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2.(B)、(D)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子反应教案模板”,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基础。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学习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掌握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
3、初步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
【重点】: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二、说教法: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为了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首先我通过“魔术表演”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在做CuSO4、BaCl2的实验时,避免Cu2+对观察实验现象产生干扰,要求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内容,将CuSO4溶液滴加到BaCl2溶液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通过对混合前后溶液中存在溶质离子的分析,从而引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引导学生总结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本质,请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及生成产物,并写化学用语表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个表达式就是离子方程式。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Cu2+和Cl—没有参加反应,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教学:从实验探究一可知,条件之一是生成沉淀,让学生继续做分组实验,NaOH溶液和稀HCl的中和反应以及Na2CO3溶液和HCl的实验,得出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3、知识延伸:通过课后作业自主学习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6、知识反馈:
1)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第9题和第10题(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书写常见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理解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体会科学规律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
4.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设计思路
由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时产生的相同现象引入对其反应实质的研究,在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强电解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实质,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学到碳酸钠溶液分别与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时,都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且都没有其他的反应现象,那么这两个化学反应在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
[活动与探究]P53活动与探究。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验现象感受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探讨灯泡明暗不同的原因。
[设问]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盐酸是强酸,而醋酸是弱酸呢?为什么氢氧化钠是强碱,而一水合氨是弱碱呢?
[叙述]因为氯化氢在水中完全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而醋酸只有少量的电离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大部分仍以醋酸分子的形式存在;同样的,氢氧化钠在水中完全电离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一水合氨只有少量电离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大部分仍以一水合氨分子的形式存在。
像氯化氢和氢氧化钠这样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的盐都属于强电解质。像醋酸和一水合氨这样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发生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弱酸和弱碱都是弱电解质。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板书]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二、电离方程式
HCl=H++Cl-
NaOH=Na++OH-
HAc H++Ac-
NH3H2O NH4++OH-
H2O H++OH-
[练习]书写氯化钠、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硫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总结] 电离与溶解的关系,强弱电解质和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关系。
[思考与讨论] 学生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为例探讨两种强电解质的溶液混合发生反应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体验中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活动]NaCl+AgNO3=AgCl↓+NaNO3
Na++Cl-+Ag++NO3-=AgCl↓+Na++NO3-
Cl-+Ag+=AgCl↓
[叙述]检查一下这个式子,左右两边元素种类是否守恒,原子个数是否守恒,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是否守恒。用这样的式子表示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这种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思考与讨论]我们知道,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时生成碳酸钙沉淀,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方程式中的物质,他们属于哪一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
[板书]CO2- 3 +Ca2+=CaCO3↓
[练习]现在请大家模仿这个方法,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 Na2CO3+CaCl2=CaCO3↓+2NaCl
2Na++CO2- 3 +Ca2++2Cl-=CaCO3↓+2Na++2Cl-
CO2- 3 +Ca2+=CaCO3↓
[叙述]从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发现,碳酸钠虽然与两种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但是在反应中实际发生变化的微粒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化学反应,因为它们的反应实质是相同的。现在请大家再举出一些符合CO2- 3 +Ca2+=CaCO3↓的化学反应。
[练习]请大家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钾,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叙述]从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可以发现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的盐和水的反应的实质就是H++OH-=H2O。
[练习]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2.盐酸与氨水反应
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4.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
二、已知四种物质在水中、液氨中的溶解度(g溶质/100g溶剂)如下表,这几种化合物在两溶剂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方向分别是 和 。
溶剂 溶 质 AgNO3 Ba(NO3)2 AgCl BaCl2
水 170 9.3 1.5×10-4 33.3
液氨 86 97.2 0.8 0
答案:
(1)在水中,有复分反应反应:BaCl2+2AgNO3═2AgCl↓+Ba(NO3)2
(2) 在液氨中,有复分反应反应:Ba(NO3)2+2AgCl═2AgNO3+BaCl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
-+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
(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 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 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Fe2++Cl2=Fe3++2Cl
-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
(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用幻灯片)
附: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 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 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 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 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 (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2— =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Ba2+ +H2O +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2Fe3+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
[板书] H+——强酸
OH-——可溶性强碱
酸根离子——钾、钠、铵盐
金属阳离子——强酸盐
[练习] 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2H++S2-=H2S↑ (2)CO32-+ 2H+ =H2O + CO2↑
(3)Cu2++2OH—=Cu(OH)2↓ (4)Zn + 2H+ =Zn2+ +H2↑
[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练习] 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 Na+、HS-、Cu2+、Cl- B HS-、Na+、OH-.K+ C K+、MnO4-、Cl-、H+
D H+、Cl-、Na+、SO32- E K+、S2-、Cl-、Na+ F K+、SO42-、SO32-、H+、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
D.pH=0的溶液中Fe2+,ClO―,Na+,K+
[布置作业] P19习题五、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辨析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判断其正误。
过程与方法:复习有关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判断其正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判断其正误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判断其正误
学法指导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问题发现
自我检测:问题:
你存在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知识点的学习
第2讲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考纲解读]
1、能正确辨析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3、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判断其正误。
考点一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在__________________能够导电的________叫做电解质。
(2)非电解质
在______________都不能导电的__________叫做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中能____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____电离的电解质
电离平衡
溶液中存在微粒种类水合离子、______水合离子、________、__________
电离过程
举例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等强碱:KOH、NaOH、Ba(OH)2等绝大部分盐:BaSO4、BaCl2等弱酸:CH3COOH、HCN、H2S、H2CO3等弱碱:NH3H2O、Cu(OH)2等H2O及小部分盐:(CH3COO)2Pb等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________表示。如H2SO4、NaOH、(NH4)2SO4的电离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________表示。
①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电离程度逐步减弱,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如H2S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元弱碱分步电离,但一步写出。
如Cu(OH)2鸠馛u2++2OH—。
③两性氢氧化物双向电离。如Al(OH)3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式盐
①强酸酸式盐完全电离,一步到底。如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元弱酸酸式盐,第一步完全电离,其余部分电离。
如NaHCO3===Na++HCO—3,HCO—3鸠馠++CO2—3。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并写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硫酸
②盐酸
③氯气
④硫酸钡
⑤酒精
⑥铜
⑦醋酸
⑧氯化氢
⑨蔗糖
⑩氨气CO2
NaHCO3
2、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B、BaSO4投入水中,导电性较弱,故它是弱电解质
C、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两种共价化合物分子
D、氯水能导电,所以Cl2是电解质
3、在如右所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
滴加入另一种溶液时,则灯光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的是( )
A、盐酸中逐滴加入食盐溶液
B、醋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2
D、醋酸中逐滴加入氨水
(1)判断电解质注意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相同点是研究的对象都是化合物,二者的主要不同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要注意:
①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固态NaCl、液态HCl等;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铁、铝等金属单质。
②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金刚石、单质硫等一些非金属单质。
③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否则不属于电解质。如CO2、NH3、Cl2等物质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不是电解质,因为它们是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电解质,才使溶液导电的。
(2)判断电解质强、弱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是由物质内部结构决定的,与任何外界因素无关。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无关。某些盐如BaSO4等虽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却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相反,能溶于水的未必都是强电解质,如CH3COOH、NH3H2O等虽然能溶于水,但溶解时只有部分电离,故这些是弱电解质。
③电解质溶液之所以导电,是由于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的电荷数,和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如1molL—1的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大于0、00001molL—1的盐酸,所以说盐酸的导电能力一定大于醋酸是错误的。
考点二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
(1)概念:有__________或有__________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的条件
在稀H2SO4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能发生反应的请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A、加入BaCl2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加入CH3COONa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加入Na2C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加入Zn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加入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A~E可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生成难溶的物质;
②生成________的物质;
③生成__________的物质;
④发生______________。
(3)离子反应的本质
A~E中,混合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减少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H+物质的量减少的是____________;因此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的________。
2、离子方程式
(1)离子方程式: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按“写——拆——删——查”四步进行,但我们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需要用上述步骤书写,而是要抓住离子反应的实质,直接书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
①首先分析溶液中的离子有Cu2+、SO2—4、Ba2+、OH—;
②然后分析哪些离子相互结合,Cu2+与OH—反应生成Cu(OH)2、SO2—4与Ba2+反应生成BaSO4;
最后根据离子的个数比配平方程式。再如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是HCO—3与OH—反应生成更难电离的H2O,同时生成的CO2—3再与Ca2+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aCO3沉淀,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三种离子的个数比写出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4、写出下列典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苏打与乙酸溶液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镁溶于稀硫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l2通入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矾溶于水发生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室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NH4Cl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浓HNO3与Cu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浓H2SO4与Cu混合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NH4)2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Na2SO4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NaHCO3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NaH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关键点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依据客观事实,抓住两易、三等、两查。
两易:即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物、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三等:即三个守恒,
①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原理(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应相等);
②必须遵循电荷守恒原理(即反应前后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应相等);
③必须遵循电子得失守恒原理(适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两查:检查各项是否都有公约数,写成最简的化学计量数,是否漏写必要的反应条件。
(2)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点
①微溶物处理方式有三种情况
a、出现在生成物中写化学式;
b、做反应物处于溶液状态写离子符号;
c、做反应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写化学式。
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不要忘记“鸠瘛薄
③溶液中铵盐与碱反应加热放出NH3↑,不加热写NH3H2O。
④浓HCl、浓HNO3在离子方程式中写离子符号,浓H2SO4不写离子符号。
⑤HCO—3、HS—、HS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拆开写。
离子反应中的多重反应
两种电解质溶液混合,至少电离出两种阴离子和两种阳离子,这四种(或更多种)之间都能两两结合成难电离(或难溶)的物质。这样的离子反应称为多重反应。在写这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易丢其中的一组反应。
【例题】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讲授部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类型、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的定义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详细讲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着重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义中“或”和“和”的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畴为化合物等等。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②通过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例题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够导电的混合物如盐酸溶液、能够导电的金属单质、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并非该物质导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和常见的有机非电解质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之后配合详细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独立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让学生们明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满足化合物这一基础。
③通过例题进一步对判断这两个概念做个系统的分条目的总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4、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5、酸碱盐水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类型
通过小结的最后一点,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的类型并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3)、电离
分析课前所做的实验,让同学们自主探究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初中所学到得知识入手,概括出物质导电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即金属导体导电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电解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导电的原因。)从而得出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NaCl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微观粒子的电离过程。
(4)、电离方程式
通过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及其书写规律。
(5)、酸碱盐的定义
请同学到黑板写出HCl、、这三种常见的强酸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观察三种酸电离后的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重新对酸下一个定义。学生独立思考用同样的方法对碱和盐重新定义。
(6)、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利用多媒体播放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短片,让同学们观察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差异。让学生主动探究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到有的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有些不能。从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并给出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之前学过的溶液导电性方面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从各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习,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习。并通过复习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
【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
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
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
【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
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习: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
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习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板书]第二节[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引出新课][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演示实验]实验1-1[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板书]三、:[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板书]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总结]3.的特征:[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4.类型: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如: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如: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板书]四、方程式:[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投影][提问]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板书][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①写(化学方程式):②离(电离):③删(两边相同离子):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投影]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回答][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②表示某一类反应。[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投影]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选项C正确。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B.C.D.[作业]复习课本内容书第18页习题
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栏目小编精心编辑了“离子反应教案”。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老师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编写教案课件。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我的建议仅供您参考,以便更好地了解所面临的困境!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溶液的温度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CO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表一: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反应前 反应后
Cu2+ SO42— BaSO4 +Cu2++Cl—
Ba2+ Cl—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CU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然后再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离子方程式
Na2SO4溶液中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加HCl
NaOH溶液中先加酚酞,再加HCl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设计实验: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教材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9题和第10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今天主要讲授第1课时的内容,包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究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初步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篇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高中阶段知识的学习。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2、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3、学习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新课讲授环节。
1、电解质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最终充分理解NaCl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采用类比的方法,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并从中归纳概括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最终得到完整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节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这样的作业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反应”相衔接,体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离子发生反应的关键,知识间的逻辑体现更加完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1、离子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分析
1、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钠溶液
2、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钡溶液
(2)离子反应的概念
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之间的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不一定所有的物质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但至少有一种物质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写、拆、删、查”。
“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如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物质)、氧化物、非电解质、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HS-)等。
“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
“查”:检查两边_______和________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注意事项:
①只有离子反应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虽然反应物都是电解质,但此反应不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两种物质都没有电离出离子,即此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另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成化学式(标↓)。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时写成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NH3(标↑)。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反应写成2Fe+6H+=2Fe3++ 3H2 ↑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注意看离子反应中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即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和电荷均应相等。如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铁粉的反应写成Fe+ Ag+=Ag+Fe2+是错误的,因为电荷不守恒,而应写成Fe+ 2Ag+=2Ag+Fe2+。
③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写成CO32- + 2H+=CO2↑+H2O是错误的,因为CaCO3不能拆成Cu2+ 和CO32-。
④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漏掉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写成
Ba2++SO42- =BaSO4↓是错误的,漏掉了Cu2+和OH-的离子反应。
⑤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离子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写成
H++SO42-+Ba2++OH-=BaSO4↓+H2O是错误的,应写成2H++SO42- +Ba2++2OH- =BaSO4↓+2H2O。
⑥注意看离子反应的反应用量。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等。如少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写成CO2 + OH - = HCO3-是错误的,这个离子方程式是过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应写成CO2 + 2OH - = CO32-+H2O。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我们所学过的离子反应有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两种类型。
(1)复分解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对于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由于生成物中必须有气体、难溶物或水中的一种产生,才能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少。所以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气体、难溶物或难电离物质(如水)中的一种产生。
(2)置换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如锌与硫酸铜溶液混合,硫酸铜溶液中电离出的铜离子会减少,其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属单质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单质(K、Ca、Na除外)可以把后面的金属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金属单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单质可以把酸中的氢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能发生离子反应的不能共存
①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②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等
③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2)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①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常见有色离子有:Fe2+(黄色)、Fe3+(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
②酸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如OH-、CO32-、 HCO3-、 SO32- 、 HSO3- 、 S2- 、HS- 等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
③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OH-,如H+、Cu2+、Fe3+、Al3+、Mg2+、NH4+、弱酸酸式根(HCO3-、HSO3-、HS-)等在碱性不能大量存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中的一节内容“离子反应”。
本教材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不同电解质是否具有相同的导电能力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引出并解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由不同反应物得到相同产物这一事实,揭示反应的本质,从而提出了离子反应。最后是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以及离子反应的应用。
本节内容安排巧妙,既是对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铺砖引路的作用。而且,离子反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始终,许多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而且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在上一专题学生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强弱电解质的区分以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确定为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此外,针对以上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强弱电解质,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2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比较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掌握比较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
2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适当复习,倒入新课
首先我会和学生一起复习巩固专题一中有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提出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然后通过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CH3COOH溶液、 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结合现象的观察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掌握强弱电解质不同的电离方程式
二:精心设疑,自主探究
然后通过复习,得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引入正题。并提出疑问: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氯化钙反应均生成碳酸钙沉淀,那么在这两个反应中其余三种离子是否参与了反应呢?学生据此进行大胆假设,并通过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两个反应实质上都是CO32-与Ca2+结合生成碳酸钙的反应,进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接下来我将以解决 “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为目的,设计一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至此,达到其中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逐步讲解,明确书写
接下来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将按照“写,拆,删,查”这四个步骤来展开说课。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严格按照规范的步骤逐步讲解。重点突出“拆”
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知识,然后通过让学生上黑板书写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并配合学生老师共同指正来巩固整个书写过程。以此实现又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对比参照,总结归纳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对课堂进行小结,布置形成性练习。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碱、盐的定义。
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
【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本节内容属于高中的起步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导电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知目标:
(1)是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情况,了解溶液导电的本质。
(3)通过实验分析,了解物质导电性和自由移动离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反对虚假的精神;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依据: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模拟实验的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导电原理。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电解质的概念。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习,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用实验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所以精心设计模拟实验的flash动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电解质”的定义。
2、通过教学设问的方式进行随堂小练习。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设计练习内容,该练习对本节所学内容起到巩固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三)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
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B.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
D.NH3通入盐酸中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9.下列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 NaOH ② NH3·H2O ③ AgCl ④醋酸⑤NaHCO3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
C.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D.不是离子化合物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预计,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学生体验了过程,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但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书写技能上会不够扎实,少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不会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些将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充实、巩固、强化。对于少部分理解仍不到位的同学,拟在课后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辅导。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恰当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用我们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相信“鱼和熊掌也可以得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希望这份"离子反应教案"能够为您缓解对相关问题的困惑。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漏报。请保存本网页的网址方便您下次再访问!
1、离子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分析
1、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钠溶液
2、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钡溶液
(2)离子反应的概念
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之间的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不一定所有的物质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但至少有一种物质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写、拆、删、查”。
“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如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物质)、氧化物、非电解质、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HS-)等。
“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
“查”:检查两边_______和________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注意事项:
①只有离子反应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虽然反应物都是电解质,但此反应不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两种物质都没有电离出离子,即此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另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成化学式(标↓)。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时写成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NH3(标↑)。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反应写成2Fe+6H+=2Fe3++ 3H2 ↑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注意看离子反应中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即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和电荷均应相等。如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铁粉的反应写成Fe+ Ag+=Ag+Fe2+是错误的,因为电荷不守恒,而应写成Fe+ 2Ag+=2Ag+Fe2+。
③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写成CO32- + 2H+=CO2↑+H2O是错误的,因为CaCO3不能拆成Cu2+ 和CO32-。
④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漏掉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写成
Ba2++SO42- =BaSO4↓是错误的,漏掉了Cu2+和OH-的离子反应。
⑤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离子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写成
H++SO42-+Ba2++OH-=BaSO4↓+H2O是错误的,应写成2H++SO42- +Ba2++2OH- =BaSO4↓+2H2O。
⑥注意看离子反应的反应用量。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等。如少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写成CO2 + OH - = HCO3-是错误的,这个离子方程式是过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应写成CO2 + 2OH - = CO32-+H2O。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我们所学过的离子反应有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两种类型。
(1)复分解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对于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由于生成物中必须有气体、难溶物或水中的一种产生,才能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少。所以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气体、难溶物或难电离物质(如水)中的一种产生。
(2)置换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如锌与硫酸铜溶液混合,硫酸铜溶液中电离出的铜离子会减少,其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属单质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单质(K、Ca、Na除外)可以把后面的金属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金属单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单质可以把酸中的氢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能发生离子反应的不能共存
①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②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等
③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2)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①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常见有色离子有:Fe2+(黄色)、Fe3+(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
②酸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如OH-、CO32-、 HCO3-、 SO32- 、 HSO3- 、 S2- 、HS- 等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
③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OH-,如H+、Cu2+、Fe3+、Al3+、Mg2+、NH4+、弱酸酸式根(HCO3-、HSO3-、HS-)等在碱性不能大量存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中的一节内容“离子反应”。
本教材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不同电解质是否具有相同的导电能力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引出并解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由不同反应物得到相同产物这一事实,揭示反应的本质,从而提出了离子反应。最后是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以及离子反应的应用。
本节内容安排巧妙,既是对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铺砖引路的作用。而且,离子反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始终,许多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而且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在上一专题学生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强弱电解质的区分以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确定为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此外,针对以上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强弱电解质,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2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比较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掌握比较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
2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适当复习,倒入新课
首先我会和学生一起复习巩固专题一中有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提出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然后通过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CH3COOH溶液、 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结合现象的观察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掌握强弱电解质不同的电离方程式
二:精心设疑,自主探究
然后通过复习,得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引入正题。并提出疑问: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氯化钙反应均生成碳酸钙沉淀,那么在这两个反应中其余三种离子是否参与了反应呢?学生据此进行大胆假设,并通过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两个反应实质上都是CO32-与Ca2+结合生成碳酸钙的反应,进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接下来我将以解决 “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为目的,设计一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至此,达到其中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逐步讲解,明确书写
接下来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将按照“写,拆,删,查”这四个步骤来展开说课。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严格按照规范的步骤逐步讲解。重点突出“拆”
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知识,然后通过让学生上黑板书写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并配合学生老师共同指正来巩固整个书写过程。以此实现又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对比参照,总结归纳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对课堂进行小结,布置形成性练习。
离子反应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1专题二第二单元
第三节《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过渡,提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据此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揭示离子反应的本质。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掌握电解质的含义及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上一专题学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对于“拆”这个重要步骤的学习还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质的含义,理解强弱电解质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 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四、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
2. 探索新知,归纳总结
接着我通过演示0.1mol﹒L-1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酒精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引入强弱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播放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动画,加深学生对电解质溶液导电的理解。再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在澄清石灰水,氯化钙分别加入碳酸钠,两者均产生白色沉淀。在此基础上我将进一步提出问题在这两个反应中其余两种离子是否参与
了反应呢?学生据此进行大胆假设,并通过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两个反应实质上都是CO32-与Ca2+结合生
成碳酸钙的反应,进而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继续发问:“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一,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究二,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探究三,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及难电离物质,至此,达到其中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3. 明确规则,掌握书写
在总结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基础上,我将按课本上“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书写逐一展开讲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着重强调“拆”字。并说明即使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并在今后的书写中引起重视。以此实现又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4. 学以致用,复习巩固
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
一. 强、弱电解质
二. 离子反应
1.概念
2.反应条件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习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习题书1—4题
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四、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nacl溶液、0.5mol/lna2so4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2人为一组,用最优化组合配置。
4、本节课设置在化学实验室中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
5、学生每人一分学案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那么什么叫离子反应?离子反应要发生具备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分组探究实验]
实验
现象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判断的依据
1、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3ml的nacl溶液
2、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3ml的bacl2溶液
[思考与交流]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从下表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
3.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
混合前溶液
混合前溶液中的
离子
由现象推断
生成的物质
混合后溶液中的
离子
实际发生反应的
离子
cuso4+nacl
cuso4+bacl2
[教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cuso4和bacl2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变化,溶液中有的离子消失了,有的离子还存在。我们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反应前反应后
cu2+cl-so42-ba2+baso4↓cu2+cl-
[教师]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教师]上述反应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参加反应,那么该反应的本质就是:
[板书]ba2++so42-==baso4↓
[教师]这种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板书]二、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教师]一个离子反应既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而离子方程式更能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那么离子反应的发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三、探究复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探究实验1]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
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cuso4溶液中加入
3ml的naoh溶液
[学生归纳]
[板书]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条件之一——生成沉淀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离子反应都有沉淀生成呢?
[探究实验2]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
离子
由现象推断
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
3ml的hcl溶液
[学生归纳]
[板书]条件之一——放出气体
[教师]刚才有些同学说除了放出气体外还有水生成,那反应中生成的水怎样用实验验证呢?
[探究实验3]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oh溶液中加入
几滴(2-3滴)酚酞溶液,
再逐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
[学生归纳]
[板书]条件之一——生成水
[教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是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
①na2co3+cacl2②ba(no3)2+cucl2③k2co3+hcl
[教师]上面能发生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怎样书写呢?
[板书]四、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步骤
步骤
举例(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铜溶液)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电解质
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电解质
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
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左电荷总数=右电荷总数(电荷守恒)
[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⑴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cacl2+2nh3↑+2h2o
(2)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一律拆写成离子
(3)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
(4)弱酸(h2s、hclo、h2so3、ch3cooh等)、弱碱(nh3·h2o)等难电离物质写成化学式;
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o3、agcl、baso4、fe(oh)3、cu(oh)2等)一律写化学式
练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k2co3+hcl 2、ba(oh)2+h2so4
[教师归纳]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注意:
1、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化学规律
2、反应是否有该拆的没拆,不该拆的拆了。
3、栓查条件符号是否标好,等号两边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学生练习]课本34页第6题
[课堂练习]不同酸、碱中和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koh+hcl==kcl+h2o
2naoh+h2so4==na2so4+h2o
2koh+h2so4==k2so4+h2o
ba(oh)2+2hcl==bacl2+2h2o
[教师]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电离出的h+与碱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h2o
[板书]六、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离子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2)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某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的离子反应。
[学生练习]课本34页第5题
练习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⑴ca2++co32—=caco3↓
⑵co32-+2h+==co2↑+h2o
[3]h++oh-==h2o
[教师归纳]根据离子方程式列举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出离子方程式中每种离子所代表的各类物质,如、ca2+可代表碱或可溶性钙盐,co32-只代表可溶性碳酸盐。
2、分析出由离子符号所代表的物质中其他成分之间是否发发生反应,若发生反应,其生成物是否与离子方程式右边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相吻合。
如、h++oh-==h2o其中h+表示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电离出的h+,oh-表示强碱,但若用强酸h2so4与强碱ba(oh)2反应则不符合。
3、检查,可将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对比一下是否与离子符号相吻合。
[拓展练习]
1、写出nahco3、nahso4的电离方程式。
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七、电离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区别
左边
右边
电离方程式
左边只是化学式没有离子符号
右边只是离子符号没有化学式
离子方程式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案
[分组探究实验]
实验
现象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判断的依据
3、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
4、
中加入3ml的nacl溶液
2、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
中加入3ml的bacl2溶液
[思考与交流]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从下表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
3.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
混合前溶液
混合前溶
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
生成的物质
混合后溶液
中的离子
实际发生
反应的离子
cuso4+nacl
cuso4+bacl
[结论]一、什么叫离子反应?
[结论]二、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三、探究复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探究实验1]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cuso4溶液中加入
3ml的naoh溶液
[结论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2]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
3ml的hcl溶液
[结论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3]
实验
反应前溶液
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2-3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
[结论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
①na2co3+cacl2 ②ba(no3)2+cucl2③k2co3+hcl
[结论]四、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步骤
步骤
举例(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铜溶液)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电解质
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电解质
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
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左电荷总数=右电荷总数(电荷守恒)
练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2、k2co3+hcl
[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⑴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cacl2+2nh3↑+2h2o
(2)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一律拆写成离子;
(3)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
(4)弱酸(h2s、hclo、h2so3、ch3cooh等)、弱碱(nh3·h2o)等难电离物质写成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o3、agcl、baso4、fe(oh)3、cu(oh)2等)一律写化学式。
[课堂练习2]不同酸、碱中和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koh+hcl==kcl+h2o
2naoh+h2so4==na2so4+h2o
2koh+h2so4==k2so4+h2o
ba(oh)2+2hcl==bacl2+2h2o
[教师]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电离出的h+与碱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h2o
[结论]六、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离子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2)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某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的离子反应。
练习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⑴ca2++co32—=caco3↓
⑵co32-+2h+==co2↑+h2o
[3]h++oh-==h2o
[教师归纳]根据离子方程式列举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出离子方程式中每种离子所代表的各类物质,如、ca2+可代表碱或可溶性钙盐,co32-只代表可溶性碳酸盐。
2、分析出由离子符号所代表的物质中其他成分之间是否发发生反应,若发生反应,其生成物是否与离子方程式右边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相吻合。如、h++oh-==h2o其中h+表示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电离出的h+,oh-表示强碱,但若用强酸h2so4与强碱ba(oh)2反应则不符合。
3、检查,可将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对比一下是否与离子符号相吻合。
[拓展练习]
1、写出nahco3、nahso4的电离方程式。
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结论]七、电离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区别
左边
右边
电离方程式
左边只是化学式没有离子符号
右边只是离子符号没有化学式
离子方程式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反应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离子共存问题,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常见离子反应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它的定义吗?试着完成下面的习题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离子反应
教师提示:刚才做的练习中,既然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那么,如果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反应,更确切的说是什么发生了反应?
学生回答:离子。
归纳:因电解质溶于水可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方程式
教师:我们化学的学习是离不开实验的,下面给大家演示两个实验,让大家感受下离子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删两边相同的离子,去除与离子反应无关的粒子。
查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思考:下列化学反应是离子反应吗?如果是,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a.铁跟稀硫酸反应
b.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c.碳酸镁跟硫酸反应
d.硝酸钾与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混合
e.氧化铜溶于盐酸
教师活动:我们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他们写出来的正确答案,其他同学来判断下是否正确,再次感受下我们的四步书写法。
4.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创设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我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电解质
我会结合学生的思考的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BaSO4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直观的展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同样的道理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这样的作业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反应”相衔接,体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离子发生反应的关键,知识间的逻辑体现更加完善。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演示]Hcl气体、Hcl水溶液(盐酸)导电性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类比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溶液的温度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归纳]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大多数盐大多数盐中学见到的盐都是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但由于学生学习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从课程的开始对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水垢加入食醋就可以去除?”、“工业污水是怎样净化的?”并展示图片。再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出微观粒子的反应,再通过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标志)知识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确立的。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实验探究归纳而获得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3
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用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及展示工业污水的处理图片入手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授新课
(1)设疑用实验探究新课:
上节课已学习了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但如果从定义上引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所以在此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4、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和SO4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和SO4,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2)播放离子反应动画揭示反应过程
在做完探究性试验给学生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性实验的离子方程式,使微观的反应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难点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书写步骤,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
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气体、水仍写成化学式。”说明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为什么不全拆成离子?原因是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书写离子形式还是写化学式。
举例:CaCO3与盐酸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是离子。
设问:a、澄清石灰水中加盐酸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b、石灰乳中加盐酸呢?
2+
2—2+
2—2+
2—+
— 4
c、哪些物质能拆成离子形式,哪些不能拆呢?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
设计目的: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习”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具体化。并且通过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反过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3)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处理
先质疑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再实验探究,根据现象再质疑,再分析。将教材处理成几组酸与碱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设置问题台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欲望。既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
先设疑:通过前面的实验知道,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会发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再一次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3.总结归纳,形成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方法模式,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突破难点。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5.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第五部分: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离子反应动画的放映使抽象的反应具体化。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使以前生僻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的教学趋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步:写拆删查
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气体)。因此,复分解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与动画的放映相结合,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缺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的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比较困难,而本节课时内容也较多,未能在课程的开始帮同学很好的复习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的内容。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本节课采用实验来导入新课。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NaCl固体、纯水和NaCl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将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这一概念。
2、新课教学:
讲授部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类型、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的定义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详细讲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着重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义中“或”和“和”的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畴为化合物等等。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②通过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例题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够导电的混合物如盐酸溶液、能够导电的金属单质、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并非该物质导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和常见的有机非电解质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之后配合详细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独立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让学生们明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满足化合物这一基础。
③通过例题进一步对判断这两个概念做个系统的分条目的总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4、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5、酸碱盐水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类型
通过小结的最后一点,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的类型并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3)、电离
分析课前所做的实验,让同学们自主探究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初中所学到得知识入手,概括出物质导电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即金属导体导电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电解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导电的原因。)从而得出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NaCl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微观粒子的电离过程。
(4)、电离方程式
通过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及其书写规律。
(5)、酸碱盐的定义
请同学到黑板写出HCl、、这三种常见的强酸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观察三种酸电离后的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重新对酸下一个定义。学生独立思考用同样的方法对碱和盐重新定义。
(6)、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利用多媒体播放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短片,让同学们观察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差异。让学生主动探究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到有的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有些不能。从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并给出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之前学过的溶液导电性方面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从各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的过程,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探究酸、碱、盐的定义。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
【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习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10分钟)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
(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
根据所学内容,学生
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
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学生听讲
引出下面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1.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照课本中的图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伸入到烧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讲解:严格的说蒸馏水也能导电,但是其导电能力很微弱,用上述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
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灯泡都不发光,总结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蒸馏水都不导电)
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总结导电原因: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引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学生通过理解导电原因,更好记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假设、验证等探究过程,建立微观模型,从而对实验事实作出合理解释。通过电离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利用分类方法将电解质非电解质归纳物质中用图示表示,并举例说明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
加深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理解
解决问题:回顾PPT第一页的问题,解释为什么会触电?(提示学生人的汗液组成分是氯化钠)
回答:人的手上常会沾有NaCl(汗液的成分之一),有时也会沾有其他电解质,当遇到水时,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因此,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引出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而固体不能
提问: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溶液和熔融氯化钠能导电
学生思考
讲解:氯化钠固体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上堆积形成的,是不能随意移动,一定受到某种作用相互束缚;而氯化钠的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逐渐解离为各自独立的水合离子,使体系中存在可以移动的带电粒子,从而导电
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微观机理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思维。
引出电离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写出电离方程式,讨论氯化钠溶液和熔融氯化钠电离方程式是否一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
概念: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电离方程式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法和实验探究以及运用多媒体,使得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探索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觉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写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3、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本节需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导入]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哪种物质是能导电的?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NaCl溶液、Cu。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能导电的是: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铜片、石墨;
不能导电的是: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提问]既然大家都了解这些物质能够导电,那么它们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Cu、石墨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能导电原因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从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电离,以氯化钠溶解并电离为例,说明自由离子的形成,并书写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角度重新定义酸、碱、盐。
[课堂练习]练习册P22—23活学活用1,4
[小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铜(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CO2水溶液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电离。
3、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水及其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
[作业]课本习题
1、
3、
4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我们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哪种类型的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并思考这类反应各物质的特点。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盐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子反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它们的关系吧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
[实验操作1]: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中加入2ml 1mo1/L的K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Na+ 、SO42— 、K+、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1mo1/LBaCl2溶液,观察
现象,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 、SO42—和Cl—。(学生已学习过SO42—和Cl—的检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课堂练习]
1、练习册24—26页例1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烧碱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5)实验室制取氢气
(6)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举例: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
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
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7、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第三课时:离子共存
[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
(2)Fe和CuSO4溶液反应
(3)NaOH和H2SO4反应
[新课]离子共存
一、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沉淀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3、生成水及难电离物质
[典例1]练习册26页例
2二、外界条件,及题目要求的限制条件
1、强酸性溶液
2、强碱性溶液
3、无色溶液
[典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为()A:Al3+Ag+NO3—Cl—B:Mg2+Ba2+NO3—Cl—C:Na+K+SO42—CO32—D:Cu2+Na+NO3—SO42—
[练习]活学活用
4、5
[作业]练习册课后作业95页明天交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34333.html
下一篇:[范文参考]项链教学设计最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