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关于神奇的货币复习学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时间:2022-01-26 神奇的货币复习学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复习学案XX年9月4日

备课人

课型

复习

审核人

批准人

重点货币的职能难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外汇及汇率

教学内容

课堂活动

【课前预习部分】a部分一、填写《步步高》p1“知识整合”并识记二、建构知识网络

1.判断并改正:

(1)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

归纳:判断商品的条件:

2.判断: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

3.区分货币的职能——尤其是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步步高第2-3页)

4.判断:(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2)纸币有使用价值,是商品。

(3)纸币的面额、发行量、购买力都是由国家决定的。

(4)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5)货币与纸币是一回事。

(6)人民币汇率越高越好。

【课堂探究案】b部分一、汇率与币值的变化及其规律

外币数量

本币数量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不变

越多

不变

越少

越多

不变

越多

不变

总结规律:二、汇率升降的利与弊

本国汇率上升

本国汇率下降

弊贸易投资消费重难点释疑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步步高p3)2、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步步高p3)

课后拓展案完成《步步高》课时规范训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JK251.com延伸阅读

关于高中教案封锁导学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封锁》

文题解读

“封锁”不仅仅是提示宗桢和翠远遭遇爱情的特殊的时间段,它还有隐喻意义: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激情的瞬间产生又瞬间消失。小说结尾有乌壳虫形象,这只乌壳虫,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义的小形象。《封锁》这个小说的名字仿佛也是一个暗示,一切都在上天的封锁之中,重新回到窠里,才是乌壳虫应当有的选择。

走近作者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笔名梁京。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表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旅居美国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老死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背景纵览

小说的年代背景是1943年8月,描述的是旧上海的某一天,电车被封锁的短暂一刻所上演的人情世态,描写出两个在平淡、疲乏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在某一短暂而特定的环境允许的情势之下,表现出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来都显得漫不经心、简简单单,这样的“封锁”状态常常出现于上个世纪的都市。感情在封锁时开始滋生蔓长,到了“解锁”时便已消失殆尽了。在一个非常态的环境下,一场感情的游戏亦可以被缩减掉许多步骤。短篇小说《封锁》,就是张爱玲对这种社会问题的深沉思考,把人们搁在极端的情况下来考验他们的人性。

字词梳理

1.字音

栅栏(zhà)口涎(xián)水渍(zì)潜移默化(qián)

絮叨(xù)敷衍(fū)讣告(fù)吓噤住了(jìn)

窘态(jiǒng)炽热(chì)搭讪(shàn)模棱两可(léng)

宽宥(yòu)秽亵(huì)窠臼(kē)略胜一筹(chóu)

2.多音字

3.形近字

关于美苏争霸复习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2)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二、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

(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时刻.优势在美国。

(3)缓和方面:

a.50年代中期,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签订对奥地利的和约。

b.苏联承认联邦德国。

c.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

(4)紧张局面:a.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b.1962年“占巴导弹危机”。三、第二阶段

(1)时间:本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2)特点: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3)苏攻:

a.苏联加紧发展军事力量,常年保持巨额军费开支,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

b,勃列日涅夫在欧洲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非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汗。

(4)美守:a.70年代的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陷于侵越战争泥潭。b.1969年尼克松任总统后,对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从越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c.军事实力相对下降,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四、第三阶段

(1)时间:20世纪80年代。

(2)特点:美国强硬态度;苏全面收缩。

(3)美强硬:a.1981年里根任总统。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b.立足局部战争,排挤苏联势力。c.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用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苏收缩表现:①80年代中期起。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②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③放弃了70年代的扩张所得,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

关于世界政治的发展复习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

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②美国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③日本提出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④欧洲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⑤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⑥以上诸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①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②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冷战后,国际形势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a.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b.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随即爆发,冲突增加,在一些地区引发厂局部战争,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1)裁军:

①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厂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把裁军和军控推向一个高潮。

②近年来,裁军与军控进程却呈现停滞甚至倒退趋向,特别是美国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增加军费。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缓和: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对话、经济往来增多,xx年6月,朝韩首脑会晤,推动厂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741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