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重点)2.设计学校的绿化方案;(重点)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的情感。教学难点:绘制绿化设计图案。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我国森林状况的资料、绿化方案的设计方法与资料;(2)课前调查本校绿化状况,并绘制本学校绿化方案图;(3)课前收集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2.教师准备(1)组织课堂活动方案。(2)搜集绿化方案的设计方法与资料。教具:自制投影片;影碟;收集有关环保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展示图片]:1、一次性筷子。2、被砍伐的森林。[提问]:1、观看了影片后同学们有什么想法?2、森林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森林的作用。[讨论]:(1)在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人做的许多事中,有无破坏环境的事例?(2)从刚才看到的小品中你发现人类给地球妈妈带来了哪些有害的影响?(3)你认为我校校园内是否存在由于人类活动而给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的事例?(4)你从报刊、杂志、书上是否看到过由于人们的不良习惯对环境产生不好影响的事例?与此相反,是否知道有些公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生物环境的事例?[总结]森林的作用[出示资料]:世界部分国家森林状况统计表[小组讨论]:1、我国的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是多少,覆盖率又是多少?2、分析我国森林面积、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的现状,想一想我国森林占地面积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差异?你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展示课件]森林的破坏
[提问]你知道我国乃至全世界还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森林?(如植树节、《森林法》等)[小组活动]校园绿化设计1、一般步骤:①了解学校的绿化状况,包括校园的绿化规划,校园的绿化现状。根据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提问:(1)你认为学校的绿化设计有哪些不足?(如:绿化面积太少,人均绿地面积更少等等)。(2)你对学校的绿化设计有何建议?(如:尽量减少地面裸露加大校园绿化面积,在学校的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自觉参加绿化行动等等)。③校园绿化设计指导。包括创意、选材、成型。a.创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在草稿纸上绘出绿化构思图,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在学生创意时,指导学生应该考虑的因素:绿化的整体布局;绿化有美化、绿化的生态功能和美育功能,地方特色等。注意绿化设计与学校的整体规划一致。b.选材:绿化树种、草坪和花卉植物。树种:樟树、雪松、水杉、广玉兰、女贞、槐树(各自功能)。草坪:高羊茅、酢浆草(观赏)、狗牙根(体育防护)。花卉: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花卉相互合理配制。(要求:常绿与落叶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地面与空中结合、花香与花色结合。)c.成型:根据创意和选材。绘制完整的校园绿化设计图,小组共同设计制作绘图,要求绿化设计图应该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图上完成,并在图上写好标题、标注、说明、方向、图纸的比例尺等。④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经济、合理、美观、实用的最佳设计方案。)⑤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⑥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为评为,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佳方案。2、通过校园绿化设计的学习,充分肯定学生进行校园绿化的能力,缴发他们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地参加到绿化、护绿的工作中去。总结: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森林对人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知道我们当前的任务、职责──绿化。校园绿化的设计方案的一般步骤,了解学校的绿化状况-绿化设计-创意-选材-成型。作业:请同学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绿化状况并根据自己对绿化的理解,谈一谈自己对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
课题教学目标1.明白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窗口”。2.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不同的情绪会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3.认识人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情绪感受,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重难点重点:1、情绪的四种形式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难点:人们的情绪经常变化教学方法小品表演,事例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会被一种说不清、摸不透的东西所困扰。它让你多愁善感,让你孤独无助,让你兴高采烈,让你豁达开朗……这神秘的东西是什么呢?欣赏漫画《下雨了》p35思考:遇到下雨,为什么有人欢喜有人忧呢?(二)、情绪的多彩世界:1、体验不同情绪:p36-37(1)、XX年7月9日至16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13日,会议经过秘密投票,北京第二轮胜出,取得XX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喜讯传来,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青海……全国一片欢腾。此时,我们感到。(2)、一个中学生被人欺负之后,回到家,书包一摔,两手握紧拳头,话也不讲一句,只是在房间里来回走……此时,这位中学生感到。(3)、XX年2月1日上午,美国各大电视台中断了正常节目,主持人以哽咽的声音播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突然解体,机体7名宇航员在天上工作了16个昼夜,离到家只差16分钟,现已全部遇难……此时,主持人感到。(4)、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11岁的王瑞获救前被埋在废墟下的缝隙里。乡亲们听到呼救声,找到铁棍撬压在上面的楼板,结果楼板动也不动。大家只能等着吊车来吊。王瑞在下面哭,渐渐地嗓子哑了,哭声弱了……此时,王瑞感到。大家阅读上述四则事例后,仔细体会上述情境中各种情绪,然后用恰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喜怒哀惧2、发给每组投影胶片或白纸,三分钟内完成,分四组列出的表现喜怒哀惧的词语,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3、说一说:在幼儿园到中学,你的种种情绪体验:最开心的事情:最生气的事情最难过的事情最害怕的事情(三)、走进情感天地1、阅读p39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和《早发白帝城》,说一说你有过类似的情绪变化的体验吗?2、你是如何划分下列词语的:喜悦、兴奋、垂头丧气、忧郁、兴高采烈、豪情万丈、愁眉深锁、踌躇满志、悲伤、洒脱、紧张、眉飞色舞、惆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p40面对演讲比赛,下列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四)、拓展:阅读故事《三气周瑜》谈谈你的感想。二次备课作业布置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的教法建议
关于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一段报道,点明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认识信息世界初中教案精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课题:(第一节,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信息的含义及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形态及其本质意义(重点);
对信息传输流程的正确理解(难点)。
教学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1.设问
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演示相关影视资料。(引起学生兴趣与注意)
2.揭题
第一节认识信息世界;(板书或投影)
解释:
信息(information)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数据、消息。(板书或投影)
3.深究
怎样得到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4.讲解
对取得的消息进行加工处理;(为尔后的教学内容“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作伏笔)
信息质量的标准——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简明性;(板书或投影,可举些反面例子)
人类的三大类活动;(板书或投影,下同)
科学史上的三个基本概念物质(matter)、能量(energy)、信息(information)。
5.简述
演示信息传输流程框图:(结合实例解释含义)
信息技术发展概况;(抓住电磁波的发现这条主线展开)
6.介绍
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指导学生看书、讨论)
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采用演示影视资料提高效果)
7.泛谈
未来的信息社会;(教师谈科学家、专家们的预测)
联想畅谈;(学生畅谈,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8.小结
概括学习要点:
信息、信息质量标准、信息传输流程、信息技术主要应用;(板书或投影)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普知识。(推荐一些好书)第三单元甜美的果实,快乐的人7、我们爱吃的水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我们爱吃的水果2.感知一些南北佳果的形与色的特点。我们爱吃的水果3.能运用各种工具、纸材,表现“我们爱吃的水果”。教学要点:1.重点:能进行整体记忆和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水果的形与色。能欣赏与评述大师作品。能运用各种纸材表现水果。我们爱吃的水果2.难点:能从多角度想象和创造未来的水果。我们爱吃的水果3.兴趣点:①吃水果、玩水果、水果的故事。②有关科学种水果的实例。③想象未来的水果。4.观察点:水果的形状、色彩、表皮、花纹等特征。课前准备和课时:1.彩色笔、油棒、黑笔。2.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引入1.放课件2.欣赏教师的范画3.了解老师画中意境二、讲授新课1.课题:我们爱吃的水果2.欣赏《静物》我们爱吃的水果3.提问:(1)你看到什么?(2)你闻到什么?为什么?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形状?它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记忆一下画中有哪些色彩?给你什么感觉?(4)你喜欢这幅作品?为什么?(5)这位大师叫什么名字?他想说些什么?(体验作品的美与内涵)4.教师讲授新课:我们爱吃的水果5.过程与方法:①在视、触、嗅的感觉体验中,学习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②在欣赏中、感受大艺术家作品的静态美,提高审美品位。③在分析、比较游戏中,体会南北佳果的形与色等美感,体会交通发展代来的南北水果大聚会。三、学生想象与创作:1.用色彩进行创作,把各种水果画出,再进行组合。2.装饰:添加什么?装饰什么才能使水果更加与重不同和造型美和色彩美有装饰美?四、小结,作业自评:①要求:能设计一个自己的各种水果画。②能运用对称、色彩、夸张等手法表现。③作品独特,与众不同。第二节一、讲授新课教学活动一:感受美,认识美。目的:创设嗅觉、视觉情况,激发对水果的记忆,了解水果的基本结构,感受水果的特点和美。活动二:想象美,欣赏美。活动三:探索美。活动四:表现美。活动五:评价美。二、学生活动1.感知水果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能了解一些关于水果的特点。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水果的形态、色彩。能用“对称、均衡、重复”等艺术手法表现水果。能用审美眼光欣赏水果,产生爱水果情感。热爱生活,美化环境。剪下自己画的水果与同学一起创作和装饰成水果树。2.学生继续作画作业。对水果作业能进行想象表现,发展创造思维,可以在结构运用抽象形等手法来进行表现。3.教师巡视指导。三、小结作业有:造型美,色彩美,创意美。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3、地理与风土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方案一: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子……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布置作业:课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板书设计:
风土人情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其它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9583.html
上一篇:诚信人生路上的朋友
下一篇:“防松散”主题班会教案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