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隆中对教案教案

时间:2023-03-10 隆中对教案

[参考]隆中对教案教案2000字合集。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隆中对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隆中对教案教案。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现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超前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提出。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形象的写法。

【学法导引】

尝试“角色演读”法学习,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有选择地扮演角色,发挥自己“主角”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知识链接】

1、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作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2、社会形势

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坚、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3)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常常;今:每当】

此人可就见【古:接近,趋向;今:副词,表结果】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回顾】

主上蒙尘【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今:蒙上灰尘】

遂用猖獗【古:失败;今:猖狂】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天日】

二、课堂导学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孙权:

刘表:刘璋:

张鲁: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4、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5、体会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写作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3

【教学依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2.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断)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3.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是学习者的学习,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讲述与教材编写中与课文有关的一则现代趣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策上。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断),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断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五、缭绕清流牵两岸──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教学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xx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xx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点评〗两地争名,其实是争名人,争一种文化传统和底蕴。生活的趣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点评〗以读通句读、解释疑难字词为学习任务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以把握文章大意为前提来理解疏通文言词语,符合文言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jK251.COM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点评〗通过朗读、自由阅读、合作品读、交流共读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这些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重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状况,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下发小说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生: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而且从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更文学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发展中的细节,但是对人物的语言表述得十分详细。

师:把事件的经过简略带过,但把人物的语言记载的十分详尽,这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成为“记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史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讨论)

生:清楚地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师:那,小说有更多的细节描绘和加工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起来有吸引力。

师:大家一定更喜欢读这段摘出来的小说喽。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在史籍纪录的事实基础上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生:小说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生: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师:课文里有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衬托手法呢?

生:有。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关羽、张飞不悦”,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生: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一种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生:诸葛亮推辞刘备,并不是真的推辞不受,而是试探刘备邀请自己的诚意罢了。

师:你从什么地方得到这样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当刘备一再恳求的时候,诸葛亮就改变了态度。

师: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课文中的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就象小说中一样外,他为刘备确定的政治路线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一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诸葛亮的孤傲还有一处体现,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象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师:想不到,通过小说的启发,我们还得到了对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点评〗两种风格文字的对比阅读,可以凸显出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在相互参照中,阅读既能撩开拓展性文本的面纱,更能够深入原文本的肌理甚至骨髓。

五、缭绕清流牵一脉──课外为活水,推舟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

生: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

生: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

生:一个在战争和谋略中的长胜者一样有失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的遭遇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千虑”,原来“终有一失”。

生:……

师:我发现大家对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来自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呢?他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不要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多收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

〖点评〗个性化的感悟唤醒了学生对感悟对象的固有积累,也激活了他们有感而发、大胆表达自我观点和看法的思维;而将学习延伸到课后,则是为下一次的感悟做好信息和资源的储备。

【教学反思】

1.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

2.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3.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 :

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 为《梁父吟》 ( ) 遂 诣 亮 ( ) 屏 人 ( )

倾 颓( ) 度 德 量 力( ) 信 大 义( )

猖 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 戎 ( ) 箪食壶浆( )

汉沔 ( )

2.文学常识填空:

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诸葛亮,字__________

,曾隐居隆中,后做_________ 丞相。

“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策”。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已逝,但英名长存,诸葛亮曾在古隆中曾“指点江山,面授机宜。”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一睹他的风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谓为信然( ) 先主器之 (  ) 枉驾顾之( )

遂用猖蹶( ) 民殷国富( ) 身率益州之众( )

(二)通假字的意思: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意思是 )

(三)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四)翻译句子。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翻译: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翻译: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

三.问题探究: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四.拓展检测案:

1.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3.凡三往,乃见。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既表现了刘备的______________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积累一些和诸葛亮相关的故事和名句。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6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

教学方法:说读法

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请讲述故事的梗概。(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败,依附袁绍,不久袁绍在官渡一战中又败给了曹军,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却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207年经徐庶介绍,刘备去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人称皇叔的刘备居然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可见刘备是诚心诚意的,因此这个成语今天的意义就是: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从另一方面看,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故事密切关联的自读课文《隆中对》。

二、作家作品、解题、学法

本文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回答、应对。

今天我们运用说读法学习这篇课文。说读,即运用说话方法将读文章的结果说出来。将从两个方面说出读课文的话:说理解的话;说发现的话。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

拿起笔做二件事:听清读音给生字注音,听清句中停顿并标记。

四、自读一

1、同学们是否认真听了朗读录音,下面我来检查——请同学来读。

分组读:叙述性的话、徐庶、刘备、诸葛亮共四组。

用心读,理解各段内容,为说话作准备。

2、说理解的话。

(1)每段所写的内容。

①不同的人对诸葛亮评价不同。

②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③刘备屈尊拜访诸葛亮并申其志,求教于诸葛亮。

④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制定目标和策略。

⑤刘备非常欣赏诸葛亮。

⑥张飞等人对此的反应及刘备的劝解。

(2)本文是《诸葛亮传》的节选,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卧龙)

(3)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一词来写的?请说说你的理解。(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

正面写了哪些内容?(自比管仲、乐毅;隆中对策)

侧面写了哪些内容?(时人莫之许也,惟崔、徐谓为信然;徐庶推荐的话;先主凡三往,乃见;先主曰:“善!”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人不悦)

(4)哪一段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说出你的理解。

(第四段。这一段是对诸葛亮的语言描写,描写了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策略。从中看出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发展前景作了天才的预见。)

(5)说说对这段话第四段的理解。

A、层次。三层:分析曹不可争、孙不可图的形势;指出占据荆益二州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B、策划的最终目标。霸业成,汉室兴。

C、为达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D、提出战略方针的依据:先论占据荆州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后论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自读二

1、自由默读,思考文中的词句上的特点。

2、说发现的话。(词、句上的发现)(发现哪个词是通假字?发现哪个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发现哪个词的意义有多种?发现哪个词用法较灵活?发现哪句词序倒装?发现哪句省略了词?等等)

六、小结

(这节课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有收获吗?)

文章既从正面描写,又从侧面烘托,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七、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三国演义》全书,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八、反思

初三学生对文言词汇积累有一定数量,加上课后注释,学生应能阅读此自读课文,所以这节课不搞词词落实。

一般文言文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主体地位必然被剥夺。本文是自读课文,我认为应还主体地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谈阅读结果,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说明:弄清楚了人物关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因为从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难。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下节课引出诸葛亮的计策做铺垫。)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有利条件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四、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五、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做比较阅读。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议:学完《出师表》一文,可与本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物诸葛亮。

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修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袜(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8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相关链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思考: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

(二)

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明代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作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和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 时】:两课时

【教 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解题: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10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分析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9、课后练习三。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四、小结: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附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喜欢唱(梁父吟*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不承认他有这种才能。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遮跟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是这样。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齐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衰败了,奸臣董卓、曹操之流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服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仰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因此失败,一直到今天。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州县的数也数不清。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机时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人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召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强争胜。孙权占据江东(长江下游)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接连吴会,西面通往巴郡蜀郡,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住,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盖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靠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北方,人民兴旺国家富裕却不懂得爱惜。有智慧有才能的人想得到贤明的君主来治理。将军您既然是皇家的后代,诚信仁义显明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人物,思慕贤人如口渴急于喝水一般,如果占据荆、益两个州,守住形势险要的地方,西面与少数民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人民,国外与东吴孙权友好往来,国内修明政j台;等待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个上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J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兵秦川,老百姓怎么敢不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您呢?确实如此,那么您的称霸的理想就可以实现,汉代就可以兴了。

刘备说:好啊!于是跟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不止(不说了)

隆中对教案教案 篇11

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 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推荐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jk251.cOm扩展阅读

最新隆中对教案收藏9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评估和反馈的意义和作用,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编辑的精心打造“隆中对教案”让您受益终身,希望本文能够解决您的困惑!

隆中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解题:

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5、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 用箪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6、齐读课文。

四、小结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读课文 品人物: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 可援不可图

可争,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 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观历史 谈感悟:

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五、小结: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预习《出师表》。

附: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 孙 记

分析政治形势 荆 益 事

中 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记

对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

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解题:

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5、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6、齐读课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读课文品人物: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可争,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

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

——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观历史谈感悟:

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五、小结: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预习《出师表》。

隆中对教案【篇3】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志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断句。

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三、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隆中对教案【篇5】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

正音: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

(2)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三、品读对话,领略智者胸怀。

1.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诸葛亮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2.老师适时引导: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下面就让我们分小组进行品读,参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会从对话中发现些什么?

3.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共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可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学习的探究成果,提高阅读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们发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理由是当时北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只有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诸葛亮分析:刘备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益。另外,“若跨有荆

★我们发现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5.老师恰当评价,引导同学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些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隆中对策”的作用,那么,诸葛亮除了为刘备谋得成就霸业的根据地外,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的雄才伟略呢?

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思考讨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隆中对教案【篇6】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

《隆中对》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五)教学难点及确立

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六)说学法

初三学生已完全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先通过《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出示三国挂图分析形势,导入新课。

2、通读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或齐读,或默读,将生字词意义,疑难语句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别示范等多种形式并举,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

3、初步感知,互动感悟。

我依据学生自己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获取阅读本文的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然后把阅读所得在全班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对诸葛这一人物的分析就是师生互动的结晶。

4、研读“对策”,角色演读。

我针对学习重难点,找到局部突破口——“隆中对策”进行引导分析,采用角色演读的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文言字词句含义理解的检查。

在这环节中使用大屏幕展示重点问题,使教学生动形象,也可加深印象,更好地进行赏析。

5、我评“对策”,拓展思维。

为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的学习,我设计迁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便能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隆中对教案【篇7】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层次

2、了解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的艺术手法

3、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诸葛亮躬耕南阳,虽自云:“不求闻达于诸候”,实则是“审时度势”,择主而事,27岁那年,刘备由徐庶介绍“三顾茅庐”以求复兴汉室之计,诸葛亮乃应时而出,我们将要学习的《隆中对》便是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文章以记言为主,作者记叙孔明纵论的天下形势,为刘备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方针,标题中的“对”是对策之意。

二、范读这篇文章,就生僻字词预以点拨。

父:fǔ亦作甫,《梁甫吟》汉乐府调名。

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句子。

诣:到……去

屏(bǐng) 退:同义复合词

猖蹶:失败(凶猛而放肆)

胄:后代。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三国时人,由蜀汉入晋,入晋后举为孝廉,任左著作郞,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写成了《三国志》。

二、中心意思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表现了他胸怀大略,及惊人的政治远见和高度的分析能力。

三、课文简析

(一)诸葛亮隆中对策分析

分析天下形势,追往及今,由远及近,先彼后已,条分缕析,从现象到本质,而又突出人谋。从而归结出——曹操不可争,孙权可结盟。

孔明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1、乘有利之机占据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奠定帝业之基。

2、在内政方面修明政理,革除刘章、张鲁的弊政,发展生产,安定民生,以保根基。

3、安抚和合四方少数民族,联吴抗曹,促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伺时机成熟,便采取军事行动,兵分两路,消灭曹魏,进而统一天下。

(二)全文结构分析: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孔明年轻时的事情。仅用49字,着重表现了诸葛亮的抱负,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2)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本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和事件,作者详略得当,只写对孔明的赞语,并提出了枉驾顾之的建议。

第三部分(3—5)刘备问计,孔明对策,表现了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的政治才能。

第四部分(最后)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器重和信任。侧面烘托了孔明的卓越才能。

附一、《梁父吟》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基;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誰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反映了孔明愿辅贤君又担心被谗的心情。

附二、板书

╱自比管乐 显雄心抱负

侧面描写 庶喻卧龙 宜枉驾顾之

╱╲情好日密 衬卓越才能

孔明

╲╱与曹不争 与权可盟

正面描写 占据荆益 奠定帝基

隆中对教案【篇8】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

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

2.课后练习一。

隆中对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讨完成学习目标1、2(96%)

2、通过讨论分析完成学习目标3、4(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

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

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

君与俱来()句

二、学习研讨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问题探究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2)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3)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结合课文,总结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三、评价样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6、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延伸拓展

1、诗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2、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3、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木牛流马》、《八卦衣与鹅毛扇》

6、和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课件范本] 隆中对教案(推荐一篇)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课件范本] 隆中对教案(推荐一篇)》,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现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超前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提出。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形象的写法。

【学法导引】

尝试“角色演读”法学习,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有选择地扮演角色,发挥自己“主角”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知识链接】

1、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作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2、社会形势

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坚、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3)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常常;今:每当】

此人可就见【古:接近,趋向;今:副词,表结果】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回顾】

主上蒙尘【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今:蒙上灰尘】

遂用猖獗【古:失败;今:猖狂】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天日】

二、课堂导学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孙权:

刘表:刘璋:

张鲁: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4、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5、体会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写作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参考]英语幼儿教案2000字精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离不开教案。教案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英语幼儿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英语幼儿教案(篇1)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1】

my family(我的家)

年龄:小班

游戏目标:

1、会用its句型介绍自我的mummy、daddy、grandma、grandpa。

2、学习新词mummy、daddy、grandma、grandpa,能正确发音并确切地用这些词称呼长辈。

材料准备:

1、小熊一家的图片及头饰

2、幼儿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照片

游戏过程:

一、my family

1、 look!(show the photos)what are these?(photos)

2、 who is he(she)?

3、 师生一齐边指边说:mummy、daddy、grandma、grandpa

4、 引导幼儿用its介绍自我的mummy、daddy、grandma、grandpa

5、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your friends.(幼儿与同伴交流)

二、bears family

(出示小熊一家图片)who are they?(bears family)

who is she?who is he?(幼儿练习用its作答)

三、now。 lets play a game。

whod like to be mummy (daddy、grandma、grandpa) bear?

(幼儿五人一组,分别扮演小熊的一家,各自戴上头饰)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other children。

wele bears family。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新英文单词“eyes”、“mouth”、“nose”和句子“Ihaveamouth”

2、能够手指自己或他人的器官说出英文单词,发音准确,清晰,能熟练说出“Ihave”句型。

3、能够自信、愉快的用英文表达,乐意学习英文。

【活动准备】

1、手工制作的立体画眼睛、鼻子和嘴巴若干个。

2、三个袋子。

【活动过程】

1、先用热身引入话题。

进行热身活动“认识我自己”的热身(这个活动包括了全身上下的器官名称)。

2、热身活动完毕后,教师立即引入话题“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做的热身活动里说到了很多器官,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英文表达这些器官呢?想不想你呢个用英文来做这个热身呢?”引发幼儿兴趣,接着告诉幼儿今天先学习其中的几个器官,今后会慢慢学习完毕。

3、教师拿出眼睛道具,问小朋友名称。等小朋友说出后,教师可立即示范英文发音。教师可示意孩子一边抚摸着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器官,一边大声学习新单词。

4、单词学习完毕后,要用游戏巩固。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来。教师将道具放入袋子中,请小朋友同时从袋子里取出一样物品,取出物品后迅速念出物品的单词,看谁念得又快又好,可反复换小朋友进行。

5、游戏结束。

教师请小朋友站起来,教师随机念出一个单词,小朋友就要即刻去触摸自己的相应器官,建立起孩子实物和单词的联系,巩固单词。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并鼓励幼儿在感受不同类型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自己认为的善与恶的形象。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习新授单词:wolf。

3、引导幼儿体验英语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情景创设(森林)、小兔的头饰若干、大灰狼的衣服、磁带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复习部分动物单词)出示小兔的头饰,Who is it ?今天我们就来做rabbit做游戏,(幼儿与教师一起带头饰)Who are you ?

We are rabbits.(音乐……):今天我们又要来做游戏了,Are you happy?

( It’s carrot …… go go go ——carrot carrot eat eat eat.

It’s grass ……go go go ——grass grass eat eat eat.

That’s mushroom …… ——mushroom mushroom eat eat eat(二)新授单词wolf(沉重地音乐……)guess guess ,Who will coming?

(tiger 、lion、elephant、bear……)Look,Who is coming?

It’s a WOLF.

纠正幼儿对新单词的发音。

Wolf长得什么样?是怎么走路的?

幼儿跟着音乐学wolf。Wolf wolf大灰狼……(三)Game《Wolf and rabbit .》

(欢快地音乐……)rabbit rabbit jump jump jump.……(沉重地音乐……)Who is coming ? Wolf ,wolf is coming .……Rabbit ,we are go home!……Wolf go back!

(重复一次)(欢快地音乐……赶走大灰狼)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4】

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单词tortosefox并能正确的发音。

2.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模仿手形讲述的能力。

3.培养幼儿遇到困难要善于动脑筋,努力解决问题。

准备:

图片6个、大树、小河。

过程:

1、组织好幼儿,准备活动。

教师向幼儿问好:hello,goodmorningboysandgirls.

2、出示乌龟的图片:let’shavealook!itisatortoise!反复教幼儿单词tortose的发音。再出示狐狸的图片,教幼儿单词fox的发音。

3、在幼儿初步认识的基础torosefox后,教师讲述故事《聪明的乌龟》并展示手形进行讲述。

讲完故事后,教师向幼儿提问,使幼儿明白故事的意义。

教师利用手形展示在讲述一遍故事。

幼儿相互之间模仿老师手形讲述故事。

4、游戏:奇妙的口袋。

教师在口袋里放入fox和tortose的图片个5个,然后请幼儿上来摸摸,同时其它其他幼儿一起念:口袋里的东西多又多,请你伸手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这时就请幼儿用英语说出自己摸的是是什么。

5、教师小结,带领幼儿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学习正确读准、认识单词daddy、mommy、grandpa、grandma,并了解其含义。

活动准备:

flash card:daddy、mommy。

活动过程:

1. say hello(打招呼):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好多客人,小朋友们应该和客人说什么呀?(教师做hello动作提醒幼儿)

师:我们一起唱一首好听的英文歌送给大家好吗?

师幼共唱《hello song》。

2. warm up(热身运动):

肢体动作:stand up, sit down, run, jump, turn around……

3. teaching(教学):

①师:do you want to know what’s behind me?你想知道谁在我后面吗?(想)可是啊,它要求小朋友数到3才肯出来呢!我们一起来好吗?show me your hands. one, two, three.咦,它还是不肯出来,we try to again.我们再来一次。(师互动幼儿举出手指数one, two, three)

②(出示flash card:daddy)who is he?他是谁呢?(幼儿说说)he is my daddy!他是我的爸爸。(幼儿学念:daddy)

(出示flash card:mommy)who is she?她是谁呢?(幼儿说说)she is my mommy.她是我的妈妈。(幼儿学念:mommy)

我们来和daddy, mommy打个招呼吧。say: hello, daddy! hello mommy!

③ ki ing game:依次请幼儿说:hello daddy/mommy.

4. jumping game:

①以唱歌《where’s my daddy/mommy?》的形式请两位幼儿分别扮作daddy和mommy。

②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③教师指挥游戏:教师随机喊daddy或mommy,两名幼儿尝试游戏。

④教师互动其他幼儿喊daddy或mommy,参与游戏幼儿进行jumping game.

5. say good bye(说再见)。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6】

英语课教案详案

一、instructionalobjectives(教学目标)

让小朋友们能认读单词head、legs、feet和fingers,并能正确指出单词所对应的身体各部位,同时让小朋友们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收获快乐。

二、teachingaid(教具准备)

1、Teddy拼图

2、Flashcards(Ne:幼儿园英语教案节日)现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或奖励)T:再带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读newwords

6、Ending

T:Areyouhappytoday?

S:Yes

T:Ok,let’ssingasong,areyouready?

S:Yes

T:Ok,everybodystandup,followme

(带小朋友们一起唱《Let’sshake》)

T:It’stimetosaybyebye,saybyebyetohead.......

S:Byebyehead......

T:Byebye,seeyou.

最新幼儿园英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鼓励幼儿大胆学说单词; milk

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milkbook的实物。

活动过程

一、 Warm Up热身复习《eight ducks 》

One little twolittle babyducks

Threelittle fourlittle babyducks quick quickquick quickquickquick oh! Comefor little babyducks

Fivelittle sixlittle babyducks

Sevenlittle eightlittle babyducks quick quick quick quick quick quick oh !comefor little babyducks

教师带着幼儿唱唱跳跳学过的歌曲,激发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愿望。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逐一出示book,bed的实物,引导幼儿大胆学说,注意纠正幼儿的发音。

师:What is it? (并做出夸张闻的动作)

幼:嗯

师:it’s milk.milk milk (幼儿答不出来的,老师就带读几遍) 。

2、 A game游戏:瞎子摸象

请一名幼儿并蒙上眼睛到台前来的实物放在地上,老师说:“Show me your book,”幼儿就摸取该物并说“Here it is。”

摸不对的就换另一名幼儿玩。

三、结束部分

Song : 《eighter ducks》幼儿跟唱歌曲。

英语幼儿教案(篇2)

目标:能够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

乐意积极参与英语活动。

准备:男孩、女孩的胸饰

请大班幼儿表演(2名),枪、洋娃娃

进程:

1、师生问好

2、请大班幼儿表演

男孩(师给他穿裙子):No,NO, I’m a boy

女孩(师给枪他玩):No,NO, I’m a girl

请小朋友说出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教师在黑板上画下来

oys have short hair, wear trousers , like gun

Girls usualy have long hair , wear skirt ,like doll

3、集体练习

T: Is he a girl?

S: No (回答原因)

T: Is she a boy ?

S:NO(回答原因)

练习发音:Boy Girl

4、游戏巩固练习

①谁的反应快?Boys stand up! Girls stand up!

②找自己的图标

教师请幼儿上来找自己的图标,并大声说I’m a boy/girl

5、结束

Boys and girls stand in a line 下楼做游戏

幼儿园英语教案-《I’m a boy/girl》反思:

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以兴趣为主体,游戏为载体的。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遵守三个“动态”教学的原则,即趣味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变化性原则。幼儿是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英语口语课的“动态”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且乐在其中。

第一环节: 我充分利用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爱模仿。在这一引导部分注入了无意识注意,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听熟所要学习的短句。

第二环节:出示图片让幼儿巩固以前所认识的老朋友,但我并没有单纯的出示,而是用沙包投掷的方式使孩子们注意力更集中,更觉得有趣。在动静的交替变换中,有意识记忆得高了提高。这是变化性原则的体现。

第三环节:重点环节。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游戏活动对幼儿所要学习的短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停地制造一些小麻烦,比如:突然头不能动了!这就势必将本来已经念疲惫的的幼儿的兴致又提起来了,使幼儿能够体验到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头脑风暴。

第四环节:结束环节。我带领幼儿唱唱、跳跳,这个英文歌曲是先动后静的,我利用幼儿“爱动”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将幼儿的活动量及心脏跳动的次数慢慢的降低,但又不失趣味,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这是趣味性原则的体现。

英语幼儿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食物来学习单词以及运用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来描述自己喜欢的食物,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Let’s learn中的食物类单词比如:tomato、fish等和句子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在前面的教学中都有所呈现,并作认读要求。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单词提出读写要求。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为深入学习下一课时的重点句型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做好充分的.听说读写基础。故本堂课的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由于本部分的内容前面几册有涉及到,所以本节课将对教材内容做一些补充,增加中国特色小吃的英文表达,以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四会单词以及运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二)能力目标:在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

(三)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养成不挑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本节课的四会单词

(二)难点:在情境中熟练运用句型进行简单对话。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情境法、交际法和游戏教学法,运用多种操练和对话方式让全班参与其中,来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结合小学生好玩、好动、好表演的特点,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树立自信,享受快乐,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热身过程

热身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首先是通过Let’s chant,即学生说唱,复习有关学过的食物单词。

第二环节:复习旧知

看百度搜索的图片做成的幻灯片, 复习已学过的食物单词:fish、tomato、onion、cucumber、carrot、potato。通过复习,自然而然的导入今天内容的讲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第三环节:启发诱导,教授新知

1、猜谜教授新词,根据老师的表达,猜猜是什么食物。学习单词tomato、green beans、eggplant。在教授tomato时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单词potato.用游戏的方式能保持学生对英语的新鲜感,并增加乐趣。

2、听声音学习新词。通过有声的pig, sheep两个动物的动画,形象的引出和他们有关的pork,mutton单词,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乐趣,又一次突破了本课时单词量大的难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知识。

3、其它的单词教师慢慢出示图片,学习单词cabbage.并且在听老师正确发音后教读单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音,形、义联系起来。同时由单词自然过渡到本课重点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I’d like 。.。的学习,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第四环节:巩固新知、拓展新知

1、学生说唱一首本单元的chant,朗朗上口的说唱刚刚学习的新单词,进一步巩固所学单词。

2、出示课件,听录音Let’s learn,Zhang Peng和Mike 对话,跟读对话,然后进行同位操练。

3、角色扮演,教师请一位学生扮演客人,其他学生扮演餐厅服务员,学生用新学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来询问客人需求。“客人”用句型“I’d like.。.”做出回答。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举起相应的卡片,谁的反应快,谁就是下一位客人。

以本课为延伸,除了鼓励孩子在课后询问家人一日三餐想吃的事物并记录下来外,还要当一天家里的营养师,设计一张食谱,还要注意营养搭配。这样的活动有实际意义,学生乐于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将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语言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生主体自己操作、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环节: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重点;

2、介绍中国小吃的英文表达;

3、老师渗透情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和增强均衡营养饮食的意识,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通过小结再次呈现今天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强记忆。而对中国小吃的英文表达的介绍将增加学生的一些课外知识。同时教师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识。

英语幼儿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听懂、理解并会说出单词Egypt、plane、motorcycle、boat。

学会使用句型Lets…进行表达。

语言点:

Egypt、plane、motorcycle、boat。

教具准备:

摩托车、船和飞机的图片;塑料锤子两个;故事动画光盘;故事卡片:teddy、kitty、putty和nicky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全体小朋友表演英文童谣《teddy,here》,可以请小朋友轮流到集体前扮演老师。

(二)卡通动画学习:播放本单元故事动画光盘两盘,之后教师提问:“四位好朋友要去做什么?”NICKYT想怎样去?puppy想怎样去?teddy想怎样去?请小朋友们进行回答,回答后再播放动画片一遍,请小朋友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

(三)单词学习:教师为小朋友讲解有关埃及的知识,介绍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埃及的代表物,并带领小朋友一起说单词egypt若干遍。

(四)单词学习:教师分别出示摩托车、船和飞机的图片,带领小朋友说单词。

(五)TPR活动:请小朋友动脑筋,为每种交通工具编排一个动作(如:“摩托车”可以俯下身,双手做握住手柄的动作;船可以模仿摇双桨的动作;飞机可以伸平双臂),边做动作边说出单词。

(六)游戏:《超级打手》。将摩托车、船和飞机的图片卡贴在黑板上。将小朋友分为两队,每队每次请一位小朋友到集体前进行游戏。参与游戏的小朋友需背对黑板,每人手中持一个塑料锤子,当老师说一个单词时,迅速转身,用锤子敲出相应卡片,并大声说出英文单词,迅速且正确的小朋友得一分,最后累计分数高的队伍获胜。

(七)句型操练:教师向小朋友介绍句型LETS…的含义,并带领小朋友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出LETS GO BY…

反思:

这是一堂幼儿都比较喜欢的课,而且都比较感兴趣。活动流程很顺畅,效果也很好,幼儿几乎都能掌握了重点句型。本次活动的单词幼儿在前一次课都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会顺畅多了,因为幼儿都已经有课前的铺垫了。

本次课的不足之处是,花在复习单词的时间上多了一些,因此在句型的操练上时间久变得仓促了。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时间的合理安排在每一次课上都很重要,以后的英语活动我会努力做好合理安排时间。

英语幼儿教案(篇5)

目标:

一、能流利地说出单词 ice cream, meat, fish, honey, jelly

二、能灵活地运用句型“I want …”,“Here you are.”“Thank you.”进行对话。

三、在音乐和游戏中巩固单词和句型。

活动重点:

一、巩固单词ice cream, meat, fish, honey, jelly

二、操练句型“I want …”,“Here you are.”“Thank you.”

活动难点:

句型“I want …”,“Here you are.”“Thank you.”的灵活应用。

四、语言点:ice cream, meat, fish, honey, jelly,I want …,Here you are,Thank you

五、教具准备:ice cream, meat, fish, honey, jelly的单词卡片;书袋一个。

六、活动过程:

(一)热身:师幼一起跟着钢琴伴奏曲演唱歌曲《I want ice cream》

(二)复习单词ice cream, meat, fish, honey, jelly,通过“大小声游戏”来复习单词,幼儿的发音根据教师手势高低的变化而变化。

(三)操练句型I want …,Here you are,Thank you

教师带读句型I want …

幼儿一起读句型I want …

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当小老师,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跟小老师一起示范:

教师:I want …

小老师:Here you are.

教师:Thank you.

请其他小朋友跟小老师一起玩操练句型的游戏,站起来操练句型的小朋友都能得到一张食物的卡片。

拿到卡片的5位小朋友到前面站成一排,请出下面举手的5位小朋友站起来互换角色玩操练句型的游戏。

(四)游戏《Fingers Turn Turn Turn》

七、带幼儿排队喝水、上洗手间边走边唱歌曲《I want ice cream》,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本次课是围绕着幼儿都很感兴趣的食物ice cream, meat, fish, honey, jelly而展开的,活动内容除了复习单词以外主要是操练句型I want …,Here you are,Thank you.

本次活动的环节安排得比较合理,时间也把握得很好,幼儿的参与性较高,教师能很好得把控课堂。游戏部分和新颖能把所教的内容编成英语儿歌,朗朗上口,幼儿都比较喜欢。不足之处是在游戏环节中,没有顾及所有的幼儿,虽然有大部分幼儿都参与了,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在等待,因此,在小老师这个环节可以多换几个小老师,游戏还可以多玩两遍,以便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参与。此外,有个别幼儿不善于开口,我应该多给予鼓励。

本次活动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足之处我会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取长补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英语幼儿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会新英文单词“eyes”、“mouth”、“nose”和句子“Ihaveamouth”

2、能够手指自己或他人的器官说出英文单词,发音准确,清晰,能熟练说出“Ihave”句型。

3、能够自信、愉快的用英文表达,乐意学习英文。

【活动准备】

1、手工制作的立体画眼睛、鼻子和嘴巴若干个。

2、三个袋子。

【活动过程】

1、先用热身引入话题。

进行热身活动“认识我自己”的热身(这个活动包括了全身上下的器官名称)。

2、热身活动完毕后,教师立即引入话题“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做的热身活动里说到了很多器官,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英文表达这些器官呢?想不想你呢个用英文来做这个热身呢?”引发幼儿兴趣,接着告诉幼儿今天先学习其中的几个器官,今后会慢慢学习完毕。

3、教师拿出眼睛道具,问小朋友名称。等小朋友说出后,教师可立即示范英文发音。教师可示意孩子一边抚摸着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器官,一边大声学习新单词。

4、单词学习完毕后,要用游戏巩固。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来。教师将道具放入袋子中,请小朋友同时从袋子里取出一样物品,取出物品后迅速念出物品的单词,看谁念得又快又好,可反复换小朋友进行。

5、游戏结束。

教师请小朋友站起来,教师随机念出一个单词,小朋友就要即刻去触摸自己的相应器官,建立起孩子实物和单词的联系,巩固单词。

英语幼儿教案(篇7)

1、开火车

玩法:幼儿的头上戴上自己喜爱的动物头饰,围成一个圈坐着,老师请一个小朋友当火车司机,一边唱着开火车的歌一边问:Whoareyou?让幼儿都能说除自己是谁才能一起开火车。

2、SimonSays

玩法:全部的幼儿排好队,邀请一位孩子站在终点来主持,说出命令。如果主持人说:Simonsaystakeonestep.(句子可以用其他的动作替换)全体幼儿就按他的命令做,如果他说的话里没有SimonSays,而孩子做了动作,就算输,要回到位置上。看谁能一直小心听,小心做,一直到终点。

3、Lookforpicture

玩法:邀请人数相等的小朋友面对面坐下,将腿盘起来。每对幼儿拿一张图片,老师就开始讲故事,当老师说到小朋友手里的图片的单词时,两个小朋友就一起站起来跑,谁先转一圈坐下,谁就赢了。

4、Thislittlepigwenttomarket

玩法:幼儿站成排,边念儿歌边做动作:Thislittle(张开五指,另一只手点着拇指)wenttomarket(手放下,作踏步向前状),thislittlepig(张开五指,另一只手点着食指)stayedathome(膝上作坐状).Thislittlepig(张开五指,另一只手点着中指)hadroastbeef(作吃东西状).Thislittlepig(张开五指,另一只手点着无名指)hadnone(探开双手表示没有).Thislittlepig(张开五指,另一只手点着小指)criedwee-wee-wee(双手揉眼作哭状)allthewayhome!(坐回位子上,慢者输)

5、Isayyoudo

玩法:幼儿站在小椅子边,老师说方位词短句,如:Nearthechair.幼儿就听指令站在椅子旁边,如说:Infrontofthechair.幼儿就听指令站在椅子前面。游戏反复进行。

6、Askthetime

玩法:

1、幼儿扮成时钟,用手臂分别作时针和分针。

2、根据老师所拨时间,提问:Whattimeisit?幼儿一边用手臂演示时间,一边说Itsoclock.

3、幼儿分两人一组,一人演示时间,并提问Whattimeisit?一人说时间,Itsoclock.若干次后交换角色。

7、Myfavouritefood

玩法:先将所有的卡片同时出示在黑板上,让幼儿逐一认读,然后将所有的卡片翻到背后,打乱顺序.再将卡片一一翻出,边翻边问:Whatisit?幼儿答Itsapizza.剩下最后一张不翻开,请幼儿根据最初的记忆力猜出最后一张卡片的内容。

建议:可采由幼儿展示的方法,将图片佩带在部分幼儿的背上,通过幼儿换位/转身,然后进游戏,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8、Wolfwolfwhattimeisit?

玩法:一名幼儿扮老狼,先告诉大家几点出门抓小动物。游戏开始,老狼走在前面小动物跟在后面,边走边问:Wolf,wolf,whattimeisit?老狼回答:Itsoneoclock当回答到老狼第一次告诉的时间时,老狼去抓小动物,被抓的小动物停止游戏一次。

规则:当听到老狼说出第一次说的时间时,小动物才可以逃,老狼才可以抓;老狼豁达时,大家一起停下,等老狼说完再往前走。

9、Abilities

玩法:

1、教师背对幼儿敲鼓,幼儿传花,鼓停,花在谁的手上,谁就站起来自我介绍,Im...Imagirl(boy)Imsix(seven)Ilike...

2、说对的幼儿敲鼓,说错的幼儿罚唱歌。

3、游戏反复进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198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