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课件推荐: 半截蜡烛教案写作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导课
1、出示蜡烛图片:认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3、过渡:蜡烛往往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可是,有时特定的环境下,蜡烛会让人觉得不安,蜡烛的燃烧甚至让人觉得害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交流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物台词,感受语言的魅力。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蔽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情况真是——(积累词语)
4、为了保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四、课外拓展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4、自由组合演演。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教案收藏】 《半截蜡烛》教学思考》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第三组课文教学已经结束,在本组课文教学中,让我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学生给我的触动。
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组课文中的《半截蜡烛》让学生认识了一种文学形式剧本,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学本课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奇的浓烈,或许是课文内容吸引了他们,或许是不同于其它课文的新鲜感刺激着他们。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围绕主题设计了很多问题例如: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同时解决问题: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
二、理解故事情节。
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谁的贡献大?他们分别是怎样与德国兵展开斗争的?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标准的答案,要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观点,同时吸取的别人的想法,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再现故事内容。
同学们在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和感悟人物品质后,对课文更加有兴趣了,都想自己能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演一演,起初我叫了一组同学表演,他们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是拿着书本表演的,人物语气朗读得非常到位,第二天在复习旧知识这一环节时,仍然有很多学生想上台表演,没想到他们回家竟然背诵下来了这个剧本,他们表演时,深情并茂,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突显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我收获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要求他们背诵,他们却自己背了下来,那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孩子们的新鲜感,在设计环节就必须下功夫了!
虽然这堂课有着很多的闪光点,也让我收获良多,但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比如: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光由我提问,他们回答的这种单一模式。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2471.html
上一篇:最新体会: 语文教育读书心得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