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抓住一个“慌”字教司马光优秀范文

时间:2022-01-10 教师范文 吉字幼儿教案

作者:姚敏美转贴自:经贸教育新干线点击数:165

抓住一个“慌”字教《司马光》

姚敏美

经贸教育新干线

苏教版第22课《司马光》,课文写的是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取得了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

一、“慌”中见险情

课文一开始就交代“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盛满了水”,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那么别的小朋友们都怎样了?学生们一个个也都紧张起来,异口同声地回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接着我又问:别的小朋友为什么都慌了?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们已经明白:险情发生了。

二、“慌”中树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学生回答: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还有的……至此,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了“慌”字的意思。之后,我又让学生边看图边细读课文的第5小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大声回答:司马光没有慌,紧接我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他想出了什么办法?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沉着善于动脑的形象,就显现了。

三、“慌”中悟中心。

在学生们已经大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头砸缸的办法,那时候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是不是这样呢?这时,学生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跑去找大人来不及了;有的说,把水倒出来可以救人;有的说:缸大,他们力气小,水倒不掉。至此,同学们明白了,此时最好的办法,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同时也进一步知道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是个勇敢、聪明的孩子,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jk251.coM小编推荐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精选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0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

师:“慌”是什么意思?

生1:紧张。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com】

生2:害怕。

师: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紧张害怕?

生1: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他们可能会喊些什么?

生1:救命啊!救命啊!

生2:快来人哪!有人掉进大水缸里啦!

师:你能读出他们的紧张害怕来吗?

生1:读,(语速太慢)

师:一点都不紧张不害怕嘛。

生2:读。(很到位)

师:没错,这就是慌的样子。

再点名读

齐读。

……

生1: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你这块石头不够大,砸不破水缸。

生1:读。

师:换了块大石头,但没有用力砸。

生1:读。

师:对了,这才是课文中写到的司马光。谁再来试试?

点名读,齐读。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com】

转载//csyg.com/xdjy/blogg/user1/ygyyp/archives//3154.htm

对怀素写字中一个句子的商榷优秀范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课文《怀素写字》,是该版本教材有意识地编排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写字的一篇阅读课文,对激发学生掌握习字方法,苦练语文基本功有着积极意义。文中写道:他(怀素)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参中指出,本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出怀素写字的情形,还需边读边想,使脑子中浮现出怀素认真写字的形象。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则发现怀素练字的方法,仅仅适用于课后的描红类练习,而不适合学生在田字格、方格乃至脱格练习。

首先,学生的起步写字训练一般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让学生对生字进行识记,即认清字形,记住笔顺,再一笔一画地照着样子进行描红;二是在学生对汉字字形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汉字的笔画有了充分识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田字格或方格中进行书写。其次,我们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学生写字训练应该是建立在整体部分整体这一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将整个汉字做为一个符号或由几个部件构成的符号储存于记忆中,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也就是说学生脱离描红后的书写应该是在认清字形,记住笔顺这一前提下,按汉字部件的组成,一笔一画默写的过程,而不是一笔一画照着写这一落后的书写形式。

由此可见,《怀素写字》一文中对怀素练字方法的介绍是不够严谨的,或是缺乏科学性的。怀素写字的方法仅适用于学生课后生字的描红练习,而观察文中那幅少年怀素刻苦练字的插图则让我们感到困惑显然,图中的怀素并不是在进行描红练习。由此笔者以为,《怀素写字》一文中的这句话应改为:每次描红时,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或将原句中照着两字删去则显得较为妥当,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导。事实上,学生在课文中接受的信息,在其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在笔者前面例举的写字现象调查中,有学生就坦言,他们看一笔写一笔、一笔一画照着写就是教师指导或课文误导的结果。

编者按:这种方法的确不适合用于学生写字,但怀素写的是毛笔字,这种方法要得。

推敲教后记优秀模板


陈冬云发表

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三点体会:

1、找“推敲”的近义词,积累词语。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积累词语。读了课题,我先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它的近义词。学生先在书上找到了“斟酌”这一个词。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再查字典、词典,学生找到了“锤炼”、“琢磨”、“思索”等词。接着我让学生再找一找和它意思相近的成语,学生通过交流,又找到了“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等,学生学到这儿非常兴奋,因为他一下子学到了、积累到了这么多词,收获真大呀!当然很开心呢!

2、学“推敲”,用“推敲”。

学习了“推敲”的故事,我让学生也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文中的词语,看看用得是否准确。如:(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这里的“拜访”是否能换成“访问”;(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这里的“即兴”是否能换成“即时”;(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这里的“宁静”能否换成“安静”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字斟句酌,推敲到了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从中受益。

3、养成“推敲”的习惯。

课文讲的是贾岛“推敲”的故事,其实在文坛上,“推敲”的故事不胜枚举,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比比皆是。为此,我让学生搜集、讲讲名人写文章“推敲”的故事或细节或语录,营造浓浓的氛围,使他们内心有“推敲”,要“推敲”。还让学生翻开自己的作文本,和同学一起推敲作文中的词句,看看用词造句是否精当,这样,长期以往下去,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养成“推敲”的好习惯。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推敲)

负荆请罪教后记优秀模板


这是一篇课本剧,我们第一次学习这样的题材!也许这个故事耳熟能详的缘故,也许这篇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在题材上有所不同的缘故,同学们对它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相当浓厚,他们学习课文时对课文中的人物也相当喜欢。了解了课本剧的特点后,学生纷纷要求让他们表演一下,这也正是我的意思,于是我答应他们第二课时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于是,今天的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文的表演展开,内容和层次也就显得简单明了多了!为了更好地演好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也就成了这堂课最关键的一步!我按照人物顺序分别请学生将“韩勃”、“蔺相如”、“廉颇”这三位人物的台词读好!

这里的主要人物肯定是廉颇,如何读好他的话呢?关键是要了解廉颇这个人物!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让我左右为难的棘手问题了:即廉颇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能勇于知错就改的高尚品格该何时理解呢?一般来说,都放在学完课文之后才揭示人物的品性,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这一难点在收尾处也就自然而然水露石出了!

可是,这是一篇课本剧,如果学生不了解廉颇的内心世界,就无法深入体会他的高尚品质,那么怎么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些台词呢?所有这一切应该为表演服务呀!再三思量后,我决定舍弃平时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了解廉颇负荆请罪后面的深层原因,即廉颇能放下老将军的架子与面子,光着身子,背着荆条,以负荆请罪这样有辱体面的方式诚心诚意地向蔺相如认罪,可见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胸怀啊!而这一切为了什么?在这位让人敬重的廉将军心中,一切都是为了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呀!他能这样做,是多么了不起啊!他和蔺相如一样也是深明大意、宽容大度的人啊!——这一点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廉颇也由厌生爱,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朗读台词时,如何处理感情也就快速地迎刃而解了!为了让学生演好角色,背出台词也很重要,我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式,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角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熟读成诵,便于表演时能得心应手一些!可是,由于时间还是比较匆促的原因,学生准备我下台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在表演时台词说得不够流畅,而使表演的效果大打折扣!

今天,有两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交流,学生的反映普遍不错,也给他们提了些意见,由于演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相当高涨。他们以组为单位,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后,演得很热烈,还分别为自己小组内的成员指出不当的地方!今天的教学过程基本能够完成。由于时间的关系,表演的过程中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上台表演的面再拓宽一些,估计会更好!吉宇婷发表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请罪)/oblog/more.asp?name=吉宇婷id=534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断赏析之优秀模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断赏析之一

有一些课令人费解和担忧,请看苏教版小语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片段:

师:司马迁受到了酷刑,为什么还能坚持把《史记》写下去?

生:他牢记了父亲的嘱托。

师: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司马迁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所以他坚持活下来写《史记》。

师:很好!你们说说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生:文天祥的死重于泰山。他热爱祖国,不受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拒不投降,在狱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生:岳飞的死重于泰山。他顽强抗金,保家卫国,最后却被*臣所陷害。

师:你知道岳飞是被谁陷害的吗?

生:是秦桧,他被外国收买陷害岳飞的……

师:还有哪些人重于泰山?

生又说出了李白、杜甫、爱迪生、阿炳、董存瑞、黄继光等。(略)

师:你们说到的名人中,哪一位是残疾人?

生:阿炳。

师:他和司马迁一样都是身残志坚的人,你们还知道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

生又说出了贝多芬、张海迪、桑兰等。(略)

师:你们知道哪些人的死轻如鸿毛吗?

应该说这个教学设计理念是新的,其积极意义也是应该肯定的,尤其是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教师把开发教育资源狭隘地理解为“面向课外”,把学习的重点引向对课外信息的搜集、交流上,以至削弱了课文的学习,枯竭了阅读课的情感之源,流失了文本价值。

在教学内容的落实上,处理好开发教育资源与强化文本学习的关系,这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呢?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有助于文本学习的深化和拓展,而不是对文本学习的折扣和虚化。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要增强文本的张力,扩大文本的延伸作用,促进学生对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自《遵循规律回归本真》

小学教案苏教国标册优秀模板


小学教案苏教国标9册-《金蝉脱壳》教学后记

刚上完《金蝉脱壳》,上课喜欢发言的小严就“哒哒哒”地来到讲台边,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苏老师,我知道这个金蝉是害虫。”我故作惊奇:“是嘛,那它吃什么的呀?”“我听别人说,它专门吃植物的汁液,可坏了!”只见他一脸的忿忿不平:“要是我看到它,准把它踩死!”

见有戏可唱,我连忙转身对同学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候道听途说不一定是对的,你们说是吗?”有个孩子插嘴了:“老师,课文中的‘我’也是听叔叔们说金蝉是怎样脱壳的,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才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的。”一听到这句话,孩子们纷纷点头,我也顺着他们的话说:“是啊,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查证才能确定事情的真实可靠性……”“我知道了,我一定去查资料,亲自验证别人的话!”机灵的小严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抢着说道。“老师,我们帮他一起查!”其他孩子也来劲了,“这几天天很热,我家前面大树上就有蝉,我要去观察观察。”

第二天早上,还没上课,就有好几个学生拿着资料给我看了。有手持《百科全书》的,有拿《昆虫世界》的,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了好多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面对此情此景,我真的很欣慰。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有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养成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志趣,尽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但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假如每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都能这样非常感爱好地查找有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事物,我也就心满足足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昨天上完课的情景。是啊,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我像昨天那样能善于抓住教学契机,适时点拨,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了。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08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