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课件借鉴] 《黄继光》教案(篇二)

时间:2022-06-28 《黄继光》教学设计 教案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怎样才能写好教案?本站收集了《[课件借鉴] 《黄继光》教案(篇二)》,供您参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总结归纳:“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继光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物介绍:“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江中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参加了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

学生交流上甘岭战役资料:(课前搜集资料)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

④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展示“暴”字的多媒体课件,重点是靠下部分笔顺是:竖钩、点、提、撇、点,不是“水”。

⑤理解词语

学生可以先自己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而后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疑、查字典解疑、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疑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简单地说,一次战役往往包括多次的战斗。

在理解“战役”一词的意思时,教师可出示上图。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战争、战役、战斗”三词范围和包含关系的理解。

顽强:坚强;强硬。

“顽强”一词对理解黄继光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在此可先用近义词和反义词从书面上理解,为课上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近义词:顽强――坚强

反义词:顽强――软弱

暴风雨: 大而急的风雨。

此词中的难点是“暴”,可以通过投影出示“暴”的几种解释,让学生根据词义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意思组词。对暴风雨一词的正确理解,可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从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突然而且猛烈。(暴雨、暴怒、暴饮暴食、暴病)

②凶狠;残酷。(暴行、施暴)

③急躁。(暴躁)

2、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课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继光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2、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理清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归纳总结:

(1)全文一共12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

(3)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或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都叫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学生在发言时语言可能不太规范,只要意思对了,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然后再把规范语言告诉学生)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1-2):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

板书:接受任务

(2)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样?

时间的紧迫:“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黎明”一词,进而理解从“ 第五天夜晚”到“黎明之前”的时间很短,所以这项任务难度大。

战斗的激烈:“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最激烈”直接点明战斗的激烈程度,“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所以这项任务难度大。

时间的紧迫,战斗的激烈使完成任务的难度更大了。在教学中老师可把重点句的投影打出来,当学生分析到重点词时,可以改变重点词的颜色,以强化学生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两个要点应分析,但不要占过多时间。

总结过渡:这样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时间又是这样紧迫,夺取957.6高地可不是一件易事,可黄继光为什么还要主动请求任务呢?

2、学习第二段(3-6):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黄继光为什么主动请求任务?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A.投影: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比较两句话的不同,再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次数不同,一句是多次突击,一句是一次突击。“屡次”说明多次突击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写枪弹的多、密,看出战斗非常激烈,所以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才会被“压”回来。更说明拿掉这个火力点,对战斗胜利的重要作用,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艰难。这也正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了他对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B.思考:“愤怒”和“坚定”在文中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C.理解: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段意: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

板书:主动请战

3、学习第三段(7-11):

过渡:指导员答应了黄继光的请求。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又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

(1)默读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个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负伤后的黄继光又是怎样做的?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语。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枪口?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并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全班交流体会:

①重点句:“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体会出:黄继光和两位战友毫不退缩的顽强精神。

②动作是: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体会出: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③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缩,表现得英勇顽强。

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为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5)结合插图想像,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6)归纳本部分的主要内容: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板书:英勇献身

4、学习第四段(12):

(1)齐读12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战斗取得了胜利。)

板书:占领高地

(2)理解“像海涛一样向上冲”的含义: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

(三)总结全文,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步步展开故事情节。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1—2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3—6自然段);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7—11自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最后一个自然段)。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都叙述得很清楚。此外,课文对战斗环境及英雄的语言、行动的描写具体、细致,又运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板书:按事情发展顺序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板书: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四)布置作业:

两个内容任选一个。

1、把黄继光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小朋友听。

2、准备一个英雄的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讲。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课件借鉴] 故乡教案之二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借鉴] 故乡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2、语速要适当;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

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

“时候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环境很萧条。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作者后,心情高兴,但是“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难。)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闰土和作者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五、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课件借鉴]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二)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借鉴]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几何课,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和归纳公式,体验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2、研读完教材后,自己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与圆柱构建起联系,还不会使学生感到生硬?

(2)学生对三分之一好理解,怎样去认识是等底等高的柱、锥。

(3)大家都知道本节课必少不了学生的操作,怎么操作才是有效操作?怎么操作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好体验这个过程?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挖掘到圆锥的体积吗?能不能再深入一些?

3、自己的创新认识:

首先,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的根本是一致的都是要把握住“谁在学?怎么学?”首先,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一个公式,而是学会一种数学学习的方式,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体验一种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可操作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点、线、面、体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转化、对应、比较等数学思想。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段的同学来讲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自己又有一定探究能力,对于圆锥体积的知识相信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应该了解到他们认识到哪儿了?了解学生的起点,为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策略做好准备。

2、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在讲课时发现的问题而谈)

学生能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又是刚学完圆柱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看来并不难,难的是等底等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柱、锥间联系的设计,突破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中的“等底等高”。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 “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认为这也正是我在设计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第一次学习方式的指导:体现在出示生活情境后,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买哪个蛋糕更划算”。本次学习方式的指导是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猜想,使学生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再想一想你有什么解决方法。

(四)技术准备与教学媒体:

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然后要从图中剥离出图形来,并演示整个实验过程。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实验过程进行正确归纳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语文教案 黄继光精选


《黄继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战役、占领、进攻、枪弹、愤怒、艰巨、牺牲、顽强、暴风雨、规定、胸膛、报仇、惊天动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及课文人物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这样导入新课,对于学生理解国际主义精神有一定的帮助。)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你对黄继光有哪些了解?对上甘岭战役又有哪些了解呢?请你谈谈。学生自己介绍。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介绍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听课文寻音,思考

这篇课文写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写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

三、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⑴我军进攻屡次受挫。(引导学生读突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了回来。这里的突然说明火力点是原来没有发现的,因而没有被火炮摧毁。屡次、都被压了回来说明敌人火力很凶猛,我军进攻阻力很大。)

⑵时间紧迫。(引导学生看第3自然段文开头东方升起了启明星,已经四点多了,说明此时高黎明时间不远了。)

3、我军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时,受到敌人火力点的疯狂阻击,时间紧迫,必须很快拿下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继光怎么做呢?请默读第3自然段。

⑴看到这种情况,黄继光是怎样做的?

(主动要求指导员把拿下火力点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

他是怎样说的,找出书中句子读一读。

⑵展开讨论,针对黄继光说的话,想想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当时,黄继光想的是整个战斗的胜利,要巩固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成果,否则这些天的心血都将白费。还会想,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用生命去交换。

这种想法,这种信心力量来自什么?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对朝鲜人民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根。)

那么,黄继光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应是怎样的?

(坚定、充满信心)

⑶先指名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读这两句话。后请学生勇敢地走到讲台前,把教师当作指导员,请求这个任务。教师如课文中所说,紧紧握住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4、请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本段的内容。

(主动请战)

5、黄继光接受任务后,是怎样执行任务的?

教师范读课文4、5自然段。

⑴提出自学要求:画出这两段文字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使你感动?

⑵学生自学课文。

⑶组织学生讨论下列句子:

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思考:①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了?

黄继光是在一个战友牺牲,一个战友负伤,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而且又在身负重伤时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起来的。

②找出说明黄继光已身负重伤的词句,分析黄继光站起来的困难。

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用尽了全力、艰难、挪动,说明黄继光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前进的。挪动说明爬得很慢。即使爬得很慢,而且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但是他仍在前进。

③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他的前进是多么不容易啊!

④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这三个感叹号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的啊!是惊讶的意思,黄继光能站起来,出人意料。第二个着重讲,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呀!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要求读出当时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读出对黄继光的敬佩之情。

⑸小结:课文第4、5自然段表现了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的顽强精神。请同学们读这两段课文,要读出黄继光英勇、顽强、坚持战斗的精神。

⑹学生读第4、5自然段。

6、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4、5自然段的?

7、请你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6自然段。

⑴最令人感动的句子是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⑵这句话为什么感人呢?

①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

明确:黄继光在身负七处重伤,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天决亮了,规定时间马上到了的情况下又站起来的。

②这时,黄继光想到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

明确:黄继光想到指导员对他的信任,想到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朝鲜人民的解放,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身负重伤,自己生命的安危。

③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进发出无穷的力量,他怎么做?

(全班齐谈第6自然段末句。)

④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英勇献身了,这表现了他怎样的一种精神?

明确: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⑶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8、战斗的结果怎样?请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⑴战士们为什么能这么快拿下597.9高地?

明确:战士们在黄继光大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情着为黄继光报仇的信念,所以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⑵小结: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所在营夺取了胜利。

9、仿照第3自然段总结小标题的方法,总结4、5自然段和7自然段小标题。

明确:执行任务英勇献身(壮烈)

取得胜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他是怎样主动请战的?

2、黄继光是怎样执行任务,英勇献身的?

二、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1、文章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2、文章该怎样分段?每段各讲什么内容?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⑵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第1自然段)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攻占597.9高地的战斗命令。

第二段(第2至3自然段)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黄继光顽强战斗,最后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而壮烈牺牲。

第四段(第7自然段)黄继光所在营攻占597.9高地,夺取了胜利。

①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请从文中打出最能打动人的语句或段落,体会其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

②指导学生上讲台前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欣赏并评议。

[课件借鉴]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其二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借鉴]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其二”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南瓜品种的丰富性,了解南瓜的.相关知识,乐意用语言表

达自己的发现。

2、尝试根据不同南瓜的外型特点进行装饰和造型,发展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在感知、探索、创作过程中,增长知识,体验快乐。

准备:1、南瓜食品若干个,用盘子装好。

2、各个品种和外型的南瓜实物若干。

3、有关南瓜的ppt。

4、各种装饰工具和材料,勺子、剪刀、棉签、胶水。

过程:一、幼儿自由品尝南瓜,激发幼儿探索南瓜的兴趣。

1、 幼儿自由品尝南瓜美食。

2、 教师简单介绍各类南瓜食品的名称。

二、通过观察南瓜比较、了解南瓜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感受南瓜品种的丰富性。

1、幼儿观察各种南瓜比较南瓜外型的多样性。

2、幼儿分享交流获得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更多的信息。

3、了解南瓜的内部的结构。

引导幼儿猜一猜南瓜里面有什么?(瓜肉、瓜子)

三、观看ppt,了解南瓜的有关知识,扩充生活经验。

1、南瓜长在哪儿?它是怎样长大的?

2、丰富幼儿的南瓜美食及营养价值。

四、尝试根据不同的南瓜的外型特点进行装饰。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课件借鉴] 舞蹈教案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课件借鉴] 舞蹈教案》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

2、初步认识蒙古族人的特点以及蒙古族人的生活常态。

活动准备:

蒙古族视频、音乐、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自由交流

----小朋友们,这几天阿我们在一起了解了许多中国少数民族知识.知道了好多少数民族舞蹈,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过哪些民族了?

----我们学过的舞蹈怎么跳你还记得吗?

二、欣赏蒙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随音乐一起跳蒙族舞,感受蒙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说到跳舞阿,今天李老师还请来了一些蒙古族朋友,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蒙古族舞蹈,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跳的舞蹈像在干什么?他们说要请我们跳舞,还让我啊找到小骑士去大草原上玩,嘘~他们已经来了

----(视频完毕)谁能告诉我他们跳的是什么样子的舞蹈,你能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吗?

----你们的小眼睛可真厉害,也很会动脑筋的.你们觉得他们跳得好看吗?可是我觉得我们小朋友也可以跳的很棒的,不信我们来试试看?(做几个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哦学了这么多啊 ,那李老师请大家回去了解蒙古族的任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完成?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请你们举手告诉我你了解蒙古族有什么呢?或者蒙古族是什么样子的呢?(ppt图片,深入了解蒙古族特有的特点)

三、把动作练起来,配合音乐跳完整.

----现在阿,我们把刚才学的几个动作练起来,有没有人都记得的?看谁动脑筋动得很快的阿~(根音乐一起跳舞,把单一动作连成组合)

四、总结:

----你们跳的真棒,个个都像蒙古族的小骑士。如果以后看到大草原、蒙古包、马头琴、挤牛奶……就会想到哪个民族啊?(结束)

[课件借鉴] 幼儿园小班社会《玩具》教案(篇二)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课件借鉴] 幼儿园小班社会《玩具》教案(篇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情境图,让学生在认识玩具中数出1—5,并且正确书写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2、培养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2、正确书写数字1-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绍、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P6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

2、你是怎样数的?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2、小组合作:数出自己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请看书上P6田字格里的示范数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书上的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P7练一练1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P7练一练3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作业设计:

完成第8页第2、4题

板书设计:

玩 具

1、2、3、4、5

[教案借鉴] 爱清洁教案篇二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教案借鉴] 爱清洁教案篇二》,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剪指甲,了解到生水是不卫生的,并培养学生喝开水的习惯。

教学重点 养成饭前便后吸收。不喝生水的习惯。

难点 培养学生饭前便后吸收的习惯。

教具 显微镜、载玻片 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 板书:手的清洁。

提问:你觉得你的手干净吗?

(我们用手写字、画画、拍皮球……手上沾了很多细菌,所以我们要注意手的清洁。)

二、 怎样清洁双手呢?

1、 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时使用肥皂。

2、 要及时修剪指甲。

3、 保护手帕清洁,做到每天洗,随身带。

三、请一位用作手的同学,从手指上取下脏东西。

放在显微镜下让同学们观察,教育学生保持手的清洁。

四 、读课文。

1、取河水样化验,让同学们看看,明白喝生水是不

卫生的。

2、看图。

图上的小朋友为什么要看医生?

教育同学们要养成喝开水或纯净水的习惯。

3、读课文。

4、作业:

①怎样保护手的清洁?

②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板 书 设 计

手的清洁 饭前便后洗手

不要喝生水

教学后记

2册 课题 人的器官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这一课,使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体外表各部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并初步了解眼、耳、鼻、口的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眼、耳、鼻、口的主要功能。

难点 认识身体的各部份。

教具 酒精、水、醋 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 你认识我们的身体吗?

看图,老师指出身体的四个部分:头、颈、躯干和四

肢。头部又有眼、耳、鼻、口。

二、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老师分别指出身体的各部

分。再请同学指出同学身体的各部分。

三、 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用呢?

(说说做做)

1、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教室里的一切就看不见了。(说说眼睛有什么用。)

2、把酒精、水、醋摆在讲台上,请几个同学上来闻。再请同学把鼻子捂住,于是什么气味也闻不到了,也不能用鼻子闻了。

(说说鼻子的作用。)

3、请同学用手把耳朵捂住,声音就听不见了。再请同学说说耳朵的作用。

4、把嘴闭上,我们就不能说话和唱歌了。

四、 教读课文。

背诵人体4个部分的名称。

五、 看图,画出图中小朋友头部缺少的部分。

六、 作业:

人的身体分拿几个部分?

板 书 设 计 眼

头 耳 颈、躯干、四肢

鼻 口

[课件借鉴] 燕子教案1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借鉴] 燕子教案1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课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饱含深情地记叙了一群南飞的燕子。为了到达目的地不分昼夜、不畏艰辛在飞过海的情景,赞颂了燕子勇敢顽强的精神,表达对燕子的无限怜惜与崇敬之情。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

片断一:如此激趣导入,结果事倍功半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来猜个谜语:春天到,百花开,有种小鸟往南飞,白肚皮,黑衣裳,身上还有一把小剪刀。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燕子

师:看来这个难不倒你们了,对了,大家想的是不是燕子?

生:是!

师:(板书:燕子)你们见过燕子吗?你能来描述一下燕子吗?

生:燕子有小小的头,尖尖的尾巴。

生:燕子是黑黑的羽毛。

……

师:你们能用手比划一下燕子有多大吗?(学生用手比划)老师还要考考大家,这是什么?(板书:海)

生:海

师:你们看到过海吗?

生:看到过

生:没有看到过

师:有的同学看到过,有的没有看到过,那你们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大海吗?(生用手比划)比划的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么小的燕子要过那么大的海,它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九课,一起读读课题《燕子过海》(把刚才的板书补完,学生齐读课题)。读完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燕子有没有飞过大海?

生:燕子为什么要飞过大海?

生:燕子会不会在飞的时候累死?

……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老师想来表现一下,先听老师来朗读这篇课文,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文中的生字新词。

分析:这段上课前的导入,从表面上看似乎花了不少心思,用了不少花式,有猜谜语、有用手比划燕子和海的大小,但仔细想来,这么费神费力的引入似乎没有多大的效果。最后得出的只不过是一个课题。而要引出这个《燕子过海》的课题,为何不选择更简洁一些的方法呢?不但能节约时间而且也能让学生直接明白本节课上课的内容。可以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上,在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上,这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也是应该花时间的地方。在这个开头上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有些事倍功半的感觉。

片断二:学习重点句

生:燕子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回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它们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师:(课件出示句子)大家来看看,这个句子中你从哪个词中找到了表示燕子辛苦?

生:不分昼夜

师:那你能说说不分心昼夜的意思吗?

生:不分昼夜就是不分白天和黑夜

师:说得真棒,请你们用笔圈出表示意思相反的词语

生:寒冷---温暖

生:北方----南方

生:昼----夜

师(板书这些反意词)燕子要从北方飞到南方而且是不分心昼夜地飞,一定非常累,你们想来体会一下?(全体起立,学燕子飞)采访几只燕子

生:非常累

生:很轻松

生:好辛苦

师:你们才几分钟就累了,而我们的燕子要不分昼夜地飞,可想而知它们一定非常累。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它们的这种感觉朗读出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好不好?(集体朗读)

师:你还能找到其它表现燕子过海艰难的句子吗?

生: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伏在甲板上休息。过了一会儿,……

师:你的句子好长啊,说一个句子,好吗?再想一想

(分析: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上课的新老师没有上课的机智,其实刚才学生说的两个句子都是,只是他一下子全说了出来,老师给予的就是否定,让他想一想再说。其实完全可以表扬这位学生,他不但能找准确,而且把两个句子连起来说了,更说明这个孩子的聪明所在,老师可以表扬他之后接一句: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就完全自然地接下了内容。而老师的这一否定,不但让那个孩子心里感觉不好,而且后面的内容也许那个孩子也没有更多的心思了。在上课的时候随时注意孩子的反映并给出正确的反溃这是很重要的。)

生: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

师:(课件出示句子)请你四人小组合作,说说你自己的感受。(小组讨论)谁来说一说?

生:我读出了燕子很辛苦

生:我读出了燕子很顽强

生:我学得那些不能飞的燕子很可怜

师:嗯,大家读出了燕子的顽强,同时对那些死去的燕子也产生了一种同情,那么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我们来试试。(重音突出了,“再”)

(分析:小组讨论在这里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四个学生在一起说,可结果却没有能讨论出什么来,更没有调动一些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只是在做给老师看。这种讨论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师:还有其它句子吗?

生: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伏在甲板上休息。

师:(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说理解一个句子先从理解重点词语开始,那么这个句子中,你能找到哪些词表现了燕子的艰难与辛苦吗?

生:太疲倦、落、伏

师:(板书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看出了燕子的艰难辛苦。我现在想来改一改句子。(把改后的句子也一块儿出示,让学生找改了些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太”没有了,“落”改成了“飞”,“伏”改成了“停”)这样改了以后意思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了,这样改了后就不能表现出燕子很累,很辛苦了。“落”说明没有力气了,而飞还能力气;“伏”也是没有力气,而“停”的话,它还能站着。

师:你来表现一下伏,是什么样子的。(全体学生伏在桌子上,再次体会燕子的辛苦,劳累)我们就把它们这种劳累的语气读出来,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试试。(集体朗读)

再次集体朗读三句话,体会燕子过海的艰难与辛苦。男生与女生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课后反思:

这是《燕子过海》的第一课时,上完后,也听了不少的评析,再对照自己的上课过程,似乎发现了有许多问题。

表演流于形式。开头为了引出课题,却花了大量时间在表演上,追求了形式上的效果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更深和地考虑到学生。

小组讨论中,也是在走过场似的,有这么一个交流的样子,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获得讨论的帮助。

在课堂上的机智仍没有,不能及时而正确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而且整一节课中太多地注重了形式,却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只会让学生机械地反应些问题的答案,却不能让他们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只能站在文本外面看文本,不能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它的内涵。更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因为只是站在文本外面,所以根本无法从情感上去体会。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475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