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推荐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经典版),供大家参考。
一.总的复习思路明确。这一章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传染病及其预防两大部分,在复习时我就将导学稿分成了这两大块进行。
二.模块中加大了学生动笔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因为是复习,在每个模块中,都设计成先由学生自主复习基础内容,然后再跟踪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有的还高计了“走近中考”,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接触中考题,熟悉中考题的形式和解题思路,同时又巩固了本块知识。
在本节复习结束,再用达标检测来检测本节学生复习的效果;和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接触与这部分知识点有关的更深入的中考题等,提[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 ()]高学生综合分析、做题的能力。在每个环节中,能利用统筹方法,让部分学生直接将答案写到黑板上,既节约了时间,又能通过黑板板书情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三.复习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本节课复习中,我设计了“知识梳理”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本节复习内容进行梳理,以备在应用做题中加以理解运用。
总之,本节课设计还算合理,所以时间上与预算的时间符,没有出现以前出现的拖堂现象。但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学生自主设计和小组合作发言的机会安排较少。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您想了解更多我们推荐您读一遍“八年级生物教案”,有问必答有需要的朋友请问个清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
细读《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质以下:
一,词语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号于身,齐聚一文,构成“华丽阵容”。“服饰"标明,这些词语在句段中并非用其本义,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义,身份是客(喻)体,是把别的事物比作了它们。这种带引号标识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外,更凸显表达的趣味性,简言之:有趣。
二,几个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陈述说明要点后,立即举上例子给予支撑,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让人信服十分半点无疑义。全文运用举例子十多处,其效果亦可简言之:有力。
三,本文虽为说明,但推出成语方阵,组成一道语言典雅的风景线。且看异国他乡安家落户为所欲为物竞天择……在语文课上赏玩美的语言风景是干自己的本分。语文课姓语,说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话题,科学原理(知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普及紧迫性。课文全举外国例,说外国情,不涉中国一言,不免有隔岸现火或远水不解近渴之疏离。有此缺口亦妙,我来补之,补之以本国我土入侵状貌 ,将课文内容简缩例子化,与鲜近新材料相并有机整合,由远而近,由人而我,激发虞思,培养科学精神,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老师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老人到一家诊所就诊,讲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鱼塘捧水洗手,冷不防从鱼塘里跳起一条鱼咬到他的中指,并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吓坏了,把鱼弄死,死鱼才松了口,就立马来诊所诊治。医生听了十分惊奇,一边给老人治伤一边问老人,这条鱼颜色鲜艳,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说是;你最近在鱼塘除了看到这种鱼,你养的其它鱼种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说是;这种鱼过去养在鱼缸里的,是老外鱼对不对,老人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这是我儿子旅游时从国外带回来的,先是养在鱼缸里,我看它好看,想养在鱼塘里让它繁殖赚钱。医生说你鱼塘是死水还是活水,老头说是死水,与外界是隔离的,医生说还好,总算没酿成大灾祸。你的鱼塘保不住了,得赶紧上报渔业部门。老人问为什么?同学们也一定在心里问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而后化解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体会成语之美,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1、回答导入中设置疑问:假如你是医生,你来回答老人所问“为什么?”
2、自然段标序读课文。
3、把课文中的成语找出来,说说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两个或三个说一段话。
4、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读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________________,并解说涵义。第二部分(2、3、4) :介绍生物入侵者之特征,重点说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第三部分(5):明确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6、7)生物学家、生物学生态学界学者____。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说明金钥匙:倒读课文一两遍,课后题目来考参。核心语句划划划,关键词语圈圈圈。(何谓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结尾句、提问句和概念定义句等。)
三、体会重要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
1、对于作者的一些说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你认可不认可?信不信?为什么?
追问举例子的作用:运用的举例子说明方法,举________________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较,加双引号的词语比较多。你更喜欢哪一段的说明的语言?为什么?
明确:加双引号的词语是打比方的新长相。其效果:生动形象,增加趣味。
追问打比方的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比着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增加说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寻找并体会课文中若干举例子、若干打比方,说明其作用。
1、前面我们学习情绪高涨,效果显著。现在,我们继续关切并深入了解有关 《生物入侵者》的 信息。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这鱼到底是什么来头?在网络上,记者查到了和这条鱼一模一样的食人鱼的资料。这种食人鱼(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鱼、食人鲳,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它们通常有15~25厘米长,最长的可达40厘米。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据说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鱼群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亚马逊河、圭亚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鱼经常出没的场所。
材料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通过邮包进入我国。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我国各邮路口岸共截获禁止进境物品1.17万批次,其中检测出的有害生物达到1127批次……外来入侵物种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日前于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达上千亿元……目前入侵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读了课文与上面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与思考?生物入侵动物凶猛,作为中学生的你,你能身体力行做些什么?
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包括。
二、细菌
1、结构: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1)基本结构:控制着细菌主要遗传性状的DNA位于,控制着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的基因位于。
(2)特殊结构:有些细菌具有……
2、繁殖:细菌主要以方式进行繁殖。
3、菌落: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可以作为鉴定的重要依据。
三、放线菌
1、形态结构: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2、繁殖:主要进行生殖。
四、病毒
1、结构:
(1)基本结构:主要由和两部分构成,两者合称为。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的是,控制病毒的一切性状的物质是。
(2)特殊结构:流感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止面生有。
2、增殖:过程包括①→②→③→④→⑤
题例领悟
图为病毒的结构,请回答:
⑴组成3的基本单位是,其化学成分是。
⑵若此病毒为噬菌体,结构中不应有的是:[]和[];当它侵染细菌时,只有进入细菌体内。
⑶若此病毒为流感病毒,当它侵入人体后,就成为,人体的细胞将消灭它。
⑷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但这时的病毒的[]应该含有基因;在细胞工程中可用作,这时则利用了病毒的。
⑸当病毒的[]用32P标记时,在分子遗传学上可用于证明。
答案:⑴衣壳粒蛋白质⑵2囊膜1刺突核酸⑶抗原免疫⑷运载体4核酸标记融合诱导剂侵染细菌的特性⑸4DNADNA是遗传物质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A、蓝藻和蘑菇B、葫芦藓和铁线蕨
C、噬菌体和黄曲霉D、放线菌和变形虫
2、谷氨酸棒状杆菌异化作用方式是需氧型,它的有氧呼吸的酶主要存在于
A、线粒体B、核糖体C、细胞质基质D、内质网
3、下列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是
A、鞭毛B、核糖体C、质粒D、细胞壁
4、有关放线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分枝状菌丝构成,与霉菌完全相同
B、与细菌相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C、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孢子,形成新个体,因此属于无性生殖
D、主要生活在动植物的细胞中可致病
5、病毒的主要结构是
A、核酸B、衣壳
C、囊膜D、核衣壳
6、病毒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原因是
A、能进行新陈代谢B、能进行繁殖
C、能感染细胞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分别是
A、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氨基酸B、细菌的DNA,细菌体内的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细菌体内的氨基酸D、细菌的DNA,噬菌体内的氨基酸
二、非选择题
8、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说明:(提示: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外壳,内有RNA)
⑴艾滋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它的分子中
⑵图中4至5的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为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此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原则进行,并需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⑶若7的碱基比例为:A占20%,U占40%,C占30%,G占10%,则6的碱基比例为。
⑷请你根据病毒的特征,设计一种方法,以检验9(子代病毒)是否继承了1(亲代病毒)的主要性状:
自我评价答案
1B2C3A4B5D6B7C
8⑴RNA;⑵逆转录、碱基互补配对、逆转录酶;⑶A30%:T30%:C20%:G20%;⑷子代病毒是否具有侵染性。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鱼》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鱼的外形与运动”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呼吸”,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重点问题,通过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特点。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幻灯片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提出问题: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
通过投影显示以上内容。
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播放视频:观察鱼鳃及鱼的呼吸。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提出问题: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展示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
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看书22页自学有关鱼的知识,思考。
观看鱼的呼吸视频,思考,回答。
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观看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思考,回答。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理解鳃的呼吸功能。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二,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回答与评价。
完成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指导交流与评价。
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学会总结,表达与分享
板书
设计
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教学反思
该课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多媒体手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实验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B案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学习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科学、关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导入
列举说己的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活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想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生物吗?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迹吗?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创举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束后,推举部分学生就“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班内展示:
提示:
①食用动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牛肉、羊肉、鱼类等;
②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动物在医药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举一日生活中与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动物;
⑤农村养殖业的意义和前景。
学习任务二: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P50-51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并得出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请列举仿生学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系统
动物在与人类生活中的关系,你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诊断:
1、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 B产品的作用效果显著(或者活性高)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D设备简单,能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下列属于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应器B赛马、打象球、斗牛、演马戏
C仿生研究D蚕吐丝、丝织绸、绸制衣服
③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A生物反应器B仿生
C仪器制造D学习行为
④北京8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被称为“鸟巢建筑”,下列关于“鸟巢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鸟巢建筑”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B“鸟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C“鸟巢建筑”美观但是不够耐用
D“鸟巢建筑”为危险建筑
二、非选择题:
1、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动物可以为人类,,。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恒产人类所需要的某种物资,好处有: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以动物乳房为主要“生产车间”的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其意义可概括为:。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说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2.关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二个层次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从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上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很直观,是知识的切人点;基因的多样性是关键,是知识的深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强化了知识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名词中的“多”字来展开讲解,以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为主线,在归纳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通过分析事例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内涵,理解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设问]
(1)“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名词侧重于哪个字?
(2)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的“多”呢?“多”的意义何在呢,
播放多媒体:游弋的鱼群、打闹的狗、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糜鹿、追逐的狮子、悠然的乌龟、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荒漠等。
[提问]
(1)从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2)同—种生物有没有不同的类型?
(3)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生物?
[归纳总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回答]
(1)“多”字。
(2)种类多,三个层次,“多”是指牛物的种类、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面的多样性。
观察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通过分析“多”字,指出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纠正学生前概念巾认为生物多样性只是种类多样性的片面认识。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过渡]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刚才看到的只是生物大干世界中的几个片段、上物到底有多少种,很难确切地统计出来,但目前已知的种类就足以说明生物的种类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构107页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并讨论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相关问题。
利用教相中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小结]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是动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日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裸子植物最为丰富,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
[想一想)
我国三北防护林早期采用的捌种大多数是单一的杨树,饱受星天生肆虐之苦,为什么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林容易发生严重的虫害呢。
[小结]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回答]
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基因的多样性 [设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展示图片]
展示花、鱼、猫等不同生物种类以及狗的不同类型的多张图片-
[提问]
(1)生物种类之间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固是什么?
(2)同一种生物,为什么也会有差异?
[总结)
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的各种特征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既然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而我国又是生物朴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那么我国基因多样性的特点是什么,
[资料]
美国科学家引进我国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㈩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 [回答]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星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的,内在因素是基因。
[回答]
(1)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
(2)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完全相同。
[回答]
我国也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同家之一;我国有很多的家养动物、栽培植物,也有很多的野生动植物、这些组成了丰富的基因库,
通过一系列图片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学生更易理解基因多样性的含义及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
利用上一个知识内容,点拨学生思考。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1)我国的这种野生大豆有什么优点?是什么物质决定了它具有这种优点,
(2)通过搜集资料,你能说出我国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的例子吗?
(3)基因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资料]
动物同饲养的华南虎产下的两只小华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你认为这与基因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小结]
从以卜事例可以看出.某种生物个体数目的减少直接影响基因的多样性,而基因的多样性对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回答]
(1)我国野生大豆的优点是能杭萎黄病;因为我国大豆具有抗萎
黄病的基因。
(2)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等。
(3)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回答]
因为近亲繁殖,双亲可能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会将致病甚因遗传给子代,使子代患上遗传性疾病。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体会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形成保护基因多样性的意识。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过渡]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
[展示我国生态系统图片]
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物与不同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观察图片,思考作答: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识图观察能力。
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
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的二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通过下列资料尝试总结—下。资料1:日古时,山西森林广袤,气候宜人,鸟兽繁多,后来由于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
资料2:麻雀曾经被定为四害之一.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中,伞同共“消灭”麻雀2.1亿只。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 分析资料,总结二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如果基因多样性降低,就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同时.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多样性利基因多样性都将受到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概述三个层次的关系,激发学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渗透爱国卞义教育。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拓展
延伸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到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积极思考,收集资料。
课后延伸,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区分相对性状。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性状的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三、教觉用具
相关图片、投影、小黑板、课件、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下面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25-26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画记忆和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2)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什么是相对性状?
(4)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性状有关吗?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观察分析P25观察与思考内容,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示完成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观察人体的下列性状。
(1)耳朵有没有耳垂?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
2、小组分析、讨论,完成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试着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4)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5)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子说明。
(6)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请与同学交流,并试着作出解释。
3、精讲点拨
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归纳本节知识要点,画出知识结构图。
2、学习这些知识你运用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3、学习这些知识在创造和发明发明你有哪些想法?
(五)达标训练
选择题
1、下列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是:xx
A.豌豆的圆粒和高茎B.圆圆的O型血和芳芳的A型血
C.兔的白毛和鸡的单冠D.花猫和花牛
2、转基因鼠的实验证明了xx
A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种相对形状B. DNA是遗传物质
C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基因是DNA上的片段。
非选择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就叫_________。
2、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叫做______________。
3、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
4、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_____ ________ _
5、讨论: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用途?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1、通过了解几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面分析和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如:
1、电鱼与伏特电池;
2、蝙蝠超声定位与雷达;
3、起重机的挂钩超源于动物爪子;
4、蛙眼与电子蛙眼;
5、屋顶的瓦楞与动物鳞甲;
6、船桨与鱼鳍;
2 、科学家利用动物作生物反应器,那么乳房生物反应器改造动物的( )
a .乳房 b .心脏 c .肝脏 d .遗传基因
第2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八年级生物教案实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观察: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二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小结: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板书)
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
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教师讲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4、血量与输血
可见血液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1)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教师举起3个1.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献200毫升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
(2)、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时还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板书设计:
血液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梨子桔子腐烂图
(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
(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3)、完成相关的练习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教学目标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归纳法、多媒体演示法、谈话引导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幻灯片;②姚明的照片。
2.学生准备 自己与父母的照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个人,他也许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同学,没有同事,但是他不能没有父母。父母整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可我们从未曾仔细观察过他们。那么,现在把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照片拿出来,同桌互相交换仔细观察,看看你的同桌和他的父母有什么地方相似,什么地方不相似。
学生:讨论、观察。
像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父母,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注意:这里指的是亲子代间的相似是遗传,子代之间是没有遗传的。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幻灯片一、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那我们认为什么可以遗传呢?
学生讨论:肤色、身高、体重、双眼皮、耳垂、血型等等。当然这是说人,那动物有没有?①:狗的后代还是狗
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都是遗传。
植物也有:种瓜的瓜,种豆得豆。
当然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看来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像我们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 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
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 (幻灯片二)这些是动物和植物的,那么我们人呢?让我们请出著名篮球明星姚明,看看他的性状。
学生说出姚明的一些性状。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性状肉眼都能观察到呢?
学生讨论。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幻灯片三)
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
(板书:相对性状)
小白猫和小黑兔是不是相对性状?
不是,应该是同种生物。
(幻灯片四、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著名影星成龙和他的儿子有个明显的特征,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做出各种猜测。
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幻灯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在小雌鼠的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到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讨论问题:
① 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② 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是什么基因?
由此可以推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 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要老师写的教案课件优秀,也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足,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八年级生物教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想知道更多请阅读,我的委婉建议可以为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但仅供参考!
一、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许多感性认识,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也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动物完成运动的各结构的协调配合及完成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物的运动》是八年级生物课第五单元第2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②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③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学会分析利用媒体资料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学生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合作学习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②认识到动物世界的勃勃生机。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③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型
五、教学课时:1
六、说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再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再进行讲解,使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达到学以致用。
七、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将重点阐述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几个大环节。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将重点阐述我所设计的如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1.奥运会运动员图片;2.动物运动的图片
学生观察、思考
。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
兴趣。培养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动物运动的结构
1、设疑:奥运会上的运动员要完成各项运动主要是靠身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呢?
学生讨论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请同学们做屈肘和伸直的运动。它是由哪些器官来完成的?
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骨
1、设疑:骨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结论。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设疑:为什么儿童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呢?老人的骨容易骨折呢?
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及观爱老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良好美德。
(四)观察关节的结构
1、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
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
学生
观察关节模型。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五)人体关节
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
(六)骨骼肌的结构
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
部的.结构。
(七)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
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 范和说明。
(八)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九)动物运动的意义
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学生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设计意图: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
整理信息的能力。
(十)小结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
运动中是动力器
官。
学生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十一)教学反馈
学生讨论、回答文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骨骼
一、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肌腹:具有收缩作用
肌肉
肌腱:具有连接作用
关节头
关节面
二、关节结构及各个作用 关节窝
关节囊
关节腔
运动的过程:神经→肌肉收缩→骨骼运动
三、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屈肘运动: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运动: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九、教学反思
1、成功经验
①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②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③通过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不足之处
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特别是制作模型时,耽误了时间,完不成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PPT和实验材料(活体家鸽,剖开的带内脏的家鸽,新鲜鸡腿骨,制作纸飞机的纸),课前将学生分组,抽签探究内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鸟类又是如何飞翔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指出本节的学习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活动一:多种多样的鸟
自主阅读教材第30—31页“观察与思考”,请学生观察图中涉及的五种鸟类
(1)比较不同的鸟类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初步认识鸟的多样性;
(2)分析并尝试推测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的关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提出问题:上述这些鸟除了有各自适应的环境不同这一特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发学生思考鸟类的主要特征,进入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活动二:鸟的主要特征
思考:(演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折成飞机形状,一张揉成一个团儿,用同样的力掷出去,哪个飞行时间更长?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同样大小的纸飞机,一个用力掷出去,一个让它自由落体,哪个飞行时间更长?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两个大小一样的飞机,一个用纸折成,一个用木头做成,用同样大小的力掷出去,哪个飞行的时间更长?这又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飞行可能与形状、动力、重量等诸多因素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鸟类到底有哪些特点使它有利于飞行。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参照提示分配探究内容,制定计划。六个小组抽签选择三个方面的探究内容: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骨骼和肌肉)和生理特征(消化和呼吸等)。各小组按照探究内容,利用自己准备的和教师提供的相应材料进行探究。教师深入各个小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确立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做好课堂探究记录。
各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1)探究第一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②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③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④鸟的翅膀呈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2)探究第二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摸一摸家鸽全身的肌肉,再通过解剖和观察,指出哪个部位的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②鸟类的胸部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③观察鸡的腿骨、翅骨的横截面,思考长骨的特点④总结鸟类骨骼的特点,这样对鸟类有什么好处?
(3)探究第三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根据提供的资料,介绍鸟类的食量和消化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②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探究活动小组的学生在汇报时要介绍如何通过吹气的实验发现气囊,气囊如何辅助肺呼吸,介绍鸟类的呼吸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③通过比较鸟与人的心脏大小及心搏次数,得出鸟类的循环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④其它与飞行相适应的生理特点,如有喙无齿,发达的视觉,恒定的体温等。
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上述的探究活动归纳总结:鸟类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鸟会飞对于鸟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类所特有的?从而概括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三:鸟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从课本上给的图片为例子,抛砖引玉让学生再谈谈鸟类的作用,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理解鸟和人应该和谐相处。
活动2【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
闪光点:
1、准确把握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为主体”作为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整体授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积极调控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启发。
2、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一探究活动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让各小组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并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3、注重学生在知识结构的获得过程中的多种能力培养。如课前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适收集和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家鸽的外形、羽毛和骨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解剖胸肌,向气囊吹起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探究汇报交流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不足点:
1、当探究问题时,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要注意控制课堂上的纪律及时间;
2、有的语言需要推敲,口头语稍多。
一、说选题
1、开发主题的思考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说学情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四、说教法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五、说教学流程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1、通过了解几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面分析和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如:
1、电鱼与伏特电池;
2、蝙蝠超声定位与雷达;
3、起重机的挂钩超源于动物爪子;
4、蛙眼与电子蛙眼;
5、屋顶的瓦楞与动物鳞甲;
6、船桨与鱼鳍;
2 、科学家利用动物作生物反应器,那么乳房生物反应器改造动物的( )
a .乳房 b .心脏 c .肝脏 d .遗传基因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学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调查表。
师生互动:统计数据,发现规律。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概念。指出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在生物学上属于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供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为本节课的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
观看录像:了解人的各种遗传性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出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生物的性状。
小组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结: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能否直接传给后代?它又是谁控制的?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应较详细介绍此项生物技术的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 2-3倍,体积大一倍。
小组讨论: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小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师播放录像: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加深对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和观看录像,以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可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内容上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事实,确信无疑,相信科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能利用此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提出辩论话题: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素材以确保效果)。
学生活动:展开辩论(可临时组队)。
小结:转基因技术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一样,都似一把双刃剑……。
设计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灾难的道理,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等其它各方面的综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保持生物学习的兴趣,养成对科学追求无止境的精神)。
课堂练习:P28(及时反馈并矫正)
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
学习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科学、关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导入
列举说己的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活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想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生物吗?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迹吗?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创举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束后,推举部分学生就“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班内展示:
提示:
①食用动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牛肉、羊肉、鱼类等;
②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动物在医药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举一日生活中与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动物;
⑤农村养殖业的意义和前景。
学习任务二: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P50-51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并得出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请列举仿生学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系统
动物在与人类生活中的关系,你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诊断:
1、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B产品的作用效果显著(或者活性高)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D设备简单,能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下列属于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应器B赛马、打象球、斗牛、演马戏
C仿生研究D蚕吐丝、丝织绸、绸制衣服
③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A生物反应器B仿生
C仪器制造D学习行为
④北京8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被称为“鸟巢建筑”,下列关于“鸟巢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鸟巢建筑”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B“鸟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C“鸟巢建筑”美观但是不够耐用
D“鸟巢建筑”为危险建筑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进而明确什么是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学情分析:学生对昆虫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是怎样生殖和发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重的作用。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创设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虫怎么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与思考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看书
指导帮助
质疑:饲养过家蚕么?有兴趣的话,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饲养、观察。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了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在于明确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含义。学生掌握情况很好。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许多感性认识,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也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动物完成运动的各结构的协调配合及完成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动物的运动》是八年级生物课第五单元第2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①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②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①学会分析利用媒体资料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学生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合作学习和表达的能力。
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②认识到动物世界的勃勃生机。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③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1、重点:
①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再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再进行讲解,使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达到学以致用。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将重点阐述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几个大环节。
1、设疑:奥运会上的运动员要完成各项运动主要是靠身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呢?
2、请同学们做屈肘和伸直的运动。它是由哪些器官来完成的?
设计意图: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结论。
2、设疑:为什么儿童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呢?老人的骨容易骨折呢?
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及观爱老人。
观察关节模型。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部的.结构。
(七)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
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 范和说明。
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学生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
官。
学生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
①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②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③通过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特别是制作模型时,耽误了时间,完不成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 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
教学程序:
[新课学习]:
一、形变和弹力
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
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
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受到启发可以通过学生反应来体现,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编辑筛选出来的这篇“八年级下册课件”文章绝对值得你一看,希望以下解决方案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帮助!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
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
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读出情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
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本文是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
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互相轩邈()()嘤嘤成韵()千转不穷()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层、B层、C层必做)
从流飘荡:______水皆缥碧猛浪若奔: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
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5、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6、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7、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8、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家、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10.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⑵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⑶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运用和的修辞手法,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从、两个角度写景状物。
13.本文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__________体;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__________;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__________。
14.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对对联:上联:山高生寒树下联:
15、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
“衣” 食
住 行
教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崛起则中国崛起,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课后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课后习题
1.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自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2.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古田会议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4.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____”
6.“____”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____”反革命集团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材料解析题
1.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事件是什么?
(2)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伟人是谁?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新中国的辉煌外交,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谁?
(3)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会议上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会议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两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或现代化建设最大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3)从两次转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历史助学》课堂达标
板书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二、教学策略:
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
赏读课文
(1)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
来描写小溪。
(4)点拔: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荚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用了四十个字,就栩栩如生的描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美景。
【课后体会】
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图名,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根据问题,提取信息。
教师: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预设: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最高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
问题1: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除了28℃等温线外,以8℃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问题2: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问题3: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教师: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学生回答预设: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相近呢?
教师: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地球上的五带)混在一起,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作物品种、作物的熟制相关。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 fù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错过》教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词语与句式的选用。
2、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平时有没有散步的习惯吗?和谁?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2、进入新课《散步》。(板书题目、作者)
[问]《凡卡》一文是以人物为题,记叙了主人公写信一事;而《散步》以何为题?
[学生]以所记的事情为题;
[追问]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地点[学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散读课文。
2、学生配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感知体验
1、“母亲本不愿意去散步”,为什么?
母亲身体不好,怕成为大家的累赘。
[追问]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了解母亲的身体不好
(1)“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便去拿外套”
(3)“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2、为什么后来母亲又愿意了呢?
(1)“信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句]
(2)春天——生命
3、朗读第3、4节
“太迟太迟了”——“熬”;初春景色——生命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1)儿子可爱的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A、小家伙天真、聪颖;
B、家庭幸福、温馨。
5、分歧:
(1)什么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有意思
(2)谁来下决定?
“我”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析]看似“小题大作”,实则是为了突出表现“我”是家中的脊梁,是极富责任感的。
[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决定?
(3)结果如何?
A、“我”决定“走大路”。(为何?)——敬老
B、母亲改主意,“走小路”。 ——爱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翻译]它的意思是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讨论]母亲改主意有其他原因吗?
老母亲对初春美景的向往;对生命力的向往。
[例]“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6、感悟结尾
(1)朗读第8节
背:(a)bēi 动词 ; (b)bèi 名词
(2)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讨论
郑重其事——“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小组讨论
1、再来说说,你会选大路还是小路?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什么?
患难见真情
做个体贴的.孩子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2、总结:亲情、生命、责任
五、补充内容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六、作业
1、好词好句的积累(划词、摘对称的句式)
2、写写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并背诵该段。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世 界
八年级《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
短褐穿结()
箪()晏()
黔()汲汲
()俦()衔
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从您的要求出发提供了这份有价值的“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师需要在教案中注重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希望这些信息能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5篇
英语老师要每天早上要求学生抽出一定时间开口读英语,锻炼口语能力,熟悉课文。写一篇初二八年级英语教案能帮助初二八年级英语老师更好的开展英语教学,那么你会写初二八年级英语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
2.阅读短文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
3.能够通过彼此交流了解歌曲、歌手、乐队的信息并能作评论。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来获得文章大意。
4. 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
5. 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感受,模仿,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
2.阅读短文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来获得文章大意,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教法导航
激励学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
学法导航
通过阅读,模仿学习新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Warming up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singers and musicians. Ask and answer:
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 or musician? Why do you like him or her?
Step 3 New words
Learn the new words:pop,rock,band.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one by one. Then they have a dictation.
Step 4 Listening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the sentences in 1b.
1b,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lex and Dave. Write A for Alex and D for Dave next to each opinion.
____ The Toms must be popular.
____ The Toms play pop music.
____ The Toms’ music sounds more like rock.
____ Listening to The Toms is a good way to wake up.
1c, Listen again. Take notes.
Listen for a third time and check the answers.
Step 5 Speaking
1d, Ask your friends and parents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listen to and why. How does the music make them feel?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like:
A: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sten to?
B:I listen to pop music.
A:Why do you listen to it?
B:I like it because….
A:How does the music make them feel?
B:It makes me relaxed.
Step 6 Discussion & Reading
2a,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a partner.
1.Do you have a favorite singer or band?
2. Do you have a favorite song?
3. What facts do you know about your favorite singer,band or song?
Reading guidance:
1. Read the passage and make notes or underlin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After reading,write a short summary in your own words.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授新单词。
Step 7 Reading tasks
Read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fact sheet.
Country Music Fact Sheet.
Where it is from: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_____________
A famous country music place in Nashville:_______________
A famous country music singer:____________
The number of records he has sold:_____________
2c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s. Then use the underlined text to write shor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below.
First paragraph:
Who is Sarah? Where is she from? What does she like?
Second paragraph:
What is country music? What is country music about?
Third paragraph:
What is Sarah’s dream? Who is Garth Brooks?
Step 8 Writing
2d, Use the notes you made in 2c to write a short summary of the passage. Write no more than 100 words.
示例:
Sarah is an American girl. She likes country music. She is a fan of country music. Country music is a traditional music from the southern states of America. Many songs are about modern life in the US,such as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and success. Sarah’s dream is to go to Nashville because Garth Brooks is there. She likes to listen to his songs. Garth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usic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课堂作业
1.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words.
used to过去常常 fight over争吵 return home回家
on the radio在收音机上 make sb. do sth.使某人做某事 think about考虑
come to realize逐渐认识到 ever since自从…以来
the home of…的家 such as例如 belong to属于
be kind to sb.对某人友好 trust one another互相信任 remind sb. that…使某人想起
have been to去过 do research on研究 hope to do sth. 希望做某事
2. 单选题
1. ---Where is John?
---He ______ the science lab.
A. has gone to B. has been to C. went to
2. ---Where is my sister, mum?
---She ___ to the library. She will be back soon.
A. has been B. is going C. has gone D. will go
3. ---May I speak to Lin Tao?
---Sorry,he is not in.
---He ______ to Changsha.
A. has been B. has gone C. went
参考答案:1. A 2. C 3. B
教学反思
教师一定要想办法使阅读课变得生动有趣,并且教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另外,掌握住“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原则,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掌握本课的重点。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通过听力训练来掌握提高学生们综合听说能力。
3. 通过阅读训练来让学生们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反复听力,操练对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叙述过去的事,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训练来让学生们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阅读训练,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教法导航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
学法导航
通过多种形式的运用,培养各种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Revisio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dialogues.
Step 3 Presentation
1a, Think of a time when you were late for or couldn’t go to an event. What was the event? What was the reason why you were late or couldn’t go? Tell your partner the story.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their stories.
Step 4 Listening
What happened to the girl? Let’s listen.
1b, Listen and write shor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event happened at the school yesterday?
2. Who missed the event?
3. Which team won at the event?
Play the recording at least twice and give the students enough time to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1c, Listen again. Number the events [1-6] in the order they happened.
____ Kate saw a dog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____ Kate got to the bus stop.
____ Kate called the Animal Helpline.
1 Kate left the house.
____ Kate waited for someone to walk by.
____ Kate realized her bag was still at home.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Step 5 Speaking
1d, Talk about why Kate missed the school basketball competition. Student A begins a sentence with while or when. Student B completes the sentence.
A:When she got to the bus stop,Kate …
B:When she got to the bus stop,Kate realized that her bag was still at home.
A:While she was running back home, …
B:While she was running back home,she saw a dog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as many dialogues as possible.
Step 6 Presentation
2a,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title in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
Remind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it in pairs.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Step 7 Reading
2b,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two events in the passage?
2. When did they happ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2c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r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true (T) or false (F),or is the information not given (NG)?
___ 1. Everyone in America remembers who killed Dr. King.
___ 2. Robert Allen was eating lunch when Dr. King was killed.
___ 3. Robert’s parents were shocked to hear the news.
___ 4. Kate Smith was watching a movie when a plane hi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___ 5. Kate didn’t think her friend was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the event.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2d Underline sentences from the passage with similar meanings to the ones below.
1. Not everyone will remember who killed him,but they can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y heard that he got killed.
2. No one said anything for the rest of dinner.
3. September 11,2001—— the date alone means something to most people in the US.
4. I had trouble thinking clearly after that because I was very afraid.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Step 8 Language points
1.My parents did not talk after that,and we finished the rest of our dinner in silence.
in silence 沉默,无声
e.g. Many patients were waiting in silence. 许多病人在静静地等候着。
2. I didn’t believe him at first.
at first “起初,首先”,作为介词短语,只起副词作用(在句中用作状语)。 at first主要用于强调前后对照,暗示接下去的动作与前面的动作不同甚至相反,因此常有 but, afterwards,soon,at last等相呼应。
e.g. At first I didn’t want to go,but soon I changed my mind.
我开始不想去,但我很快就改变了主意。
Step 9 Pair work
2e, How much do you remember about the events in the passage? Test your partner.
A:When did Dr. Martin Luther King die?
B:He died on …
Ask some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Step 10 Homework
1. Remember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lesson.
2.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课堂作业
Translate the phrases.
1. 在历史上 2. 默默地 3. 首先 4. 讲实话 5. 做……感到吃惊 6. 做某事有麻烦 7. 如此……以致……
参考答案:1. in history 2. in silence 3. at first 4. tell the truth 5. be shocked to do sth. 6. have trouble doing sth. 7. so … that…
教学反思
2b部分课本上已经设计了很多阅读理解活动,但如果能再加一个写的活动更好。对于阅读理解中涉及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充分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复述一下并写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复习巩固了本课的重点语法——过去进行时。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篇3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clean up, city, cheer, cheer up, give out, volunteer, notice,...
2) 能掌握以下句型:① You could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
3) 能了解以下语法:情态动词could, should的用法;用should或could提出建议并对别人的建议作出评价。如何表达主动提供帮助。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助人就是助己,助人收获快乐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谈论如何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对话中能意识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乐于奉献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热爱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这些短语动词的构成和用法:clean up, city, cheer, cheer up, give out, ....
2) 学会提供帮助的基本句型:I’d like to work outside.I’ll help clean the city park.
2. 教学难点:学会提供帮助的基本句型
三、教学过程
Period 1(Section A 1a-2d)
Step 1 Warming up
1. 播放学生志愿者进行义务帮助别人的活动视频,通过询问他们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上一些的志愿们进行的活动。
Step 2 New words Read new words on p9-10.
Step 3 Discussion
1. 1a. Look at the ways you could help others. Then list other ways.
2. Ss discuss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write the ways one could help others:
① Help plant trees by the river. ②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
③ Visit the old people in the old people’s home. ④ Help young kids to learn English.
Step 4 Listening
1. T: 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the chart.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s.
2. 1b.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number the ways the boy and girl could help others.
Step 5 Pair work
1.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2. 1c.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of 1b to make other conversations.
A: I hope to work outside.
B: You could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
3.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 6 Listening
1. 2a:
T: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planning a City Park Clean-up Day. Listen and check (√) the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to tell people about it.
1.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2a. Discuss the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check the pictures.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o check the answers.
2. 2b:
1. Let Ss read the sentences below. Explain some main sentences for the Ss. Make sure they know what to do.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write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blanks.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o check the answers.
Step 7 Pair work
1. 2c. Tell S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2a and 2b.
2. Let one pair to read out thei r conversation first.
e.g. A: We need to come up with a plan for the City Park Clean-Up Day.
B: Let’s have lunch first.
A: No, we need to start now. Clean-Up Day is only two weeks from now.
B: You’re right. We can’t put off making a plan. As we talk, I’ll write down all our ideas. Then we can decide which ideas are best.
A: Let’s make some notices, too. Then I’ll hand them out after school.
B: And we could each call up ten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come.
3. Ss act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 versations.
Step 8 Reading and Role-play
1. Read the conversations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① Where’s Helen going to work this summ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What did Tom do to help the old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swers: She’s going to work in an old people’s home.
Reading the newspaper or just talking to the old people.
2. Read the conversation after the teacher.
3.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Then let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Homework:
Teaching thought:
Period 2(Section A 3a-3c)
Step 1 Revision
1. Write down the phrases.
1. 打扫 ________ 2. 分发 ________ 3. 曾经 _______
4. (使)变得高兴 ________ 5. 义务做某事 _________________
6. 大打扫日 ______________ 7. 想出主意(办法)____________
2. Role-play
A: Hi, Tom. I’m making some plans to work in an old people’s home this summer.
B: Really? I did that last summer!
Step 2 New words Read new words on p11.
Step 3 Reading
1.Tell Ss to read the article in 3a 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1. What does Mario love?
2. What does Mary love?
3. What do Mario and Mary volunteer to do?
Ss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swers: 1. He loves animals.
2. She loves reading books.
3. Mario volunteers at animal hospital and Mary helps kids learn to read.
2.3b: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y does Mario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2. Why does Mary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3. What does Mario say about volunteering?
4. What does Mary say about volunteering?
Answers: 1. Because he believes it can help him to get his future dream job.
2. Because she can do what she loves to do and help others.
3. He gets such a strong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when he sees the animals get better and the look of joy on their owners’ face.
4. Volunteering is a dream come true for her.
Homework 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
help (to) do; want to do; learn to do; decide to do; how to do; volunteer to do
Teaching thought:
Period 3(Grammar Focus-4c)
Step 1 Revision
Complete the sentences.
Mario and Mary ____ ___ several hours each week __ ____ others. Mario wants __ ___ an animal doctor. He _________ at an animal hospital. He wants __ _____ more about ____ __ care for animals.
Mary is a book lover. She could read by herself __ ___ ____ of four. Last year, she decided __ ___ ___ for a volunteer after-school _______ program. Mary still works there once a week __ ____ kids _____ __ read. Volunteering here is a dream come true for her. She can what she _____ ___ ___and helps others at the same time.
Can you tell something about Mary to us?
Answers: give up, to help, to be, volunteers, to learn, how to, at the age, to try out, reading, to help, learn to, loves to do
Step 2 Grammar focus
1. 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Step 3 New word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tep 4 Practice
1. 4a: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hrasal verbs in the box.
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4a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hrasal verbs in the box.
Answers: put off; call up; come up with; cheer up; put up; hand out; give out
2. 4b: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verbs in the box.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3. 4c: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ideas. Use infinitives.
Homework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s below.
put up, hand out, call up, cheer up, come up with, give out, put off
Teaching thought:
Period 4(Section B 1a-2e)
Step 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Daily greeting. 2. 复习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并完成相关任务。
3.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o’s the … in class?”
Step 2 Presentation
1. Present the new words on the big screen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together.
1) repair v. 修理;修补 2) fix v. 安装;使固定
3) give away 赠送;捐赠 4) wheel n. 车轮;轮子
2. Ss read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3. Work on 1a and matc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similar meaning.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Step 3 Writing . Work on 1b
1. Ask one student read the phrases and the nouns. Tell Ss to match the phrasal verbs with the nouns. Then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s.
2. Let some Ss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their sentences. Then check together.
Step 4 Listening . Work on 1c:
1. Tell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1c. Tell them the boy in the pictures is Jimmy. He’s a good boy. He likes to help others. What is he doing now? Listen to the tapes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Ss just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3. Check the answers:
Step 5 Role-play
1. Work in pairs. Role-play a conversation between Jimmy and the reporter. Use the information in 1c and 1d.
2. Let two students make a model for the Ss.
3. Ss practice their conversations
4. Teacher can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some help to the Ss.
Step 6 Reading
Fast Reading
1. T: Now let’s work on 2b. First, let’s read the questions and make sure we know the meanings of all the questions. Then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letter is it? 2) Who wrote the letter to Miss Li? Why?
2. Ss read the letter 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two questions.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do the dishes,take out the rubbish,fold your clothes,sweep the floor,make your bed,clean the living room
2. 理解并掌握重点句型:Could you please…? Could I …?
3. 能听懂有关做家务和日常活动的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种家务,能发现要做的家务并积极主动地去做。
教学重点
能用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对家务作出委婉请求。
教学难点
能抓住录音中的关键词。
教法导航
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少讲,鼓励学生多练。
学法导航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Lead-in
T: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I am always very busy on weekends. So my daughter often helps me with the housework. Do you often help your mother do the chores at home? (Write “chores” on blackboard and explain it.) Here “chore” means housework.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chores you do at home?
S1:I often clean my room.
S2:I wash my clothes and fold my clothes.
S3:I clean the window.
S4:I make my bed and sweep the floor.
S5:I clean the living room.
T:Well, you are good boys and girls! We should try to be helpful and do some chores at home.
Step 3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7.
T: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7. What can you see?
S1:Peter and his mother.
S2:The dustbin is full.
S3:The floor is dirty.
S4:...
T:So there are a lot of chores to do,right?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phrases about chores:clean the living room; do the dishes; sweep the floor;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the clothes
Step 4 Presentation
T:If you want to ask somebody to do chores,how can you ask in English?
S1:Can you do the chores?
S2:Could you please do the chores?
T: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better?
students:The second one.
T:Yes. We should say“Could you please do the chores?”instead of other ways because it sounds very polite. Write “Could you please ...?” on the blackboard.
Step 5 Pair work
T:In the picture,the mom asks the son to do some chores. What does she say?
S:Peter,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T:Good! Today,we’ll learn how to make polite requests with coul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e polite in our life. Now work in pairs. Imagine you are the mom and the son in the picture. Ask your partner to do the chores that you see.
First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1c. Then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Call several pairs to demonstrat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6 Listening
T:You will her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Peter and his mother. What kind of chores do Mom and Peter do? Check Mom or Peter.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hores Mom does; the second time,focus on the chores Peter doe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 7 A little game
Find out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T:Do you often help your parents do the chores? Now let’s choose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First please write down all the chores from your memory on a piece of paper. Then check each chore you do at home. The one who check the most chores will be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Step 8 Group work
T:Imagine we are going to clean our classroom this afternoon. You need someone to help you do some things. Think 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and make polite requests to your partners. You may find these phrases useful.
Show the following phrases on the screen:carry some water,clean the desks,clean the chairs,clean the windows,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ff the lights,take down the old pictures,put up the new pictures,sweep the floor. After a few minutes,call several groups to show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 9 Presentation
T:I can’t find my pen. But I have to write something now. What can I do?
S:You can borrow a pen from others.
T:But what should I say?
S:Can I use your pen?
T:But that doesn’t sound very polite. Any other idea?
S:Could I please use your pen?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T:Good! That’s a very polite way.
Step 10 Liste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8. Then say:Look at the picture. That’s Peter and his father. Peter asks his father if he can do four things. Look at the chart in activity 2a. What are the four things?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things aloud.
T:What does his father say? 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yes’ or ‘no’ in the chart. Play the tape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they only listen. The second time,they check “yes” or “no”.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T:Why Peter’s father say no? What are his reasons?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Draw lines to the reasons in the chart. Before play the tape,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reasons given. Then play the tape. If necessary,play it again. Check the answers.
Help students to summarize different ways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Could I...?” Yes,you can / I guess so / Oh, yeah / Sure. No, you can’t. ... / Sorry, but ...
Step 11 Pair work
T:Now look at activity 2c. Work in pairs. Student A is Peter who asks if he can do things. Student B is Peter’s father who says “yes” or “no”. If you say “no”,give a reason.
First get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Then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Step 12 Group work
T:Imagine we’ll have a self-study class this afternoon. You would like to do many different things. How will you ask your teacher for permission? Please do it in groups of four. One will be the teacher,and the others will be the students,make conversation like this:
S:Could I please listen to music?
T:No you can’t.
S:Could I please go to play basketball?
T:Sorry,you have to stay in class.
S:Could I please draw pictures?
T:Yes,you can.
After that,get several groups to demonstrat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13 Homework
1. Suppose you are having a party,and you need more drinks and snacks. But you can’t leave the house. Ask your classmates for help. Write a dialogue between you and your classmate with “Could I please ...?”and “Could you please ...?”
2. Understand,read an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2d.
课堂作业
1. ---Could you please s the floor?
---Yes,sure.
2. ---Could you please do the d ?
---Sorry,I can’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3. 我每天早上都整理床铺。
I ________ the ________ every morning.
4. 我父母让我晚上不要在外面呆得太晚。
My parents asked me not to ________ ________ late at night.
5. Could I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作肯定回答)
________,you ________.
参考答案:1. sweep 2. dishes 3. make, bed 4. stay out 5. Yes,can.
教学反思
多媒体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声、图、文并茂,使声音、图像、文字的呈现更自然。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常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堂课中应注意让发音较标准的同学多朗读,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先回答问题,让善于观察的同学多纠正错误,让反应慢的同学多回答低难度问题。尽量使每个同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巧。
3. 复习、运用过去进行时。
二、过程与方法
训练法,熟能生巧法,通过练习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灾害面前要更团结,更友善,更懂得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复习、运用过去进行时。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巧。
2. when和while的区别。
教法导航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导航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Revision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at they were doing last night in groups of four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3 Present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ink about what has happened.
Step 4 Reading
3a,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before the heavy rain started?
2. What was the neighborhood like after the storm?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3b,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sage.
1. When the news on TV was reported,strong winds _____________ outside.
2. While Ben’s mom was making sure the radio was working,his dad _____________.
3. Ben 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the heavy rain finally started.
4. When Ben _______________at 3:00 a.m.,the wind _________________.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Step 5 Speaking
3c,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a partner.
“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What other can bring people closer together? How can we help each other in times of difficulty?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Step 6 Language points
1. With no light outside,it felt like midnight.
此句中介词with表示一种伴随状况,同时还包含着某种因果关系,表示“因某种状况的存在而导致…”,因此可翻译成“由于;因为”等。
e.g. I can’t work with all that noise going on.
由于那噪音响着,我无法工作。
2. Ben’s dad… while his mom was making sure the flashlights and radio were working.
1) 此句中的连词while的意思是“当…的时候;和…同时”,while还可以表示“而;然而;但”之意,用来说明和强调两种事情或情形不同。
e.g. Tom is active and outgoing while his sister Rosa is shy and quiet.
汤姆活跃外向,而他的妹妹罗莎却害羞腼腆。
2) make sure“确认,查明,核实;确保;设法保证”,其后可接句子,或接介词of及宾语,用来引入需要确认的内容。
e.g. Make sure you turn off the TV before you leave the house.
在你离开屋子前确认关闭了电视。
3) 此句中的work表示机器,器官等“运作,运转”,这是动词work的一种基本用法。
3. It was hard to have fun with a serious storm happening outside.
It is adj.+ to do sth. 做…怎么样。
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对某人来说做…怎么样。
e.g.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对我们来说学英语很重要。
活学活用:
1) 在街上踢球很危险。 It is _______________ soccer on the street.
2) 每天早上读书对你来说很有必要。It is ________ for you _______ in the morning.
3) 对他来说完成作业很容易 It is ____ for him __________________.
Step 7 Grammar Focus
Read and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and try to conclude the grammar in the sentences.
1. What were you doing at eight last night? I was taking a shower.
2. What was she doing at the time of the rainstorm? She was doing her homework.
3.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He was reading in the library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4. What was Ben doing when it began to rain heavily?
When it began to rain,Ben was helping his mom make dinner.
5. What was Jenny doing while Linda was sleeping?
While Linda was sleeping,Jenny was helping Mary with her homework.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opinions.
过去进行时
1. 基本概念:过去进行时表示在过去某一时刻或一段时间内正在进行的动作。这一特定的过去时间除有上下文暗示以外,一般用时间状语来表示。
2. 结构:was / were ( not ) + 动词-ing
3. 一般过去时与过去进行时用法的比较:一般过去时表示在过去某个时间发生过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而过去进行时则表示在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
e.g. 1) David wrote a letter to his friend last night.
大卫昨晚给他的朋友写了封信。(信写完了。)
2) David was writing a letter to his friend last night.
大卫昨晚一直在给他的朋友写信。(信不一定写完。)
Step 8 Practice
4a, Look at the table and write sentences with both while and w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sentences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ile and when.
4b,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was,were,when or while. After several minutes,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Step 9 Pair work
4c,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ese times last Sunday? Fill in the chart. Then ask your partner. Then ask some pair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Step 10 Homework
After class,please make some dialogues with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4c.
课堂作业
I.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下列英语句子,每空格一词。
1. 昨天下午五点钟你哥哥在做什么?
What ________ your brother ________ at five yesterday afternoon?
2. 昨天我回到家时,我妈妈在洗衣服。
My mother _____ ________ clothes ________ I ________ home yesterday.
3. 你做作业时,你妹妹在干什么?
What _______ your sister _______ _______ you _______ _______ your homework?
II. 翻译短语
1. 感觉像 2. 首先,起初 3. 入睡 4. 减弱 5. 确定 6. 醒来 7. 一团糟
8. 打扫 9. 互相帮助 10. 在困难的时候
参考答案:I. 1. was,doing 2. was washing when got 3. was doing when were doing
II. 1. feel like 2. at first 3. fall asleep 4. die down 5. make sure 6. wake up 7. in a mess 8. clean up 9. help each other 10. in times of difficulty
教学反思
让学生根据例句自己总结语法规则,他们兴趣高,能积极动手查阅资料,主动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效果好。
暂时不能提供完整的1000字范文,但是可以提供一个主题范文的开头作为参考:
Lesson 1: My Summer Vacation
教学目标:
学习并运用词汇:vacation, trip, relaxing, exciting, explore等。
学习并运用句型结构:I had a great/good/terrible summer vacation. I went on a trip to… We visited… It was relaxing/exciting/tiring/fun.
学习并运用过去时态。
学习并运用描写性形容词。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过去时态。
学习并运用描写性形容词。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过去时态句型描述自己的暑假经历。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 Greetings and review.
2.Ask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own summer vacation experiences in pairs.
Step 2: Pre-reading
1. Introduce new vocabulary: vacation, trip, relaxing, exciting, explore.
2. Use the new words in sentences.
3. Ask students what they think students do during summer vacation.
Step 3: While-reading
1. Pre-viewing: Show a picture of a beach vacation.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the article will be about.
2. Read the article "My Summer Vacation" silently. (30秒)
3.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 Where did the writer go on summer vacation?
b. What did the writer do there?
c. How was the weather?
d.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vacation?
Step 4: Post-reading
1. Class discussion. Ask students if they can relate to the writer's experience. Did they have a similar or different vacation?
2. Writing: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about their summer vacation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 had a great/good/terrible summer vacation. I went on a trip to… We visited… It was relaxing/exciting/tiring/fun.
3. Pair work: Ask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paragraphs with a partner and ask questions to each other about their vacations.
4. Group sharing: Ask som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paragraph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5: Homework
1. Write a letter to a friend in English, sharing your summer vacation experiences.
2. Prepare a short oral presentation about your summer vacation for the next class.
以上是一个主题范文的教案开头部分,希望对你有帮助。
【英语课教案】主题:旅游
教案编写人:XXX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与旅游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2.学会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经历和计划。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有关旅游的文章。
教学重点:
1.掌握旅游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2.能够用英语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和计划。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型来进行旅游相关的讨论和表达。
2.能够写出有关旅游的文章。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多媒体设备。
3.学生练习册。
4.学生教材。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 Greet students and ask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
T: Good morning, class. How was your last vacation?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2. Have 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the students' last vacation.
T: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nd share one interesting thing you did during the last vacation.
Step 2: Introduce new vocabulary and phrases
1. Introduce new vocabulary and phrases related to tourism, such as attractions, sightseeing,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etc.
2. Present the vocabulary and phrases using pictures and examples.
Step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1. Play a listening passage about a tourist's experience in a famous city.
2.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3. Have a class discussion about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and share their opinions.
Step 4: Read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1.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article about a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2.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nd answer the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3. Have a class discussion about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and share their opinions.
4.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about their dream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why they want to go there.
Step 5: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ask them to prepare a short presentation about their dream vacation.
2. Have each group present their dream vacation and give feedback to each other.
Step 6: Review and homework
1. Review the vocabulary and phrases learned in this class.
2. Assign homework: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 including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activities they did, and their overall experience.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成功表达了与旅游有关的内容。但是,有些学生在听力环节表现较差,需要加强听力训练。下次可以加入更多的听力练习,并且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小组合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 .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2 .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很多道理。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的命运,我自己掌握,我一定会通过自己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3 .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遍了每一个角落,春天装着满袋的音乐种子来到人间。她把种子撒向林间,林间飞着百灵鸟动听的欢歌;她把种子撒向溪流,溪流荡着青蛙呱呱的鸣唱;她把种子撒向草地,草地飘着蟋蟀轻盈的歌唱。
4 . Theypaidfamousartiststopaintpicturesofthemselves,theirhousesandotherpossessions,aswellastheiractivitiesandachievements
5 . 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人类本身,而对宗教的注意力减少了
6 . convincesbofsth使某人确信/明白某事
7 . consideritadj/n+todosth
8 .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9 .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别人怎么看你,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好多时候,你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那样做只会让你徒增压力。
10 . 人们憎恨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Title: A Trip to the Great Wall
Subject: English Lesson Plan for 8th Grade, Second Semester
Objective: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tenses to describe a personal experience.
Materials:
- Textbook: 8th Grade English, Unit 6: Travel
- Whiteboard and markers
- Pictures or video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 Handouts: Vocabulary list, fill-in-the-blank exercise, and writing prompts
Warm-up (10 minutes):
1. Activate prior knowledge by asking students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2. Show pictures/videos of the Great Wall and ask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impressions.
Vocabulary Review (15 minutes):
1. Give each student the vocabulary list handout.
2. Review the vocabulary words related to travel, such as "sightseeing," "adventure," "memorable," "journey," etc.
3. Engage students in a game of "Charades" or "Pictionary" to practice the vocabulary words.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20 minutes):
1. Read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loud.
2. Ask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3. Play 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 where students listen to a description of someone's trip to the Great Wall and answer questions.
Grammar Focus (15 minutes):
1. Introduc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tenses using examples related to the Great Wall trip.
2. Provide handouts with fill-in-the-blank exercises for each tense.
3. Allow students to work individually or in pairs to complete the exercises.
Writing Activity (30 minutes):
1. Distribute writing prompts to each student. Examples:
- Describe your dream journey to the Great Wall.
- Write about the most memorable trip you've ever had.
- Imagine you've traveled to the Great Wall. Write a postcard to a friend, describing your experience.
2. Allow students sufficient time to brainstorm and write their compositions.
3. Encourage students to use th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tenses learned in the grammar focus.
Sharing and Feedback (10 minutes):
1. Optional: Select a few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compositions with the class.
2. Provide feedback, focusing on grammar accuracy, vocabulary usage, and overall coherence.
3. Allow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or seek clarification.
Conclusion:
Review the main points covered in the lesson, emphasizing the use of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tenses to describe personal experiences. Assign any homework related to the topic if applicable.
Note: The lesson plan above is a general outline and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teaching needs and time constraints. The duration mentioned for each activity is approximate and may vary based on the class dynamics.
今天我进行了本单元最重要的环节---Reading部分的教学。这节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难度也较大,现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总体设计,先让学生整体浏览全文,找出生单词,并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然后适时的讲解单词,让学生对文章不恐惧。带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信心百倍的去听录音,趁着学生们意尤未尽,解决刚才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注意停顿等,并试着理解文章。在两次听录音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提问,以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生单词的发音,本Reading的容量较大,需要两到三课时完成,所以这节课只能粗略的讲解,重点让学生熟悉单词,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这节课基本贯穿了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素质。让全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使用交际英语的能力。
这节课学生基本上都动起来了,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刚开始学生对出现太多的生单词有难以接受的心态。所以造成了一点点的手忙脚乱,后来才适应。教师应该及早点拨。还有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够好,自主学习时间太少,有待在下面的课堂教学中提高。
一、试题特点
1、本次测试考题紧扣本半学期来所学的重点,每一个语言点都力争有考到,但又不重复。试题分客观性试题,包含听力测试、单项选择、情景交际、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主观性试题包含短文填空、词汇知识、句型转换、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看图写话及写作六大部分。均来自平时经常强调的语言点上。重点突出,讲究细节,要求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二、试卷简析
1、听力,选择题,词汇部分,阅读题答题效果较好。
2、失分多的题目是情景交际,综合填空,看图写话,书面表达和完型填空,这些题都以书写为主,说明学生平时对单词和课文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三、教学过程及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教学因素:仁爱版八年级英语内容丰富,每个话题对话、短文篇幅多且长,知识点繁杂,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加之本校课程安排特点,每个话题平均只安排六节正课,要求在允许的时间内完成课本内容教学及所有练习包括单元卷的讲评任务。因此,课堂时间仓促,学生缺乏重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种种因素大大增加了教与学的困难。繁重的背诵任务及作业几乎让学生应接不暇,中下水平的学生大部分较难完成学习任务。2。学生因素:这也是关键原因。本试卷学生失分情况反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认真背单词和课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依赖性较强,对所学知识点不懂得基本不发问,老师有讲我就听,学习很被动。学习缺乏自觉性和钻研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厌学,这也是导致成绩差的原因。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对策
1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强化平时学生对单词,词组和课文的掌握,每日一测,测试上节课所学的单词,词组和重点句子。
2重视日常作业的批改和订正及错误的归因。
3加强对成绩落后学生的上课听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监督。
4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这两大项,是所有英语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两大部分,是一种综合考查,一半学生靠猜得了一些分。不仅能看,还要看得懂,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老师,要在教法上多注意,讲课文时让学生先阅读,后讲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5坚持听力与写作训练,每个话题至少进行一次听力和写作训练,对听力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6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设计随堂练习,课前坚持复习所学知识,可通过练习,口语操练,小测等方式进行。
7狠抓基础,过好背诵、默写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新单词和短语。
2. 在不同的情境中正确、熟练地使用表示委婉请求的句型。
3. 培养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感受,模仿,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不仅在家庭中,在生活中的其他情况我们也要积极参加,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在不同的情境中正确、熟练地使用表示委婉请求的句型。
教学难点
培养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教法导航
创设情境,实践演练。
学法导航
通过听说读写,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各项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
1 .
2 . 秋天的风姐姐更是另一番样子,风姐姐无声无息走过去,高粱笑的乐弯了腰,石榴笑的咧开了嘴年年都是好收成,农民伯伯看着一车车的粮食心里乐开了花。风姐姐是一位棒极了的舞蹈家,它一跳舞,落叶便也跟着跳起了美丽的舞蹈。
3 . considersb/sthtobe/as
4 . 欣赏自己,就要把自己描绘成一幅画。你可以让画面上长出绿草红花,你可以叫流水汩汩,你可以让山林幽幽,你可以让阳光温柔地照亮这一方天地。一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由地行走的人,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窘,快乐与自信始终是他行走在滚滚红尘中的形象。
5 .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没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6 . becontemporarywith与…属同时期
7 . everysecondyear
8 . Whenpeoplefirstsawhispaintingstheywereconvincedtheywerelookingthroughaholeinthewallatarealscene
9 . aimtodosth意欲,企图做某事
10 . HowmanyChinesebookscanyousee?Icansee你能看见多少本书?我能看见二十本。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系列10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为了加深学生对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P10讨论3,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家蚕在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还要以蝗虫等为例,并和家蚕等比较,区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3.组织学生开展饲养家蚕或某种昆虫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认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体察生物体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多?”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使昆虫以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多种环境,是昆虫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课前准备:
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课后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或小组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教育工作重点为指导,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工作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
周次教学内容
1概要:生物学什么?
2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3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式4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5国庆放假
6第三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7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8第二节:我国的动物资源
第三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9第十八章第—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第二节:微生物与人类的作用
10第十九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人的生殖和发育
11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2期中考试期中评卷
13第三节:其他生物的生殖
14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第二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15第三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性别和性别的决定
16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17第六节: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18复习
19复习
20期末考试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主要是根据课本和教学安排制定的,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案的制定可以让学生和老师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样,这个学期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一、学情简况
上学期生物的平均成绩在八年级全学科排名靠后,虽然高分还可以,但由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因此班平均被拉下来了。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x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课改”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新成果,并完成好相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试教二年的经验和体会,初步归纳整理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6.积极组织好生物小组活动,能够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提高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六、进度安排
(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终试题一、选择题1、蜻蜓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比完全变态少了一个什么时期(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2、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解决不孕症,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为了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1997年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问世。“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A.都属于有性生殖 B.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C.都属于无性生殖 D.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3、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它的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应是( )A、30对 B、15对 C、15条 D、30条4、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基因数和染色体数一样多C.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D.生物的某一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5、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的( )A.后代易得传染病 B.后代都回得遗传病C.后代存活率很低 D.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6、白化病是一种常见的隐性遗传病, 双亲中一个基因组成的Bb的患病者, 另一个表现正常。那么, 他们的子女发病的可能性是( )A. 25% B. 50 C. 75% D. 全部7、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8、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9、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 )A.人类的皮肤的黑黄白 B.玉米粒的黄白红C.ABO血型 D.生长在遮阴处的小麦杆细穗小10、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沼气等 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12、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B.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1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_______进化来的。( )A.原始藻类B.古代蕨类植物C.古代苔藓植物D.原始生命14、下列不属于生存竞争的是( )A.同一片森林里的树木争夺阳光、水份和营养物质B.食性相同的动物争夺食物C.狼与鹿的捕食与反捕食D.大豆从根瘤菌中获取氮素,根瘤菌从大豆中获取养料15、人工选择所以能培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16、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发现抗菌素的效果越来越差。从达尔文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抗菌素浓度增加使病原体抗药性也增加B.抗菌对病原体逐代选择的结果C.病原体由于接触抗菌素产生了抗药性D.抗菌素引起的病原体的抗药性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17、小张患了感冒,需要用药,以下用药方法正确的是( )A.感冒糖浆很甜,可以多喝点B.用茶服药,可以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C.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凭医生的处方到医院药房拿药D.当感冒病情减轻,就停止服药18、我国早在10世纪,人们就已经采用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浆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A.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 抗体 特异性免疫 C.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D. 抗原 特异性免疫 19、下例实例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例子是( )A.皮肤的屏障作用阻挡细菌进入 B.泪液或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C.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病菌 D.患过天花的人对天花病毒具有不再感染性20、青少年应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下列不属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是( ) A.生活有规律 B.合理膳食 C.合理用药 D.适量烟酒二、填空题21、右图为生产上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中的_______方法,其中①是_____ 22、“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青蛙的发育属于很特殊的一类,它的的发育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发育,试写出青蛙的发育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句话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现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说明生物的__________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4、2005年10月17日,搭乘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神州6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随之返回的还有不少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受到太空射线的照射,使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培养出新作物品种,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这个过程属于生物进化中的________________。25、很多野生动物本身就携带 体,如青蛙、蛇、穿山甲携带钩虫、旋毛虫等;鸟、鼠、兔、刺猬、蝙蝠等可能有病毒潜伏。26、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供实验的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十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请回答:实验中,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的现象属于 免疫;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27、从生物进化的历程来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_________到_________,由_________到__________,由_________到__________。28、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_____________,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易行的手段。29、亲代的性状通过___________传给子代。30、2007年1月15日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发现2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对于禽流感病人采用集中收治、隔离治疗的方法符合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___________环节。31、下表为某家庭成员特征调查表,根据表格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性状类型 父亲性状 母亲性状 女儿性状眼睑特征 双眼皮 双眼皮单眼皮耳垂特征有耳垂 无耳垂 无耳垂舌头特征 能卷舌(Aa) 能卷舌(Aa) 能卷舌 ①父母均为双眼皮,而女儿为单眼皮,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父亲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女儿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此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出现双眼皮的几率为____________。②父亲有耳垂,母亲无耳垂,女儿无耳垂。可知父亲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女儿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③已知能卷舌相对于不卷舌为显性,父母都是能卷舌,女儿也能卷舌,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若此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出现能卷舌的几率为____________。32、验证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室常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学生在实验时配制如下的不同浓度梯度的酒精:1%、3%、5%、8%、10%、15%、20%等。在15℃左右的室温中经过大量的实验,并在实验中选择10秒内水蚤跳动范围在30~36次之间的成年水蚤为材料,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以下平均数值。现将在不同酒精浓度梯度下的水蚤在10秒内的心脏跳动次数列表如下:酒精浓度清水1%3%5%8%10%15%20%10秒内心脏跳动次数33302824222118死亡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将以上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 (2)上述图表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___________的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3)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而导致_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就很容易得出,酒精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所以会减缓心脏的跳动。33、艾滋病是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一种疾病,在2002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6.7%,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100万人。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专家估计到2010年时,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2005年12月1日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 强调了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恪尽职守、履行承诺。(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对待艾滋病人?谈谈你的看法。 (3)如今因吸食毒品而感染上艾滋病的人不计其数,每年的6月2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禁毒日请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倡导人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5.C B D C D 6~10.A C D D B 11~15.C A B D B 16~20.D C D D D二、21.嫁接、接穗 22.变态、受精卵→蝌蚪→青蛙 23.遗传、变异 24.变异、人工选择 25.病原 26.特异性、对照 27.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28.计划免疫 29.精子或卵细胞30.控制传染病 31.(1)变异、Aa、Aa、aa、75%(2)Aa、aa、aa (3)遗传、75%32.(1)略 (2)酒精 逐渐减少 (2)死亡 麻醉33、(1)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2)略 (3)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节:1原始大气的成分。2原始大气成分的特点。3米勒实验过程。4。1965年,1981年。第二节:1化石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2岩层与化石关系3同源器官的定义。4分子生物学证据。第三节:1生物进化总体趋势。2生物进化树。3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原始种子植物。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无脊椎动物——古代脊椎动物。第四节: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人工选择。总结: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转变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然后再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形成独立的体系,,最终演变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能够自我繁殖的原始生命。现代的各种生物都是原始生命通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 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 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 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 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 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 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 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难点:
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
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
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六)转基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指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具体来说,是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甲种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入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让引入的基因在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并正确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物品种。(彩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等内因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4.特点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不定向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
5.意义
(1)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2)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易发生红细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二、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比较
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聚焦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
3.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学情分析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复习,争取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通过会考,让更多的的学生能在会考中达到A标准或取得满分。
四、教学措施
1、熟透教材,精心备课,按照洋思教学模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2、根据各章节教学进度适时安排练习或单元测验,并认真批改,着重解决普遍性问题。
3、尽量多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尽量多的关注学困生的问题。
五、进度安排
(略)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