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热搜教案: 五年级数学期中教学思考壹篇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热搜教案: 五年级数学期中教学思考壹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试卷命题特点:

本次测试卷的命题思路是:以新教材为依据,以新课标为准绳。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测查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从整体上看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卷命题基本覆盖了全册教材内容,题型灵活多样,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

二、试卷分析:

1、首先,版块设计得简洁、明朗,结构合理,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答题空间。,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使学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4、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和判断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试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内容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渗透了结合情境解决问题的思想,让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

6、试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如:计算部分的脱式计算等。

三、改进措施:

1、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待于加强,[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提高准确度。

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加强对分数知识的拓展。

JK251.com延伸阅读

热搜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搜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 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

5以内数的组成:

例题教学4的分与合

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

想想做做中教学2、3的分与合

6、7的组成

例题教学6的分与合

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

练习三(巩固分与合的思想,熟练掌握2~7各数的组成)

8、9的组成

例题教学8的分与合

试一试教学9的分与合

10的组成(例题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的空间)

练习四(熟练掌握7~10各数的组成)

这样编排,是因为较小数的组成比较简单,也容易记忆,所以教学的容量可以大一点;较大数的组成比较复杂,记忆需要时间,所以教学的步子放小一点;10的组成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关系密切,所以单独教学,更突出一点。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 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和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学的第二步是渐进的,从左边图示的一个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把5分成4和1和把5分成1和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 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3)研究数的组成要有序地进行,能提高效率,也方便记忆。教材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这一要求。

① 2~5各数的组成都比较简单,4个桃、5个花片的各种分法都呈现了,教材没有提出有序地分的要求。

② 教学6、7的组成,几幅分实物的图是有序排列的。两只手里拿6个气球,每次从一只手里移动1个气球到另一只手里。一次移动出现气球的一种分法,得到6的一组分解(两种表达)。7个圆片,插图中一人分成6个和1个,另一人分成5个和2个,学生继续分成4个和3个。初步感受研究数的组成可以有序地进行,有序地记忆。第34页第5题要求有次序地分别填出5、6、7的各种组成,增加这方面的感受。

③ 教学8、9的组成,以移花片和翻贝壳活动为载体。教材要求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每次翻一个,指导他们有序地探索,体会有序能不重复、不遗漏。

④ 教学10的组成,明确提出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运用前面的体验,主动获得知识。

3.在有趣的氛围中练习数的组成。

10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主要途径。教材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

(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第31页第2题边说边摆学具,从两人摆的花片可以检验是不是说对了。第34页第3题边说边摆数字卡片,通过看卡片上的数检查说对没有。

教材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如第38页第3题在8、9、10里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各种组成。第37页第3题在1~9这些数中,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好朋友。

(2)设计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戏。如第38页第2题,一名学生预先想好一个数的组成,让同学猜他想的是什么。这样寓练习于游戏中,而且不需要任何学具,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第39页第5题的答案开放,4和3合成7、4和4合成8、4和5合成9、4和6合成10,4号蚂蚁和3号、4号、5号、6号蚂蚁都可以住在一起。

(3)给练习配上背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如第31页在汽车车厢上写4、5的组成,第33页在蟹螯和蟹壳上写6、7的组成,第36页在中国结上练8、9的组成,第39页在树叶上整理7、8、9、10的组成。

[教案范本] 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之三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范本] 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之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基于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学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所以本课主要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先自行解题,在对错题的分析中通过在长方形纸中图一图、折一折,发现我们是把1/2看作1/4,了解了通分的目的,即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同学救灾自己的探索中学到了方法。

2、练习有层次性

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掌握,但要正确计算并不容易,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小诊所”,在对错题的订正中巩固方法。另外,征对不同的情况,安排了课作全对的同学解决“动脑筋”的题目,提升解题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课作有误的同学则练习“练一练”的题目,进一步巩固方法。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中还显得讲得多,应充分让学生来交流,总结方法。练习的题目比较少。

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一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一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出4个物品和5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

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实现有效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需要,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向大家提供了“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信息!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一、教材说明:

武汉教科院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数学问题巧解答》

二、教学目标:

1、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2、结合以前所学,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3、分层目标:(1)编程实现教材中的实例;(2)更多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难点: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三个实例程序。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问题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复习上节课内容,演示取整的功能。

[学生活动]:观察体验。

过程

师:前一课我们学习了PR和TYPE命令,也学会了怎样指挥小海龟来做数学题。今天老师要向小海龟提一个小问题,那就是“10/3=”,看它是怎样解答的。

(演示:(PR 10[/]3[=]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3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省略了,它只保留了2位小数。

师:如果连小数都不需要呢?只需要返回3,该怎样办?我们可以用INT取整函数来实现。

(演示:(PR 10[/]3[=] INT 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都省略了。

师:大家不要以为小海龟出错了,而是我们指令小海龟,故意去掉小数。这个取整的功能,很多地方可以利用。用好取整功能,可以让我们的程序实现很多不同的功能。

2、学习新知,感悟方法(20分钟)

[教师活动]:演示完整例子程序,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实践例子程序。

过程

师:演示例子程序,观察效果。

生:测试不同的数。

……

师:观察完整的程序,逐句解释。

TO Z;主过程

MAKE “X READ;读第一个数给X

MAKE “Y READ;读第二个数给Y

MAKE “G :X;将第一个数放到G中

IF :YZS :X :Y :G;调用ZS过程ENDTO ZS :X :Y :G;子过程IF AND :X/:G=INT :X/:G :Y/:G=INT :Y/:G [PR :G STOP];关键,用到取整功能,判断能否整除,如果都可以整除,则表示找到最大公约数,输出结果,结束程序。ZS :X :Y :G-1;自身调用,让G减一。END(重点讲解关键语句,将之分解,逐一分析):X/:G=INT :X/:G;判断变量:X是否被:G整除:Y/:G=INT :Y/:G;判断变量:Y是否被:G整除AND;“并且”的意思,如果没有这句,则表示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会使程序结束,显然是错误的。PR :G;用到了前课的知识,输出显示变量:G,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大公约数。生:上机实践……3、自行探究,拓展运用(15分钟)[教师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上机实践教材中第二和第三个实例程序。[学生活动]:动手实践,感悟实例程序,体会取整函数的应用。4、反馈展示,自我评价(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优秀学生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填写P54页评价表格。[延伸拓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取整应用吗?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尝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64页(指名读第2段)。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P.66页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2.完成P.72页做一做第1、2题。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1620xx

20

6.练习十七第3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六节第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1)学生先尝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630÷6=4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教师板书。

2.教师: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汇报: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教师指出: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强调约分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设计】

约分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2430=24÷630÷6=45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约分,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与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在本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比较计算结果的过程中认识最简分数,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归纳等方式,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先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交流)。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如果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平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平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平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时。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如果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习要求。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填好研究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交流。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约,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约包装纸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如果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察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省纸张,细心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察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约?师设疑:刚才我们发现“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变化的,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约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省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纸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习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习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探究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1/4+1/5 2/15+1/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学们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

二、试一试

1.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笑笑的方法是找公倍数,最后进行约分,淘气的方法是找最小公倍数。比较后发现,找最小公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计算的正确率会高一点。其次,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2.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生独立完成,反馈。第一题结果要进行约分。

3.森林医生。

先观察,说一说三道题目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计算,改正。

4.应用题。

读题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5.解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这两个数量关系,找到X在题目中所表示的量,再进行解方程计算。

6.拓展题,第8题。

重点交流学生估计的方法,再计算验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知道埃及人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自己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今日教案: 五年级数学课教学思考(示范版)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希望《今日教案: 五年级数学课教学思考(示范版)》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还要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还重视将操作过程、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相辅相成,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折纸表示3/41/4及其结果,这样不仅解释了符号语言的意义,也直观形象地展示了3/41/4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折纸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分数乘法(二)中我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需求,首先向孩子们提出并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引入中: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用斜线涂出它的 1/2,然后对其再对折第二次,用红色涂出斜线部分的1/2,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能够直观得从图中看出网格部分所占几分之几,但是学生很难列出乘法算式。(14的比较多)。说明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两次做为单位1的量。两次折纸中有两个单位1,比如第一次的1份占整个图形的1/2,此时的单位1是1,但是网格部分却占斜线部分的1/2,此时的单位1是1/2,也就是说网格部分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4,这其间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在此说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还不牢固。又例如在验证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理解。

其次,本课我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分子位1分数相乘)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折纸的验证方法,有个别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允许他们用小数的方法来验证,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与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因此在出现不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相乘时,这些学生就只能听同学发言,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了。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把握好教材是基础,处理好生成与预设是关键,这是我上完了这节课后最大的收获。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学生涂一涂理解分数乘法算理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图示方法,而我只认同自己头脑中预设的那种,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学习结果的呈现也是多样性的,开放性的。

2、教学中,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丢失课堂中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没有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强化学科知识,深刻领会教材,用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热搜教案] 期中教学思考(篇一)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热搜教案] 期中教学思考(篇一)》,希望您喜欢。

一、试卷分析:

本次五年级期中效果检测的数学试卷,我个人认为难度偏高,容量太大。如果单单就某一题而言,许多题目不失为好题,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要仔细分析。但全部组合在一张试卷,难度确实很高。如填空题的最后三题,文字题的第二题及图形题,这些题目学生都是无法下手的。因此得分率可想而知了。

二、成绩分析:

本次期中效果检测的数学成绩在60分与70分之间,就成绩而言,谈不上理想,家长们反响很大,作为教师也感到压力很大,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样在教学中促使教师多进行反思,也促使学生多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期中效果检测,就我们所任教的2个班而言,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

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因为任何一张试卷不可能全部是难题,全部不会做,我的观点是100分中你又60分会做的,那么你只要尽你所能把这60分做好,而我们的学生这60分会做的也没做好,无为的失分太多,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有待于加强。

问题二、

本次期中检测,小数乘除法计算,学生错误率较高,而这块内容又是九册教材其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确实也不尽人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

四、措施:

结合这次期中检测情况看,在下阶段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就教师而言,首先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及时、认真批改好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最后,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2、就学生而言,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及时、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对于错误的要及时予以订正。其次,上课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举手发言。再次,让学生及时做好数学笔记,把平时自己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难题等记录下来,为今后学习所用。最后,要经常性的抓好两头,正常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他们,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所任教学科的学习成绩。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704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