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香港和澳门.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香港和澳门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香港和澳门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香港和澳门政区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香港和澳门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香港和澳门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4828.html
上一篇:最新:下半年小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