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教案范本]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思考(标准示范)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案范本]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思考(标准示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和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K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我国30年间蝗虫数量变化”、“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jk251.coM小编推荐

高中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热门教案: 鸟语教学思考(标准示范)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这篇《热门教案: 鸟语教学思考(标准示范)》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描述了“我”从小爱鸟,乐于与鸟儿接近、交谈,终于与鸟儿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情景,揭示了“我”在聆听鸟语中所获取的启示,赞美了鸟儿的确是人类的朋友。课前,我读这篇文章,觉得这篇课文告诉学生什么叫好朋友,人与动物之间一种纯真的情意!好朋友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和布谷鸟对话时的无拘无束,喜鹊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正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吗?好朋友是能催你上进的,勤劳的燕子,守纪的大雁,勇敢顽强的苍鹰不正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动力吗?

教学中,我紧扣住主线——“我”有没有听懂鸟语。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在,我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如:“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第二课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的终日忙碌、飞行整齐、搏击风雨去掉行不行?”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追问到。

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了燕子、大雁、苍鹰的特点,不能去掉。”有的说:“如果前面不出现这几个词,后面我所认识到和懂得的道理就没有说服力。”还有的说:“正是因为燕子、大雁、苍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才会去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主线设计不够恰当,并不应让学生探讨“我”有没有听懂。其实包括公冶长也不能听懂鸟语,这个细节我给忽略了。如在此有所点拨,我们人类是否真的能听懂鸟语,其实不能。但只要你有颗爱鸟的心,就能“听”懂鸟语。可能这样,学生对于这篇文章又能有更深层的理解。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一、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高中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教案参考] 詹天佑教学思考(标准示范)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教案参考] 詹天佑教学思考(标准示范)》,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使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达到和谐的统一。经过几年的研究,许多的教师对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能够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实现人机对话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是省市级的学校,具备这样硬件设备的课室也只有一两间,普通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这似乎就给我们的整合带来了限制,使我们不能广泛地开展这种课型。正是因为这种限制使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研组萌发了一种想法:能否只用一台计算机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后来,很荣幸得到教研组的信任,我们邓世昌纪念小学接到了这个试验任务。接受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不断地琢磨一台计算机环境下的整合该如何实施毕竟这种环境下的整合课从未有老师上过。后来我们决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究如何把握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平衡

例如,在研究《詹天佑》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把握的就是这点。这种整合课如果偏重了信息技术,就变成了电脑课;相反,如果偏重了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没能体现出来。最后,我决定把立足点放在语文上,因为这毕竟还是一节语文课,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体现在课前的师生从网络收集信息;课中的有效运用,突破难点;课后的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有机地整合,网络技术才能成为师生的助手,体现出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

二、研究如何准确地找到整合点

我们不是为整合而整合,必须要从那么多的内容中,发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拓展的那些部分,并做到整合了信息技术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要钻研教材,认真理解新课标理念,仔细分析出可以进行整合的知识点,并把整合分别放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整合体现在师生共同从网络收集相关信息方面;课中的整合,则是充分让学生有机会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信息,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为了突破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创新这一难点,我们自行设计了一个人字形线路动画。通过这动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詹天佑敢于创新的精神。另外,如果按传统方法学习,学生只会理解到课文所写的内容。但整合了信息技术后,他们不仅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还能拓展到课外,了解到现今铁路的新成就,更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我还把整合拓展到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论坛和QQ,在课后继续发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等等。并提供相关的网站地址,使他们在课后可以浏览更多詹天佑的资料,深化学生对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的体会。

三、研究教师的任务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的本质是:做到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承担一些必要的任务。

1、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第一课时上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詹天佑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詹天佑被称为“铁路之父”。第二课时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收集詹天佑对铁路的贡献,以及铁路的新成就,使学生深入理解詹天佑被称为“铁路之父”的原因。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

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我们就共同建立了“詹天佑站”。这个网站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学生网页;教师网页;学习论坛。教师要做的就是建立这个网站的框架,弄好学生网页的链接,好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充实。另外就是要建立起教师的网页,这部分的网页主要是起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感情的作用。例如:我们借助网络的优势,制作了一段铁路新成就的影片。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来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并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一下子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鼓励学生去交流:

学生在预习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疑问。这时,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利用学习论坛,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起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四、研究如何使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学生在明确教师的要求后,他们就开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网络等多种途径中寻找所需的资料。在这过程中,其实也把我们以前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到了课前,而且他们在收集好了资料后,学生们为了能在课中把收集好的资料更好地展示,他们还会自觉地在小组内商量好如何汇报。另一方面,学生们要在如此资源丰富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些资料,课前他们就必须先充分地读书,做好预习,这一过程也正体现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这当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我认为这不要紧,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我相信通过课中的交流,他们会自己发现错误,再自己改正,这又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因此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我就让小组内电脑技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己把资料放到站上。而对于这学生网页我也只是在课前大概浏览了一下,并未做过多的修改。

另外,我觉得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素养这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们日后继续研究这整合课起到一定的作用。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节课的资料是他们自己收集回来的,讲起来肯定就得心应手,充满自信。因此,我个人觉得“一台电脑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整合的”。

[教案范本] 小学谚语(标准示范)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 小学谚语(标准示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2、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3、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4、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5、泥鳅跳,风雨到。

6、东虹日头,西虹雨。

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9、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10、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11、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12、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13、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14、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15、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16、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17、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18、大水无雷,浸崩屋。

19、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20、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21、一朝蒙雾,三朝雪。

2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3、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4、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25、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26、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27、东虹日头西虹雨。

28、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29、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30、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31、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32、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33、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34、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3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36、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37、冷得早,暖得早。

38、蚂蚁垒窝要下雨。

39、棉花云,雨快淋。

40、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41、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4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3、十雾九晴。

44、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45、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46、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7、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48、瓦块云,晒死人。

49、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50、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51、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52、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53、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54、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55、夜星繁,大晴天。

56、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57、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8、云交云,雨淋淋。

59、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60、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61、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62、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63、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64、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65、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66、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67、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68、蜘蛛结网天放晴。

69、昼雾阴,夜雾晴。

70、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71、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72、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73、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74、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75、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76、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77、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78、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79、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80、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81、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82、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83、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84、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85、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86、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87、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88、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89、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90、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91、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92、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93、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94、二、看风识天气

95、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96、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97、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98、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99、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100、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教案范本: 《跪跳起》教学反思(标准示范)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 《跪跳起》教学反思(标准示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节教学内容为是“跪跳起”,是属于技巧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上课前,我看着自己的教案,脑海中经常回忆教学视频内容,不断构思着要添加哪些专项性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的怎样衔接才能更流畅,教学步骤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我本次课授课主体是三年级的学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合理的动作用力顺序是基础。合理的上肢动作对整体动作的影响是该阶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以“跪跳起”为教材让学生体验上肢动作形成对整体动作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感知跪跳起的动作本次课,由辅助练习过渡到跪跳起。具体安排了抬膝压脚背,摆臂起落练习,跪跳上练习和从高处往低处跪跳起练习,完整动作练习。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扬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玩中得到身体的锻炼。

反思不足

1、通过本次讲课,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提高,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

2、练习手段过多,对学生的的水平把握还不够准确,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3、完成动作密度不够,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未达到预期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以后注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时间,争取做到时间精确无误。

4、教师课堂的应变能力稍显不足。

总之,本课的教学还算成功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学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和教案的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

教你写教案: 从军行教学思考(标准示范)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教案: 从军行教学思考(标准示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一、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古诗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所看到的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成功之处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教学《从军行》时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时间超时。

2.“遥望”“暗”指导不到位,学生理解不透彻。

四、改进措施

探究的深度要适当,在指导学生对“暗”字的理解时,挖掘得太深,因而耽误了时间。同时,再设计让学生理解不击败敌人,决不还的这种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时,可以从“不还”二字反问学生,将士们真的不想回家吗?从而可以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可以提问为什么远远地望着,却只能看到玉门关呢?可以从这启发学生体会大漠的荒凉。这个“暗”字,不仅仅是环境恶劣,也体现将士们内心的孤独、沉重、压抑。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一、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1]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306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