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向日葵的教学方案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好的初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小编为你推荐《向日葵的教学方案》,希望您喜欢。

东莞市南城区南城中学吴琼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分钟)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2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二、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色彩的心理效应》

1.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红、橙、黄

b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分钟)

2.展示课本11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0分钟)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蓝、紫)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举例:欣赏课本12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3分钟)

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红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3分钟)

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3.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图略)

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2分钟)

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4。展示课本11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5分钟)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展示课本11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2分钟)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6.欣赏

(1)欣赏凡·高的

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6分钟)

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1分钟)

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7.课堂活动

(1)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

第一首:《丰收锣鼓》

第二首:《二泉映月》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8分钟)

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2分钟)

(2)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2分钟)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活动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1.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3分钟)

2.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学作品片段。投影仪分别打出四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表述对四季变化的情绪感受。

(7分钟)

3.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提示:无需具体形象,用单纯的色彩组合,大胆尝试色彩的混合使用。

4.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多媒体电脑连续播放四季的景色,给学生提供参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30分钟)

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同时产生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1)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时也要有个性的发挥。如秋天,有的关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丰收的果实,画面呈现明朗欢快的色调。有的则关注秋风、秋雨、落叶,画面呈现出寂寥、悲凉的色调。(2)注意画面笔触的变化,笔触与色彩的结合。

5.学生自评作业并进行课堂总结。

作业完成,通过实物投影仪,请两三位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分析:说明四季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笔触来表现。并将自我评价形成的肯定意见,在下列评价项目中以“√”的形式呈现。(5分钟)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目的: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认识。并通过色彩、笔触去体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色调

色彩搭配

画面结构

笔触

个性√√√√√课后总结及改进计划: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欣赏、练习,中国学习联盟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色彩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发现:(1)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如:春就是一片绿,夏就是一片红,秋就是一片黄等。缺乏创造性。(2)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画面色彩、笔触都比较单调,缺少变化。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多欣赏一些中外绘画名作,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jk251.coM小编推荐

§.的教学方案


§7.2转盘游戏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3.温度带的分布

的教学方案


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崔宁宁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章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气温的表示和一个小游戏的结果的表示,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小学里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引入其他新数的必要性.紧接着展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图片引进负数.

本节课的第二个处理点是将“有理数的分类”提前,而将“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放置第二课时,因为可以说“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对正、负数的一个应用,这样在第二课时不仅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复习,而且还对有理数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

本节课的第三点就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这点主要是用指出有理数所包含的全部对象的方法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而有理数的分类实际上是有理数的定义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思想,也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不同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会将有理数分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辨别正数与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1.负数概念的建立;

2.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是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呢?(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

由此创设下列情境:

情境一:据气象台播报,2005年1月12日,南京的最高气温为零上9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度,问:若将零上9度记为9℃,零下3度能记为3℃吗?

情境二:某班举行数学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下载完整版: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

上一篇:2.1比零小的数(2)

下一篇:没有了

草莓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六、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角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的定义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建立在射线、线段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度量、比较、画法,以及深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的定义是由实际生活中具有的形象的物体抽象出来的,理解的定义一定要明确的边为射线,为平面内的点集.也可认为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而形成的图形,这里的线动成体现了运动变化的思想.

2.的表示法,小学没有介绍,这里首先说明用三个字母记.对此,要特别强调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的情况,才可只用顶点一个字母来记这个,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一个.在讲往数字或希腊字母来记时,可再让学生作些练习,说出所记的怎样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学可以在简单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引入,将问题的研究方向转向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与点结合以及互相结合能够组成什么图形.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摆火柴,重点应在具有的形象的图形,然后可以在列举、观察、分析学习、生活、生产中同样具有的形象的物体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尝试给出的定义.

2.关于的另一种定义,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得出,冽如一手扯住线的一端,另一手拉住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点应是对运动变化的观点的渗透.平和周也可以让学生给出,真正理解“平”与“直”的含义.

3.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些判别给定图形是不是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的相关概念.同时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图片、动画、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周、平及的顶点、的边等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由学生观察实物图形抽象出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总结的几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的两个定义的得出,培养学生多度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的形象概括出的定义,说明几何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产、生活服务.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2.通过旋转观点定义,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转化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去看待某些事物.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动态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与阅读理解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发现,自我理解与阅读法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的概念及的表示方法.

(二)难点

周、平概念的理解.

(三)疑点

平与直线、周与射线的区别.

(四)解决办法

通过演示法使学生正确理解平、周的概念,适当加以解释,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实物投影)、三板、圆规、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入.

2.教师步步设问,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自己画图、观察图形的过程中掌握的静态定义.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四种表示的方法.

4.教师用电脑直观演示展示的旋转定义.

5.反馈练习.

6.师生讨论总结.

7.测试.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的两种定义及相关概念,掌握的表示方法,正确理解平、周的概念,并能从图形上进行识别.

(二)整体感知

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觉地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节我们具体研究了小学时初步认识的直线、射线、线段.另外,小学时我们还认识了另一种几何图形——.你能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给我们的形象的物体吗?(学生会很快说出周围的课桌、门窗、墙壁的;圆规张开两脚;钟表的时针与分针间形成的等等.)

【教法说明】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用实物投影显示一些实物图形.

让学生说出口常生活中给我们的形象的物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其观察事物的习惯,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师:的确如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因此,一些图案的设计;机械零件的制图等等,常常用到的画法、的度量、的大小比较等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具体地研究.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探究新知

1.的静止观点定义的得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举例和小学时你对的认识,你能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吗?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师:根据小学所学你能指出所画的边和顶点吗?(学生结合自己理解和小学所学,会很快指出的边和顶点.)

师:同学们请观察,的两边是前面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刚才老师的提问,描述一下怎样的几何图形叫做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找代表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纠正和补充,最后给出的正确定义.

[板书]: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公共端点叫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的两边.

(出示投影1)

指出以上图形,的顶点和的边.

提出问题: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学生讨论并演示:拿大小不同的两副三板或学生的三板与教师的三板对比演示.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要拘泥于课堂上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后小结:的两边既然是射线,则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的大小与所画的两边长短无关,仅与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法说明】的定义的得出,不是教师以枯燥的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画图、观察图形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步步追问,自觉地去认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复习旧知识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这样缩短了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感到新知识并不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会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发展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有很好的作用.

2.的表示方法

师:研究,像直线、射线、线段一样,可以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阅读课本第25负第三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有几种,你能否准确地表示一个并读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可以相互讨论,然后归纳出的几种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的四种表示方法,课本中用一自然段说明,语言通俗,很易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分出四个层次,四种表示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阅读后,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通过不断补充、完善,归纳整理得出的四种表示方法,教师整理板书.

[板书]

图1图2图3

【教法说明】总结以上四种表示方法时,对前两种表示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要加以强调.第一种表示方法必须注意:顶点字母在中间.第二种表示方法只限于顶点只有一个.这是以后学生书写过程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另外,让学生区分的符号与小于号.这些应注意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讨论,学生发现后归纳总结.

反馈练习:投影打出以下题目

指出图中有几个,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们.

3.用旋转的观点定义

师:同学们看老师从另一个度提出新问题.前面我们给下过定义,是在静止的情况下,观察是由怎样的两条射线组成.下面,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观察一下的形成.

图1

演示:教师由电脑显示一条射线,然后射线绕其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停止则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举例帮助学生理解:钟摆看成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摆到另一个位置则形成一个.

学生讨论并试述定义:学生叙述不会太严密,教师纠正、补充后板书.

【板书】:还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说明:射线旋转时,经过的部分是的内部.让学生说明平面内除了的内部外还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的边与的外部)

【教法说明】的旋转观点的定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结合电脑的显示,举出实例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平、周的概念

师:可以看成是一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那么,旋转时有无特殊情况呢?

由电脑演示并说明:

射线绕点旋转,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叫平,如图2所示.同样可表示为,顶点,两边为射线和射线.继续旋转,回到起始位置时,所成的叫做周,如图3所示.周的顶点为,两边重合成一条射线.

图1图2

师说明:(1)平与直线、周与射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图形表面上看一样,但本质上不同.如:直线上取点表示点在直线上的位置,而平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这一几何图形.

(2)在这一书中,所说的,除非特殊注明,都是指没有旋转到成为平的.

【教法说明】平、周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要通过直观演示后教师加以解释,但也不要解释得过多.否则,学生会更糊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可.

反馈练习:投影显示

1.指出图中以为顶点的平的两边

2.指出图中(包含平在内)的有几个,并分别读出它们

对以上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变式练习,培养能力

投影出示:

1.如图1:可以记作吗?为什么?

图1

2.如图2:、分别是、上的点

①与是同一个吗?

②与是同一个吗?

3.如图3:是什么?顶点、边分别是什么?

图2图3

【教法说明】为活跃课堂气氛,以上练习可以抢答.

(四)总结、扩展

学生看书,回答本节学了哪些主要内容,同桌可以相互讨论.最后教师按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节知识脉络.投影显示: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中的格式,在表示方法中加上图形.

垂线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段本身.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只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以老师不要深挖.

3.教法建议

(1)本节仍用上节用过的相交线模型作演示(也可用我们提供的课件),在让学生观察模型时,不要只让学生看热闹,而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转动木条b时,它和不动木条a互相垂直的位置有几个?(认识的唯一性);(2)当a、b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吗?然后找学生回答,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

(2)对于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不是重点但是难点,因为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不容易想象它们垂直的情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做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更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第一个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活动投影片演示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三、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概念和性质.

(二)难点

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疑点

的性质.

(四)解决办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尺、量角器、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互相叙述和纠正,教师点拨,练习巩固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明目标

通过画,使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的概念和第一个性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入课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以练习检测为巩固检查手段,强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右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教师演示:(活动投影片)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如右图).

学生活动: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板书】2.2

【教法说明】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

【板书】1.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里线,它们的支点叫做垂足.

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投影显示,投影片1)

(1)“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2)“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3)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教法说明】用活动投影片演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进行定义,并且从演示过程中看到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认识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教师单纯“强调”效果更好.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和水平线.)

【教法说明】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2.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0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归纳: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域“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右上).

②垂直判定:∵∠AOC=90°,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3.的画法及性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直线上一点或者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回答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能画几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通过画图,得的第一条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教法说明】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学生画图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投影显示(投影片2)

【教法说明】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本组练习态在使学生会用定义判断两直线垂直,并且应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判断它的方法.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组填空题主要是通过变式图形,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垂直,防止思维定式.第1题区别垂直相交和外交。第2题通过计算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第3题是巩固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在前边练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并不难,教师要完全放手,开阔学生思路,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解法,口算、算术解法、列方程等,找一个用方程解决的学生板演,因为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解这类综合性的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发现几何对象在数量上的明显关系及隐含关系并会用代数手段进行计算,另外对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要会紧扣定义判断.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多动手练习画,进一步体会的惟一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扩展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70页习题2.1A组第5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72页B组第5题。

【教法说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做B组练习,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业答案

九、板书设计

热门文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场雪

Unit2Lookat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相交线、对顶角

·角的画法

·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

·角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下学期射线、线段

·直线

中“课件”

单元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第一框☆1.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2.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3.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4.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第一课第二框1.☆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2.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3.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4.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倒1)5.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第一课第三框1.☆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2.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3.☆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4.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第一课第四框1.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2.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3.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4.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第二课第二框

★1.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6.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第三课第一框

★1.什么是挫折?(p33.倒1)

★2.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p35.倒1)5.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第三课第二框★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44.1)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7822.html

上一篇:桥的教学方案

下一篇:星初中教案精选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