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教案系列] 《信》教学设计其一”。
一、教学设计:
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是课堂的脉络主线,它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来的。本节课刘老师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水平,结合《信客》这节课教学内容特点,制定教学目标,然后锁定教学目标,以问题项目形式设计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
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概括文章每个部分的内容。
2、请用三个词概括老信客的一生,并且谈谈作者为什么先写老信客。
3、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了信客怎样的为人。
4、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四个任务,前一个是后一个问题基础,后一个又是前一个问题发展,整个问题串构成了课堂探究主线,经自主探究、合作学
习、释疑解惑、目标检测等学习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脉络清晰,有板有眼,也较好发生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这也是本次汇报课语文教师共同优点
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合理制定和有效达成,是衡量课堂效果重要指标。本课孙老师制定教学目标为:
1、抓住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2. 了解信客的事迹,体会信客的为人。
3、.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真正原因:
目标设定较为具体、全面、适当、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经45分钟课堂教学活动,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是基本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用模糊数学观点刻画实现率70%。
三、关于教学策略选择
孙老师选择:“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释疑解惑----目标检测-----总结提升”六环节教学策略,突显课改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基本做到有机整合,各环节时间比分配恰当,环节衔接紧凑。特别是检测环节留有充分时间。
四、关于教师表现:
一个教师的性格、兴趣、知识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发展变化, 整节课孙老师较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富有激情,教态落落大方,语言简练、干脆、利索。但调动学生效果并不理想。
五、关于学生表现:
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就没有课堂教学效果,本节课 学生学习精神状态,回答问题自信心、语言流畅性、小组合作意识、默契程度等都欠有较好发挥。也就说学生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
六、关于教学策略有效性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释疑解惑对于这些环节还处于初级理解阶段,时效性不高。
七、亮点:
1、课导入也算精彩
2、注重双基字、词巩固比较好。
3、较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
4、检测环节题设计比较好,时间分配合理。
八、建议改进地方
1、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和新鲜性。
2、学生回答问题,只能说出答案,而不能说出推断理由,偏离文本。
3、学生学习精神需要培养,例如回答问题精神头不足,自信心不强等。
4、关于教学策略实效性不强。例如学生如何展示。小组学习让人看得到、听得着东西少。
5、环节衔接组织语言不到位、也缺少贴切评价语言。
九、关于课堂设计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不设计成颁奖词,而设计墓志铭。
2、一篇文章没有从内容、结构阐明。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①来源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选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块上有一个小球,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时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块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第3秒时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分析:惯性的大小决定于质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物体有质量就一定具有惯性,所以B、D两个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则其惯性大小也不发生变化,所以A选项不正确。答案选择第三个C。
[练习精选]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B.物体越重,惯性越大
C.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D.行驶的车辆中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
C.铁饼被运动抛出后继续前进,这是因为铁饼具有惯性的缘故
D.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举起来,在月球上则很容易,所以物体在月球上的惯性小。
3.计算:
一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受到的合外力零,则10秒后物体速度是多少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案系列] 《长城》教学设计(一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我们聆听一首歌曲,大家猜一下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时候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看课件展示.讲解课件.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
师:下面这组节奏我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你能读出来吗?
②难点节奏型:4/4 xx xx xx xx︱x.x x.x︱
3、视唱歌谱:
(1)找找、唱唱旋律。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i.6 5 -︱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2 1 2 1 2︱5. 3 2 -︱3 1 2 3 5 3 5 6︱i.6 i.3︱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4)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长城外面是故乡”“xxx苦难当”这两句。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5)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教师示范电子琴弹奏.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全班唱,男女唱,小组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课下寻找.网上查询.
六、教师小结:
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祖国繁荣富强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