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播放课件重温“美丽的村庄”,引导质疑: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主释疑。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一)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拓展思维——补充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3、质疑问难。
(二)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心情吗?
过渡: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你赞成老师的说法吗?
(三)深入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看课件:洪水毁灭小村庄。
2、学生朗读,质疑。
3、重点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2、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同学。
四、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课前我先学姓名:班级:成员
分工
回答1复习怎样求近似数(请说出怎样想):35675≈(四舍五入到千位)125493≈(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想:求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一样,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20.984≈(保留一位小数)注: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位后面尾数。想:30.984≈(保留两位小数)注: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省略()位后面尾数。想:40.984≈(保留整数)注:保留整数就是省略()位后面尾数。想:一、堂上合作学习1、组内交流课前学习结果。2、请一个组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关注汇报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二、练习:1、填表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9.9560.905104633、猜一猜请同学们猜猜老师的身高。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三、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一)导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同学们也结识了不少的老师,一定有很多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天在将要学习的课文中,我们会结识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生字。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反馈自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
1.找出描写我和同学们态度的语句,读一读,看看他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思路:
变化原因
面面相觑老师讲了一种大家都不知道的动物
↓
饶有兴趣老师又让我们观察动物头骨,又解释它的特征
(传看记笔记画图)
↓
胸有成竹学得很认真
(答卷)
↓
怒火上升考试都不及格,老师说编造的东西是错的
不满的议论
↓
悟出他的希望听老师讲了不及格的原因
从探索中获得知识(重点理解第10自然段)
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想想,以后上课,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变化:学习方法改变了采取新怀疑主义
原因:我们认识到老师这样做的价值,懂得了在质疑中分辩正误,探求真理。
(四)总结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喜欢怀特森这样的老师吗?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哪些启示?
(五)巩固练习
1.指导书写(重点:觑、黠、凯)
2.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成语和学到的新词,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
湖南省沙市书院路一师一附小黄朝霞殷爱华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评李卫东老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教学
广西自治区小学教育研究中心黄亢美
李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努力追求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诱发感悟三者结合的阅读教学过程。他以学生为基点,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找准了教学内容,抓住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仅使学生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事的。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比较深入,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李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段:“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分析、揣摩、演示,终于从中体会到伽利略严谨的思维和这其中包含的理性精神。这也比单纯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来的更加深入。
再比如:李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了“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一句话。比较了“反复”与“许多次”两个词,体会到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严谨的态度和周密的思考,更从中感受到他的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方法是朴素,而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李卫东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一丝不苟。这课书的教学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体现了“感悟式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也保持了他一贯的扎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品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渎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
2.出示斜塔图片:
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
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众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昨天我上了《月亮的心愿》一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要体贴照顾他们。所以我留了一个作业──帮父母做一件事,并把过程记住,第二天要向我汇报。
今天早上,我检查昨晚学生完成的情况,他们一个个举起小手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帮妈妈打扫卫生。”有的说:“我帮奶奶洗碗。”……说时脸上露出了自豪与满足,我一一表扬他们的能干。可是,一位平时受同学欢迎的陈佳南小朋友却一直沉默不语,我想请她说说,她站起来,我发觉今天她的神情有点异样,以往那份自信不见了,眼泪已在眼眶打转,我心里已有数──她没有完成昨晚的作业,但我此时并不想揭穿她,我还是耐心地等待她说下去,因为她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在班上屈指可数,就是编,她也能编出来。果然,她开始说了:“我昨晚帮妈妈洗菜,……”我知道她在撒谎,但我没有批评,而是表扬了她的能干。她笑了笑,脸上露出放松与满意坐下了。
“叮零零”,下课了,我发觉平时总是爱留在教室里的她却第一个冲出教室,我怀着好奇跟了出去,只见她径直跑向放垃圾桶的地方,用她娇小的身子吃力地提着垃圾桶向垃圾箱走去……我看了,欣慰与幸福不由地涌上心头,我成功了!
因为我知道,学生的错误总是美丽的,美在纯真,没有遮掩,美在坦诚,没有世故,美在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实践的契机。为此,当学生展示出他们的错误时,我们千万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