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

时间:2022-01-13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创卫幼儿教案

志贺直哉

教学目标

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

2.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导入

作者简介

三、感知——研读

1.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讨论并归纳:

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讨论并归纳: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5.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m.JK251.com扩展阅读

定理与证明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

∴∠1=∠AOB,同理∠2=∠BOC,

∴∠1+∠2=(∠AOB+∠BOC)=∠AOC=90°,∴OE⊥OF(垂直定义).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不言代价与回报


难点: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一、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一)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总结: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是假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不能凭一时冲动盲目做出决定。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

(二)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

1、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三)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我的承担我无悔

(一)第四个活动:“小青的烦恼”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注意:对承担责任的深化。对于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也应该对此负责。这是学生认识的难点。

(二)相关链接

(三)第五个活动:“弗兰克的故事”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的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注意:问题有一定难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责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给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55576162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10+x)=(10+10+x+8)

∴x=8,(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A.21B.22C.23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14.2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练习1练习2

中位数

我们与数学同行


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

【设计背景】

“我们与数学同行”相当于苏科版教材的绪言,包括《生活数学》与《活动思考》两节,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粗略感受本套教材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感受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第1节“生活数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了解我国科学家在数学上的成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另外,本章作为整套教材的绪言,只是让学生对本套教材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个粗略的了解,不要求在具体解决问题上有过高要求。

【课标要求】

1.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数学上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介绍章头语、章头图

1、介绍华罗庚教授的生平和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

下载完整版:我们与数学同行(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没有迅雷请先下载安装)

上一篇:生活数学

下一篇:《1.2活动思考》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掌握燃烧,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发现

教学难点:将燃烧现象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谈如何利用有利的,防止发生不利的燃烧。

仪器:蒸发皿两只,铁架台(带铁圈),火柴,烧杯,铜片,蜡烛,制氧气装置。

药品:酒精、红磷、白磷、石灰石、水。

教学过程:

复习:比较mg、c、s、p、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共同点。

板书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为了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烧的火柴。

发现:可燃物才能燃烧。

学生实验:连毛巾也烧不着的火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老师演示:白磷燃烧实验(与学生实验同时进行)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学生活动:总结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解释上述烧杯中白磷,铜片上红磷和石灰石不能燃烧的原因,

提问:能否创造条件让它们燃烧:再将铜片放在铁圈上继续加热,发现红磷能燃烧,

石头不能,往水中通入氧气,发现白磷能燃烧

板书:1、着火点2、燃烧条件

过渡: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时就会燃烧,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一种物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另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方。

发现: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肉眼看不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能看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些碳元素由于氧气不足,还转化成为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页,了解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谈谈冬天室内放燃烧的木炭的火盆,应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课本p89页问题,回答。复习巩固着火点、燃烧条件等概念。

板书设计:§4、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着火点:使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要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c+o2(充足)===co2c+o2(不充足)===co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本章主要内容:1、让同学们学会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及数据的表示方法。感受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发现不确定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并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查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例如:如果把你想知道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个电视节目便可用下列方法去了解。①调查的问题是:最喜欢哪个电视节目。②调查对象:班级52位同学。③调查方法:民意调查。④展开调查:每们同学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写在纸上交到主持人手中。⑤记录结果。用统计表将结果统计出来。节目种类新闻动画片电视剧其它频数5231014频率0.0970.4420.1920.269⑥得出结论:动画片最受欢迎。二、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1)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2)实地调查: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统计数据;(3)媒体查询: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都是媒体。三、数据的表示方法:(1)用统计表直接表示文字信息。(2)用统计图直观表示文字信息。要学会根据题意选择不同的统计图。①表示单个对象或单个因素的绝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表示单个对象或单个因素的变化情况较适合于折线统计图。②表示多个对象或多因素的绝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条形统计图。例: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第21届世界大学运动会获得的奖牌情况。国家金牌银牌铜牌中国542524美国211313俄罗斯141920日本141425③表示多个对象或多因素的相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扇形统图(画扇形统计图时要注意各部分的量所表示的百分数之和否是1,同时也要注意也量之间不能相容性。)例1:下列表格的调查结果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吗?若可以,画出扇形统计图;若不行说明理由网上购物60.5%网上学校54.7%网上通讯52..4%网上炒股50.9%网上游戏服务38%答:不可以。不仅因为各百分数之和大于1而且各事物之间具有相容性。例2:某班40人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表各分数段(包括各两个端点的分)60—7070——8080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人数5102513要将以上数据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就要注意到80分以上的人数包括90分以上的这部分人数。所以需先将80分到90分这部分人数求出来后才能可画统计图。由表中数据可知80分以上到90分这部分的人数为12人四、概念的理解频数:考察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考察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确定事件:事件在实验中是否发生是我们能够预先确定的,就称这事件为确定事件。否则就称为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不太可能事件: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件。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可能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五、规律方法指导1、用数据说话习惯在现实世界中,有不少问题(如推荐候选人的问题)是不能靠套用公式、结论的办法解决的,需要在观察和积累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才能给出答案。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往往采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直观明了地表示数据。3、比较的思想方法三种统计图各有特色,反映的侧重点各不同,要在认真比较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从而在应用时适当选择。4、分类的思想在研究事件发生的各种情况时体现分类的思想,将所有事件分成三类:必然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又将可能发生的按可能性大继续分类,在掌握应区分数学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六、本章知识结构图

WIN的桌面与窗口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初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WIN的桌面与窗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认识窗口的组成

2、掌握菜单的概念

教学重点:窗口的组成与菜单的使用

教学难点:菜单

课型:新课

教学内容:

一、窗口

在WIN98环境下处理任务时,一般都要打开一个个窗口。窗口是一个可以在屏幕上打开和关闭的长方形区域,通过这个区域我们可以与计算机进行‘对话’、‘交流’

1、打开窗口

用鼠标双击选中的图标,就可以打开它的窗口。

如:我的电脑

2、认识窗口

如图P40图2-25

标题栏-显示应用程序或文件的名称(包括最小、大化按钮和关闭按钮)

菜单栏-显示该窗口可用的功能选择项目(应用程序不同而不同)

工具栏-集中了菜单中一些最常用的命令

窗口区-显示窗口中的内容

状态栏-显示相关的信息

3、改变窗口的大小

⑴利用角框调整窗口大小

将鼠标批针移到窗口的右上角(或其他三个角),鼠标指针出现双向箭头,按住鼠标不放移动,将窗口拉至适当的大小。图2-26

⑵利用边框调整窗口大小

将鼠标指针移到窗口的上边框(或下边框),鼠标指针出现双向箭头,按住鼠标不放移动,拉至适当的大小。

4、移动窗口

将鼠标指针移到窗口的标题栏,按住鼠标,把窗口拖到所需的地方松开即可。

只能在非最大化时才能移动。

二、菜单

由许多菜单选项组成。

1、‘开始’菜单

图2-27

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菜单。菜单中每一个选项都有相应的功能。

程序-用于查看应用程序清单和启动应用程序。

收藏夹-用于保存经常要访问的Web站点、文件或文件夹。

文档-用于快速打开最近使用过的文档。

设置-用于修改桌面或系统参数设置。

帮助-用于获得问题的帮助。

运行-输入可执行文件的文件名,启动某个程序。

注销-用于注销当前用户,以其他用户名登录。

关闭系统-用于退出系统或重新启动系统等。

有些选项有向右的黑色小三角形,表示这些菜单选项还有下一级菜单(级联菜单),级联菜单中如果还有黑色小三角箭头,表示下面还有级联菜单。图2-28

2、下拉菜单

图2-29

在打开的窗口中单击‘文件’,弹出的菜单叫下拉菜单,菜单中列出了所有相关的命令选项。

3、快捷菜单

选取一个或多个对象后,单击鼠标右键弹出的菜单,称为快捷菜单。不同的应用程序,选取不同的对象,所弹出的快捷菜单有所不同。

例:⑴桌面空白处,弹出的菜单如2-30,在此菜单中选‘属性’,弹出的菜单如2-31

⑵进入‘我的电脑’,选中‘打印机’弹出的快捷菜单如2-32。(菜单中包含打印机的常用操作命令)

⑶在‘我的电脑’,进入‘D盘’,选取一个文件夹,弹出的快捷菜单如2-33。(该菜单中包含了对文件或文件夹的常用操作命令)

教学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WIN98桌面与窗口,这是我们进入计算机世界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了窗口,学会了菜单的使用,我们才有可能在计算机海洋里自由冲浪。好,今天就讲到这,下课。

教学反馈:

作业:P51练习2、3、4

体育教案-篮球与技巧


篮球与技巧

技巧:挺身跳;任选教材:篮球⑴熟悉球性,⑵站力姿势和移动。

1、75%的学生能掌握挺身跳的动作与时机;

2、学生知道篮球的各种熟悉球性练习和球类运动的移动;

3、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主动地配合,努力学习;

4、通过对动作自测自评或互评、互相帮助与保护,培养学生自锻能力、团结互助精神及科学安全锻炼的意识;

5、挺身跳:10—15次;篮球:6—8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时间

学生活动

练习次数

一、常规

二、准备活动

一、1、教师提前到场,准备好场地器材。

2、接受体育委员报告,向学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要求,安排见习生。

二、1、球操:教师领操并口令指挥,领操位置好,动作优美,口令准确响亮。

①上肢运动;②体侧运动;

③体转运动;④腹背运动;

⑤跳跃运动。

2、游戏:教师提示内容并参与活动。

7

8

一、1、学生将器材拿至场地。

2、体育委员整队,检查汇报人数。队行:二列横队

○○○○○

○○○○○

★△

3、师生问好,认真听讲,明确要求。

二、1、成四列横队体操队行,听口令跟教师做球操。要求:动作协调有节奏。

2、自组小组开展活动,气氛活跃。

1

2

一、技巧—挺身跳

一、1、教师讲解挺身跳的动作要领并示范:预备姿势—屈膝半蹲,脚尖点地,两臂后摆;跳起过程—两臂上摆,脚尖用力蹬地,展体挺身,摆至最高点,空中略有停顿;落地—屈膝缓冲,两臂控制平衡。

2、向上跳接近最高点时转体。

8

一、1、学生围成圆,认真看教师讲解和示范。

3

4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时间

学生活动

练习次数

3、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巡回指导与帮助。

10

2、学生分四组按要求进行练习,动作舒展、姿势优美。队行如下:

○→→↑↑←←

○→→↓↓←←

3

4

二、篮球

二、1、熟悉球性练习:教师领做,动作熟练,站位好,口令指挥。

①双手竖直上下抛接球;

②单手投接球;

③抛球双手体后击掌;

④水平指拨球。

2、站立姿势和移动,要领:自然站立,屈膝,身体前倾,沉肩含胸,两臂张开。

①启动前,蹬地摆臂,重心前移,屈膝小步快跑;

②侧身跑:保持跑向、跑速,头部与上体侧转向球的方向,脚步朝向跑动的前进方向。

③后退跑:前脚掌蹬地,上体放松直起,后退跑动,两眼平视,注意观察。

15

二、1、学生四列横队成体操队行站立,听教师口令,认真练习模仿。

○○○○○

○○○○○

○○○○○

○○○○○

2、①“跟我做”练习:跟着排头一起做站立、起动、侧身跑、后退跑等动作,注意保持一定间距;

←←←侧身跑←←←↑

后后

退退

跑跑

→站立→侧身跑→→↑

②快速侧身跑中盯目标,辨认手指报数。

3

4

3

4

一、游戏

二、小结

一、教师讲解“抓尾巴”游戏,信号指挥。

二、总结讲评学习情况,收拾器材,师生再见。

5

一、学生3~5人一组,听教师信号积极开展,气氛活跃。

二、分小组小结组长汇报,男生第2小组收拾器材。

vv

生物教案-开花与结果


《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课例评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识记花的基本结构,知道各部分的功能,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1.2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

1.3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能力目标:

2.1通过解剖、观察和探究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探究精神。

2.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培养学生热爱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花的基本结构。

2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实验材料(鲜花)的准备。

2解剖、探究花基本结构的过程。

教学准备:

玫瑰花,康乃馨,镊子,白纸,解剖刀,透明胶布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鲜花。(多媒体展示多彩的鲜花图)

生:(投入到花的海洋,产生兴趣。)

师:花对人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供观赏,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

师:很好,那对其本身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生:繁殖后代。

师:回答的非常好,花为什么能繁殖后代呢?这与花的结构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点评:情景导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知讲授: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幅动画(植物的开花过程),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开花这一过程?

生:花瓣等展开来。

师:很好,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开花。

[点评:让学生去描述,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

归纳能力。]

师: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习性,不过,它们开花的季节和时间是不——样的,哪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生:桃花在春天开放,荷花在夏天开放,菊花在秋天开放,梅花在冬天开放;牵牛花在凌晨4点左右开放,茉莉花在下午17点左右开放,昙花在夜晚12点开放。

[点评:让学生去讨论、举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人间的花开始凋落的时候,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师:解释的非常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生:因为山上地势高,气温低,影响了花的开放,说明花的开放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师:分析的非常合理。

[点评:引用古诗,培养学生的欣赏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都知道,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我国的昆明举行,博览会上展示了我国繁多的花卉品种,其中包括我国的十大名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和赞扬,下面就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我国植物发展史上这精彩的一页(播放博览会的部分片段和我国十大名花的图片)。

生:(欣赏博览会的部分精彩片段以及我国十大名花的风采,并识别十大名花:“水仙、荷花、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桂花”。)

[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师:这些花卉无论在形态、大小还是在颜色上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基本结构。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的两束鲜花,这两束分别是什么花?

生:一束是玫瑰,另一束是康乃馨。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两种花如果作为礼物是送给什么人,分别代表什么吗?

生:玫瑰送给爱人,代表爱情;康乃馨送给母亲,代表健康。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知道的真多。好,康乃馨留给各位同学,回家献给自己辛劳的母亲,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我们就用玫瑰作为我们的实验材料,来探索花的基本结构。

[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怀。]

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1)由外向内正确的解剖步骤;(2)避免对花造成破坏,保存好各个结构备用;(3)相邻3位同学——组,边实验、边讨论,共同完成学案。

生:(了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解剖、观察、探究花的基本结构,边做实验边思考并通过讨论小组间共同完成学案。)

师:(巡视指导实验过程,特别注意指导后进生的正确解剖和认识。)

[点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师:通过刚才的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讨论也非常主动、热烈,学案做的也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交流实验结果,先请几位同学各选一名代表把实验结果叙述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叙述并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生: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师:(实物投放花的各部分)找一位同学根据花的各部分实物,说出结构名称。

生:(据花的各部分实物,说出结构名称。其他同学加以必要的纠正或补充。)

师:(2)花各结构的颜色、形态、数量,重点指导猜测、讨论花各部分的功能。

颜色

数量

功能(讨论、猜测)

花萼

绿色

5枚

保护

花瓣

红色

多数

保护、招引昆虫传粉

雄蕊

黄色

多数

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雌蕊

黄色

多数

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生: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纠正或补充)

师:(3)花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生:雄蕊和雌蕊,因为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其他同学作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师:(播放动画:一只害虫吃掉一朵花的雌蕊)这朵花还能不能发育为果实?为什么?

生:不能发育为果实了。因为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来的,这朵花的子房没有了,不能发育为果实了。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都很出色。

[点评:通过检查、评估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落实了实验结果,同时真正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共同探索,我们对花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知道了花之所以能繁殖后代,主要与花结构中的雄蕊和雌蕊有关,那么除此以外,通过本节课,同学们还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生:……

[点评:这样总结既能回应主题,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

能力提高:

师:请同学们把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用胶布粘贴在白纸上,并写出相应的结构名称。

生:(动手粘贴,并写出相应的结构名称。)

师:我校正在进行“花园式学校”的建设,请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为我校的该项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也可上网查询,如网址:

[点评:在学生记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关键注重能力提高以及现代信息的利用。]

结束语:

师:花是美丽的,也在美丽中孕育着希望,花期过后,呈现出来的将是累累硕果;正值花期的我们,也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努力绽放,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孕育希望。

[点评:恰当地与学生的年龄进行比喻,并以此提出希望,既为学习下一节作了铺垫,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鼓舞了信心。]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情感、能力目标:学习、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获得结论

(二)、重点:细胞分裂过程

(三)、难点:s/v的相关含义

(四)、教具准备:细胞分裂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很小,要用显微镜来观察,但它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我们人有大人、小孩之分,是不是大人的细胞就大,小孩的细胞就小呢?

(学生自由思考、回答):

不是,只要是因为大人细胞多,小孩细胞少的缘故。

对了,那为什么细胞不长得大大的呢?

这是因为细胞长到一定的时候,便会一会为二,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细胞的分裂。

二、新课: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1、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学生:书本p50-51活动1,填充表中数据。讨论:

v增大时,s/v有什么规律?

细胞的大与小会不会影响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教师:黑板划出表格

与学生一同探讨规律

引导复习:变形虫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v越小,表面积相对越大,越利于物质交换,细胞越容易生活;细胞要是很大,细胞里面的东西不容易与外界交换,细胞就有可能死亡。

2、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阅读书本p53插图

思考:动、植物细胞分裂有何异同?

教师:就图讲述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过程

学生:到黑板前简单绘出动、植物细胞过程(两个学生分别画)

教师:总结分裂过程

强调细胞核里遗传物质先复制再平分。

3、分裂意义:

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后代

多细胞生物通过分裂生长、生殖。

4、练习:

若一个细胞每经过半小时可分裂一次,那理论上经过天可变成多少个细胞?(248个),说明细胞分裂之快。

那每个细胞都分裂这么快,生物不是迅速成长吗?

(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细胞分裂与癌细胞)

5、学生:阅读:细胞分裂与癌细胞

三、小结:

细胞为什么小?细胞很小,利于物质交换

细胞怎么会小?细胞长到一定时候就分裂

四、作业:

1、到图书室查阅有关癌细胞的知识,下节课交流

2、练习册相关练习,(强调下节课检查)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68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