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相关教学方案

时间:2022-01-10 八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全部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思考由于人类的盲目性导致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会阅读科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作品。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在综合性活动中培养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倡导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采用默读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科学文艺作作品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教学措施)

1、本单元内容都是围绕着环境、自然、人类这类热门话题展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生活、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舆论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自身体验。

2、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总的来讲,可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4、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五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领略科学文艺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5、教师要充分做好综合性学习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五、课时安排

《敬畏自然》2课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课时

《旅鼠之谜》1课时《大雁归来》1课时《喂——出来》2课时

《写作与口语》2课时检测2课时总计11课时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相关教学方案


[单元总揽]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少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断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磨练后成长的故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写一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意小说的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辨析环境的作用。

3、欣赏小说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作出自己的阅读评价。

[课时安排](共10课时)

1、故乡(2课时)

2、孤独之旅(1课时)

3、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4、心声(1课时)

5、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2课时)

6、单元小结与达标(2课时)

八年级地理工业相关教学方案


本学期总第6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授课日期3月16日

课题

中国的工业(3)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了解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找到中国的机械工业中心。

找出中国的机械工业分布和钢铁工业分布规律。

中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的发展对比。

重点难点

中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中国的机械工业基地分布图,中国的防止工业基地分布图。

教学过程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的位置和特点

目标要求:

1、过去我们的机械制造业以什么为主?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的机械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也相对合理?

3、识别中国的汽车标志,并说出他们的产地。

4、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基地有哪些?

科代表说明:

在看这些工业基地分布时,应注意与原料产地相联系。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激情互动

魅力精讲


拓展应用

生成创新

5、中国的纺织原料有哪些?

6、中国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有哪些?7、我国棉花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1、联系历史思考过去我国的几机械制造业为什么只能以修配为主?并且只分布在沿海?2、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相同之处?3、我们滨州有哪些机械制造工业?4、看图思考中国纺织工业的分布特点。5、中国有哪些丝绸产地文明全国?1、过去我们是殖民地工业机械制造业非常落后,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国外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把机械工业布局在沿海。2、机械工业的原料就是钢铁,机械工业的布局和钢铁工业的布局是一致的。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3、滨州机械厂、滨州活塞厂4、纺织工业分布在棉花产地。5、苏州杭州,周村的丝绸文明全国。在图上填写中国主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我国西部以毛纺织为主的原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三大工业基地?基础训练达标训练。科代表讲解:【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彩色插图第二页,直观感受一下中国的工业。

点滴记录

在本节课内,教材提到了丝绸工业,要让学生知道:丝绸工业所用的原料是蚕茧,而蚕茧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如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所以丝绸工业城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还应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课上练习掌握工业会使知识更系统。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am+n(m,n是正整数);(2)幂的乘方:(am)n=amn(m,n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ab)n=anbn(n是正整数);(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am?n(a≠0,m,n是正整数,m>n);(5)商的乘方:()n=(n是正整数);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1.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4.计算当a≠0时,a3÷a5===,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am?n(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a3?5=a?2,于是得到a?2=(a≠0).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三、科学记数法: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00012=1.2×10?5.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1.2×10?2,0.0012=1.2×10?3,0.00012=1.2×1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000000012=1.2×10?9,即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则10的指数应该是?m?1.

八年级音乐下教案周时相关教学方案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九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歌剧音乐,乐于了解相关音乐文化。(情感目标)2、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猎人合唱》,并尽量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能力目标)3、初步了解作品相关知识,初步了解韦伯的生平及贡献。(知识目标)教学重、难点:歌曲《猎人合唱》学唱教具准备:自制课件(ppt)、磁带、口风琴、教学光盘、画纸与画具教学理念:这是初中学生接触歌剧的第一课,如何让世界歌剧走入现代学生的心中,并让他们产生兴趣,留有印痕,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在思索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本课例,意在让学生通过选择问答、聆听小幽默、设计场景、体验歌唱、即兴表演与绘画活动等多种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音乐,对歌剧初步了解并留有印象。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呈示课前准备播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随音乐进教室营造课堂氛围,引起学生注意,为本课歌剧教学埋下伏笔。二、新课(一)导入:1、提问:刚才课前欣赏的歌曲出自于下列哪部作品?a《白毛女》b《茶花女》c《江姐》d《洪湖赤卫队》2、你知道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什么?a、戏曲b、曲艺c、歌剧d、进行曲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通过选择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乐意去思考并回答,通过两个小问题,为新课引入打下基础。(二)介绍歌剧相关知识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和芭蕾)和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剧中音乐处于主要地位。小幽默:“什么是歌剧啊?”小彼得问爸爸。“在歌剧里,”爸爸回答“当舞台上一个人被敌人用匕首刺进胸膛后,他对着流出的鲜血会大声地长时间地唱起歌来。”观看、聆听课件中的介绍,初步了解歌剧。聆听小幽默通过观看课件,聆听教师介绍,对歌剧初步了解。通过插入一段小幽默,吸引学生对歌剧的进一步了解产生兴趣。(三)导入歌曲播放《猎人合唱》片段,让学生谈聆听后的感受(想象画面,设计场景与标题)聆听,初步感受、交流初步感受作品。通过想象画面,设计场景与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学唱歌曲:1、听唱全曲旋律,对于c部分旋律采取视唱进行。2、学唱高声部。a、随录音b、随琴3、学唱低声部(随琴)4、随音乐唱高声部:引导学生感爱、体验、理解、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愉快、兴奋、唱歌远去)可适当插入作品有关介绍。5、练习c部分的合唱。1、随琴哼唱歌谱。2、随琴唱词。3、随伴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4、体验二声部的合唱。1、用视唱法,学唱歌曲c部分;用听唱法学唱歌曲。2、学习如何有感情地去演唱《猎人合唱》,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3、适当了解作品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三、活动分小组为歌曲设计活动: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成四小组——合唱组、绘画组、伴奏组、表演组,进行自由设计活动。学生根据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准备展示与交流。简单评价让学生根据特长爱好进行小组结合与设计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互评与自评,促进创作的热情和体验合作的成功感。四、结束1、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2、布置作业:查有关《洪湖赤卫队》的相关知识与作品。学生小结伴随《猎人合唱》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学习如何查找一些资料,并与人交流。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质疑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与水平。

2.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送行》2课时《给我的孩子们》2课时《台阶》2课时《呼兰河传》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三、教学设想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互动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留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和探究,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设疑法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中。

八年级生物生物进化的历程相关教学方案


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能力目标: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2、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一、生物进化的证据: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1.植物进化的历程: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1.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2.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3.生物进化的趋势: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八年级上画轴对称图形教案相关教学方案


画轴对称图形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内,感知对称通过实物展示,感知对称,欣赏对称美,激发求知欲,引入新课程。师:同学观察下面的图形,你可以感知到这些图形的哪方面的美感呢?(图1)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师:下面让我们再做个实验,请看图2,先猜测一下它可能是什么图形的一部份。(图2)生:蝴蝶的一半。师:是吗?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好吗?请同学们拿出镜子,先把镜子竖直放好,然后把图2靠紧并垂直于镜子放好,观察一下右图与镜子里的像刚好合成什么图形?(如图3)(同学们个个感到很好奇,纷纷在试一试,然后不约而同,异口同声的说“哇,真的是一只蝴蝶,太神奇了,太漂亮了”。)师:那么图2为什么与镜子里的像刚好能组成蝴蝶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生:它们的形状相同,但图形2与镜子里的像刚好左右相反。生:我认为它们的大小一样生:我认为它们的面积也是一样的。生:我认为如果把它们叠在一起会重合。师:下面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把图3中的蝴蝶怎么样折叠就能得到图2中的半只蝴蝶?生:只要沿着中间折叠就可以了。师:请同学们继续看下列几幅生活中可见的图形,如果把它们分别折一折,是否也有同样的特点?(学生开始动手试一试,边折边看边议论)(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①采取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照镜子”等实际问题情境入手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通过“照镜子”创造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的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作用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精神成为可行。)(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师:图形通过对折,如果两侧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我们根据它的特点,能给它一个名字吗?生:轴对称图形。师:大家看看,如果把图形展示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道折痕(师边演示边说),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什么呢?若不知道,可以从书本寻找答案。生:对称轴。(齐声回答)师:非常好!师:(总结给出轴对称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师:下面请同学们在上述几幅图形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需强调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对称轴是否只有一条。)(反思:采用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等亲身体验活动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往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三)、深化概念,初步应用师:瞧,大家可能没想到吧,通过折一折,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数学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如何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生:对折以后看两侧能否完全重合。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是,不是……(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学生认为不是,学生争执不下)师: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请双方就这一话题展开争论。生:请问,你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理由是什么呢?生:我认为如果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平行四边形就是。生:判断平行四边形的依据是什么?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如果不能重合,就不是轴对称图形。生:你说的方法是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不是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生:你说不是的理由是什么呢?生:我是通过对折以后知道的,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侧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说明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争论非常激烈)师:到底谁有道理呢?请大家剪一个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折一折,然后再下结论,好吗?生:(边折边说)不是,不是。师:再换个方向折一折。生:不是,肯定不是,怎么样也不能使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反思:这一段教学非常精彩,教师苦心经营的争论场面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民主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是学生用科学精神对数学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一重点使课堂掀起了高潮,给人以美的享受。这说明:课堂提问不仅仅由教师主导,也可以由学生主导,不仅可以让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向学生提问,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个环节中,几位学生主动起来争论,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习,最后结论越辩越明。除此之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有时“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而学生一旦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了我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的道理,便能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师:大家知道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想一想,我们所熟悉的平面图形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面图形,折一折,先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所有的对称轴。学生分4人一小组,折剪并讨论,得出结论后,再进行交流。(反思: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关键是要处理好“引”和“放”这两点。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让他们自己分配,各自独立思考一部份,然后在小组中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集中集体的智慧,这时思考不全的学生就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后得到结果,这样效率就高了,活动中学生讨论的非常激烈。这个环节中渗透了合作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之大。)师: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见到许多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它的存在,使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更美。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下你所见过的轴对称图形的标志,,看谁收集的最多。(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师:从上面寻找轴对称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其实很多,那么我们能否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创造出一些美的作品?如下图,以直线为对称轴,你能把这幅图的另一半画出来吗?看一下刚好组成什么图形?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比赛,你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把下面的图形另一部分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学生动手操作,个个兴趣盎然)师:(采访画得最快的同学)请问x同学,你是怎么画出来的?你怎么想到这样画的?生:这是一幅轴对称图形,我将它对折,只要剪原来的一半就行了,所以很快。师:真聪明!请同学们给他鼓掌。(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刚才我们是比快,下面是自由发挥,动脑思考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看谁能到;黑板上画得的最多最快?生1:例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其它如,等边三角形、矩形、圆、菱形、等腰梯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如图1.图2生2:图2(五)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学了这节课后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生:轴对称图形真美。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图形。生:古代人真聪明,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世界闻名的轴对称图形,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创造出比他们更好的轴对称图形。生:学了这节课后,我才明白右图水面中的像为什么与实物一模一样的道理。生:学了这节课后,我还发现我们学习中有些字母、汉字、数字也是轴对称图形。师:是吗?能举几个例子给同学们看看吗?生:h,i,m,o,晶,品,88……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将我们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作业:1.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填空:(1)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a.能完全重合b.不能完全重合(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a.一定b.不一定c.一定不(3)数字0.3、8都()轴对称图形。a.是b.不是(4)圆有()条对称轴。a.2条b.4条c.无数条(5)正方形有()条对称轴。a.1条b.2条c.4条(6)长方形有()条对称轴。a.1条b.2条c.4条(7)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a.1条b.2条c.3条(8)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a.1条b.2条c.3条(9)三角形有()条对称轴。a.1条b.2条c.不一定,根据三角形类别定(10)等腰梯形有()条对称轴。a.1条b.2条c.4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记忆理解考点复习(第二单元)


一、作家作品

1.《雪》作者鲁迅。

2.《雷电颂》作者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代表作还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3.《短文两篇》的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4.《海燕》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有剧本《小市民》,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5.《组歌(节选)》作者纪•哈•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奁(lián)朔(shuò)方霁(jì)眷(juàn)念荷戟(jǐ)

彷徨(pánghuáng)睥(pì)睨(nì)稽(qǐ)首污秽(huì)鞺鞺(tāng)鞳鞳(tà)

迸(bèng)射虐(nüè)待踌(chóu)躇(chú)鞭挞(tà)祈(qí)祷

罪孽(niè)翡(fěi)翠蜿(wān)蜒(yán)执拗(niù)憔(qiáo)悴(cuì)

馈(kuì)赠璀(cuǐ)璨(càn)千山万壑(hè)凛(lǐn)冽(liè)镶(xiāng)嵌(qiàn)

磬(qìnɡ)咆哮(xiào)忏(chàn)悔驰骋(chěnɡ)皓(hào)月

2.形近字

骋(驰骋)脾(脾气)惋(惋惜)谰(谰言)璀(璀璨)蜚(蜚声)

聘(聘请)睥(睥睨)婉(婉转)澜(波澜)催(催眠)翡(翡翠)

3.多音字

稽:滑稽(jī);稽(qí)首拗:执拗(niù);拗(ào)口;拗(ǎo)断

三、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凛冽:刺骨地寒冷。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精灵:机警聪明。

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意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明鲜明。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挺身而出:形容不避艰险,勇敢地站出来。

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办事不利索或者事情太琐碎。

盛气凌人:指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四、名句精华

1.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巴金《日》)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3.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电颂》)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相关教学方案


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命起源的学说”相关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明确,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确凿的证据,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教学重点地球上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生命的起源自主学习导引1.想象原始地球是怎样的,并尝试说出你猜想的依据。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收集相关资料。3.根据科学推算:地球的形成约在年前,原始生命约在年前形成;它形成的最初场所可能是。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原始大气与现在地球的大气成分最主要的区别是。5.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确实经历了由转变为的化学进化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这样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阅读资料,通过图片展示的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感受着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并想象原始的地球。学生大胆解释其中的内容。分析想象中的原始地球指导学生闭眼想象,并说出你想象中的原始地球是怎样的?你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打开思维的阀门进行想象,用自己的生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地球。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小组竞赛: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课前收集的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早期认识的两个不同观点(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及现代认识(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说、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等)的资料,同时老师也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资料,让学生在小组内初步整理,然后在全班介绍,比一比,哪些小组介绍内容精彩展示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材料,发挥小组的力量,然后大胆在全班介绍本小组的观点。个人竞赛:指导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的资料说法中,说说每一种学说的中心观点和证据分别是什么?他们能出示哪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你比较倾向哪一观点,为什么?对于其中的某一观点你还有哪些证据支持或者有哪些证据反驳?比一比,哪些同学的知识面广根据同学介绍的不同观点,借助老师出示的引导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会这些观点的逻辑性是否合理。初步学会用证据来证明观点,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播放“原始气球景观”的动画和原始大气的形成及原始海洋的图片,再配合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的讨论题。小结提问: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能量条件是什么?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在哪儿?借助老师播放的视频动画,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原始地球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提出问题:最简单的有机物可能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米勒的实验,可以证明生命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自主学习课本p24有关内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解决问题:知识铺垫:简单介绍有关化学知识作为铺垫,(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简单介绍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提供视频资料,(米勒的实验过程)指导学生借助米勒模拟实验装置图,在小组内努力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认真听老师介绍没有接触到的简单知识,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根据老师提供的小实验和图片,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让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深入些。在全班交流成果,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知识巩固:现在的地球上会有原始生命产生吗?为什么?运用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知识拓展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对现在人类社会有何意义?各抒己见,发表见解总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练习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中,正确的是()a.生物是神创造的b.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在自发地产生着生物c.原始生命是长期的化学进化的结果d.生物是地球上某些物质在偶然的碰撞中产生的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a.水蒸气、氨气、甲烷b.甲烷、氧气、水蒸气c.水蒸气、氧气、沼气d.氧气、氨气、沼气3.大量证据表明,原始生命起源于()a.原始大气b.原始陆地c.原始海洋d.原始岩层4.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a.水蒸气b.氧气c.甲烷d.氨5.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a.太阳的辐射能b.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c.三磷酸腺苷水解提供的能d.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6.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问题探究: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87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