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空中楼阁》教案

时间:2023-05-11

《空中楼阁》教案15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做好教案对于教师具有非决定性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接下来为您提供的是教师范文大全为您亲自筛选的“《空中楼阁》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空中楼阁》教案【篇1】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空中楼阁》教案【篇2】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学生应在“自读提示“的引导下,仔细阅读课文,完成阅读练习,课内安排一数时讲评。

第一部分:(①-⑧)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层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三部分:(⑨-⑩)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二、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2.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①全文方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式幽雅恬美的基调。

②适当的运用文言词汇,文语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

③恰当的.运用一些独创性词汇,如“空中走廊”

3.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柔和抒情散文,那么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文中哪里有所体现?

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她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第8自然段中小屋是“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第13自然段中“山上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第三16、17、18自然段。表示小屋、不受闹市的污染,只要有“自然”就够了。

三、完成课后练习。

《空中楼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空中楼阁》教案【篇4】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是这里呢?还是这里?或是这里?(出示幻灯片)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的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哪一幅才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师:那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

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还有吗?

(生: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空中楼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

《空中楼阁》教案【篇6】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空中楼阁》教案【篇7】

一 诵读提示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本文“神来之笔”甚多,这些语句,又往往是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是作者倾注了感情的力量写出来的,所以要在诵读时加重语气。例如: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还有许多对称句(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和排比句。应读出其中的畅快的语势。对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前置词或后置词,也应加重语气来读。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后置词,“一点痣”的变式)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前置词)

教材对背诵没有作要求。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熟读全文,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 整体感知

1?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进行:

景物外观(写了什么?小屋和周围环境)景物性*状(写得怎样?写出了小屋的可爱、大自然的美好)

景物描写蕴藉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一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一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2?表现手法方面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一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 “轻灵而自一由”。

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一蕊中一般,慢慢地花一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一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三 鉴赏要点

1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平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其他比喻的赏析,参见“有关资料”。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2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不但理解显义的话语,还要理解隐义的话语。理解隐义的话语要以理解显义的话语为前提。另外,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第一问,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二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一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二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评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本文观景写景的角度多变化,有远视、近视、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角度。例句全篇都有,每种角度举一二例即可。

三 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体会语言的深味和技巧、分析多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乃至全文内容来进行。

1?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假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

2?领土——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广袤无垠的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一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一由而开放的心态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一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的骄傲。

3?(1)由自家院墙联想到“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这两道弧线在作用上(围住一些花)相似;(2)由紫藤、月季等,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也围住一些花……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云霞在外观上(色*彩、形状)与牡丹或芍药等花相似。只有心境自一由、胸怀开阔,才会有如此奇特而美好的联想,这样写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5?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一瓣簇拥花一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一蕊慢慢地绽开似的。

6?首先,这里运用了暗喻,将大自然比喻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寄寓了作者深含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一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平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一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一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

《空中楼阁》教案【篇8】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

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

“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

《空中楼阁》教案【篇9】

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空中楼阁》教案【篇10】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空中楼阁》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空中楼阁》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空中楼阁》教案【篇13】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20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

(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习:

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

2、写出读后感。

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

2、解题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3、整体感知本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宁谧:(谧mì)安宁,平静。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点评并回答。

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是要 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

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 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

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I、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II、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III、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IV、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B、 导学生对文中“快乐、幸福”的理解以及怎样评价作者的幸福观。(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外出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着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还,是“往还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器中寻求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是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新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景罢了,他所企图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不可即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C、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D、“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倾向?从此可以 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喜爱之情。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人境,在尘器中寻找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4、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做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达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事物的描写,变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就是用某种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A、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B、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美读课文且背诵个别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不懂的句子,下节课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复习情况以及对个别段落的背诵。

抽两到三个学生背诵。

2、 昨天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己也回家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再仔细研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找出来?现在那位同学先发言?(学生发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生: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为什么?

b、“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为什么?

C、“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为什么?

…………

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大家互相讨论后再由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交流)

3、 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诗意美和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A、 音乐美:“山入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都有鸟语盈耳。”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即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落,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B、 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C、 画面美,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本文中,作者也用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4、 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现手法。(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不同点:

A、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陋室铭》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陋室铭》立人格的向往。

C、《陋室铭》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

D、《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5、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思索。

6、 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有何尝不想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百倍的张扬!同时也劝告人们要保持一份自然的心态,少一点世俗的躁动不安和尔虞我诈。

六、布置作业

分析阅读:杨国民的《江南古镇》或者阅读代青的《冬天的山》,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修辞美等,写出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空中楼阁》教案【篇14】

散文的教学,不宜作太细的分析,鬼知道是作者多愁善感还是别有所指!应当以学生的诵读、理解、领会、感悟为主,教师只作简单的引导,点到为止即可。学生感悟到十分之一,也比老师面面俱到来的强。

1.问:“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

《醉翁亭记》名句------

《登幽洲台歌》名句-----

《岳阳楼记》名句------

写自己的小屋则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

2、同学们,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房子盖在哪里?你如何设计你的小屋?

……

3、作者是不是有这样的一间小屋?

学生的答案都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文学作品只是现实的折射,而非百分百的描述,就象阿Q,你能说生活中没有阿Q这样的人?在很多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见阿Q的影子。但生活实际中确实又没有阿Q这样的人。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可以指所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学生基本上认为是作者理想中的小屋,可以引导学生与《桃花园记》联系起来。

好,不管现实中作者有没有这样的小屋,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笔下小屋的位置与周围之景。

4、完成思考练习一。给课文分为2部分。

5、生活于这样小屋之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B、可想象为当代“欧阳修”

还可以想象为“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徐志摩”。

二.对比《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之异同。

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空中楼阁》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JK251.com延伸阅读

我的空中楼阁【推荐】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鹌鹑,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

五、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探索实验式、启发式

六、教学用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能在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能在有无脊椎动物里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和极少数哺乳动物——蝙蝠。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一)鸟的分类地位

全世界现有鸟类约156科9600余种。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个种(占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2000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

我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如:鸳鸯、相思鸟,还有产于陕西、河北的褐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我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黄腹角雉和绿尾红雉等等。有一些鸟类如丹顶鹤和黑颈鹤虽不是我国特产,但主要产于我国境内。

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平胸总目,如鸵鸟,其翼已失去了飞行能力,只能助跑,起到平衡作用;第二类,企鹅总目,如帝企鹅,其翼特化成了鳍足,用以滑雪和划水;第三类,突胸总目,如鹌鹑鸟,能用两翼飞行在空中,现存的大多数鸟类都属于此目。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以鹌鹑鸟为例探究一下鸟类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请大家直接观察鹌鹑鸟的外形,归纳一下鸟类适于飞行的外形特征:羽毛可以扇动空气,大型骨骼中空可以减轻身体密度,适于飞翔;流线型的身体也适于飞翔。仅仅是这些特点鸟儿就能飞了吗?显然不是。让我们通过“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来进一步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

首先请大家详阅教材21页至23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实验的目的。然后,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并讨论该计划的合理性,再开始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进行时,可以随时列表记录探究和观察的结果。结合该实验,教师可用投影片打出以下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们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你们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的实验?

4.你们的问题得到证实了吗?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上面咱们对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进行了探究,下面咱们共同把鸟类的主要特征总结一下,要注意“共同”和“主要”两个词。

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还有角质的喙,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第二课时

导入: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由于昆虫的足也是分节的,所以它们和甲壳动物同属一个门——节肢动物门。那么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们到底有哪些特征适于飞行呢?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多数昆虫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一类能飞行的动物。请大家观察P24页的图片,完成思考要求。

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翅对于昆虫的分布和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身体的特征。

1、昆虫的体表有一层光滑、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护、支撑体内柔软器官,使昆虫能更好的适应陆生生活。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蝗虫等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它们的身体都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且由许多体节构成(异律分节)。

⑴头部:长有1个口器(由1片上唇、1片下唇、1片上颚、1片下颚和1片舌组成,其中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称为咀嚼式口器)、1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单眼仅能感光)

⑵胸部:长有3对足和2对翅(后足比前足、中足发达许多,适于跳跃,前足、中足适于行走;狭长的前翅是革质的,覆盖在膜质的后翅上,起保护作用,而柔软宽大的后翅适于飞行)

⑶腹部:第一节体节两侧有1对半月形的薄膜,为听觉器官。从蝗虫的中胸部第二节到腹部的第八节体节,每一个体节上都有一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连接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小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例如: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等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鸟的分类

平胸总目:如鸵鸟

企鹅总目:如帝企鹅

突胸总目:如鹌鹑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1.都有角质喙

2.体表被覆羽毛

3.前肢特化为翼

4.体温高而恒定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有利于扇动空气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外骨骼;

2、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小班美术天空中蓝色的金子教案精选篇


设计意图:

因小班孩子的观察力比较敏感,喜欢探究一些事物。对晚上的天空比较感兴趣,当看到夜空中的星星、月亮和一闪一闪会动的飞机时会情绪激动,大声喊叫。所以我开展了本次的活动,让孩子去欣赏晚上的星空,感受美。

活动目标:

1.观察夜晚的星空,并大胆讲述从中感受星空的美。

2.尝试用射线表现星星的光芒。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教具:;小星星音乐、ppt

学具:多种颜色的颜料、棉签若干、深蓝色卡纸人手一份。

座位:先半圆后小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宝宝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颗星星吧!

(播放;小星星音乐,幼儿跟着边唱歌边做动作)

二、欣赏星空,大胆讲述。

1.结合自身经验说一说星空的美。

①你们知道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吗?

②那星星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2.观察图片,大胆讲述。

今天王老师就带来了一幅美丽的星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①你看到的星星是怎么样的?

②你觉得它看起来像什么?

③你最喜欢这幅星空中的哪一颗星星呢?它会在干什么?

④在这一幅星空中有这么多的星宝宝,它们会像我们一样在一起说些什么呢?

⑤宝宝们,看了这幅星空以后,你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来自快思老师教案.!

小结:在黑黑的夜晚里有着这样一群可爱又明亮的小天使为我们照明,陪伴着我们宝宝入睡真是太棒了。

三、自由创作,感受星空。

1.教师介绍材料,讲述绘画要求。

想不想也来画一画美丽的星空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瞧!王老师为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片晚上的天空,可是天空上少了什么呀?

下面就要请宝宝们用盒子里的棉签蘸点颜料给这片星空上添上星星。

教师讲述绘画要求:

棉签用完后还是把它靠在盒子的边上,不要乱丢;

画星星的时候要把你的星空的四周都画满,不要只画一边。

2.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1.作品展现。

宝宝们,晚上的天空中除了有星星还有什么呀?

快看月亮婆婆出来啦!请把你们的小星星送到月亮婆婆的身边来吧!(把所有的小星空拼成

2.幼儿讲述。

①瞧,王老师把你们的小星空变成了一个什么呀?

②你最喜欢这片大星空里的哪颗星星呢?

3.教师总结。

宝宝们今天画的星空可真漂亮啊,把我们的教室都照的更亮了,那下次也带上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星空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在加上许多老师的意见我发现了自身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比如说在教学座位的摆放与教师的距离比较远,不能很好的与孩子互动;教师的提问没有针对性、目的性;在幼儿绘画星星时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画射线的技巧;再观察星空图片时没有让孩子详细观察星星的各种特征;大小、颜色等;作为新教师,我还有一些坏习惯就是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好不好;对不对的口头禅,这点在今后我会自己努力改正。

教案15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了让您满意花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这份“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需要经常更新来跟上教育的发展潮流。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一、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三、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一):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一)、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二、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三、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一)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二)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三)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四、做一做——内化新知

(一)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六、巩固练习

(一)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旗吗?(电脑出示P59第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二)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七、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

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教案【篇2】

六年制语文十册阅读课文《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刻画景物惟妙惟肖。除了作者仔细观察外,无疑得益于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习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习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教案【篇4】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本课的教学时间我拟用二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2、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3、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问学生:“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冬天的景色很美丽,小朋友们可以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有的说:“冬天一到,我可以制作冰花。”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体现课标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学习课文:

初读感知——小组间互读、评读——齐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

(2)小组合作迁移学习课文二到四自然段,然后汇报学习成果。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冬天有哪些本领?

(4)感情朗读课文。

(5)拓展延伸: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请你把看到的、想到的冬天的景色画出来。

3、识记生字:

学习小组利用学习袋自学生字,用开火车、挑战读等形式检查识记情况。

(三)自我评价: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给自己评分。

(四)师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冬天是个魔术师

动物冬眠:青蛙、刺猬、熊、蛇

下雪:大地变白

湖面结冰:变成大玻璃

人们穿上冬装:围巾、棉衣、手套

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地认读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了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视频:壮观的赛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的赛特凯达斯瀑布。

2、巴西总统菲格雷主持葬礼的图片。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视频:壮观的赛特凯达斯瀑布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太壮观了!太漂亮了!)

视频:奄奄一息的赛特凯达斯瀑布看了短片你又有什么感想?

(这个瀑布没有刚才的瀑布雄伟壮观)

师:“其实这两个短片播放的是同一条瀑布——赛特凯达斯瀑布”

出示:巴西总统菲格雷主持葬礼的图片

你知道这些人在做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特殊的葬礼》这一课

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的葬礼?为什么特殊?等等)

通过视频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赛特凯达斯瀑布的今昔对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

二、激发兴趣,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拼拼音、查字典、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读得不流利的语句反复练习。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三、自然感悟、交流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在文中勾画出最能震撼心灵的词、句或段落?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悟

(一)赛特凯达斯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感受大瀑布消亡的迅速、环境破坏的严重。

结合重点次与理解

昔日: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板书:雄伟壮观)

今日:逐渐枯竭、无奈的低下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板书:逐渐枯竭)

(二)赛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原因

人类毫无节制的用水

乱砍滥伐

(三)从参加葬礼的人的特殊性及广泛性中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受祭者的特殊性体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而感受“特殊葬礼”的真正含义

提出中心问题让学生思考、感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感悟,提升情感。

四、扩展:

师:假如你是菲格雷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将对着巴西人民演讲,你会怎么说?

五、自学生字

调动学生动脑识字,逐步掌握识字方法。

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含量较高的臭氧层,它好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有效地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月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北极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的主要危害是:大量的紫外线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减产,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因此,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9/114号决议,确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这一日子的确定,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臭氧层耗损问题的关注和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臭氧层对人类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氯氟烃(氟里昂)和含溴卤化烷烃(哈龙)等气体引起的。

氟里昂在自然界不会自己产生,而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它用于制冷装置的冷冻剂、气溶胶、有机溶剂和泡沫发泡。哈龙用于作灭火剂。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正采取措施,逐步淘汰氟里昂和哈龙等对臭氧层有害的物质。

一位美国环境科学家曾预测: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xx年,全世界将有1.5亿人患皮肤癌,其中有300多万人死亡;将有1800多万人患白内障;农作物将减产7.5%;水产品将减产25%;材料损失将达47亿美元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率将增加30%。

由此而知,保护臭氧层的工作迫在眉睫。在认识到高空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的同时,还应了解近地低空气中的臭氧却是一种污染物。低层臭氧含量的增加可以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作物、建筑物等,臭氧还会直接引起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某些电器例如复印机,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臭氧。因此,在使用这些电器时,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畅。

教案【篇7】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 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 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五、 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 眯眼 蜈蚣 倘若 连翘花 翘尾巴 撒脱 撒谎 急速一转 旋转 酸涩

舒展腰身 仰望天穹 圆木拐杖 女娲造人 擎着风筝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1) 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 认清字形:倘 敞 筝 挣 睁

(3) 理解词义 A酸涩 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B 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 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 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 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教案【篇10】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习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教案【篇1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鸿鹄。

教案【篇12】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教案【篇13】

一、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是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吃不到葡萄说是酸的,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只有小猴子敢于亲自尝试。”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本文属于连环画故事,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像他们的语言,揣磨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读演,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要有感情,读中感悟,明白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一杯醋,一杯糖水,头饰。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小马面对小松鼠和老黄牛的劝告是如何做的呢?(亲自尝试)

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味道?(请两名小朋友上来品尝)引出“酸”和“甜”。看来,只有亲自尝试,才能知道真相。今天,老师带来一大串葡萄,不知是甜的还是酸的,请小动物来说说,好不好?(贴葡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故事和游戏导入,以轻松、

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浏览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有几个小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

2、再读课文,图文对照,学习“狐狸”“猴”“兔”“串”“告诉”“颗”等生字,并介绍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相互对照,有助于学生对生字、字意的理解,同

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课文的插图是一幅连环画,你喜欢哪幅图,就把课文描写它的段落好好读一读,遇到好的句子就把它划下来,想想为什么好?

(设计意图:把个性化的学习放在重点讲解之前,让学生更能自主地去探

究,发挥自学的作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1、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它心里回怎么想?于是它怎么说?如何读好这句话?

(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

2、小松鼠和小兔子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哪样想?

(如何读好这些话?)学生小组赛读,互评互议。

3、小猴子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比较:小猴子望望架上的葡萄,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上面两句话,哪一句好?为什么好?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有迫不及待的时候吗?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的语言,

蕴涵了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

读。教师紧扣“迫不及待”这一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这样不仅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还指导了朗读,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迫不及待”

一词。)

4、分角色读第5、6自然段。

读了小猴子、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对话,你有哪些想法呢?(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尝过葡萄,都是听狐狸说葡萄是酸的。)那么,小兔子和小松鼠尝了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呢?(甜的)让我们甜甜地读这一段。

5、学生美美地读第7自然段。

6、读读想想。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想想:你能把原因告诉他们吗?

7、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心胸狭窄;猴子的聪明、活泼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单纯。)

四、情景再现,课文表演。

送头饰,再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的再现,不仅是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

能力,交际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

五、感悟升华,课文延伸。

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对故事里的小动物说什么呢?那么我们就动手写几句话吧!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带着自

己独特的体验去写,想必更会异彩纷呈。)

教案【篇14】

一、通读预览,激活语境

1、创设语境。揭题导入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所见到过的荷花。

2、充分诵读。学生交流品赏后,教师引入:“刚才大家看荷花时很投入,那么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好好读书后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边读边思,整体感知。其中,第二段可组织发散性读,鼓励其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读书品味;第三段可组织竞赛性读,让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第四段则组织示范性读,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习得读法。读书至此,学生已能水到渠成地理清本文思路:闻香→观赏→赞美→想象→回归(现实)。

[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精力、智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课堂上要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做到读书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最终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二、潜心会文,品味语辞

1、自由感悟。在学生对文本从“通读”到“读通”后,教师顺势切入:“作者眼中的荷花很美,请大家仔细读后想想,哪个句子写得最美?”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教师不宜平均用力,只对重点词句作必要展开。如研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时,交流片断如下——

生:我认为这里的“冒”字很不一样,但到底好在哪儿,我一时说不上来。

师:噢,那就请你先读读这句话,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生读此句)

师:一时说不清楚不要紧,你们先想“冒”还可以用哪些字来替换呢?

众生:露、探、钻、伸、长……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字而独用“冒”呢?

生:只有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才叫“冒”。

生:我想,这白荷花可能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的吧。

生:这“冒”出来的白荷花一定显得亭亭玉立、与众不同。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看,一个“冒”多传神啊!

2、情境渲染。教师点击课件,学生欣赏喜气洋洋“冒”出来的荷花。同时,允许学生在观赏时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甚至可以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尽情体验“自主发展、享受课堂”之无穷乐趣。

[教师以文眼“冒”字切入,意在让学生潜心会文、尝试探索,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三、互动表演,积淀语感

第四段是本文又一重点,教师引入课堂表演形式。先将全班按座位划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组中各人分别扮演文中“荷花”、“小鱼”、“蜻蜓”、“风儿”等,再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边推敲边表演,以求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教师在此时不必指点过多,只间或以手势、眼神、体态语等略作调控。如——

蜻蜓(挥动双臂):荷花姐姐,我们能在你身边享受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

荷花(随风摆动):谢谢你们来陪伴我。你们给小蜜蜂带个信儿,让它也常来好吗?(蜻蜓:行啊。)

小鱼(轻轻游来):荷花姐姐,真羡慕你住的地方。昨晚我去了别处,但我后来梦见这儿月光明亮,池子里又静又美……

风(柔柔吹拂):荷花姑娘,你的舞姿真的特别迷人。

……

[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发现”和“吸收”,更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此处引入的情境表演形式,力图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诸于外”,在动态生成的表演中强化主体感受性并积淀语感。]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言

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再次提示:“现在,让咱们再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一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心中的荷花,就请写下来(随之播放荷花图景)。学生练笔(确切说属情境性造句)举例——

生:荷花,你的清香是这样的迷人,你的身姿是如此美妙!

生:荷花,美丽的荷花,你的动人魅力将令我终身难忘。

生:荷花,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好想好想让你做我的姐姐。

生:荷花,你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都喜欢你。

[培养学生语感,自然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语言,积累者,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结课阶段的抒情表达环节,力图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内化语感图式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累积语感。]

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838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