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教案参考」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推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平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平乐·村居》
周静,株洲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语言教研员,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力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
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