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教案推荐: 《蓝色树叶》二年级教学设计word版

时间:2022-09-04 二年级体育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教案推荐: 《蓝色树叶》二年级教学设计word版》,希望您喜欢。

教材简介:

课文以李丽借绿色的铅笔为线索,记述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让同学明白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用“吗、吧”说句子。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难点: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课件学生读课文。

交流:背诗

一、创设情境自读识字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平时见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啊,树叶一般有绿色、黄色或红色(出示图片)今天还有一片奇特的树叶飘落到我们课堂(出示),它是什么颜色的?(蓝色),这节课咱们来学一个关于蓝树叶的故事。

大家伸出手来和老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一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贵有疑,相信这节课你会有很大的收获恩,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3、这些小问号呀,多读读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唉,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好,开始吧,嘹亮的读书声响起来。可以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

(1)读好了?真的,那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读读(谁来读给我们听?

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生字宝宝见同学们读得这么好,看自己跳出来和大家见面,你还能喊出它们的名字吗?(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通过读,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的?(加一加……)老师出一个谜语你看说的是哪个字“一刀削掉小月亮”(真聪明/生活中有心就会认识很多字)这些

(2)这些生字宝宝跑到老师的卡片上了,我们读一读(厉害)我们来开火车读读好吗?火车司机在哪里?(4)指导写“笔”

同学们真棒,老师送给大家一幅画,看,是什么?(毛笔)

古代的人们都用它来写字,它上面的笔杆是用竹子做的,下面笔尖是用动物的毛制成的,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汉字“笔”的由来。

观察田字格里的“笔”字,我们怎么写才好看呢?(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上小下大师范写(边写边讲)

翻到91也,在田字格里找到把它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姿势,头正、身直两脚平。)——展示

3、这个字笔,我们成功的写漂亮了,那课文围绕铅笔还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吧

咱班的孩子读书习惯就是好,读完就用端正的桌子跟老师报到啦。(交流——板书)

三、词句引领读中感悟

是呀,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风景,李丽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她该怎么办呢?

1、谁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铅笔的呢?(生读)师:谁来说一说,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铅笔的?(师出示: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指导孩子朗读。

(1)从李丽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出你的理解

(2)为什么要小声的说?多么有礼貌啊!请你读

是啊,充满了担心,带着担心,请你来读。(3)我们一起带着和气、礼貌的语气来读

(4)读完这句话,你还能想起自己借东西的情景吗?说来说

2、面对李丽的恳求,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

2、

3、4段,边读边画出林园园的话。(生默读2—4段,画出句子)师: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出示)

师:再次自由地读一读,看看从林园园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读)交流

3、能具体说说吗?你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依据孩子的回答指导朗读林园园的四句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A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地?

师:他是在吞吞吐吐地说话,该怎么读?指名读

你能照着“吞吞吐吐”的样子再说个这样的词语吗?B生读: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师:一个怕字还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C、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句。出示: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师:从这三个不要,你听出了什么?(特别的不放心)①你能带着不放心的心情,来读读这几句话吗?

②从这三个不要,你还听出了什么吧?(借铅笔心里很不情愿)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D、出示: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

她为什么皱着眉头?(她没有想到李丽还会画小草,出乎她的意料,不满意)她心里会怎么想?你来读这句话

小结:从这几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林园园?(自私、小气、不想借——板书)

4、分角色读对话

(1)让我们再次走近她俩,品读她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出示)我想找一个同学和我分角色读,谁愿意?(师读林)读得好不好?

我想问XX:李丽的前两句话,你怎么语气说的不一样啊?(有些不耐烦)体会得多好啊,你走进了李丽的内心。

你能不能也来说个这样的句子啊?(咱班同学的模仿力就是强)(2)接下来,同桌两人合作着读一读,演一演。(生自由练读。)学生展示

你俩把我带到了她们身边,演得真好。

(3)(出示图)这就是当时的一幕,观察她们的表情,哪个同桌再来演一演?掌声送给他们。

林园园,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5、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大家读最后一段。

四、反馈巩固拓展延伸

1、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2、同学们,此时你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说什么?可以对林园园、李丽说,也可以对自己或其他人说。(互相帮助)

小结:

互相帮助是我们人类的美德,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热情帮助,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友情,赢得尊重,人和人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美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得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才不会有蓝树叶的遗憾。

3、作业:如果故事继续。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她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在课下想象着继续编故事,下节课我们交流!

4、在我们的身边和社会中有许许多多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事例,大家看(图片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5、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欢快的儿歌中结束今天的课吧!(音乐响起,师生合作)谁和谁好?谁和谁好?藤和瓜好,我和同学好,它们手拉手,大家唱着歌,不吵也不闹。一起上学校。

谁和谁好?

蜜蜂和花好,

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JK251.com延伸阅读

「教案参考」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参考」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读懂课文,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懂得李丽为什么不接林园园的铅笔,及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蓝色的树叶。

2、复习词语。

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过渡:李丽为什么跟林园园借绿铅笔呢?我们一起学课文第1自然段。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生边读边找答案,用“ ”划出来。

(3)看图1,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4)指名说答案。

过渡:林园园借给李丽绿铅笔了吗?最后她画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你从课文的第几段看出来的?(第5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学习第5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问: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2)观察图2。

问:林园园看什么?脸色怎么样?心情怎样?又是怎么想的?

(3)观察完图后,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指导朗读。

我们读这段应该把李丽认真画的态度读出来,还要把林园园羞愧的语气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语:为什么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画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2~4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问:李丽向林园园借画笔,林园园愿意不愿意借给她,你从哪看出来?

理解:“已经、吞吞吐吐”的意思。

(2)看图1。

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3)指导读对话。(有语气)

过渡语: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问: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画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李丽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3)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过渡语: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借给李丽铅笔没有?我们继续往下学。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

思考:

①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

②当李丽说还要画小草时,她又说什么了?怎么说的?

③“皱着眉头”说明什么?

(2)分小组讨论3个问题。

(3)指3个小组汇报结果。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6、指3名同学每位同学读一段,读2~4段。

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指名回答问题。

四、分角色朗读全文。

讨论:如果你在她们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

老师看板书总结全文。

二年级教案教学设计2000字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二年级教案教学设计20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长颈鹿和小鸟》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熟练并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2、通过动手、动脑,重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内心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以及估算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冬天的时候我们都愿意躲在屋子里,小鸟们决定要到南方去旅游,它们起大早拿好东西,来到了车站,可是有的小鸟却找不到自己的车了。细心的同学们快来帮他们看一看,这些小鸟该上几号车?

7×()=56 ()×9=45 7×()=28

()×6=42 9×()=63 3×()=21

()×4=36 ()×5=35

集体订正,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师:(出教材图)小鸟们顺利地到达了旅游地,她们要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看到来了这么多的小客人,长颈鹿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他却发愁了,怎样安排 她们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指教材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 什么数学信息?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栋房子住6只小鸟,有42只小鸟。

2、你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独立思考,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小组选代表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谈列算式的理由和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说出:一共有42只小鸟,每栋房子在住6只,也就是求42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42除以6。六七四十二,所以知道需要7间房。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像这样把42只小鸟6只6只地分在一间房,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列除法算式42÷6来解决,刚才同学们应用了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的商,这个方法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用除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3、引申问题:长颈鹿宾馆又来了一些小鸟,共48只,长颈鹿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汇报个人的想法。

在全班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意见。

三、应用提高。

小动物回家。(练习3)

第二天,小动物们参观了森林奇观,玩的可累了,他们要回宾馆休息,大家看一看,这些小动物该进几号房呢?我相信,聪明的小朋友一定会找到的。

师:想一想,这些小动物分别住在几号房?和同桌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同桌讨论。)

每个小组的同学轮着拿桌上的卡片给小动物找家,放的时候要说说理由,你是怎么算的。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我们学校要举行广播体操表演,三年级1班有36名同学,请你帮助设计一下,他们可以怎么排队?)

师:先想想,怎样给这36名同学排一个整整齐齐的队呢?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商量一下。

师:方法有很多,小组同学用学具动手把你们想好、算好的队形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摆的队形最漂亮。

(老师投影学生的设计,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全班点评。)

(学生用围棋子在板子上设计出了各种不同样式的队形……)

展示汇报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课后,小朋友收集好了可以互相说一说,也可以记在数学日记上。

六、课堂检测。(10分)

1、45÷5= 64÷8= 21÷3= 7×8=

2、7×()= 56 ()×9=27

()×9=81 ()×6=54

3、根据口诀写两个除法算式:六八四十八

( )( )

4、有一箱矿泉水,比20瓶多,比30 瓶少。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正好分完。这瓶矿泉水有多少瓶?

5、一根绳子长 16米,每两米剪一根跳绳,可剪( )根,最少剪()刀?

[推荐教案] 小学二年级作文教学设计之二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推荐教案] 小学二年级作文教学设计之二》。

世界上有些事总是发生的莫名其妙,正当我本对上交之作不抱任何幻想之时,事情偏就出乎意料。当我的作文被办公室各个老师欣赏,继而又在班内被当成范文品读。当时的心别提有多高兴了,简直有种发狂的感觉。特别是课下几个漂亮的女生争着抢着要看我的作文,还一个劲地夸我文采好,那种飘飘然的感觉,瞬间变得身轻如燕,估计跳楼都可能顺风飞走。

在小学六年的时光中,我交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我知道,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度过这六年的小学。还记得那年夏天,我没有带科学上交本,我便想同学借一本,可是大家也都只带了一本,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一个同学竟自己不用,把她那本给了我,让我十分感动。亲爱的同学们,请让我们记住这份友谊,这份永不褪色的友谊。

[实用教案] 二年级的音乐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教案] 二年级的音乐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 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 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

1 2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 — —‖

师: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1 2 3 4 |5 —| 1 2 3 4 |5 —|

啊 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 X X ,X X . X X X X X ,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热门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五、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语文教案基础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二年级语文教案基础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蚕姑娘》课文原文

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胖。

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亮。

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茧子里面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

《蚕姑娘》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 nio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蚕卵蚕床蚕山吐丝茧子盖新房蛾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桑叶从此瘦

钻出换上卵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旧: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变成吐丝蚕姑娘吃桑叶

换上从此暖洋洋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_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_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又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由主._白¨向宙_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 )( )( )

换( )( )( )

丝( )(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红通通黑白绿亮

板书设计:

蚕姑娘吃桑叶、睡、脱、醒(蚕眠)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吐丝结茧

《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825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