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教案系列]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3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高中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系列]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7、一粒种子慢慢长大,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又慢慢变老,多像人的一生啊,你认为童话中哪些想象特别奇妙?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段历程?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教案系列] 《信》教学设计其一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教案系列] 《信》教学设计其一”。

一、教学设计:

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是课堂的脉络主线,它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来的。本节课刘老师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水平,结合《信客》这节课教学内容特点,制定教学目标,然后锁定教学目标,以问题项目形式设计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

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概括文章每个部分的内容。

2、请用三个词概括老信客的一生,并且谈谈作者为什么先写老信客。

3、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了信客怎样的为人。

4、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四个任务,前一个是后一个问题基础,后一个又是前一个问题发展,整个问题串构成了课堂探究主线,经自主探究、合作学

习、释疑解惑、目标检测等学习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脉络清晰,有板有眼,也较好发生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这也是本次汇报课语文教师共同优点

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合理制定和有效达成,是衡量课堂效果重要指标。本课孙老师制定教学目标为:

1、抓住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2. 了解信客的事迹,体会信客的为人。

3、.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真正原因:

目标设定较为具体、全面、适当、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经45分钟课堂教学活动,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是基本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用模糊数学观点刻画实现率70%。

三、关于教学策略选择

孙老师选择:“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释疑解惑----目标检测-----总结提升”六环节教学策略,突显课改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基本做到有机整合,各环节时间比分配恰当,环节衔接紧凑。特别是检测环节留有充分时间。

四、关于教师表现:

一个教师的性格、兴趣、知识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发展变化, 整节课孙老师较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富有激情,教态落落大方,语言简练、干脆、利索。但调动学生效果并不理想。

五、关于学生表现:

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就没有课堂教学效果,本节课 学生学习精神状态,回答问题自信心、语言流畅性、小组合作意识、默契程度等都欠有较好发挥。也就说学生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

六、关于教学策略有效性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释疑解惑对于这些环节还处于初级理解阶段,时效性不高。

七、亮点:

1、课导入也算精彩

2、注重双基字、词巩固比较好。

3、较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

4、检测环节题设计比较好,时间分配合理。

八、建议改进地方

1、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和新鲜性。

2、学生回答问题,只能说出答案,而不能说出推断理由,偏离文本。

3、学生学习精神需要培养,例如回答问题精神头不足,自信心不强等。

4、关于教学策略实效性不强。例如学生如何展示。小组学习让人看得到、听得着东西少。

5、环节衔接组织语言不到位、也缺少贴切评价语言。

九、关于课堂设计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不设计成颁奖词,而设计墓志铭。

2、一篇文章没有从内容、结构阐明。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模板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①来源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选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块上有一个小球,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时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块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第3秒时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分析:惯性的大小决定于质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物体有质量就一定具有惯性,所以B、D两个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则其惯性大小也不发生变化,所以A选项不正确。答案选择第三个C。

[练习精选]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B.物体越重,惯性越大

C.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D.行驶的车辆中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

C.铁饼被运动抛出后继续前进,这是因为铁饼具有惯性的缘故

D.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举起来,在月球上则很容易,所以物体在月球上的惯性小。

3.计算:

一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受到的合外力零,则10秒后物体速度是多少

[教案系列] 《长城》教学设计(一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案系列] 《长城》教学设计(一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我们聆听一首歌曲,大家猜一下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时候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看课件展示.讲解课件.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

师:下面这组节奏我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你能读出来吗?

②难点节奏型:4/4 xx xx xx xx︱x.x x.x︱

3、视唱歌谱:

(1)找找、唱唱旋律。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i.6 5 -︱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2 1 2 1 2︱5. 3 2 -︱3 1 2 3 5 3 5 6︱i.6 i.3︱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4)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长城外面是故乡”“xxx苦难当”这两句。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5)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教师示范电子琴弹奏.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全班唱,男女唱,小组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课下寻找.网上查询.

六、教师小结:

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祖国繁荣富强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672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