是属于须鲸还是齿鲸,并说明依据。
自由读第6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节主要写了鲸是怎样睡觉的。
投影最后一节。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鲸是胎生的,它属于哺乳动物。
鲸的生情况,(例数字,举例子)
鲸的寿命很长。
这节主要写了鲸的生长情况。
小结:这部分从鲸的食物,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三、在学法上进一步学习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表达方法介绍鲸的特长,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导明说,读。
四、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兴例子,比喻等表达形象具体的介绍鲸的四个特点,让我们了解了鲸的有关知识。
师:同学们在写作文或说话时也可以采用这些表达方法,使我们的表达具体,更形象。
生练习用列数字,作比较,举列子,比喻写句子,说句子,段落。
五、作业
搜集有关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与一个片断,然后给大家讲一讲。
【板书设计】
形体:大
物点 哺乳动物
食物
生活习性 睡觉
呼吸
生长
精选优秀教师教案设计: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认识鲸是哺乳动物,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鲸的图片、视频展示仪、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养过小动物吗?由于禽流感我们都不敢养了,因此、老师决定养一只大鱼──鲸,同学们觉得怎样?
2、如果想劝说老师放弃这个主意就来学《鲸》这课(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想想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老师不养鲸这种鱼。
3、小组讨论。
4、交流反馈,劝说教师不养鲸,并相机指导朗读及展示教师、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⑴从鲸是用肺呼吸及胎生的证明鲸不是鱼,是哺乳动物。
⑵鲸体型大。
⑶鲸食量大。
⑷鲸寿命长。
⑸鲸是群居动物。
5、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展示鲸死亡的图片,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其死亡的原因。
2、学到这儿大家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找找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
2、体会所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息、繁衍。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的世界是神秘有趣、摇曳多姿的,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海洋里的一种动物,那就是——鲸。
2.板书课题。
师:如果由你们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内容?
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相机板书:写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
2、指名说一说。
师生共议,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说明它是哺乳动物,还介绍了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的内容。
相机让学生列出各个部分的小标题。
三、创设情境,导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请看这样一句话:“鲸是很大的动物。”如果你们并不了解鲸,看了这句话后,会知道鲸有多大了吗?
2、指名说一说。明确:这句话说得不具体,不能让人明确鲸到底有多大。
3、课文里介绍清楚了吗?你从哪里体会了解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如:
“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又如: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体会举例子说明的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读一读,体会体会。
4.故事表演:有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各种鱼类的运动会。鲸也兴高采烈去参加,可是却在赛场门口被虾将军拦住了,虾将军以鲸不是鱼类为由不让它参加比赛。两个人为此产生了争执。
如果你是虾将军,你会怎样说服鲸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从鲸的进化与它的生活习性理解鲸是哺乳动物。
明确理由
(1)鲸的进化是由陆地到浅海再到深海。
(2)鲸用肺呼吸。
(3)鲸是胎生的。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鲸是哺乳动物。指名用自己的话,联系课文内容与在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或收集到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四、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1、师:课文还从鲸的种类、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海洋巨兽——鲸的生活习性。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部分呢?或者你们对鲸的哪方面最感兴趣呢?请你们分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四人小组选代表说一说自己准备选择哪个内容进行自学,用什么方法进行。如:画表格、画图、朗读、表演等方法。
3、集体交流。
每个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这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交流时注意说明自己介绍的是鲸的哪方面生活习性,用什么方法了解到的,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明确:
(1)鲸的种类按有无牙齿,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牙齿。
(2)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鲸用肺呼吸,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则是倾斜的,又粗又矮。用了比喻等说明方法。
(4)鲸睡觉时头朝里,尾巴向外。
五、课堂练习
1、请你们根据课文上介绍的有关鲸的知识以及所收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形式给大家讲一讲。
2、评议。
板书设计:
22.鲸
写些什么:怎样说明的:
鲸的体形——十分巨大(列数字;作比较;举例)
鲸的进化——由陆生到海生(作比较)
鲸的种类——须鲸和齿鲸
鲸的捕食——用须板或用牙齿(列数字;举例子)
鲸的呼吸——肺;形状不同的水柱(作比较;打比方)
鲸的睡觉——头朝里,尾向外
鲸的生殖——胎生;长得快;寿命长(列数字;举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吨、敞、哺、滤、矮”5个生字,会写“吨、敞、哺、滤、肺、潜、矮、判、胎”9个字。掌握“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等词语。
2、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鲸的生活习性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3、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一吨 宽敞 哺乳动物 过滤 肺部 潜水 又矮又粗 判断 胎生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吨、哺”两个字的读音。
(在写字上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哺”字右边上面的点不要丢掉。“滤”字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字。“矮”字左右不要写反。)
2)交流:课文每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理解词语:胎生 哺乳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们最想了解鲸的哪一部分情况呢?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并朗读相关段落,说说介绍的内容。
(2)从哪几句话中能看出鲸的这一特点。
(3)围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能读出相关的语气吗?试一试。
2、在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引导
鲸的外形特点:
(1)(课件出示)
●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从这几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学生练读,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显得很宽敞。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比较,体会出鲸的大。再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
(3)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还记得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吗?还记得我们的学习要求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打开书,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再仔细读一读,再交流学习所得 。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2、学生小组学习。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点拨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以下过程是教学的预测,不是教学的程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演变(可以以鲸的角色来自述)
在远古的时代,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 ),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 )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很远的古代”、“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2)种类:须鲸 ——没有牙齿
齿鲸 ——有锋利的牙齿
3)生活习性:
①吃食 (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须鲸 吃小鱼小虾 (“吸进”“闭上”“滤“吞进”等词写出了捕食经过。一顿可吃两吨多,说明食量大。)
齿鲸 吃大鱼海兽 (“扑上去”“咬住”“很快”看出很凶猛。)
②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共同点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教师出示插图 指导学生朗读。(……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③睡觉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
生把画好的简单图画展示出来,再用语言描述。体会出鲸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生长
胎生 生长快 寿命长
4、朗读感悟
我们对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习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六、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2、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3、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实用】 《春》教案之四”。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学习目标: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上学期所学项目的练习,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同时在练习中发扬相互帮助合作的良好作风
学习内容:
综合练习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1.集合队伍,宣布本课内容和学习目标。
2.老师让学生在自然地形跑和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中,任选一项并讲解活动的方法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3.老师再带领学生活动一下身体各个关节。
学生活动:
1.细心聆听老师的讲解提示,知道这节课所要达到的要求
2.在老师的启发和激励下,选择一种活动项目并积极地和同伴进行练习活动。
3.积极随老师进行关节活动练习,并能知道活动的好处。
组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点:各组能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知道各项活动的方法要领。
教师活动:
1.讲解活动的各个内容和活动地点,以及活动的方法要求,激发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发扬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最后提醒学生当老师鸣哨后,立即开始进行轮换。
2.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密切观察,排除一切危险因素,良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集合队伍,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
学生活动:
1.细心聆听老师的讲解和要求,知道练习的方法要求和组织形式。
2.在练习中能够积极果敢善于表现自己,同时又能积极和同伴密切配合。
3.结合老师的讲评,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自己评评看,能够拿几分。
组织:各项活动在老师的指定地点进行,老师的位置在跳绳和投掷垒球那里,观察和控制学生的练习情况
一、教学内容:
单脚、双脚跳
二、教学目的:
单脚、双脚跳的练习很适宜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单脚、双脚跳对提高儿童的跳跃能力,发展思维扩大知识范围和促进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年级的单脚、双脚跳,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麦感,发展想象力和单脚、双脚跳等能力。
四、教学重点:各节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动作优美大方,节奏感强。
五、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儿童单脚、双脚跳的动作,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培养学生单脚、双脚跳姿势,促进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
3、发展弹跳力及集配合的顽强精神。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集体练习法。
七、教学原则:
符合生理特征的原则,适应学生心理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牙齿》,这节课是小学《体育与健康》省编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28课的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
人人都有一副牙齿,拥有一副好牙齿是健康的体现,那怎么样才能够爱护好自己的牙齿呢?今天这节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牙齿的部位、名称,知道蛀牙是怎样形成的。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孩子懂得养成良好的爱护牙齿习惯的重要性,保护好牙齿。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懂得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2)难点: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4、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牙齿模型牙刷刷牙方法的课件每组一个盆(提供学生刷牙吐水时使用)。
(2)学生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每人一套刷牙用具(课前在水杯中放入多半杯凉水,以备课上练习刷牙时使用)。
二、本课使用教法、学法
教法:我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法,出示谜语,揭示课题。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讨论、练习、游戏等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练、议、评、想、唱的学练方法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懂得正确的刷牙方法,明白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由于本课的教材是“爱护牙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谜语来揭示本课课题。
2、让学生观察牙齿,了解牙齿的结构
由教师出示牙齿模具,讲解牙齿的结构、名称以及每个牙齿的作用。再请学生拿出小镜子来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是否健康。
3、交流蛀牙的体验
(1)播放动画《小红脸和小蓝脸》,学生思考回答:小明是怎么会牙痛的?教师总结:早晚不刷牙,饭后不漱口,睡前吃甜食(如糖果、饼干等),把食物残渣藏留在了牙缝里,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蛀牙。
(2)教师播放课件看一名小朋友有了蛀牙后的情景,让学生加深印象。
(3)学生分四组讨论:如何预防蛀牙?再进行交流:为什么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切记: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甜食。
(4)师生共同小结:要爱护好我们的牙齿,就必须改掉一切不良的用牙习惯,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而且还要注意用牙卫生,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明确: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4、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
(1)首先,教师出示牙齿模具,演示错误的刷牙方法和正确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来分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学生讨论:
1、怎样刷牙才能将牙齿刷干净?
2、比较横刷、竖刷两种不同的刷牙效果,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其次,播放正确的刷牙方法课件,引导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刷牙。正确的刷牙时间为5
一、说教材:
一物多玩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较适合在大班幼儿中开展,大班幼儿思维敏捷、运动能力较强,能够运用多种运动技能探索出器械的多种玩法。轮胎作为一种常见的器材,经常在幼儿园中使用,然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运用轮胎能进行哪些方面的运动呢?能促进幼儿哪些基本动作的发展呢?大班幼儿能探索出更加新颖的玩法吗?将这些问题带进活动中,这节“百变轮胎”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二、说目标:
1、尝试运用轮胎进行一物多玩,促进跑、跳、爬、平衡等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目标一从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一物多玩体育活动的`特点,从幼儿的多种玩法、多种基本动作的综合角度提出活动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2、在观察、讨论、探究、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侧身运轮胎的方法。目标二从策略方法的角度出发,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预设幼儿在活动会出现的困难,事先预设解决困难的方法策略,以幼儿的学习策略为主,渗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达到完成活动重、难点的目的。
3、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活动中得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是体现幼儿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同时在许多体育活动中,团队协作能力则是完成活动任务的社会性因素,因此本节活动的情感目标定位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
三、说准备:
一节体育活动的开展前期准备很重要,其中包括了物质准备,场地准备,和幼儿的运动经验准备。在这节活动活动的运动经验准备中,教师提出“幼儿会玩向指定方向滚轮胎的游戏,幼儿已初步掌握接力赛的规则”,这使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准备,避免了活动中教师的无效语言增多。
四、说过程:
开始部分的“向指定方向滚轮胎”,以及有针对性的“热身操”,都是为后面基本部分活动的开展做好了经验储备。
基本部分,从单人玩轮胎,到多人玩轮胎的设计,从人数的增加到玩法的多样,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创造多种的玩法。在学习重点运动技能的环节中,通过空手练习、分散练习、集体练习,每个环节的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体现了环节的层次性。
结束部分,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的同时,询问幼儿哪里最疲劳,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学习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放松活动。
五、说策略:
体育活动中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幼儿的学习策略,在这节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指导策略主要包括:示范讲解、个别指导、游戏竞赛等,幼儿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观察、讨论、练习等。两种策略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鞠躬)我是xx号参赛选手。
本次体育课的性质,是一堂实践综合课。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中,新授内容是正面双手垫球,课课练内容是中长跑耐力练习。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6个(手势)方面来说本次课。
1、教学指导思想
建国60年来我国一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对“学理”和“教法”进行了探究。学校体育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此,我们秉承张洪潭先生的《技术健身教学论》的思想:体育课必须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线,掌握运动技能,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堂45分钟的课,教学对象是水平四,初一年级的40名学生,他们身体协调性较差,好胜心强、耐力素质好、接受能力强。13岁的初一女孩,随着经期的出现,心态的微妙变化,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就有明显的倾向性:喜欢干净的、律动的、展现姿态美的小运动量项目,而男生则喜欢力量型或速度型的项目。
3、教材分析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社《体育与健康》,第七章的内容,垫球是排球三大技术的首要环节,学好垫球,会为以后学习传球和扣球动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垫球动作的手臂手型,以脚蹬地为主的全身协调用力(侧面示范)。
教学难点是也手臂的手型、用力源点即上下肢的协调用力;中长跑中的身心极点的处理。
4、说教学程序(教学方法)
仍然依据苏联教育家凯诺夫的三段教学模式。
首先,由我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把学生分成四路纵队进行慢跑热身,每组小组长带领成员,在上课区域自行设计进行慢跑路线。教师提示有蛇形、方形、不规则形、也可以是场地上的线条等。总距离约300米,时间为3分钟。
第二:我安排了七节双人徒手操。
1)双人拉锯练习
2)双人压肩
3)同时蹲、起;一蹲一起;
4)拉手侧迈步(配口令,示范一下);
5)拉手绕圈(两个字的要求:动作慢、距离远);
6)背靠体转击掌(不抬脚掌,口令逐渐加快速度,示范一下);
7)互背各三次时间约为7分钟。
这样做的理由有二点:
一、充分活动开各主要关节和肌肉,防止受伤;为学习技术动作创造更好的身体条件。
二、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改变单调乏味的跑圈模式,这也符合小场地上大体育课的中国国情。
进入基本部分
调整学生队形,(做手势)教师站中间,学生站两边。教师说明今天要学习的动作名称:正面双手垫球。然后做完整示范,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运动技术在学习初期,学生是通过视觉的观察与模仿来建立动作表象与动作概念的。所以,我在示范与讲解时,只注重动作的重点与关键环节(整体方向结构与顺序),不会强调动作的细节与局部问题。
对此,我这样讲解:
一、强调手型与接球部位,对于手臂的要求:六个字,三个词(压腕、夹臂、顶肘)。
对于击球部位容易出错,我用圆珠笔标注一同学手臂的正确部位打“√”错误部位打“×”。
二、强调发力点:力来自于脚蹬地,手是平动,而不是以肩为轴的转动。
采用这样一些辅助练习:(边示范、边喊口令一蹲一起徒手练习,先原地、),约15次熟练后,基本定型,再行进间一步一动练习,练习次数约20次。
第二步:用重复练习法,击固定球练习(10次一换)。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原地击球动作,注意感受击球部位,和正确的发力顺序。
第三步:用合作学习法,抛接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抛,一人垫(10次一换)。
本次课又只是3次教学的第二次,况且学生一般都很着急完整练习,只练徒手或辅助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所以,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两人对练,提高积极性。)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如果遇集体犯错问题,就口哨召唤学生,停止练习,靠拢纠正后再分散练习。时间约为22分钟。
基本部分的复习内容是
中长跑量大,枯燥。学生不喜欢。但它反映的是人的心血管能力,是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提高心理极点:“这个时间你们一定能行的;你们尽力了就是好学生。”再教授一些克服生理极点的技巧。如:1)调整呼吸,2)加大摆臂幅度,3)减小步长等等。
我的具体做法是,设计一条安全的校园路线,利用环境变化,转移注意力,降低疲劳感。男生约为1500m,女生为1200米。在学生必经点的2/3处,设置未知的惊喜(展示明星图片)。我这样做的理由是:依据心理学家托尔曼的认知论,让学生事前知道有奖励而不知道奖励的结果,使学生有一种未知的诱惑,从而更好的完成练习。
结束部分
2.3.1做拍手,拍臂,拍腿,抖臂,抖腿放松操,一边做一边说肌肉名称。
教师作总结,鼓励,表扬跑在前面和尽力的同学。
5、通过教学程序拟达到以下目标:
5.1参与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为了一切学生,我们绝不抛弃任何一名学生。所以,要求100%的学生参与到运动学习中来。
5.2技能目标:约80%的学生能初步掌握与体会动作;50%的同学能基本掌握垫球技术,长跑优生,男、女同学应该在6分钟内跑完。
5.3情感目标:本次课,通过双人徒手操、明星图片给予新鲜感,调节学生的情绪,刺激学生的情感,克服生理和心理极限,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6、整堂课负荷强度由低到高,因为有什么内容,什么顺序,所以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练习密度约40%。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在圈内自转1~3圈,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感受在小范围内自转保持平衡的动作,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塑料圈人手一个,平衡板4块,彩平瓶5对,泡沫垫6块,海绵垫2块,手板5副,球5个,球圈5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小树叶听音乐和圈做游戏。(幼儿自由玩圈)
二、练习在圈内自转1~3全的动作
1、小树叶被大风一吹,怎样落到大地妈妈的怀里?(幼儿站在圈中自由学小树叶落下来的动作)
2、请“转”着落地的小树叶示范原地自转
3、大家尝试原地自转的动作,并讨论在圈内自转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跌倒的感觉?(转得太快)
为什么会转到圈外?(双脚分得太大)
4、师幼总结自转的动作要领:站在圈中,抬头挺胸,两手侧平举(或两手叉腰),双脚并拢,膝盖靠紧,慢慢移动双脚转圈。
5小树叶再次尝试自转的动作,教师用语言提示:转——转——转——停(帮助幼儿控制自转的圈数)
6、小树叶玩“变魔术”的游戏,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会自己转?(幼儿边说边转:我变xx转——转——转)
7、分组,点兵点将,点到谁,谁就转,转时要说:“我变xx转——转——转。”
8、小树叶去旅行(分组自选场地中的游戏活动)
三、小树叶听音乐自由舞蹈。
说课:
平衡能力,是指抵抗破坏平衡的外力,保持全身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力。大肌肉活动几乎都是才、需要在维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身体运动的顺利进行,还能培养幼儿勇敢沉着、胆大心细等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幼儿园体格、体能教育活动的年龄目标中,“原地自转”的动作作为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我班幼儿在小班通过在平行线中间走、走平衡木初步发展了他们的平衡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活动中,对于某些动作的掌握可以通过日常的体育游戏、幼儿的个别活动实现,而对于幼儿不太容易掌握的行为技能,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地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这节中班体育活动,把幼儿在小班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和提升,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本周,我班进入以“秋天”为主线的主题活动,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秋天树叶飘落的现象很感兴趣,所以,在今天的体育活动中幼儿扮演了“小树叶”的角色。
本节活动共有两个目标1、初步尝试在圈内自转1~3圈,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2、感受在小范围内自转保持平衡的动作,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整节活动呈单峰型的身心负荷的体育活动,也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活动一开始,幼儿进入小树叶的角色,听音乐自由玩圈,这时,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纲要》指出: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幼儿的内部动机陪激发,身体活动的能力也较快上升,能够较快适应第二阶段的活动。
在第二阶段,幼儿主要采取了“尝试”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方式为住的体育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以尝试问题引路,启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多想,多看,多用感官去尝试探索,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丰富积累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提高幼儿动作水平。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小结,帮助幼儿组织和提升他们零散的经验,使经验的质量得以提高。活动中,能够注意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学着不同的能自转的物体,再次感受体验动作,同时,利用有趣的“变魔术”“点兵点将”的游戏,增加了整节活动的趣味性。
在设计这节活动的时候,考虑到幼儿的运动量较小,他们的动作伸展性不够,为了能让孩子们跑起来,跳起来,扩大他们的运动范围,我在活动的最后安排了分散型的自选体育游戏活动。由于我班幼儿动作水平发展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如过小桥这个游戏,提供了高低不同的平衡板,在爬的游戏中,提供了不同的垫子,分别练习手系膝着地爬和手脚着地爬的动作等等,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锻炼。
今天的活动中,我通过观察有95%以上的孩子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较好地与提供的材料有效地互动,达到活动中所提出的目标。这是因为活动始终都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大大满足了幼儿体验成功的需要,而教师真正是幼儿成功体验的引导者,支持者。
当然,在今天的活动中也存在——不足的地方,还希望能和各位老师共同研究和探讨,谢谢大家。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实用]综合课教案之五”。
设计意图:十月份班内开展了“大中国”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中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火箭,从中华健儿勇夺奥运奖牌到我国的名胜古迹,从国粹京剧到剪纸……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感受也越来越多。这段时间,孩子们看了电视《李小龙传奇》、《少林寺传奇》后,对中国功夫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萌发幼儿爱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功夫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激发幼儿对中国功夫的兴趣,萌发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2、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功夫的一些基本动作,并尝试练一练。
活动准备:
1、《中国功夫》的音乐。
2、教师学会一些武术的基本动作。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孩子们,你们看过国庆大典举行的阅兵仪式吗?从开国大典中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那你们觉得咱们国家什么很棒?
2、教师:我最近发现有一样也是中国很厉害的,它就藏在一首歌里,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幼儿欣赏歌曲《中国功夫》
1、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引出中国功夫。
教师::没错,我发现中国功夫也是很厉害的。
三、向幼儿介绍武术知识。
1、教师:中国功夫也叫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有很多人喜欢练武术。
提问:(1)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中国功夫?
(2)有谁会一些武术动作?(幼儿演示)
2、向幼儿介绍中国功夫简单的动作。
(1)教师演示一组中国功夫的基本动作。
教师:我最近也在学中国功夫,想看我露一手吗?
(2)那些动作是你喜欢的?
3、幼儿与教师共同练习中国功夫。
(1)教师:想不想跟我一起学?好,先活动活动手脚。准备,站如松。
(2)、幼儿与教师共同练习2——3遍。
4、幼儿在《中国功夫》的音乐中展示武术动作。
(1)、教师:动作学会了吗?我们马上要召开武林大会,比一比谁是武林高手。那怎样才能成为武林高手呢?(不怕吃苦、认真……)有信心吗?你们把今天学的动作练一练。
(2)、幼儿自由演示,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不错。只要勤学苦练,相信你们都能成为武林高手。
5、介绍李小龙,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
(1)教师:你们知道李小龙吗?是的,他是一位功夫高手。有一次,他到美国。一位美国拳击高手瞧不起他,认为中国功夫不行,就欺负李小龙并向他挑战。结果……,你们觉得中国功夫怎么样?(厉害、……)现在,不单中国人喜欢中国功夫,连外国人也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骄傲、自豪……)
(2)教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拳术,中国功夫还有很多,象刀术、剑术、棍术、枪术……,我们以后再来了解它。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3719.html
下一篇:高三教师个人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