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时间:2023-06-21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八年级下册课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6篇。

为了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这个任务并不陌生。好的教案课件不仅要设计得巧妙,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思考一下吧。栏目小编今天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与“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资料,建议大家收藏本页,以免遗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用具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4. 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对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25px=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2)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3)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4)

基本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进取性。但 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进取性大减。这就需 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 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 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 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 在光的世界里,

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 理在线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 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 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 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 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 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 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应用物理知 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本事;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 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 育。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进取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取动手、动脑、经过有目 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 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忙学生自我进 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 至关重要的。 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 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 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明白物理学不仅仅物理知识,并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明白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 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本事。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事。

⑶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 利用不一样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⑷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本事。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 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我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坚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确定大众传媒是否贴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我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 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梦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 的使命和职责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 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处于进取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 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 知识,获得相应的本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本事基础,从实际出发 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安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景予以耐心帮忙,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 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 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本事。

教学进度表

(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三、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实用


每位教师为了提供优质课程,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然而,编写教案和课件并非只是随意写写就行的。教案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你是否想知道是否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和课件素材呢?现在,我将全面为您介绍与“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我的解决方案能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将其收藏起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1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2

课题

第三节

大气压强

使用年级

八年级

时间

探究器材

吸盘

塑料管

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气压计

流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情感目标: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

一、问题导入:

空气也像液体一样能流动,空气中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压强?

二、预习:

1.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空气,习惯上称为大气,所以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简称。

2.自来水笔(通常所说的钢笔)吸墨水时,用手捏橡皮管再松开,墨水就被吸进橡皮管里去。捏橡皮管的目的是

;松开时,墨水在的作用下进入橡皮管中。

3.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的值。实验时,所用玻璃管的长度约为

m,开始时,必须在管中灌满水银,目的是

。这样,当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时,其上端没有水银的那部分是

。.这个实验表明大气压大约能支持约

高的水银柱,根据公式

计算,大气压值约为

Pa。如果在操作时,不小心或不按要求去做,使得少许空气进入了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这样所测得的大气压值就会

实际的大气压值(填“等于”或“小于”“大于”)。

4.大气压是变化的。物理学中把等于

Pa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通常取

Pa。它相当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

把水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抽水机最多能把水抽到

m的高处。

6.如图所示,塑料挂衣钩贴在平整的壁上。如果它的表面积是20cm2,大气压强为105Pa。求空气对挂衣钩表面的压力。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用“双色笔”作好关键词的标注,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独立完成。

温馨提示:

(用时15分钟)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组内交流讨论,不能解决的请教老师

(用时5分钟)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证明大气压是否存在(参考课本39面实验)

器材:

实验:

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

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

探究二:、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

(5)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改变吗?

(6)气压计有哪两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探究三:大气压的大小变化

(1)

什么叫标准大气压?

(2)

大气压的单位有

(3)

大气压大小经常发生变化:

1:随高度变化,规律是

实验:41面的想想做做:用自制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并解释

2:与液体沸点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

;气压越小,沸点越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探究四:大气压的应用

——抽水机

1.抽水机是利用

来抽水的2.简述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温馨提示:

(用时15分钟)

(1)实验操作中在管中灌满水银,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2)管内水银没有全部落入水银槽中,说明是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所以大气压值等于管内水银柱的压强.

(3)用液体压强公式可计算出管内液体压强值,此值等于大气压值.

在地理课上学习过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所以能想到和高度的关系.

三、组内小展

1、组内分配任务:

2、合理板书;

3、组内交流;

4、组内展示

根据分配的任务模块进行组内交流,为班级展示作好准备;

温馨提示:

(用时5分钟)

四、班级展示

展示模块一:预习1、2,探究一;

展示模块二:预习3、探究二1、2、3;

展示模块三:探究二4、5、6;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3;

展示模块四:预习4,探究三,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5;

展示模块五:预习5、6,探究四;

展示模块六: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1、2、4;

按照知识顺序,各组分组展示,展示过程中,每位同学可对其他组的展示进行积极的质疑、对抗。

温馨提示:

每组限时5分钟

五、强化梳理

本节知识小结(强化梳理)

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温馨提示:

限时5分钟

六、知识反馈

1.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实验首次测定了大气压的值。

2.如图所示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3.下列事件中,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A.用吸管把饮料吸入嘴里

B.打针时,把药液注入肌肉里

C.瘪进去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烫一烫又能恢复原状

D.当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地跳动

4.如图所示,张红同学用吸管吸饮料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无论她怎么用力,饮料都吸不上来。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吸管上有孔

B、大气压偏小

C、吸管太细

D、吸管插得太深

5.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

A、玻璃管太长

B、玻璃管放倾斜了

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

D、玻璃管粗了些

6.小明在飞机上喝了半瓶塑料瓶装的碳酸饮料,之后他将瓶盖拧紧。飞机快落地时,小明发现饮料瓶的瓶壁发生了向里的凹陷,这说明机舱内的气压

瓶内的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观察到凹陷并不严重,小明(填小明的操作动作),瓶壁上的凹陷消失了。

7.小明去西藏旅游,临回来上火车前,把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放入背包中,等他回到沈阳后,口渴准备喝水,却发现这个水瓶变瘪了,他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定是西藏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__沈阳的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大气压会随着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8.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9.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他们拿来一个带挂钩的吸盘,将吸盘紧压在厚玻璃板的下表面,用一个可装细沙的购物袋(质量不计)挂在挂钩下。如图所示,向袋里逐渐注入细沙直至吸盘被拉下来,由此可得到大气压的大小。

(1)本实验主要的测量器材:、。

(2)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3)大气压的表达式P

=。

(4)如果测出的大气压仅为×105Pa,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10.在一次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观察到水银柱的高度约为76cm。经计算,当时的大气压近似为105Pa。这样的大气压可支持多高的水柱?(取g=10N/kg)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3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5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略

五、教学评价:略

六、教学反思: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7

第九章 第三节《 大 气 压 强 》导 学 案

【学习目 标】

1、了解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学习重 难 点】测大气压的方法,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知 识 链 接】

1、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课 堂 探 究】

一、自 主 预习、疏 理 基 础

(一)大气压的存在1、产生原因:大气受作用且具有

2、特点:大气向方向都有压强。

3、现象:用吸管吸饮料、覆杯实验、塑料吸盘挂钩等。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通过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2、标准大气压:通常把高 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作为1个标准大气压,3、气压计:常用的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两种:

4、变化:(l)海拔越高,气压(2)还跟有关。

5、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液体的沸点也会

6、想想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怎样?

二、合 作 探 究

(一)大气压的存在1、动 手 体 验:(1)水托纸(2)拉橡皮碗 思 考 交 流:以上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以上实验和现象说明,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大气压的例子。

(二)大气压的测量。

1、观看录像:图的实验。完成以下(1)、(2)、(3)题。(1)1标准大气压=__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请同学们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g=10N/Kg)

解:

(3)1标准大气压=_______Pa。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0的内容,完成以下(1)、(2)题。(1)气压计的种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大气压的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

(三)大气压的利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科学世界”说一说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达 标 检 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倒出来B、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很难把它们分开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饮料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射到肌肉里

3、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A、使针筒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药液会自动流入针筒 B、使针筒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药液就被大气压压入针筒内 C、使针筒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药液所受压力平衡容易流入针筒内 D、针筒本身有吸取药液的本领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8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 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 ,简称 ,用符号 表示。

1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速度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单位m/s km/h

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

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

5.功率的物理意义

例题1: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 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 W.

三、设计和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

次数重力G/N台阶数

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

t/s功率P/W

4.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跑步等)

四、功和功率的有关练习

1.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例题3: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2: 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思路与技巧:学会用功率的另一公式 来计算功率,

并注意单位,即功率的单位用 ,速度的单位用

练习3:质量为5吨的列车,在平直铁路上匀速前进,若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前进100米所用时间为5秒,则

(1) 列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少,

(2) 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

(3) 功率是多少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分享十二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分享十二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

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

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4)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5)

基本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进取性。但 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进取性大减。这就需 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 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 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 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 在光的世界里,

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 理在线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 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 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 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 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 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 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应用物理知 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本事;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 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 育。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进取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取动手、动脑、经过有目 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 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忙学生自我进 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 至关重要的。 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 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 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明白物理学不仅仅物理知识,并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明白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 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本事。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事。

⑶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 利用不一样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⑷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本事。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 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我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坚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确定大众传媒是否贴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我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 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梦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 的使命和职责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 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处于进取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 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 知识,获得相应的本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本事基础,从实际出发 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安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景予以耐心帮忙,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 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 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本事。

教学进度表

(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6)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7)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9)

一。教学设计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第一课时中分析结论的数据是选择绩优学案练习册中的习题,据此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中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本节课的实验需要采集数据,如若先做实验,学生实验中不注重细节,采集了错的数据,就很难推理出正确的结论,首因效应的影响不得不得到关注。所以改进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确数据分析结论,然后做实验,另外,学生在明白了结论的基础上做实验时,自己就会注意细节。如先测量小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量桶与排出液体的总重,然后倒出其中液体再测量小桶的重力呢?学生自己就会思考到桶上会留有残余液体,排出液体的重力将会减少。实验最终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可以自己判断。失败的话,建议他们重新做实验,自己找问题。

本节课中的实验如果直接用手提弹簧测力计,手容易晃动,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改进成在铁架台上固定弹簧测力计,升降台升降液体,从而达到物体稳定浸入液体中,方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第一课时中数据仅有一组,可以提问:一个实验的普遍结论,仅做一次实验能不能得出?介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会自己判断出,不行。一个普遍结论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实验,然后分析,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进一步提问:实验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说三次实验中是在改变什么物理量呢,改变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根据本校学情,学生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知识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复习旧知中的图片展示。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丰富,记忆能力良好,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观事物进一步引导。我们班学生理解能力弱,学习自主性较差,布置作业才做,不布置不做,依赖性强,讲的学,不讲的不学,

1学习兴趣不浓厚。

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节课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经使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本节是对上节课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实验过程。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公式。3.能利用公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四。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推导。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教法

讲授法、实验法

六。学法

观察法、练习法

七。教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八。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2个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图片展示:

若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V,那么小桶中溢出的液体的体积为V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就是说: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①液体的密度、②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引入新知:

想想: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乘积为排开液体的质量。而我们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因而我们可推想: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是否有关?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学习我们本节课: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即对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进行比较,实验中想办法得出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这两个物理量)设计实验方案: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视重法:F浮GF示)。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可以用溢水杯和测力计测出:溢水杯中盛满液体,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让溢出的液体流入一个小桶中,小桶中的液体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3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所受的重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把被测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溢水杯中,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G总(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改变被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进行

2、3次实验

4采集数据:

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每组4-5人,每组中有一个或两个物理相对优秀的学生(组长),对本组实验进行指导,实验中相关简单的操作由本组的后进生完成,如,此实验中有弹簧测力计读数的相关操作,后进生读数,但是组长需同时监督是否正确,避免数据记录错误而影响整个实验的成功。

分析数据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表达式:F浮G排m排g液V排g课后练习(练习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公式):

5板书:

九。教学反思

一次好的旧知识铺垫对学生是否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整节课中的听课状态,乃至整节课能否听懂。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全班同学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在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感觉简单的同时又上一个新台阶,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能及时的解决问题,互帮互助,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从用词的准确性(例如: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充分感悟科学的严谨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0)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7、状态是平衡状态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③则,固体的密度ρ(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则,液体的密度ρ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16、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第八章、压强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19、压力是:的力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第九章、机械与人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机械效率η=(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7、弹性势能由决定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2)(3)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1)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11篇


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供您参考,为了下次阅读方便请收藏本文以备查看。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7、状态是平衡状态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③则,固体的密度ρ(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则,液体的密度ρ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16、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第八章、压强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19、压力是:的力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第九章、机械与人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机械效率η=(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7、弹性势能由决定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2)(3)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4、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2、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六、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 EQ F(G物+G动,2)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5】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什么是机械能?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6】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走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究竟为什么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意图】该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

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推进新课

1)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物理学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学生讨论,猜想和假设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观察更有针对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实验器材

小组试验和收集数据

【说明】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

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

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经过灯泡小灯泡的的电压(v)的电流(A)功率(w)

发光程度

1.5v

2.5v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P实与P额的关系的关系

U实=U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额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烙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

4.课外延展(选做题: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3班95%的同学要做,1、2班20%的同学做)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目额定电压/V额定功率/W寿命/h单价/元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2206010001.50.58电子节能灯220

50000.58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五)下课:结束语(可略,依据实际情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1】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课件


栏目小编为您梳理了“八年级物理课件”的一些关键点和信息。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请注意这些信息仅供参考并非完全准确或权威!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归纳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实验体验温度。

结论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

3分

(二)温度计

点拨1.常见的温度计2.作用

引导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观察温度计

交流观察结果

质疑℃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15分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0分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观察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2.特殊结构

点拨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练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展示其他温度计

练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8分

小结(板书)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

六、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2、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估读,并作好记录。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4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平面镜成像原理。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完成课本后习题。

教学后记: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3、物体的颜色: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5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6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7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可行,但误差大(分析:将水倒出时烧杯内仍有少量液体,测量m杯结果偏大,导致m水结果偏小,这种测量方法对牛奶、油等黏性液体来说误差更大,所以不可取。)通过学生积极讨论、

分析、总结、概括,

不仅调动他们积极

性,而且培养了他

们的分析、归纳能

力.

让学生自由猜想,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并

对猜想内容,根据所

给的实验器材或自制

器材进探究设计,并

进行分组实验.学生

带着问题实验始处于

一种主动的获取状态

,他们全心投入,手

脑并用.学生共同协作,记录

数据,培养实是求事

的科学态度,增强合

作意识.

【教后感】:测液体质量时,同样也存在着从一只烧杯倒入已称好质量的空烧杯引起倒不干净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

[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

[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

[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太低。

[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思考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

[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

[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

[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

[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

[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

[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

[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

[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

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三、布置作业

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2、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

3、晶体。熔点是80℃,持续16min。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1

八年级物理备课教案

引言:

物理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学科。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作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份八年级物理备课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八年级学生上物理课。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概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磁波等。这些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

2. 发展观察与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独立进行实验并获得准确的结果。

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动力与力学基本知识:包括力、摩擦力、静力学和运动学等基本力学概念。通过实例和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能量:介绍能量的概念、各种能量形式以及守恒定律。通过实验和例题,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储存。

3. 电磁波: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领域,如无线通信、光学和电磁辐射等。通过演示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电磁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规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实践所学知识。通过亲身实验和观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并预测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老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教师应当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 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但趣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4. 讨论和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规律,并和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5. 拓展练习:在课堂结束前,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当的难度和形式。

五、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深度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能力,检查他们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并能正确总结实验结果。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结语:

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份八年级物理备课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物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最新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必备9篇)


如果您想更好地了解“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那么编辑特别推荐这篇文章,它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每位教师都需要教案课件,但教师也要明白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深入的教案和课件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提供一个思路也许能够解决问题!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1

课题

第三节

大气压强

使用年级

八年级

时间

探究器材

吸盘

塑料管

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气压计

流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情感目标: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

一、问题导入:

空气也像液体一样能流动,空气中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压强?

二、预习:

1.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空气,习惯上称为大气,所以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简称。

2.自来水笔(通常所说的钢笔)吸墨水时,用手捏橡皮管再松开,墨水就被吸进橡皮管里去。捏橡皮管的目的是

;松开时,墨水在的作用下进入橡皮管中。

3.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的值。实验时,所用玻璃管的长度约为

m,开始时,必须在管中灌满水银,目的是

。这样,当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时,其上端没有水银的那部分是

。.这个实验表明大气压大约能支持约

高的水银柱,根据公式

计算,大气压值约为

Pa。如果在操作时,不小心或不按要求去做,使得少许空气进入了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这样所测得的大气压值就会

实际的大气压值(填“等于”或“小于”“大于”)。

4.大气压是变化的。物理学中把等于

Pa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通常取

Pa。它相当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

把水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抽水机最多能把水抽到

m的高处。

6.如图所示,塑料挂衣钩贴在平整的壁上。如果它的表面积是20cm2,大气压强为105Pa。求空气对挂衣钩表面的压力。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用“双色笔”作好关键词的标注,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独立完成。

温馨提示:

(用时15分钟)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组内交流讨论,不能解决的请教老师

(用时5分钟)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证明大气压是否存在(参考课本39面实验)

器材:

实验:

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

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

探究二:、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

(5)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改变吗?

(6)气压计有哪两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探究三:大气压的大小变化

(1)

什么叫标准大气压?

(2)

大气压的单位有

(3)

大气压大小经常发生变化:

1:随高度变化,规律是

实验:41面的想想做做:用自制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并解释

2:与液体沸点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

;气压越小,沸点越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探究四:大气压的应用

——抽水机

1.抽水机是利用

来抽水的2.简述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温馨提示:

(用时15分钟)

(1)实验操作中在管中灌满水银,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2)管内水银没有全部落入水银槽中,说明是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所以大气压值等于管内水银柱的压强.

(3)用液体压强公式可计算出管内液体压强值,此值等于大气压值.

在地理课上学习过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所以能想到和高度的关系.

三、组内小展

1、组内分配任务:

2、合理板书;

3、组内交流;

4、组内展示

根据分配的任务模块进行组内交流,为班级展示作好准备;

温馨提示:

(用时5分钟)

四、班级展示

展示模块一:预习1、2,探究一;

展示模块二:预习3、探究二1、2、3;

展示模块三:探究二4、5、6;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3;

展示模块四:预习4,探究三,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5;

展示模块五:预习5、6,探究四;

展示模块六: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1、2、4;

按照知识顺序,各组分组展示,展示过程中,每位同学可对其他组的展示进行积极的质疑、对抗。

温馨提示:

每组限时5分钟

五、强化梳理

本节知识小结(强化梳理)

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温馨提示:

限时5分钟

六、知识反馈

1.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实验首次测定了大气压的值。

2.如图所示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3.下列事件中,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A.用吸管把饮料吸入嘴里

B.打针时,把药液注入肌肉里

C.瘪进去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烫一烫又能恢复原状

D.当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地跳动

4.如图所示,张红同学用吸管吸饮料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无论她怎么用力,饮料都吸不上来。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吸管上有孔

B、大气压偏小

C、吸管太细

D、吸管插得太深

5.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

A、玻璃管太长

B、玻璃管放倾斜了

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

D、玻璃管粗了些

6.小明在飞机上喝了半瓶塑料瓶装的碳酸饮料,之后他将瓶盖拧紧。飞机快落地时,小明发现饮料瓶的瓶壁发生了向里的凹陷,这说明机舱内的气压

瓶内的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观察到凹陷并不严重,小明(填小明的操作动作),瓶壁上的凹陷消失了。

7.小明去西藏旅游,临回来上火车前,把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放入背包中,等他回到沈阳后,口渴准备喝水,却发现这个水瓶变瘪了,他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定是西藏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__沈阳的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大气压会随着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8.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9.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他们拿来一个带挂钩的吸盘,将吸盘紧压在厚玻璃板的下表面,用一个可装细沙的购物袋(质量不计)挂在挂钩下。如图所示,向袋里逐渐注入细沙直至吸盘被拉下来,由此可得到大气压的大小。

(1)本实验主要的测量器材:、。

(2)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3)大气压的表达式P

=。

(4)如果测出的大气压仅为×105Pa,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10.在一次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观察到水银柱的高度约为76cm。经计算,当时的大气压近似为105Pa。这样的大气压可支持多高的水柱?(取g=10N/kg)

七、课后反思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2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什么是机械能?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3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

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

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1、三种杠杆

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2、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镊子 钳子 钢笔写字 钓鱼杆 铡刀 指甲刀 起钉锤 天平

课堂作业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镊子 C、钳子 D、托盘天平 E、杆秤 F、瓶盖起子 G、钓鱼杆 H、道钉撬I、扫帚 、理发剪刀 、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

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

A 粗端重 B 细端重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g,放在距支点10c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求细绳的拉力、( g=10N/g)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5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6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7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8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9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教学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媒介。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的好文章,请记得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我们的最新资讯和消息!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

【主题一】My Favorite Hobby

I have a lot of hobbies, such as reading, playing sports, and listening to music. But my favorite hobby is drawing. I began drawing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kid, and I fell in love with it right away. I enjoy creating different images and bringing my imagination to life.

When I draw, I feel relaxed and happy. It's like I enter into a different world where there are no rules or boundaries, and I can let my mind go wild. I usually draw in my free time, and every time I finish a drawing, I feel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Drawing helps me express my feelings and emotions in a positive way. Sometimes, I feel sad or anxious, and I do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 But when I draw, I can let everything out, and it makes me feel better. Drawing also helps me improve my concentration and focu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my studies.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artist. I believe that the more I draw, the better I will become, and I will be able to make a living from my art. Even if I don't become famous, I will still be happy as long as I can continue to draw and express myself.

【主题二】My Dream Job

My dream job is to become a doctor. Ever since I was a little kid, I wanted to help people and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ir lives. Being a doctor would allow me to do just that. I believe that being a doctor is one of the most honorable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

I am currently studying hard to achieve my dream. I am taking science and math courses to prepare me for medical school. I know that the road to becoming a doctor is challenging, but I am willing to put in the work and effort to achieve my goals.

Being a doctor would allow me to help peopl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I could diagnose and treat illnesses, save live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even prevent diseases through public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ampaigns.

I know that being a doctor requires a lot of knowledge, skill, and dedication, but I believe that I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successful doctor. I am passionate about helping others, and I think that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or a doctor to have.

In the future, I hope to work in a hospital or clinic where I can help people who are sick or injured. I believe that being a doctor is not just a job, but a calling. I am excited about my future career and look forward to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主题三】My Travel Experience

I have always enjoyed traveling and exploring new places. One of my most memorable travel experiences was when I went to Japan with my family.

Japan is a beautiful country with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We visited many famous landmarks, such as the Tokyo Tower, Mount Fuji, and the Imperial Palace. We also tried many delicious Japanese foods, such as sushi and ramen.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our trip was when we visited Kyoto. Kyoto is a city that is known for i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beautiful temples. We visited the Kiyomizu-dera temple, which i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is famous for its wooden stage that overlooks the city.

Another memorable experience was when we went to Hiroshima. Hiroshima is a city that is famous for being the site of the atomic bombing during World War II. We visited the Peace Memorial Park and Museum, which was both moving and educational.

Traveling to Japan was an amazing experience that allowed me to learn about a different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I realized that there is so much in the world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I hope to have many more travel experiences in the future and continue to learn and grow as a person.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bought, taught and thought

2.where did you do?

3.What did you do?

情感目标: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学重点、难点: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教具、学具: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教学过程: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___de. Today I___. Tomorrow I am going to__.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板书:

Lesson4 Where did you go?

Where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习题:

? 写出buy teach think 的过去式。

? 用Where did you do?练习说话。

? 用What did you do?练习说话。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3】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七模块的第一单元。She asked if I was practicing too much。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七模块的第一单元。本模块话题是“旅游和休假”。通过对北海公园、武陵园景区的介绍和作者旅游经历的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同时唤起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而且在语境中很自然地体验本单元的语法项目“转述现在进行时、疑问句和祈使句”。本模块紧紧围绕“旅游和休假””这一主题展开多方面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渐渐感知新的语言,并通过范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掌握完整的语法知识。

二·学情分析

初二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正逐渐向读、写过渡,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习还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和短语;能转述别人表示疑问,指令或建议的话 2..技能目标: 以谈论“旅游经历”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在旅游体验中轻松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变。

3.情感目标:加深对我国自然风景区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介绍“旅游和休假”的基本词汇,能叙述自己的经历。2.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

五·教学方法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情景交际法 3.多媒体辅助

在本课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六·学法指导

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课前读词:学生朗读本单元单词 2.每日播报:My favorite holiday

课内探究

STEP1、新课导入:向学生出示图片.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图片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观看北海公园的录像,通过录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程。STEP2、听前说

通过free talk很自然的导入听力部分的学习。

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

本环节是教材安排的任务型听力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听音时抓住关键词,培养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的学习策略。STEP3、listen and read 1)整体听一边录音,选择最佳答案 2再听一遍录音,回答下面问题。3再听录音,注意语音语调。STEP4、听后说

1、work in group :分角色朗读对话。

2、compete the sentences 小组内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易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后动中他们一定会努力表现自己,做到最好。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STEP5、疑难解惑:

1、read the dialogue find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focus, then discuss with groups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小组自主互助学习)

2、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STEP6 精讲点拨: STEP7 学以致用

在此环节我创设了四个情景,学生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在创设的情景之中,进一步练习,强化知识的掌握。做上面这个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事业和词汇,以便在对话中运用自如。STEP8 板书设计

STEP9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词组和短语及语法知识

课后提升

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学案,掌握词汇、语法。

2、将workbook相关联系完成

3、预习unit2的语法和词汇

由于教材中的环节较多,内容充实,因此我将最后的课后提升环节让学生既复习又预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4】

暂时不能提供完整的1000字范文,但是可以提供一个主题范文的开头作为参考:

Lesson 1: My Summer Vacation

教学目标:

学习并运用词汇:vacation, trip, relaxing, exciting, explore等。

学习并运用句型结构:I had a great/good/terrible summer vacation. I went on a trip to… We visited… It was relaxing/exciting/tiring/fun.

学习并运用过去时态。

学习并运用描写性形容词。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过去时态。

学习并运用描写性形容词。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过去时态句型描述自己的暑假经历。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 Greetings and review.

2.Ask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own summer vacation experiences in pairs.

Step 2: Pre-reading

1. Introduce new vocabulary: vacation, trip, relaxing, exciting, explore.

2. Use the new words in sentences.

3. Ask students what they think students do during summer vacation.

Step 3: While-reading

1. Pre-viewing: Show a picture of a beach vacation.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the article will be about.

2. Read the article "My Summer Vacation" silently. (30秒)

3.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 Where did the writer go on summer vacation?

b. What did the writer do there?

c. How was the weather?

d.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vacation?

Step 4: Post-reading

1. Class discussion. Ask students if they can relate to the writer's experience. Did they have a similar or different vacation?

2. Writing: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about their summer vacation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 had a great/good/terrible summer vacation. I went on a trip to… We visited… It was relaxing/exciting/tiring/fun.

3. Pair work: Ask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paragraphs with a partner and ask questions to each other about their vacations.

4. Group sharing: Ask som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paragraph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5: Homework

1. Write a letter to a friend in English, sharing your summer vacation experiences.

2. Prepare a short oral presentation about your summer vacation for the next class.

以上是一个主题范文的教案开头部分,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5】

八年级仁爱英语下册教案3篇

英语老师应抓住学生爱说爱闹、敢想敢说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要想上好一节英语课,每个初二八年级英语老师都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份初二八年级英语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八年级仁爱英语下册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八年级仁爱英语下册教案篇1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clean up, city, cheer, cheer up, give out, volunteer, notice,...

2) 能掌握以下句型:① You could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

3) 能了解以下语法:情态动词could, should的用法;用should或could提出建议并对别人的建议作出评价。如何表达主动提供帮助。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助人就是助己,助人收获快乐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谈论如何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对话中能意识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乐于奉献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热爱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这些短语动词的构成和用法:clean up, city, cheer, cheer up, give out, ....

2) 学会提供帮助的基本句型:I’d like to work outside.I’ll help clean the city park.

2. 教学难点:学会提供帮助的基本句型

三、教学过程

Period 1(Section A 1a-2d)

Step 1 Warming up

1. 播放学生志愿者进行义务帮助别人的活动视频,通过询问他们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上一些的志愿们进行的活动。

Step 2 New words Read new words on p9-10.

Step 3 Discussion

1. 1a. Look at the ways you could help others. Then list other ways.

2. Ss discuss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write the ways one could help others:

① Help plant trees by the river. ②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

③ Visit the old people in the old people’s home. ④ Help young kids to learn English.

Step 4 Listening

1. T: 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the chart.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s.

2. 1b.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number the ways the boy and girl could help others.

Step 5 Pair work

1.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2. 1c.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of 1b to make other conversations.

A: I hope to work outside.

B: You could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

3.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 6 Listening

1. 2a:

T: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planning a City Park Clean-up Day. Listen and check (√) the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to tell people about it.

1.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2a. Discuss the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check the pictures.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o check the answers.

2. 2b:

1. Let Ss read the sentences below. Explain some main sentences for the Ss. Make sure they know what to do.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write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blanks.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o check the answers.

Step 7 Pair work

1. 2c. Tell S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2a and 2b.

2. Let one pair to read out thei r conversation first.

e.g. A: We need to come up with a plan for the City Park Clean-Up Day.

B: Let’s have lunch first.

A: No, we need to start now. Clean-Up Day is only two weeks from now.

B: You’re right. We can’t put off making a plan. As we talk, I’ll write down all our ideas. Then we can decide which ideas are best.

A: Let’s make some notices, too. Then I’ll hand them out after school.

B: And we could each call up ten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come.

3. Ss act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 versations.

Step 8 Reading and Role-play 

1. Read the conversations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① Where’s Helen going to work this summ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What did Tom do to help the old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swers: She’s going to work in an old people’s home.

Reading the newspaper or just talking to the old people.

2. Read the conversation after the teacher.

3.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Then let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Homework:

Teaching thought:

Period 2(Section A 3a-3c)

Step 1 Revision

1. Write down the phrases.

1. 打扫 ________ 2. 分发 ________ 3. 曾经 _______

4. (使)变得高兴 ________ 5. 义务做某事 _________________

6. 大打扫日 ______________ 7. 想出主意(办法)____________

2. Role-play

A: Hi, Tom. I’m making some plans to work in an old people’s home this summer.

B: Really? I did that last summer!

Step 2 New words Read new words on p11.

Step 3 Reading

1.Tell Ss to read the article in 3a 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1. What does Mario love?

2. What does Mary love? 

3. What do Mario and Mary volunteer to do?

Ss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swers: 1. He loves animals.

2. She loves reading books.

3. Mario volunteers at animal hospital and Mary helps kids learn to read.

2.3b: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y does Mario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2. Why does Mary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3. What does Mario say about volunteering?

4. What does Mary say about volunteering?

Answers: 1. Because he believes it can help him to get his future dream job.

2. Because she can do what she loves to do and help others.

3. He gets such a strong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when he sees the animals get better and the look of joy on their owners’ face.

4. Volunteering is a dream come true for her.

Homework 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

help (to) do; want to do; learn to do; decide to do; how to do; volunteer to do

Teaching thought:

Period 3(Grammar Focus-4c)

Step 1 Revision

Complete the sentences.

Mario and Mary ____ ___ several hours each week __ ____ others. Mario wants __ ___ an animal doctor. He _________ at an animal hospital. He wants __ _____ more about ____ __ care for animals.

Mary is a book lover. She could read by herself __ ___ ____ of four. Last year, she decided __ ___ ___ for a volunteer after-school _______ program. Mary still works there once a week __ ____ kids _____ __ read. Volunteering here is a dream come true for her. She can what she _____ ___ ___and helps others at the same time.

Can you tell something about Mary to us?

Answers: give up, to help, to be, volunteers, to learn, how to, at the age, to try out, reading, to help, learn to, loves to do

Step 2 Grammar focus

1. 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Step 3 New word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tep 4 Practice

1. 4a: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hrasal verbs in the box.

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4a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hrasal verbs in the box.

Answers: put off; call up; come up with; cheer up; put up; hand out; give out

2. 4b: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verbs in the box.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3. 4c: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ideas. Use infinitives.

Homework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s below.

put up, hand out, call up, cheer up, come up with, give out, put off

Teaching thought:

Period 4(Section B 1a-2e)

Step 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Daily greeting. 2. 复习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并完成相关任务。

3.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o’s the … in class?”

Step 2 Presentation

1. Present the new words on the big screen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together.

1) repair v. 修理;修补 2) fix v. 安装;使固定

3) give away 赠送;捐赠 4) wheel n. 车轮;轮子

2. Ss read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3. Work on 1a and matc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similar meaning.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Step 3 Writing . Work on 1b

1. Ask one student read the phrases and the nouns. Tell Ss to match the phrasal verbs with the nouns. Then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s.

2. Let some Ss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their sentences. Then check together.

Step 4 Listening . Work on 1c:

1. Tell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1c. Tell them the boy in the pictures is Jimmy. He’s a good boy. He likes to help others. What is he doing now? Listen to the tapes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Ss just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3. Check the answers:

Step 5 Role-play

1. Work in pairs. Role-play a conversation between Jimmy and the reporter. Use the information in 1c and 1d.

2. Let two students make a model for the Ss.

3. Ss practice their conversations

4. Teacher can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some help to the Ss.

Step 6 Reading

Fast Reading

1. T: Now let’s work on 2b. First, let’s read the questions and make sure we know the meanings of all the questions. Then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letter is it? 2) Who wrote the letter to Miss Li? Why?

2. Ss read the letter 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two questions.

八年级仁爱英语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do the dishes,take out the rubbish,fold your clothes,sweep the floor,make your bed,clean the living room

2. 理解并掌握重点句型:Could you please…? Could I …?

3. 能听懂有关做家务和日常活动的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种家务,能发现要做的家务并积极主动地去做。

教学重点

能用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对家务作出委婉请求。

教学难点

能抓住录音中的关键词。

教法导航

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少讲,鼓励学生多练。

学法导航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Lead-in

T: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I am always very busy on weekends. So my daughter often helps me with the housework. Do you often help your mother do the chores at home? (Write “chores” on blackboard and explain it.) Here “chore” means housework.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chores you do at home?

S1:I often clean my room.

S2:I wash my clothes and fold my clothes.

S3:I clean the window.

S4:I make my bed and sweep the floor.

S5:I clean the living room.

T:Well, you are good boys and girls! We should try to be helpful and do some chores at home.

Step 3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7.

T: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7. What can you see?

S1:Peter and his mother.

S2:The dustbin is full.

S3:The floor is dirty.

S4:...

T:So there are a lot of chores to do,right?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phrases about chores:clean the living room; do the dishes; sweep the floor;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the clothes

Step 4 Presentation

T:If you want to ask somebody to do chores,how can you ask in English?

S1:Can you do the chores?

S2:Could you please do the chores?

T: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better?

students:The second one.

T:Yes. We should say“Could you please do the chores?”instead of other ways because it sounds very polite. Write “Could you please ...?” on the blackboard.

Step 5 Pair work

T:In the picture,the mom asks the son to do some chores. What does she say?

S:Peter,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T:Good! Today,we’ll learn how to make polite requests with coul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e polite in our life. Now work in pairs. Imagine you are the mom and the son in the picture. Ask your partner to do the chores that you see.

First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1c. Then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Call several pairs to demonstrat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6 Listening

T:You will her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Peter and his mother. What kind of chores do Mom and Peter do? Check Mom or Peter.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hores Mom does; the second time,focus on the chores Peter doe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 7 A little game

Find out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T:Do you often help your parents do the chores? Now let’s choose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First please write down all the chores from your memory on a piece of paper. Then check each chore you do at home. The one who check the most chores will be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Step 8 Group work

T:Imagine we are going to clean our classroom this afternoon. You need someone to help you do some things. Think 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and make polite requests to your partners. You may find these phrases useful.

Show the following phrases on the screen:carry some water,clean the desks,clean the chairs,clean the windows,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ff the lights,take down the old pictures,put up the new pictures,sweep the floor. After a few minutes,call several groups to show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 9 Presentation

T:I can’t find my pen. But I have to write something now. What can I do?

S:You can borrow a pen from others.

T:But what should I say?

S:Can I use your pen?

T:But that doesn’t sound very polite. Any other idea?

S:Could I please use your pen?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T:Good! That’s a very polite way.

Step 10 Liste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8. Then say:Look at the picture. That’s Peter and his father. Peter asks his father if he can do four things. Look at the chart in activity 2a. What are the four things?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things aloud.

T:What does his father say? 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yes’ or ‘no’ in the chart. Play the tape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they only listen. The second time,they check “yes” or “no”.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T:Why Peter’s father say no? What are his reasons?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Draw lines to the reasons in the chart. Before play the tape,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reasons given. Then play the tape. If necessary,play it again. Check the answers.

Help students to summarize different ways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Could I...?” Yes,you can / I guess so / Oh, yeah / Sure. No, you can’t. ... / Sorry, but ...

Step 11 Pair work

T:Now look at activity 2c. Work in pairs. Student A is Peter who asks if he can do things. Student B is Peter’s father who says “yes” or “no”. If you say “no”,give a reason.

First get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Then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Step 12 Group work

T:Imagine we’ll have a self-study class this afternoon. You would like to do many different things. How will you ask your teacher for permission? Please do it in groups of four. One will be the teacher,and the others will be the students,make conversation like this:

S:Could I please listen to music?

T:No you can’t.

S:Could I please go to play basketball?

T:Sorry,you have to stay in class.

S:Could I please draw pictures?

T:Yes,you can.

After that,get several groups to demonstrat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13 Homework

1. Suppose you are having a party,and you need more drinks and snacks. But you can’t leave the house. Ask your classmates for help. Write a dialogue between you and your classmate with “Could I please ...?”and “Could you please ...?”

2. Understand,read an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2d.

课堂作业

1. ---Could you please s the floor?

---Yes,sure.

2. ---Could you please do the d ?

---Sorry,I can’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3. 我每天早上都整理床铺。

I ________ the ________ every morning.

4. 我父母让我晚上不要在外面呆得太晚。

My parents asked me not to ________ ________ late at night.

5. Could I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作肯定回答)

________,you ________.

参考答案:1. sweep 2. dishes 3. make, bed 4. stay out 5. Yes,can.

教学反思

多媒体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声、图、文并茂,使声音、图像、文字的呈现更自然。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常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堂课中应注意让发音较标准的同学多朗读,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先回答问题,让善于观察的同学多纠正错误,让反应慢的同学多回答低难度问题。尽量使每个同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八年级仁爱英语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

2.阅读短文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

3.能够通过彼此交流了解歌曲、歌手、乐队的信息并能作评论。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来获得文章大意。

4. 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

5. 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感受,模仿,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

2.阅读短文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来获得文章大意,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教法导航

激励学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

学法导航

通过阅读,模仿学习新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Warming up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singers and musicians. Ask and answer:

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 or musician? Why do you like him or her?

Step 3 New words

Learn the new words:pop,rock,band.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one by one. Then they have a dictation.

Step 4 Listening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the sentences in 1b.

1b,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lex and Dave. Write A for Alex and D for Dave next to each opinion.

____ The Toms must be popular.

____ The Toms play pop music.

____ The Toms’ music sounds more like rock.

____ Listening to The Toms is a good way to wake up.

1c, Listen again. Take notes.

Listen for a third time and check the answers.

Step 5 Speaking

1d, Ask your friends and parents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listen to and why. How does the music make them feel?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like:

A: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sten to?

B:I listen to pop music.

A:Why do you listen to it?

B:I like it because….

A:How does the music make them feel?

B:It makes me relaxed.

Step 6 Discussion & Reading

2a,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a partner.

1.Do you have a favorite singer or band?

2. Do you have a favorite song?

3. What facts do you know about your favorite singer,band or song?

Reading guidance:

1. Read the passage and make notes or underlin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After reading,write a short summary in your own words.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授新单词。

Step 7 Reading tasks

Read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fact sheet.

Country Music Fact Sheet.

Where it is from: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_____________

A famous country music place in Nashville:_______________

A famous country music singer:____________

The number of records he has sold:_____________

2c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s. Then use the underlined text to write shor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below.

First paragraph:

Who is Sarah? Where is she from? What does she like?

Second paragraph:

What is country music? What is country music about?

Third paragraph:

What is Sarah’s dream? Who is Garth Brooks?

Step 8 Writing

2d, Use the notes you made in 2c to write a short summary of the passage. Write no more than 100 words.

示例:

Sarah is an American girl. She likes country music. She is a fan of country music. Country music is a traditional music from the southern states of America. Many songs are about modern life in the US,such as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and success. Sarah’s dream is to go to Nashville because Garth Brooks is there. She likes to listen to his songs. Garth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usic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课堂作业

1.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words.

used to过去常常 fight over争吵 return home回家

on the radio在收音机上 make sb. do sth.使某人做某事 think about考虑

come to realize逐渐认识到 ever since自从…以来

the home of…的家 such as例如 belong to属于

be kind to sb.对某人友好 trust one another互相信任 remind sb. that…使某人想起

have been to去过 do research on研究 hope to do sth. 希望做某事

2. 单选题

1. ---Where is John?

---He ______ the science lab.

A. has gone to B. has been to C. went to

2. ---Where is my sister, mum?

---She ___ to the library. She will be back soon.

A. has been B. is going C. has gone D. will go

3. ---May I speak to Lin Tao?

---Sorry,he is not in.

---He ______ to Changsha.

A. has been B. has gone C. went

参考答案:1. A 2. C 3. B

教学反思

教师一定要想办法使阅读课变得生动有趣,并且教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另外,掌握住“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原则,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掌握本课的重点。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6】

I'm sorry, as an AI language model, I cannot provide you the specific courseware content of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However, I can give you a sample English essay on a related topic with keywords: "teenage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y".

Titl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echnology for Teenagers

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way we communicate, learn, and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eenagers, in particular, are facing a unique set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s they adapt to this digital age. While technology offers many benefits, it also brings a range of new obstacles. This essay intends to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technology presents to teenagers.

First,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has made communication more accessible than ever before. Social media, messaging services, and video calls provide teenagers with new ways to connect with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regardless of distance. However, this endless connectivity has also created a never-ending stream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cause distraction and addiction. Many teenagers struggle with balancing their online and offline life, leading to negative impacts on their mental health.

In addition, technology has revolutionized the education system. Students can access diverse resources online and receive personaliz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any schools are adopting digital platforms to enhanc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digital divide also exists in some areas and can lead to un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Moreover, the temptation to cheat or plagiarize with readily available online resources is a real issue for students, which can diminish the value of their degrees and future prospects.

Another significant challenge teenagers face is cyberbully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provide users with anonymity and a broader reach than traditional bullying. Online harassment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emotional distress, social isolation, and even suicidal thoughts. The psychological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cyberbullying are severe and cannot be overlooked.

Despite the challenges, technology offers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for teenagers. It has made entertainment options more accessible, giving teenagers a chance to explore their creative talents and interests. Social media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young people to voice their opinions,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and engage in activism. Online communities can provide valuable support, resources, and mentorship for teenagers who may feel isolated.

In conclus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eenagers with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t has influenced how they communicate, learn, and express themselves. While technology presents many benefits, it is vital to recognize the risks that come with it and educate teenagers on how to use it responsibly. By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technology offers, we can ensure that teenagers navigate this digital age safely and successfully.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模板6篇


透过本文了解“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您将会对它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教师来说,教案课件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必须认真撰写。教案的编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诚挚地希望您能够收藏本网页的网址,以免遗忘其有益的内容。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1)

1、了解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地位,知道主要的农产品其分布。

2、分析山东农产品丰富的原因。

3、知道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分布地区,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差异。

4、了解山东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

2、教学难点:山东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和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发言,介绍自己家乡主要的农产品和工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家乡的主要产业和文化资源。

学生活动: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蔬菜、水果、畜牧和水产,通过阅读农产品分布图,找出山东主要的农产品和分布地区,讨论其分布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总结讲述:山东的农产值多年居全国首位,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和禽蛋等居全国首位,其中,粮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著名的蔬菜产地有寿光、苍山和章丘等。

引申:山东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回忆前面内容,讨论山东的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对于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展示海尔、浪潮等几个全国著名品牌。指导学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找出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

(2)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不均衡性。

(3)知道山东著名品牌所在地。

(4)结合102页活动,完成相关题目。

重点讲解:山东是全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多种工业部门居全国第一位,如黄金、水泥、家电等。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胶济、京沪线沿线地区。鲁西北和西南地区工业较少。

展示山东著名旅游资源和孔子的图片。

讲解: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之乡,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分,是圣人的诞生地。其中齐文化以淄博为主,鲁文化以曲阜为主。其文化特色迥然不同。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2页,了解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区别。

(2)观察山东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找出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补充: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主打的旅游品牌,其中山是泰山,水是泉水,圣人是曲阜孔子的故乡。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主要的工农业和发展和分布,了解了山东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为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2)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与乌苏里-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总结:北-头顶黑龙-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读图)课本3页中国的疆域图

(提问)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纬度约相差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寒带。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和最西时间相差5个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和西部的帕尔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边乌苏里-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边的帕尔米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为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 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 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 亚――阿富汗

中 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 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3)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2、风吹来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见图)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CBD)、中关村、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4)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参考答案:

1、(1)秦岭   淮河    (2)夏季风   400    (3)一    二

2、(1)×  (2)×  (3)×  (4)√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5)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

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东西方向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遥远与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为主的气候特征。

(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的差异引起的。

(1)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

(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里木河

参考答案:

通过各种媒体,调查、了解西北地区与北方、南方地区自然特征方面较为具体的差异。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6)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1、发展方向。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1、发展方向。

八年级物理课件必备


学生们上课前,教师通常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如果想要随便写教案,就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了。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思想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编写教案和课件呢?在本文中,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将向大家详细介绍有关“八年级物理课件”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1】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如下图)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4】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同时还缺少逻辑思维的经验。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现象和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作一个参与者。同时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步骤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城市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让学生产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就问题学生讨论光源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小组猜想。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水等。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展示光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提出问题

为什么强调“同种均匀”,引导学生完成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小组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强调一些语言表述方式。接着学生小组完成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4、光的传播速度

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就所学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同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6、师生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教师展示本节主要内容与导学案上。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讨论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6】

压强相关判断是初中力学的难点和重点,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考查形式主要为根据物体的状态或图片判断液体压强及其他相关物理量的大小变化。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F=G=mg)和(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

(2)小彭将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丙所示,将左边部分移开后,发现剩余部分B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没有变化,如图丁所示,这是因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3)“在丙图中,如果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将()(“变大”、“变小”或“不变”)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明显)。

2、如图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之比为()

3、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体,如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ʋ和2ʋ,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p1>p2F1

4、如图所示,在一个封闭薄容器中装满体积为1dm3的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容器的质量为100g,容器的下底面积为100cm2,高为12cm.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1)12N;1.2×103Pa;

5、一块砖以三种方式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三个不同表面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之比为1∶3∶5,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现分别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将两个正方体切去一部分,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为p甲和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起点,从零开始。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是好的,高中物理一定会好的。初中物理知识是肤浅的,只要用大脑来学习,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也会提高,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这样说,高分并不意味着好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好物理,你需要学生对物理有很强的兴趣,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稳步前进!

二。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做好教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您需要的“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已经准备就绪了,本文值得收藏方便针对性的参考!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1.添括号法则.

2.利用添括号法则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理解添括号法则,进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

难 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

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

(1)a+b-c=a+( ) (2)a-b+c=a-( )

(3)a-b-c=a-( ) (4)a+b+c=a-( )

2.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

五、精讲精练

例: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x+2y-3)(x-2y+3) (2)(a+b+c)2

(3)(x+3)2-x2 (4)(x+5)2-(x-2)(x-3)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去括号法则

六、作业:教科书习题

第三十七学时:14.3.1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 点: 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既ma+mb+mc = 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 a(x-3)+2b(x-3)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 (2)a2b-5ab

(3)4m3-6m2 (4)a2b-5ab+9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2

外研版八年级下册英语Module 2 Friendship Unit1教

学设计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一。教材分析

1.《新标准》英语采用发现式语法学习法: 呈现---提问---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宾语从句是初中阶段较难掌握的,在JEFC教材中出现在九年级,现提早了一个学期,所以难度较大。这需要老师很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本模块以友谊为话题,通过听力、对话和阅读材料的学习介绍了宾语从句。友谊是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也与他们自身经历相关。借助友谊展开话题讨论,同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部分学生缺少丰富的语言基础,对某些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

2.思维能力: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有待培养知识的扩展运用能力。

3.认知心理: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

三。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用宾语从句表述的意义。说:能运用不同宾语从句来询问和表达友谊。

读:能读懂阅读文章,理解语篇主题和细节。写:能用宾语从句来写与友谊有关的短文。

2.语言知识目标:

1)能利用宾语从句讨论与友谊有关的话题。正确使用宾语从句的三种句式。

2)能够理解下列单词和词组:a coup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3)能够正确使用本模块中出现的四会词及短语。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对友谊的交流,掌握如何与他人交朋友,理解自己生活中情感影响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

4.学习策略目标:

1)自主学习能够结合个人的情况预习教材和拓展。

2)合作学习能够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享学习策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宾语从句描述友谊。

教学难点: 宾语从句的引导词、语序及时态。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are you from? is his name?

do you ask? do you ask?

ask where you are ask what his name is.设计意图 通过问与答的形式,呈现宾语从句,为下异步的操练做准备。

Step 2 Pair work

are you from? is your good friend from?

S1: Where are you from? S1: Where is your good friend from?

S2: I am from… S2: My good friend…is from…

S1: S2 says that he / she is from… S1: S2 says that …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用中学原则。用地图操练巩固目标句型---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Step 3 Group work

something about my good friend

S1 has heard that Sally…

S2 knows that Sally…

S3 says that Sally…

I think that Sally…

设计意图 通过谈论熟悉人物 Sally, 进一步加强目标语的操练。同时,相互交流和帮助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Step 4 Presentation

talk

you ever made telephone calls?

Who do you usually call?

a telephone call with a the other students an example.(suppose tomorrow is Saturday, you want to invite someone to have a picnic with you.)

T: Hello, this is Miss Wu I speak to LiHui?

S1: Hello, Miss Wu, this is LiHui are you?

T: I'm fine , ,LiHui,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tomorrow,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us?

S1: Great!I'd love and where shall we meet?

T: Let's meet at half pass 8, at our school : Ok, see you : See you and find out:

What do Ann's mother and Bill talk about on the phone?

(事先交代情景: Ann's classmate Bill called Ann wasn't 's mother answered the phone.)

Expressions of making telephone calls:

Hello!Could I speak to Ann, please?

I'm afraid she isn't here right I take a message for you?

This is 'll give her the message…

设计意图 新语言项目在情景中自然呈现,比较中、英文打电话的不同用语,引导学生判断、总结,从而达到理解、学习并运用语言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过程。

Step 5 Practice

and find out how many people you hear.(Turn to page 10-1)

and number the order.(Turn to page 10-2)

a telephone telephoned Father wasn't answered the telephone.(用两只电话机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Activity 5, 2, 3, 4

设计意图 在常规听力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巩固打电话用语。

Step 6 Presentation Why does Sally call Chen Huan?

设计意图 激发求知欲望。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Step 7 Listening and reading:(Turn to Page 10-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many persons are there in the dialogue?

2)Where are they?

and answer(必须用宾语从句回答)

1)What does Chen Huan say? He says that…

2)What does Sally say? She says that …

and check(√)the true sentences.(Turn to Page 11-4)

设计意图 听读两方面入手,由易到难,层层推进,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Step8 Exercise

the words with thei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words in the box.(Turn to p11-5)

设计意图 由单词的复习过渡到句子的复习,既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识记单词的能力,又为新课的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Homework

your teacher

假设10年后,你参加工作,当了一名记者,回来看望老师。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老师重复学生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出新知识---疑问句的宾语从句。: Miss Ni, do you still like teaching English?

T: S1 wants to know if I still like teaching 'm glad to tell you that I like teaching English very .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请他来参加你的生日晚会。

设计意图

1.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只有多听、多读,才能让我们的英语说得更加流利,掌握得更加牢固。

2.让学生学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学习活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3.贯彻从师生交流到生生交流的原则,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3

Unit6 Enjoying Cycling

Topic 1 We’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

Section A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共六册,每册由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单元----话题----功能---任务构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Topic1 Section A讲述了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谈论旅游,并收集旅游信息。它由3部分组成,用1课时完成。通过学习Section A,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旅游知识并提高实际能力;动词不定式是本节课的重点语法项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牢记Section A所有新学的四会单词.短语和重点句型;掌握不定式“to do”的用法。

(2).技能目标:

能用英语与他人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培养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能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协作,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旅游.积极参与课堂上各种英语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和团体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

(2).重点和难点:不定式“to do”的用法。

二.说学情

1.学生对旅游较感兴趣,但对旅游知识了解较少。

2.学生的词汇量掌握不多。

3. 学生平时较少用英语与他人交谈并表达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老师由主演变导演,学生由配角变主角”的角色转换,采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理论,我运用自由讨论.分组工作.结对练习.问答练习等方法,借助多媒体、录音机,图片等教学手段,设置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运用英语。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他们“说”的能力。

(一)温故知新

(1).请两位学生用上节课重点句型号,分别复述Unit 5 Topic3 Section D 1a

(2).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对话,让学生谈论关于他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铺垫。

(二)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旅游和交通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由此教学本节课

的新单词,如:field ,trip ,cycle ,vehicle ,airline等。

设计意图: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新单词,顺利带入新课。

(三)重点呈现

1、展示多媒体( Flash课件)1a,并回答以下问题:

(1)Where will they go?

(2)What will Kangkang and Michael do?

(3)What will Helen do?

(4)How about Jane?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给学生予视、听训练,根据情景对话,通过问答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

2、讲解重点.难点

(1)动词不定式“to do"的用法

a)不定式作主语

b)不定式作定语

c)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d)不定式作宾语

(2)It’s too+形容词+(for sb.)+to do sth.的句型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点的能力。

(四)知识巩固

1、放录音,让学生听并跟读

2、找出重要句型

3、给学生一点时间完成1b,然后用多媒展示的画面,请两组学生用带有“to do "的句子表演对话。

设计意图:我想知道我的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整个对话的内容,并掌握了这节课我所传授的知识。此外,我将把学生们找到的重点句型板书在黑板上,以便他们能够更简单地记忆。

(五)归纳总结

让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除了板书所呈现的重点.难点内容外,又以“堂堂清”的形式进行当堂操练,进一步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展示板书(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

Unit 6 Topic 1 Section A

1.I have some exciting news to tell you !

2.It’s too far for cycling 。

3.Do you know the best way to get there?

4.It’s hard to say。

5.We’ll decide on the best way to go on our trip。

2、家庭作业

(1)抄写新单词和本节课重点句子。

(2)给学生看四幅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回去查找信息,看看哪个地方最值得参观,并编成对话,内容包括旅游的时间.方式和票价(要求用动词不定式)。

设计意图:

五、教学评价:

本课以课改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更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听.说 .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的差别。为此,老师要对每个学生作深入了解,并制定相应“水平线”以鼓励学生超越。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4

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Lesson 1 I’m Hungry!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单词eat、drink、table、food   2、能理解并能口头运用句子 I’m (hungry/thirsty)。  I want to (eat/drink); 能力目标: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需求。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注意饮食卫生及营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四个单词和句子。 三、教具:录音机和磁带,手偶,教师用卡片和张贴画,实物,奖励用的金星。 四、学具:学生用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 Step 1、(1)Greeting: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 (2)师生同唱“I Love You”,(可以边做动作边唱)   Step 2、引入课题:用张贴画出示本课主题图,引导学生:Who are they? 学生可以说出一些家庭成员的身份,(比如daughter, father, mother, son).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可以用汉语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要学的有关饮食的内容。(板书课题:Lesson 1)   Step 3、利用卡片出示桌子,放录音。学生模仿读音,找同学领读,分组读。依次学习food ,eat ,drink,(在学习eat ,drink时教师可以加上动作,板书eat ,drink)鼓励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多练习几遍,至读音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全班练习,利用小卡片组长组织练习,直至读熟。   Step 4、Game:(1)Quickly answer.(快速抢答)   (2)Guessing words.(猜单词)   Step 5、Practice in groups(小组之内组长组织练习上面游戏)。   Step 6、Demonstrate: (Introduce: want)   T: I want a pencil. I want a pencil .May I have a pencil? I want a book, say together, class!   Ss: I want a book.(Learn to say: want)   Step 7、(板书I want to…)Use actions to demonstrate the new phrases。   T: I’m hungry. I want to eat .(揉搓自己的肚子,装出吃东西的样子)Eat ,eat.   I’m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摸着自己的喉咙,装出喝水的样子)Drink, drink. (Learn to say : hungry and thirsty).   Step 8、Drill:练习举着有食物和饮料的卡片,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T: (举着有食物的卡片)I’m hungry. I want to …   Ss: Eat.   T: (举着有饮料的卡片)I’m thirsty .I want to…   Ss: Drink.   Step 9、引导学生:Look! There’s a boy and a girl . Listen, what are they saying?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看图学习句子。(配合手偶同时使用)   小组之内练习句子。表现好的一组奖励金星。  六、板书  Lesson 1 I’m Hungry! hungry→eat  thirsty→drink table food Lesson 2 Meat、Chicken And Fish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单词meat、chicken、fish 。 2、正确的听、说、口头运用数字eleven、twelve、thirteen、fourteen、fifteen。 3、能理解并能口头说句子 This food is good. 。 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词语和对话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口头运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和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 情感目标:关注学生情感,继续关注饮食的营养卫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八个单词和句子。 三、教具: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师用卡片和本课主题图的张贴画,奖励用的小星和实物。 四、学具:学生用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 Step 1、(1)Greeting: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 (2)师生同唱“ONE, TWO,TIE MY SHOE”,(可以跟录音边做动作边唱) (3) 复习单词food ,eat ,drink,举起词汇卡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单词。  Step 2、引入课题:用张贴画出示本课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学生可以说出一些熟悉的食物的名称(比如bananas, apples, pears, grapes).What is Danny saying?引出Danny的话:This food is good ! 说明good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描述食品的词。如果喜欢某种食物,我们就说Good food!或者This is good food!引出本课要学的有关饮食的.内容。(板书课题:Lesson 2 Meat、Chicken And Fish)  Step 3、用课件出示meat,放音。学生模仿读音,找同学领读,分组读。依次学习chicken、fish。(同时将张贴画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鼓励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多读几遍,至读音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全班练习,利用小卡片组长组织练习,直至读熟。  Step 4、播放录音,让他们指着书上的小图画看书跟读。  Step 5、Game:(1)Quickly answer.(快速抢答) (2)Guessing words.(猜单词) Step 6、Practice in group(小组之内组长组织练习上面游戏)。 Step 7、Demonstrate:eleven和twelve.课件出示十一个苹果,当学生数到ten的时候,教师接着说eleven,并让学生跟自己一起说. 依次学习(twelve, thirteen, thirteen、fourteen、fifteen将标有数字的张贴画挂在黑板上)  Step 8、为了便于记忆解释为什么后面数字的结尾都有“teen”。播放录音,让学生看书跟读,同时还可以用手指来表示所说的数字。 Step 9、Drill:让全班学生跟老师一起数到11,然后让他们自己接着往下数,反复练习twelve, thirteen, thirteen、fourteen、fifteen.  教师举着1到15不同数目的物品(例如彩笔),让学生数数。采用多种形式全班练习,利用小卡片组长组织练习,直至掌握为止。表现好的小组奖励小笑脸。  Step 9、小组讨论对本课内容总结汇报,完成《活动手册》,练习完成写单词的部分。 六、板书   Lesson 2 Meat、Chicken And Fish meat、chicken、fish eleven、twelve、thirteen、fourteen、fifteen Lesson 3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 ?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单词 noodles、dumplings、soup、rice 2.能理解并能口头运用句子 Would you like some … ? Yes, please./ No, thanks. 3.能在真实地环境中进行会话。 4.注意用餐中的礼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四个单词和句子。 三、教具、学具: computers, radio, pictures, cards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Revision (1)  Let’s chant. OK? Table food , table food, I’m hungry. I want to eat.   Table food, table food,   I’m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Table food, table food,   Let’s eat. Let’s drink. (2) Play a game: Race and Write the numbers (from one to fifteen) (3) Make a dialogue using the food pictures they have: A: I’m hungry. I want to eat fish/chicken/meat. What about you? B: I’m hungry, too. I want to eat … Step 2 Presentation (1) Says: I have much food. They are delicious. Mm …good! Do you want to eat .OK? Let’s eat. Let’s learn. (2) Show the pictures: noodle, dumplings, soup, rice Let them read after you several times. (3)Ask: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noodles, dumplings, soup or rice? (4) Play a guessing game: Guess, what’s this? If you are right, the picture is for you. OK?   (5) Present the dialogue by using computer and say: Today Jenny comes Li Ming’s house for supper. What do they eat? Let’s look. Then let them act it out.   (6) Says: Do you want to be a host? How to treat your little guest. Look carefully. Present the dialogue of number 2. Explain “some more ”.Then let the students say after the tape or computer.   Step 3 Practice   (1)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three:   A: Would you like some …? B: Yes, please. /No, thanks.   A: Are you hungry now? B: No.   (2) Act it out. At last you may find out which is the best gust. Give them some flowers.   Step 4 Assessment   (1) To have an interview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using the dialogue we have learned.   (2) Draw and write down the food you like.五、板书  Lesson 3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 ? Noodles dumplings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  ? Yes, please./ No, thanks. Rice Lesson 4: Vegetables and Fruit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vegetables  fruit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Do you like _____?  I like ______.  I don’t like _____. 能力目标:能够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饮食,不偏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使用句子: I like/ don’t like ______. 表达自己喜欢什么食物。 三、教具学具:蔬菜水果粘贴画,哭脸和笑脸卡片,学生自画的喜欢的食物图片,单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I:Greeting and Revision: 1. Greeting 2. Sing “the fruit song” Play the audiotape to sing the song together as the students show their pictures. 3. Ask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food pictures to their partners to exercise “Would you like _______? Yes, please! / No, thanks!” if necessary, the teacher should give an example. Step II:  New class Part I : Do You Like This 1.T: This is my picture. This is _____.(Point to one fruit in the picture) I like _____.(Show the happy face to explain “like”.) would you like ______? S: Yes, please./ No, thanks. T: I like ______.(Show happy face)  Do you like ______? S: Yes/ No T: I don’t like______.(Show the sad face)  Do you like _____? S: Yes/No 2.Ask students to exercise with their pictures in pairs like the teacher, then show in front. 3.Game named “Finding Frie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5

教案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学会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能够进行简单的拼写和记忆。

2. 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3.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够听懂和说出简单的英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包括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包括听懂和说出简单的英语。

教学方法:

1. 听力训练:通过听录音或者播放音频,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2. 口语训练:通过对话练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3. 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4. 游戏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成绩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如填空题、选择题、对话练习等,来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考试成绩评价: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如单元测验、期末测验等,来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本单元的语法知识掌握情况不够好,需要加强听力和口语训练,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6

【主题一】My Favorite Hobby

I have a lot of hobbies, such as reading, playing sports, and listening to music. But my favorite hobby is drawing. I began drawing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kid, and I fell in love with it right away. I enjoy creating different images and bringing my imagination to life.

When I draw, I feel relaxed and happy. It's like I enter into a different world where there are no rules or boundaries, and I can let my mind go wild. I usually draw in my free time, and every time I finish a drawing, I feel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Drawing helps me express my feelings and emotions in a positive way. Sometimes, I feel sad or anxious, and I do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 But when I draw, I can let everything out, and it makes me feel better. Drawing also helps me improve my concentration and focu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my studies.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artist. I believe that the more I draw, the better I will become, and I will be able to make a living from my art. Even if I don't become famous, I will still be happy as long as I can continue to draw and express myself.

【主题二】My Dream Job

My dream job is to become a doctor. Ever since I was a little kid, I wanted to help people and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ir lives. Being a doctor would allow me to do just that. I believe that being a doctor is one of the most honorable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

I am currently studying hard to achieve my dream. I am taking science and math courses to prepare me for medical school. I know that the road to becoming a doctor is challenging, but I am willing to put in the work and effort to achieve my goals.

Being a doctor would allow me to help peopl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I could diagnose and treat illnesses, save live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even prevent diseases through public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ampaigns.

I know that being a doctor requires a lot of knowledge, skill, and dedication, but I believe that I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successful doctor. I am passionate about helping others, and I think that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or a doctor to have.

In the future, I hope to work in a hospital or clinic where I can help people who are sick or injured. I believe that being a doctor is not just a job, but a calling. I am excited about my future career and look forward to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主题三】My Travel Experience

I have always enjoyed traveling and exploring new places. One of my most memorable travel experiences was when I went to Japan with my family.

Japan is a beautiful country with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We visited many famous landmarks, such as the Tokyo Tower, Mount Fuji, and the Imperial Palace. We also tried many delicious Japanese foods, such as sushi and ramen.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our trip was when we visited Kyoto. Kyoto is a city that is known for i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beautiful temples. We visited the Kiyomizu-dera temple, which i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is famous for its wooden stage that overlooks the city.

Another memorable experience was when we went to Hiroshima. Hiroshima is a city that is famous for being the site of the atomic bombing during World War II. We visited the Peace Memorial Park and Museum, which was both moving and educational.

Traveling to Japan was an amazing experience that allowed me to learn about a different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I realized that there is so much in the world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I hope to have many more travel experiences in the future and continue to learn and grow as a person.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7

一、教案

单元名称:Going to a Party (参加派对)

教学目标:

1. 掌握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wear?" (你打算穿什么?) 和"I'm going to wear ..." (我打算穿...)

2. 通过学习并模仿对话,能够完整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wear?"来询问他人的打算,并用"I'm going to wear..."回答。

3. 学习并理解涉及派对主题的词汇和短语,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重点词汇:

wear (穿着), jeans (牛仔裤), skirt (裙子), T-shirt (T恤衫), dress (连衣裙), suit (西服), jacket (夹克衫), shoes (鞋子)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综合教学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向学生展示不同派对的照片,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听力训练: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取不同场景中人们要参加派对时的对话,学生通过听力练习锻炼辨音和提高听力技巧。

3. 口语练习: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练习对话,一个学生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wear?",另一个回答"I'm going to wear...",并展示自己选好的派对服装。

4.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对话,理解对话内容和所涉及的词汇和短语。

5. 课堂练习: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人物的服装,并进行问答。

6.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虚拟派对,要求小组成员互相提问并回答"What are you going to wear?",并展示自己的派对服装。

7. 家庭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力训练、口语练习、课文阅读和小组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增加他们对该主题的兴趣。通过引入具体的图片和视频资源,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教学初期,我发现学生对新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wear?"和"I'm going to wear..."的理解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多次示范和口语练习,鼓励学生多多运用这些句型进行对话,同时我也特别关注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及时进行纠正。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个句型,并且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派对服装。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些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不牢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与学生一起进行了课文阅读,以及对生词和短语的解释和示范。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词汇和短语进行描述,以增加他们的语言输出和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互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并取得了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话技巧。同时,通过反思,我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困惑和错误的及时纠正不够,以及课后练习的设计不够充分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这些方面,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8

Lesson 33 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1. new words: living room, kitchen, bathroom

2. a dialogue about Li Ming’s arriving in Canada

3. let sb. do sth.

4. introduce sth./sb. to sb.

Lesson objectives

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remember and use the mastery vocabulary and know some important words for transportation

3. write something abou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4. understand and write down some missing words as heard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points

1. the usage of let

2. introduce sth. to sb.

Difficult points: the usage of let

Teaching aids: a picture of living room/ kitchen/ bathroom, some cards, slide projector

Type: dialogue

Teaching procedure

Class opening (5 minutes)

Introduce the topic for Unit 5. Please read about introducing units in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Student book (15 minutes)

There are two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Teach the first reading. The second reading is for students to use independently.

The readings present new vocabulary and review vocabulary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in previous lessons.

The new vocabulary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Mastery Vocabulary

Can, on foot, take a plane/train

Can/could I/you…?

Of course.

Oral Vocabulary

Rapid, transportation, type (n.)

Before you begin the reading, introduce unit project 1.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introducing unit projects. Also see the Unit 5 introductory page in this teacher’s guide. Instructions for unit project 1 are in the student book.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ach immersion reading. Here are some step-by 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reading in this lesson. Also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eaching readings.

Step l: Check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previewed the text. Ask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Use your discretion to decide whether you want to spend some time on the new vocabulary. You may want to ask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ome sentences containing key words. What strategies did they use to puzzle out the meanings? Remember to give lots of praise for a good try, even if it's wrong. It may be helpful to write the following phrases on a large piece of paper or on the blackboard, as a review. This will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refer to in the next step.

(to go) on foot

take a bus/taxi/car

ride a bike/the train

(to go to someplace) in a car

If you wish, you may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word typ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ord kind, which the students learned in the last unit.

Step 3: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talk about their usual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moving around the city and travelling around the country. Encourage students to use the phrases that you have listed as well as to borrow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from the text.

Step 4:Ask for three volunteers to act out the text.

They can choose to read aloud their lines from the reading. They can also improvise and create lines of their own.

Unit project 1: History of a type of transportation (15 minutes)

Begin unit project 1. This project covers three lessons. Working in groups,' students will complete a project to present to the class.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of three or four students. Each group chooses a type of transportation for the project. Instruct students to begi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at type of transportation. They will prepare a comic strip or timeline of important dates in its development.

Teaching tip

Set up a contest for good group work.

Here's a way to encourage good group work among your students.

Tell the class that each group starts with a score of ten in each of these categories: project plan, cooperation, use of English, quietness, progress, final product. Write these across the top of the blackboard. Along the left side Of the blackboard, write a list of the groups names.

Add or subtract scores according to each group's performance. For example, if a group is trying to use a lot of English, give it two points (so now it has twelve points in that category). If a group is working with too much noise, subtract a point from that group in that category.

Keep track of the scores each day over the course of a project. What group has the highest score?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Fill in the blanks:

Write the words you hear.

Dinosaur Fun Park

Hi, this is Danny: I will tell you a story about my trip to Dinosaur Fun Park!

Dinosaur Fun Park is a fun place for dinosaurs. There is lots of dinosaur food there. Dinosaur food is very good for dinosaurs. It is like people food, but it is bigger. Dinosaur cookies are as big as kitchen tables. There are lots of dinosaur games, too. Many dinosaurs play dinosaur ping-pong. It is like people ping-pong, but the ball is bigger. Dinosaur ping-pong uses a basketball!

I loved Dinosaur Fun Park, but I am too small to live there. If I grow bigger, maybe I will visit again!

Class closing (5 minutes)

Below is the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Aim to give students about thirty minutes of homework. Use your discretion in deciding how much. reading or how many exercises to assign as homework. Base your decision on students' progress.

the first reading in the reader

the remaining activity book exercises

the next lesson in the student book

Lesson 34 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1. new words: refrigerator, inside, wash, juice, pass, knife, mine

2. a dialogue about having breakfast

3. the usage of would like

4. introduce sth.

Lesson objectives

At the end of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remember and use the mastery vocabulary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plane

3. write something about airplanes

Key points

1. Time for sth. =It’s time for sth. =It is time to do sth.

2. What would you like? I would like…

Difficult points: would like to do sth.

Teaching aids: a picture of stove/ refrigerator, sink, some real things or some pictures of food, audiotape

Type: dialogue

Teaching procedure

Class opening (5 minutes)

For ideas and tips on beginning a class,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Student book (15 minutes)

There is one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The reading presents new vocabulary and reviews the vocabulary students have learned in previous lessons.

The new vocabulary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Mastery Vocabulary

airport, passenger, station, railway, fly

Oral Vocabulary

runway

For general suggestions about teaching immersion reading, please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the back of this guide. Here are som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reading in this lesson.

Step 1: Check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previewed the text. Ask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k if they know anything about airplanes beyond what is said in the reading.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Have the class follow the audiotape while looking at the text. You can decide whether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spend some time on the new vocabulary.

Step 3: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dividually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s of the reading in five or six sentences.

Stop 4: Ask for one or two volunteers to read their summaries aloud to the class. Do other students agree with what has been presented as the main ideas? Discuss as a class. Use as much English as possible.

Unit project 1: History of a type of transportation (continued) (15 minutes)

Continue unit project 1. Students continue to work on their projects. Advise students that they should finish the projects during this lesson. They will present their projects during the next lesson.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a. Fill in the blanks. Write the words you hear.

Hi. Do you remember me? My name is Chad! I invented the dog-waterer. Do you have one yet? Thanks to me, there are no more thirsty dogs!

My family went on a trip this summer. We went on a ship. Passengers on the ship could sleep or play games. There were swimming pools and movie theatres on the ship! Our rooms were very big.

My mum and dad liked the ship. They did not have to cook or clean. My dad Cried when our trip was over!

Below is the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Aim to give students about thirty minutes of homework. Use your discretion in deciding how much reading or how many exercises to assign as homework. Base your decision on students' progress.

the second reading in the reader

the remaining activity, book exercises

the next lesson in the student book

Lesson 35 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1. new words: mitten, usually, sometimes, ride, always

2. a dialogue about Li Ming’s going to school in Canada

3. usage of sometimes, usually

Lesson objectives

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remember and use the mastery vocabulary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cycle

3. write something about bicycles

4. understand and write down some missing words as heard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points: usage of usually and sometimes

Difficult points: usually and sometimes

Preparations: pictures, audiotape, slide projector

Type: dialogue

Teaching procedure

Class opening (5 minutes)

For ideas and tips on beginning a class,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Student book (15 minutes)

There is one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The reading presents new vocabulary and reviews the vocabulary students have learned in previous lessons.

The new vocabulary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Mastery Vocabulary

all right, get off, get on, ride, seat (n.)

Oral Vocabulary

pedal (n.). wheel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ach immersion reading.

Here are som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reading in this lesson.

Step 1: Check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previewed the text.

Ask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k if they know anything about bicycles, beyond what is said in the reading.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Have the class follow the audiotape while looking at the text. You can decide whether you want to spend some time on the vocabulary listed above.

Step 3: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dividually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s of the reading in five or six sentences.

Step 4: ASk for one or two volunteers to read their summaries aloud to the class. Do other students agree with what has been presented as the main ideas? Discuss as a class. Use as much English as possible.

Unit project 1: History of a type of transportation (Continued 15 minutes)

Conclude unit project 1. Groups present their work to the class. Depending on class size and the length of presentations, you may wish to divide up the class.

Groups would then present their projects to one portion of the class.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Fill in the blanks.

Write the words you hear.

Babo's Bike, Part One

Have you heard the story of Babo? No?

Then I will tell you about Babo.

Babo lived a long time ago. He did not work hard. He had a big basket. Every morning,

Babo filled the basket with apples. Then he walked along the street. People bought Babo's apples. Babo's basket was always empty when the evening came. But Babo was very poor.

One day, Babo saw a man riding a bicycle:

But it wasn't a bicycle! It had only one wheel! People were watching the man. They were singing, “Ron the Rider! Ron the Rider!” Some of them gave money to Ron.

Class closing (5 minutes)

Below is the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Aim to give students about thirty minutes of homework. Use your discretion in deciding how much reading or how many exercises to assign as homework. Base your decision on students progress.

the third reading in the reader

the remaining activity book exercises

the next lesson in the student book

LESSON 36 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1. new words;year, same, glad, classmate

2. a dialogue about Li Ming’s meeting Jenny’s class

3. meet and introduce each other

4. usage of speak and same

Lesson objectives

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and sing the ong well

2. remember and use the mastery vocabulary

3. understand and write down some missing words as heard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points:

1. introduce to each other

2. speak and same

Difficult points: usage of word same

Teaching aids: audiotape, recorder, pictures

Type: dialogue

Teaching procedure

Class opening (5 minutes)

For ideas and tips on beginning a class,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Student book (15 minutes)

The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is a song. The audiotape presents the song; the words to the song are in the student book.

The new vocabulary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Mastery Vocabulary

drive, get in

No Parking!

Yes/Certainly.

You'd better not.

Oral Vocabulary

highway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for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songs.

Here are som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song in this lesson.

Step 1 Have the class read the lyrics aloud as a poem. You may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will read one line at a time. Make sure students can read rhythmically with a good sense of the rhymes!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Have the class follow in their books.

Step 3: Practice singing the song repeatedly until the students can sing it well.

Class activity How to get from here to there (15 minutes)

In this activity, students can have fun discussing transportation. Write several false statements about transportation on the blackboard. For example:

I will drive my car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to get to Canada.

At the airport, I will take the train to Beijing.

I will fly my bicycle to school.

Ask for volunteers to correct these statements. Then ask each student to make up three false sentences about transportation. Have students choose partners. The students exchange their sentences with their partner. Each partner works to correct the other's sentences. Then students compare their corrections. Do partners agree on how to correct the sentences?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Fill in the blanks. Write the words you hear.

Babo's Bike, Part Two

Later, Babo saw Ron the Rider walking along the sidewalk. He had his one-wheeled bicycle. “Do you like riding your one-wheeled bicycle?” Babo said to Ron.

“No. It is hard work,” said the man. “And I am poor. 1 work hard and I make little money.”

“I make little money, too,”said Babo. “But I do not work hard. I fill this basket with apples. People come and buy them from me.”

Ron the Rider laughed. “I will give you my one-wheeled bicycle if you give me your basket” he said.

Class closing (5 minutes)

There is no specific reading from the reader to assign as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This is a chance for students to catch up if they are behind.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remaining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the next lesson in the student book

diary-writing and ,group verb-tense Studies

Lesson 37 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1. new words: temperature, outside, cup, shape, circle, line, pizza

2. a dialogue L Ming and his friends

3. how to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temperature

Lesson objectives

1. After thi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remember and use the mastery vocabulary and know some words that can help one imagine future transporttation

3. write something about transportation in the future

4. understand and write down some missing words as heard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points: express weather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express weather

Type: dialogue

Preparations: pictures of different shapes, audiotape, recorder, slide projector

Class opening

For ideas and tips on beginning a class,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You may wish to have the class sing “Let’s Take a Drive.”

Student book( fifteen minutes)

There is one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The reading presents new vocabulary and reviews the vocabulary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Mastery Vocabulary

round (adj)

Oral Vocabulary

invent, present (v. ), presentation

Before you begin the reading, introduce unit projects 2. see “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introductory page in this teacher’s guide, Instructions for unit project 2 are in the student book.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ach immersion reading. Here is som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reading in this lesson.

Step 1: Check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previewed the reading as required. Ask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Have the class follow the audiotape while looking at the text. At this point, you may wish to ask the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ome sentences containing key words or phrases. What strategies did they use to puzzle out the meanings? Remember to give lots of praise for a good try, even if it's wrong.

Step3: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use their imagination and talk about their ideas for new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They should try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to talk about their inventions.

Step 4: Have some groups volunteer to tell the rest of the class about their inventions.

Step 5: If you have time, ask three volunteers to act out the reading in any way they choose.

UNIT PROJECT 2: FUTURE TYPE OFTRANSPORTATION (15 MINUTES)

Begin unit project 2. This project covers two lessons.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Each group thinks up a new type of transportation for the future and begins to prepare a presentation about it for the class. They should include a drawing.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a. Listen. Fill in the blanks. Write the words you hear.

Babo's Bike, Part Three

Babo learned how to ride Ron's bicycle. It was very hard work to ride the one-wheeled bike. So Babo thought of a new way to make his money.

One day, there was a rope in the air above the street. Babo was on the rope. He was on his one-wheeled bicycle! Babo rode his bike across the rope. Many people stopped to watch. They were very interested. They gave Babo lots of money! Babo was rich!

CLASS CLOSING (5 MINUTES)

Below is the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Aim to give students about thirty minutes of homework. Use your discretion in deciding how much reading or how many exercises to assign as homework. Base your decision on students' progress.

the fourth reading in the reader

the remaining activity book exercises

the next lesson in the student book

Lesson 38 教学设计

TEACHINGCONTENT

1. new words: dry, bike, bear

2. a dialogue between Li Ming and his teacher

3. usage of some words: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never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usage of some adverbs: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never

TYPE: dialogue

TEACHING AIDS: some different tapes, audiotape, recorder, slide projector

LESSON OBJECTIVES

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remember and use the mastery vocabulary and know some words that can help one imagine new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3. write something about future transportation

4. understand and write down some missing words as heard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CLASS OPENING (5 MINUTES)

For ideas and tips on beginning a class,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You may wish to have the class sing “Let's Take a Drive,”

STUDENT BOOK (15 MINUTES)

There is one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The reading reviews the vocabulary students have learned in previous lessons. There is no new vocabulary for this lesson.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ach immersion reading.

Here are som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reading in this lesson.

Step 1: Check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previewed the text as required. Ask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To check how well students understand this reading, you may find it helpful to ask questions such as:

Who is Sam? When and where did you meet him?

What new type of transportation would Sam like to invent'?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Step 3: Discuss the reading with students. Use as much English as possible. Ask questions to make it easier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Ask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space?

What is a spaceship?

Do you have an idea for a future type of transportation?

Is Sam's idea for a future type of transportation the same as yours?

Step 4: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continue to talk about their ideas of inventions by using words,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Instruct the groups to write five to six sentences describing their inventions. If there is time, have some groups share what they have written with the rest of the class.

UNIT PROJECT 2: FUTURE TYPE OF TRANSPORTATION (CONTINUED) (15 MINUTES)

Conclude unit project 2. The groups present their future type of transportation to the class. Depending on class size and the length of presentations, you may wish to divide up the class. Groups would then present their projects to one portion of the class.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Look at these questions.

Can you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Please try.

1. Tom says, “I like this TV show very much.”

2. Li Ming says, “It is October 1. It is China's National Day.”

3. Li Ming Says, “1 would like brown shoes, please?

4. Li Ming says, ”Where are you getting off?“ Wang Mei says, ”At the next stop. Where are you getting off?“

Li Ming says, ”The stop after next.“

CLASS CLOSING (5 MINUTES)

Below is the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Aim to give students about thirty minutes of homework. Use your discretion in deciding how much reading or how many exercises to assign as homework. Base your decision on students' progress.

the fourth reading in the reader

the remaining activity book exercises

the next lesson in the student book

Lesson 39 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1. mastery words; watch, toilet

2. a dialogue and a short text

3.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LESSON OBJECTIVES

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memorize what is reviewed in this lesson and talk/write something about a fun project for inventions

3. understand and write down some missing words as heard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POINTS

1.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2. look, watch and see

DIFFICULT POINTS: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YPE: a dialogue and a short text

TEACHING AIDS: some food, some pictures of furniture, audiotape, recordeer

CLASS OPENING (5 MINUTES)

For ideas and tips on beginning a class,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You may wish to have the class sing ”Let's Take a Drive.“

STUDENT BOOK (10 MINUTES)

There is one reading for this lesson. It reviews the vocabulary for this unit. There is no new vocabulary in this lesson.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ach immersion reading. Here are some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for one way to teach the reading in this lesson. Also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for more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eaching readings.

Step 1: Check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previewed the text as required. Ask if they have any questions. Encourage other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 a quick review, ask students to name the words they know for different kinds of vehicles.

Step 2: Play the audiotape.

Step 3: Depending upon how much time you have you may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think about, discuss and then write an e-mail in response to Jenny's e-mail to Li Ming. if there is time, ask some groups to share their writings with the rest of the class.

VERBS (20 MINUTES)

Review the irregular verbs in this unit: drive, ride and sly. See ”Teaching Techniques“ at the back of this teacher's guide for recommended methods of teaching verbs.

Review the verb can, which is also in this unit.

This is a special verb, like might. The students learned the verb ”might' in Level 1 of junior school.

Do they remember what might means? Write this list on the blackboard:

I go. I might go.

He goes. He might go.

We go. We might go.

I run. I might run.

He runs. He might run.

We run. We might run.

Now ask for volunteers to write the same phrases with the word “can.”

I can go.

He can go.

We can go.

I can run.

He can run.

We can run.

What do the phrases mean? “I (verb)” describes what you are doing now. “I might ” expresses uncertainty. You might do something, but you might not. “1 can” expresses an ability. If you can do something, you are able to do it.

Sometimes “can” expresses permission. For example, you might ask your parents: “Can I go to the cinema?” If they permit you to go, they might say: “Yes, you can.”

ACTIVITY BOOK (5 MINUTES)

Play the audiotape. The aural exercises for this lesson are:

1.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Look at these questions. Can you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Please try.

1. Li Ming says, “It is cold, isn't it?”

Wang Mei says, “Yes it is. It might get colder. It might snow.”

2. Mrs. Brown says, “There will be a good program on TV. It is about making movies. Don't forget to watch it. ?'

3. Brian says, ”I saw Tim today. He is my good friend. I haven't seen him for many weeks. He looks great. I saw him at a restaurant.“

4. Danny says, ”I'm looking for Brian. I can't find him. Have you seen him?“

Jenny says, ”Yes. I saw him in the library.

He was looking up some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CLASS CLOSING (5 MINUTES

There is no specific reading from the reader to assign as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This is a chance for students to catch up if they are behind.

Suggested homework for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remaining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9

难点讲评

1.What time do you get up?

What time +助动词do/does +主语+动词原形,询问某人做某事的具体时间。

what time do you begin class in the morning?

注:What’s the time=What time is it?也是用来询问时间,意为“几点了”。用it作答。

What’s the time? It’s 7:30.

2.I usually get up at five o’clock.

1)句中usually与often 一样都是频度副词,常用于动词be 之后,行为动词之前。always 意思是“总是”、“永远”,表示动作重复,状态继续,中间没有间断。

We always get up before six o'clock.

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others.

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seldom>never

2)介词 at 常用于具体时刻之前,意义为 在…… ,如:at 5:00 在5:00钟。

介词at 除了指时间以外,还可指

(1)人物的所在之处,如:at my uncle’s home 在我姑姑家, at the station 在火车站.

(2)朝向,如:look at me!看我!

(3)指速度或价格.如:she buys the book at a good price 她以优惠的价格买了这本书。

on,at,in这三个常用介词都可以表示时间和地点,但具体用法不同.

①on用在日期、星期几、节日前,也表示在具体某一天及具体某一天的上午、下午和晚上。

on November 1st on Monday on Children’s Day on Tuesday evening

②in用于月份、季节、年份前,当early,late用于句首修饰介词短语时,尽管表示具体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都要用in,泛指一般的上、下午,晚上也用in 。

Early in the morning of National Day,I got up to catch the first bus to the zoo.

③将来时态表“过一段时间后” 及“在...期间” 和“在某个季节,某年、某月” 都用in。

Xiao Ming was born in December of .

3. What a funny time to eat breakfast!

(1)What a/an +形容词+单数名词+主语+谓语!

what a good girl she is!

(2)What+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主语+谓语!

What good girls they are!

(3)What +形容词+不可为名词+主语+谓语!

What terrible weather it is!

4、He works at a radio station.

work: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事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各类工作。不可数名词

job:指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可数名词

5、take a walk

take a walk=have a work=go for a walk 散步

6、either...or...

“要么、、、要么、、、”,连接句子中两个并列的成分,表示两者之一。

当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动词应该与最近的一个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即就近原则。

7.People love to listen to him.

love to do sth.=like to do sth.very much.喜欢做某事,强调具体活动。

而love doing sth.=like doing sth. very much则强调习惯。

Do you come out to play with me?你喜欢出来和我玩吗?

I like watching TV.我喜欢看电视。

8.hear与listen to

hear 意为“听见”,表示听的结果,而listen to则表示“听”,强调的是“听”的动作。

Let’s listen to the music.

We listen but don’t hear.

9. He gets home at 7:00,and he watches morning news on TV.

1)句中get 意为 “到达 ”,后接地点名词时,要加介词to,后接副词时,不能加to.

She gets to school at six o’clock.

注: home 是一个副词,所以其前不能加介词to,但home也可作名词,这时其前有物主代词时,可以加to,

She gets to her home at eight o’clock .

a piece of news 一条新闻 ,two pieces of news 两条新闻 。

Watch……On TV 表示 通过电视看……节目

We often watch football game on TV.

10、lots of=a lot of 既可以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形式,也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

11.What time is it?-几点了?-It’s eight thirty. 八点三十分。

本句是就具体时刻进行提问的,what time 意为“几点”,这是特殊问句,它的同义句为:

What’s the time? /What time is it by your watch? 在回答这个句子时,要用It’s +钟点。

注:英语时刻的表达法:顺读法和逆读法。

顺读法:钟点数+分钟数。

4:25→four twenty-five,6:58→six fifty-eight,7:→seven o clock

说明:这种表达不论分钟数是多少,均可使用。

逆读法:分钟为+介词to/past+钟点数,可分两种情况:

1)分钟为不超过半小时,用分钟数+past(/pa:st/过)+钟点数。

4:23→twenty-three past four,5:19→nineteen past five.

2)分钟数超过了半小时,用(所差的)分钟的+to+(下一个)钟点为。

7:31→twenty-nine to eight,10:58→two to eleven

在逆读法中分钟数逢 “五”逢 “十”可省略minute(s)。否则应加上。当然,英语习惯上把十五分钟(fifteen)称作一刻a quarter,三十分钟(thirty)称为half/half,因此10:30,可以用两种表达方式,half past ten,ten thirty。

12.Thanks for your letter.

Thanks for your help.

Thanks for telling me the good news.

13.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morning?

1)该句中 want to do…句型。表示“想要做某事”,该短语中want为及物动词,后面的to do

是不定式

I want to play the drum.

I want to see my old teacher next week.

3)know about 知道有关…,了解有关…,句中about 意为“关于,有关”的意思。

17.Please write and tell me about your morning.请写信告诉我你的早晨。

释:1)tell sb. about sth.告诉某人有关某事的情况。

My father often tells me about China.

2)write sb. a letter=write a letter to sb.给某人写信。

She often writes me a letter=She often writes a letter to me.

三.重点短语

1.what time 几点

2.go to school 去上学

3.get up 起床

4.take a shower 洗淋浴

5.brush tooth 刷牙

6.get to 到达

7.do homework 做家庭作业

8.go to work 去上班

9.go home 回家

10.eat breakfast 吃早餐

11.get dressed 穿上衣服

12.get home 到家

13.either...or... 要么、、、要么

14.go to bed 上床睡觉

15.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在上午/下午/晚上

16.take a walk 散步

17.lots of 许多

18.radio station 广播电视

19.at night 在晚上

20.be late for 迟到

四.语法知识点

1. what time与when

what time翻译为“几点”问的是具体的时间,一般回答要具体到小时。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even o’clock.

回答具体到点钟,且注意在几点前边的介词用at。

when也是对时间的提问,但与what time的区别是:用when提问,回答既可以是具体的时间,也可以是不具体的时间,如:in the morning,last year,in 等范围大的时间。

向对方询问具体时间时,即几点几分,只能用what time,不能用when。

询问年份、月份、日期时,只能用when,不能用what time。

2. 英语时间的表达

(1)整点时间可表示为“钟点数+o’clock”或直接读钟点数,省去o’clock。如:

It’s ten o’clock a. m. 现在是上午十点整。

(2)非整点时间可直接采取读数法。如:

It’s eight-thirty. 是八点三十分。

注意时间的表达方式:用数词。点与分钟之间用连字如:

eleven-thirty 十一点三十分

nine-twenty-five 九点二十五分

6:10 →six-ten 8:50→eight-fifty

9:30→nine-thirty 10:15→ten-fifteen

7:45→seven forty-five 11:05→eleven-five

(3)非整点时间的分钟数不超过30分钟,也可用介词“past”。如:

6:10→ten past six

11:05→five past eleven

10:15→ a quarter past ten或fifteen past ten

8:15→a quarter past eight或fifteen past eight

9:30→half past nine或thirty past nine

(4)非整点时间的分钟数超过30分钟,用介词to。如:

11:50→ten to twelve

7:31→twenty-nine to eight

9:45→a quarter to ten或fifteen to ten

12:59→one to thirteen

此句话还有几种表达方式。如:

What is the time? 几点了?

What time is it by your watch? 你的手表几点了?

( )1.--What's the time? --______one-thirty.

A. Its B.It's C.This is D.They're

( )2.I usually _______ at nine-thirty at night.

A. get to school B.get up C.go to bedD.go home

( )3.He likes ______ the radio. wwW.x kB 1.c Om

A.listens B.to listen to C. listens to D.to listen

( )4.I _______ at seven.

A. go to the school B.go to a school C.go to school D.go school

( )5.We only have _______ shower.

A. some B.an C.the D.one

( )6.My sister _______ home at 5:00 every day.

A. gets B.gets toC.get D.get to

( )7.We can watch Beijing Opera _____ TV.

A. in B.at C.on D.from

( )8.Let's ________.

A. take a shower B.have a shower C.take the shower D.A and B

( )9.My brother ____ the morning TV every day.

A. watches B.watch C.watches D.see

( )10.--______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At six.

A. What time B.How time C.When D.A and C

( )11. Zhang Min usually gets up _______.

A. at six thirty B.at thirty six C.on six thirty D.on thirty six

( )12.Rick often does ______ homework at 6:00.

A.her B.his C.my D.your

( )13.--______ do people have dinner?

--At home. A.What B.When C.WhereD.B and C

( )14.In our school, school _____ at 7:30.

A.is B.start C.starts D.does

One day , an old man was selling a big elephant . A young man came up to the elephant and began to look at it slowly . The old man went up to him and said in his ear . “Don’t say anything about the elephant before I sell it . Then I will give you some meat .” “All right .”said the young man . After the old man sold the elephant , he gave the young man some met and said : “Now, can you tell me how you see the bad ears of the elephant ?” “I didn’t find the bad ears .”said the young man . “Then why do you look at it slowly ?”asked the old man . The young man said : “I never see an elephant before, and I want to know what it looks like.”

( )1________ the elephant.

A. The young man bought B. The old man sold

C. The two men sold D. The young man sold

( )2. The young man looked at the elephant . He wanted to find _____.

A. its bad ears B. some meat C. a good elephant D. what it looks like

( )3. The young man ________.

A.knew the elephant wasn’t good B. found the bad ears but didn’t tell it .

C. looked after the elephant D. got some meat

( )4.We know that ________.

A. the two men were not honest B. the young man wasn't a bad man

C. the old man was a good man D. the elephant was a very good one

( )5. The young man looked at the elephant slowly because he _______.

A. liked elephant B. wanted to buy it

C. didn’t see any elephant before D. wanted to help the old man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章主题范文

篇章一:My Summer Vacation(我的暑假)

My summer vacation was really enjoyable. First, I visited my grandma's house in the countryside. There, I helped her plant some vegetables and played with my cousins. We rode bikes and went swimming in the nearby lake. It was a lot of fun.

After that, I went to the beach with my family. We rented a cottage and spent a week there. We swam in the ocean and built sandcastles. We also had a bonfire and made s'mores. It was a great time with my family.

Finally, I went to a summer camp with my friends. We did a lot of outdoor activities like hiking, canoeing, and zip-lining. We also had campfires and shared stories. It was a great bonding experience with my friends.

Overall, my summer vacation was a great mix of relaxation and adventure. I can't wait to do it all again next year.

篇章二:The Benefits of Exercise(运动的好处)

Exercise is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a healthy body and mind. Firstly, it can prevent a lot of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heart disease,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obesity. Regular exercise also helps improve sleep and reduces stress and anxiety. It can even help prevent depression.

Exercise also has many benefits for the brain. It can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including memory and thinking skills. It increases blood flow to the brain, which is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brain health. Exercise also helps release endorphins, which are natural mood boosters.

Finally, exercise is a great way to socialize and make new friends. Joining a sports team or fitness group is a fun way to meet people who share your interests. It's also a great way to stay motivated and accountable.

In conclusion, exercise is essential for overall health and well-being. It has many physical and mental benefits 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everyone's daily routine.

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篇11

新教材(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Lesson 25 Let’s Do An Experiment!

LESSON PRERATATION

Words and phrases:

science, experiment, fill, prove, theory, jar, upside, observe, right side up, upside down.

LESSON STRUCTURE

CLASS OPENING:               Greed each other.

KEY STEPS:

STEP 1: Ask the cla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the “Think About It”.                                  STEP 2: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y does Danny say they should do this experiment outside?” ; “ What’s Brain’s theory? ”; “ What will Brain do?”; “Does Danny have the same theory as Brain’s?”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The student’s better read the dialogu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reading and listening, let the students fill in the chart by themselves.

What do we need when we do the experiment?

Water,  a jar, A piece of cardboard

How do we do it?(steps)

1.   fill…in…;

2.   cover…with…;

3.   turn…upside down.

What are Brain’s and Jenny’s theories?

1.   The floor gets wet.

2.   The floor won’t get wet.

Reason

discuss

Step 4: after filling it, ask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experiment. Then, write it in the exercise-book.

Step 5. read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by the students.

Step 6. homework. Be ready to give us a morning report of tomorrow.

Language Notes:

Explain some sentences and phrases.

1.I fill a jar with water.

fill…with…

On hearing the news. Her eyes filled with tears.

2.I turn the jar upside down.

upside down

That picture is upside down.

3.I think the floor will get wet.

The days gets longer in spring.

4.I’m sure that the floor won’t get wet.

Tom ia sure that he will win the game.

5.We can prove who’s right.

My theory will prove (to be) right some day.

6.We’ll do the experiment and observe what will happen.

I observed her dance.

CLASS CLOSING:

Say good-bye to the students.

[1]

八年级下册作文


这篇“八年级下册作文”充分展示了我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希望您会喜欢。说到写作文,我仿佛能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感。作文是一种探索更深层次想象力的方式。要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首先要注意语言要流畅,情感表达要真挚。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写好一篇作文呢?

八年级下册作文【篇1】

窗外的天由淡蓝色转变为深墨色,像是压抑已久的怒气即将倾泻而出。果不其然,才是一会儿的功夫,本以为窗外是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抬头一望雨已经淅淅沥沥的落下了。

雨是愈发的凶猛,雨滴噼里啪啦的拍打在窗户上成为了耳边的一道声响。猛然的回过神来,灯光照在洁白的书本上所反射的光线让我一时之间睁不开眼,却也被迫接受。现在是在教室里面上晚自习,每个人都像是独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有的人早已经背着书包离去。

看着面前的书本完全没了之前的心思,视线又转移到了窗外,在阴沉的天气中外面的教学楼俨然成为了一座灰色的古堡,颇有几分感觉。听着教师们开的声音我立即低下头看着一笔没动的书本。

今年,我们是毕业班即将升入高中,对我来说高中是一个我从未想过的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我坐在了差生的这一排里,有一部分是因为做的位置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心里的想法。每天感觉上学就是熬日子,看着上课盼下课,看着下课等着放学。没一天几乎都是反复而又循环的,熟不知这样的生活我早已经厌恶了,我更加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这样的想法一天天的在加深。

直到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关于毕业之后很多学生的感慨,视频结束的时候我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涟漪。是啊!我就只有这一年了,说长也不短,一年结束之后我们就会各奔东西,有甚者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了,一想到这里忽然又舍不得了,很像继续留在学校里面。人有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总是这样自相矛盾却又无可奈何。

这样想的时候心里多少也会好受一点,清晨我家住的比较远所以我是最早到校的。倚靠在二楼窗户上的栏杆上看着外面。一排排葱绿而又年华苍老的松树屹立不倒的站在那里,透过枝干隐约的还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操场,阳光洒在操场上增添了一份的美景。

这样安静的学校平日里是难得看见的,这样静寂的时刻也是难得的。我靠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不自觉得笑了,感觉自己的身心很放松,感觉上学再也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一切那就试着改变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会被他人左右而言之但是只要你自己坚定,问清楚自己心里想走的路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我很喜欢一个道理,你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到不如开开心心的过完这一天,很多事情不要想的死结了,解得话会更加费劲的,从心里看来了就好了,既然我们知道往后的事情有多艰难,那我们就放宽心,不惧艰难,随遇而安才是生活的姿态。

八年级下册作文【篇2】

自从老夫我听到人类破译了人的“基因密码”之后,就开始操心这脆弱得如一个西瓜的星球。已经有六十亿人口的人类社会,最可怕的问题莫过于资源的供应少于人口的享用,我一方面为人类科学的进步而自豪,可我又生怕人类因破译了“基因密码”而遭受毁灭。

依照人的基因密码,人对自身生命规律的控制那可就像“泥人张”玩泥人一样随意了。捏个美,捏个丑,捏成葫芦捏成瓢,捏棵千古参天大树,捏个春生秋灭的小草,都是随心所欲之事。这世上若真有那么一些人能活到千岁,那岂不是人类制出了一批“活妖精”。它们的存在,可比人们用幻想造出几个“神仙”来可怕得多。当然,破译“人类基因”和“控制了人类基因”这完全是两回事,它绝不会像捏泥人那么简单,只要拜师,就能学到手艺,就能塑造出个“老寿星”来。别说目前人类还不能把“基因密码”的实用技术运用于实践,就是能运用了,谁敢运用?首先用给谁?这可是一个既恐怖又充满了诱惑的事情。

如果不能让全球六十亿人口同时享用这一科学成果,而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二,这个指标怎么分配?是联合国大会表决,还是人权组织决定?是由各国总统拍板,还是由民主投票决定?是先用在科学家身上,还是先用到影星、球星身上?是先让贵族享受,还是先让普通民众接受试验?

生命短暂其实对平民百姓并没什么不好,只有谁都找不到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才能保证人们在生命面前有平等的权利。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无论你人分几等,官论几品,但是生命历程却从不厚此薄彼、嫌贫爱富,这个最原始、最基本的平等,才使得芸芸众生虽然平平淡淡一辈子,可心理上还算有了平衡点——那就是谁都得面对百年之内的死亡。

一旦“千年长寿”的待遇若只能被少部分人享用,世界不大乱那才怪呢。这可不是万两黄金,你有权,你就贪,法律漏了你的网,阎王爷早晚也收编你。如今有人能逃避死亡,而且是让少数人享受这个由人类集体创造的科技成果,那么绝大多数“短命鬼”就会觉得人世间已彻底没有了平等,那就人为地去捣毁这个世界比活着还舒服了。据我这个不懂科学的人推断,毁掉一个“千年之命”比培植一个“千年之命”更容易让广大百姓掌握和运用吧。

生命的长短还是人类不能随意控制好,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有长度的,它对人是最公平的。这个基本平等是人类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旦让腐败和强权者“贪污”了“长寿”的密码,这个世界可就再难找到好人了。

八年级下册作文【篇3】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精神气。

母亲是黄昏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舒适不会孤单。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你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步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首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记得有一次天气十分炎热,太阳公公在天空上燃着火炉,天公不作美,偏偏在这个时候停电了,屋里热得像蒸笼。知了也在树上抗议大叫热热。这时刚睡午觉的我醒来,大汗淋漓,汗流浃背。妈妈也被热醒了,小声说:“你睡吧,我来帮你扇扇子。”“嗯,”我点了点头,就睡在了凉席上。妈妈摇起了手中的蒲扇,清凉的风从扇子里流出来,流出来的更多是妈妈浓浓的爱。我慢慢地睡着了,我做了一个很甜很长的梦,梦中醒来妈妈还在为我扇扇子,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我关心的对妈妈:“你也睡吧。”“我不热,没事儿你安心睡吧。”妈妈笑着说。听着我又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妈妈眼里更多的疲倦,脸色更黄了……

天下所有父母都是这样,为了我们做了无私的奉献,让作为子女的我们齐声说,感谢你们一直的照顾!你们永远都是我的支柱,爱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感谢我们的父母吧,因为我们只想要一片白云,父母却给了我们整个蓝天。

八年级下册作文【篇4】

日前,重庆一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为了让直播更火,冒险去捅马蜂窝。他与同伴花了500元租了辆吊车至马蜂窝树下,并准备了雨衣、摩托车头盔等粗简装备。直播没多久,同伴便听到喊救声,吊车放下时,小伙子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经检查,全身上下共被叮了几十处伤口。

读者也许会觉得滑稽可笑,但这类现象于当今社会并不少见。网络的低门槛和快速传播是迅速走红成为可能,然而若是没有持续的关注度,也会让红人速朽。有人可能会一夜走红,也有人很快就会泯然于众生喧哗之中。于是也就有了类似捅马蜂窝式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走红方式,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哗众取宠。

究其根源,无非是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浮躁、功利的心理。

国学大师南怀瑾有言: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许多人的一生都困在价值追求的路上。试问哲学家,你所谓的真理能值几个钱?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也都是人为的藉口,由此可见随遇而安的难度。

举个例子,人到晚年本可以享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没事做,失去了价值追求,到了享福的时候,却硬是享死了,说到底,是他害怕寂寞,什么事都没得做了,怎么活啊?

佛经有言: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得观察他有没有厌离心,就是厌离鸿福。一个人要养成享受寂寞的习惯,那么也许就能体会到人生更高一层的境界。

再比如,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候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开,那是不可能的。手心手背的问题,好事能丢,痛苦为什么不能?

你说自己不够完美,或是别人有问题。实际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有完美的人才会说自己不完美,你追求完美,但这世间成千上万的错误,哪有完美可言?抓住现实就好了,幸福的家庭,正常的学习生活,你还要怎么完美?享受自己的完美,那才是应当做的。

当然,不否认正当的价值追求,但过于急功近利,累了别人,也累了自己。倘若当今的人们能放下步伐,学一学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那这类捅马蜂窝以吸睛的现象会逐渐消匿的吧。

八年级下册作文【篇5】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乖乖女”,听长辈的话,不反抗,从来都是平平淡淡地过着日子。光阴一年一年地流逝,我依旧寻常如故。

上了初中,我的自我意识突然觉醒,我对自己寻常的生活开始了怀疑,对于长辈的话也不再像对待圣旨一样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甚至,对父母也变得格外冷淡,格外疏远了。父母渐渐觉察到我的反常,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我。

去年冬天,我迷上了跑步,一个人孤独地在冷风中一圈一圈地跑着。天,格外阴惨,凛冽的寒风穿膛而过,整个校园被冬日的黑暗所笼罩。此情此景,徒增了我的触目伤怀。

也不知为什么,在对寻常的自己憎恶之余,原来开朗的我也变得伤感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冬日吧,我感到了箫杀与孤独。

父母对于我突发奇思想要运动锻炼的事表示赞同,母亲发表了评价:“的确,运动运动,跑过冬天,锻炼身体是件好事,只是别累着了。”父亲也紧跟着表态说,运动后天色已晚,一个女孩子回家不安全,他可负责到校门口等我,接我回家。

这一次,我破天荒地没有表示反对,不是不想,而是不懂得该如何反对。

于是,冬日里的校门边添了一道人影,手挽着一件厚厚的外套,目光始终注视着学校内的跑道。

此后,每一次他看到我在跑完步后精疲力竭地背着书包走出校门时,总会迎上来,从我的肩上取走背包,又娴熟地将外套递给我。刚开始,我不从。“都流汗了呢。”他不依我,蛮横地要求我穿上,口里还念念有词:“运动完总要及时添一件衣服,要不然着凉感冒了就得不偿失。”我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穿上了他带来的外套。

在昏黄的路灯下,父女俩默不作声地走着。父亲是个不爱说话的人,我不发话,他也挑不起什么话题,也不尝试着打破僵局。

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转眼,冬天过去了,春天来到了。

“又是一个寻常的春天。” 我在心里轻声道了一句,走出家门,又开始了寻常的校园生活。

春寒料峭。那一天下午放学后,老师将全班同学留了下来,听写字词。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煎熬,终于在同学们的抱怨声中放学了。我匆匆收拾,快步走出教室,迎面扑来一阵冷风,我不禁颤抖了一下。

在校门口,我愣住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身影仍挽着一件厚厚的外套,在寒风中矗立。那身影是那么的单薄、瘦小,与我儿时记忆中的那个高大的身影判若两人。我走上前去:“爸爸。”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地接过我的书包,让我披上他带来的外套。我犹豫了一下,生硬地说了句:“对不起!”便再也说不下去了,喉咙像被铅块埂住了一样,难以启口。他平静地说了声:“没事,出来就好了。”

那一刻,那一句“没事,出来就好了。”让我忘却了这个春天,忘记了叛逆,忘记了躁动不安的青春。远处,柳树抽芽了,小草又绿了,我也又长大了,可爸爸他却变老了……一阵无名的伤感涌上心头。

那一刻,那温暖而熟悉的感觉又重回到了我的心房。我知道,这份看似寻常的父爱原来那么不寻常。我这才醒悟到:我原来并不孤独,最起码,还有父母默默地注视着自己。这个春天,不寻常,因为我重拾了已久的爱,找回了童年的纯真感觉,它将帮我渡过青春叛逆期,它将让我真正逐步成熟起来。

我像小时候一样,牵起了父亲的手,在这不寻常的春天的傍晚,向家里走去。

八年级下册课件(精选九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教案和课件的制作应该能够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经过仔细的挑选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搜集了“八年级下册课件”,请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选择性地运用这些信息!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这首诗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律交错安排),译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能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不仅把词语译得十分准确,而且语句的节奏非常鲜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确。应当首先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而后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直至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二)讲清时代背景,在本课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认识作品主题的条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凭直感,也不可能朗读好这篇作品。

(三)要正确地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物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简单代号;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艺术形象。应当首先把它们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而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去认识它们的象征内容;切忌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回答,老师确定)

谁能介绍高尔基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投影)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了人间的苦难,亲眼目睹了俄国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自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积累字词。

2.学生听录音范读,思考:

(1)体会文章的朗读感情处理,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2)海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深层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在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2.本文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作者为什么多次大声疾呼暴风雨的来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五、总结

《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他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分组朗读

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朗读三个场景,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课堂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结构

形象

手法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海燕:英勇无为、乐观豪迈(正面描写)

象征

画面二:搏击风浪

海鸭

比喻

迎接暴风雨

海鸥

恐惧胆怯(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拟人

企鹅

反复

画面三:呼唤暴风雨

对比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2】

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第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第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3】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4】

文本的特点和地位: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是俄罗斯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是散文诗,适宜于本单元教学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适宜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和能力目标:

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认识海燕的艺术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 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这节课在揣摩品味环节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本节探究题目,不仅节约时间而且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情境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搏击长空声情并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多样诵读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海燕》优美的充满激情的朗诵不仅能让学生把我准确的朗读基调,而且能营造浓浓学习氛围。在拓展实践环节播放一段动物世界逼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准确把握写作视点。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在课的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然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激发他们去寻找发现《海燕》的美。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一、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

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穿过”、“掠起”等)、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等)、性格特点(勇猛矫健,英勇无畏,充满自信等),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品析、对海燕性格的归纳。

1.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有何变化?这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联系课下注释中时代背景的介绍,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

练习一、想一想:

“写”的环节时间可灵活掌握,课堂时间不足,可让学生在在观看完影片后,课后作为小练笔写作。

《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在新时期“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那么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海燕精神,在生活中做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 学生点评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讨论归纳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阐述分析。

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放声动情诵读,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学生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

引导学生由海燕形象联想到海燕精神及相关的人和事,进而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

请学生从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写作技法三方面用“《海燕》美在        ”说一句话。(提示:准确生动的用词、灵活多变的句式、圆熟精湛的技巧、搏击风浪、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片段,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提示:可以抓住动物的姿态、动作等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声情并茂让学生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海燕》优美的充满激情的朗诵不仅能让学生把我准确的朗读基调,而且能营造浓浓学习氛围。

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探究题目,节约了时间,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生动逼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随堂小练笔做好铺垫。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了教学目标,最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海燕》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5】

本设计注重自主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从而成为新世纪环境保护者。

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锻炼想像能力。

了解科幻小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沉思。故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众目睽(kuí)睽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通盘考虑。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4、读了本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悟,得到了哪些启示?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1、让学生读课前导学或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

2、学生简介作者:

1、自读课文,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2、讨论本文中心,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⑴ 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⑵ 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⑶ 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⑶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1、小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关键处全班或教师协助解决。

⑴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⑵ 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3、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1、想像指导:

(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

2、就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说结尾

1、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

2、《×××的黑洞旅游》,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日记形式写;

3、自拟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写一篇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教师可引导这些同学上网查阅有关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

1、分小组交流自己写的科幻小说的语段或文章,小组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打分,每小组选优荐一人。

2、小组推荐出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点。

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自己读了本文或听了同学的作品后受到的启示: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

2、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

3、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久;

4、有小错要及时纠正;

5、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解,负面的事情做不得;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罪证是销毁不了的;

7、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要用良知、正义、道德去填补;

8、地球上的洞不能忽视,思想上的洞更要重视;

1、习作优秀者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品,争取向报刊投稿;

2、一般同学可围绕课文写点随笔、评论之类的东西: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公民的个人财产范围

2、理解财产的所有权的内涵

3、了解公民合法财产的两种保障

4、运用所学知识懂得并掌握保护合法财产的重要方式

重点难点

目标2

目标4

一、课前测评及预习

1、陈毅同志有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从这首诗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下列属于个人合法财产的是()

A小明爸爸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

B、小红在马路上拾到了一个钱包

C、某村长把地基款占为己有

D、小张的父亲在自家的宅基地下挖到了一件明代文物。

一、导入新课:

(建议教师结合切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小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探究新知:

1、结合68——69页图片判断财产的归属问题。

明确:(发现的不明埋藏物、遗失物、非法获得的财产都不属于个人所有)

可让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个人财产的范围。

2、财产所有权

(1)内涵

(2)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意义

(3)保护财产所有权的两部法律保障

3、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

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74页案例,组织学生分两组讨论,鼓励学生依据所要求的去学新知,解决问题。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重难点)

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重难点)

3、列举常见的寄生虫传染病病、细菌性传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4、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5、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68-P72页的内容,并回答:

1、传染病是指由 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 。

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 (是指: ,包括患者和携带者。)、(是指: 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后所经过的途径,例如 )和(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三个环节。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切断 和保护 。

4、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采取 ,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主要环节,做到 和 相结合。

5、艾滋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它的病原体是 (英文缩写 ),主要通过 等传播。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P69页有关流感和肝炎的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6、分析流感的传播途径,说一说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7、资料2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

(二)身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8、小组讨论P71页图的这些预防措施,它们分别属于预防的哪些环节?

三、系统总结

传染病的病因是由病原体引起,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流行,并且缺一不可。人们针对其流行的三环节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四、反馈检测

9、我国政府规定,对入境人员都要进行检疫。其目的是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都对

10、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

A、狂犬病 B、乙型肝炎 C、心肌炎 D、SARS

11、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

A、痢疾杆菌 B、艾滋病病毒 C、蛔虫卵 D、苍蝇和蚊子

12、预防传染病有三个环节,在实际生活中,有效预防某种传染病应做到( )

A、在三个环节中抓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合。

B、三个环节都是主要环节,要齐抓共管

C、只要认真控制住传染源即可

D、只要切实做好保护易感者的工作即可

13、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做法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都对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1、播放《春之序曲》听着这首欢快的曲子,同学们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年的喜庆中,大家都来说说“新年”的乐事有那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那么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下面就让我们与台湾女作家琦君一起来尽情地品尝这杯甘醇的“春酒”吧!(板书课题--春酒)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通过课文的预习告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班上交流。教师加以评价,然后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也设计了这堂课的目标,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目标,最后再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4、按照完自学要求成‘导学案’自学部分在6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B、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①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风俗之美,从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作者写到喝春酒、喝会酒,乡亲们互相起会,融洽地置办会酒,体现出乡亲们的善良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人情的赞美。

③自己泡制的酒没有地道的家乡味也体现了对家乡的怀恋。

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的一种情感,琦君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请你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读一读。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做好记录,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品读感受,其他组同学评价或补充。

事例一:我觉得__________词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最能打动我的细节(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文中细节描写: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以小孩子的心理和口吻,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

“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

“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

“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2、抓住学生发言中小猫添酒入睡为切入点,落脚到文章对酒的描写,八宝酒

3、由江南的八宝酒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特产加以推荐,抓住特点,进行宣传。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a、划出文中关于母亲描写的细节,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小组讨论,用词语或成语概括母亲性格,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

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

1、齐读最后两段。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2、作者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集中地浓缩在文章的那一句话上?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1、如果琦君从美国回到家乡,还能找到“真正的家醅”吗? (不再是家乡母亲自家酿的春酒了)

补充介绍作者:为什么找不回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经历:琦君,19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曾深情地说过:“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6月7日凌晨,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只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老师范读《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诗人席慕蓉在她的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相信同学们也有过思乡的感觉,下面请同学们在音乐中仿照例句写出自己思想的独特感受。

总结: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

(最后, 我们对那些正在被乡愁困扰以及将来可能被困扰的人们说一句:人有悲欢离合,

[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9】

1.了解作者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2.理清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3.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人类的自身问题。

作为初二年级的初中学生来说,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已经无法满足其心理和探究需求,他们更希望在知识探究和心理认知上得到提升。他们更希望更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并从中获获得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够的,在这样的定位引领下,我们所见的大多数本文教学都将其归入到“环保”主题,但是此篇课文给人以思考的不仅仅是环保问题,它还应该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为此,我的这堂课需要重新解读和定位该文本,以便拨开迷雾,尽可能地还原原意,挖掘深意。面对小说文字背后的多元主题和情节深意,面对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神秘的 “洞”所交织展现出的更多的应该是复杂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大屏幕直接展示课题《喂--出来》,学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说了很多种不同的情况,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本文作者星新一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谁喊出这句话。

关于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代表作有《恶魔天国》、《人造美人》等。

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小小故事会 为了让同学们将故事讲得更加精彩,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并提一点小小的要求:①叙述情节要条理清楚②选用以下2-5个成语(深不可测 闻风而来 争先恐后 不容置疑 源源不断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1.本文围绕什么东西展开情节?--洞。

2.根据故事发展过程,用一个词概括三幅漫画的内容。

(二)品读探究,探“洞”

1.在洞刚出现的时候,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可能会提到:村里人(年轻人、老年人、村长、村民们)、  看热闹的人  新闻记者  学者  投机商人  政府官员  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  城市里的居民们  小姑娘  有的人 警察  罪犯  一位工人

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

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

--“反反复复”地“打量”、“贪婪”、“盘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商人的精明,但更能看出他的奸,是个奸商, “牟取”,有以不正当的手段赚钱的意思。商人只以经济利益为最高追求目标,利欲熏心,他昧着良心赚取利润,所以他是社会的罪人。

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埋掉!”虽说事情还没有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处理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

--学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不容置疑”的动作和心理,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猾,一个没有真本事、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老百姓的性命还重要的、让我们鄙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轻率结论让他成为了社会的罪人。

不久,政府有关部门发给了营业许可证。

--政府批准了填洞公司的成立,政府在整个事件中完全无所作为而且是瞎作为!这个政府没有洞察力,也没有领导力。是他们一手制造了人民的灾难。

2.从他们的表现中,你洞见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

村民→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村长→立场不坚定,目光短浅。

学者→不懂装懂,死要面子,缺乏探究精神,虚伪庸俗。

商人→贪婪愚昧,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一切向钱看。

新闻记者→没有及时地传播正确的信息,胆小怕事,缺乏敬业精神。

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 →工作作风松散,愚昧无知,做事轻率。在这个事件中完全无所作为而且是瞎作为,这个政府没有洞察力,也没有领导力,是他们一手制造了人民的灾难。

犯罪分子-社会道德的扭曲与沦丧。

3.他们的表现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自私、虚伪、浅薄、愚蠢、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目光短浅、贪婪等。

4.从人们填洞的东西来看,你认为这些填洞的人或部门把“洞”当成了什么?

洞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成了可怕的焚尸炉,成了阴暗的保险柜,尽管天空变得瓦蓝,城市变得美好,但是面对这样近乎荒唐的人们,这个世界接下来会是怎样的呢?这个任劳任怨的洞最终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1.给3分钟的时间,搭乘想象的翅膀,续写与小说具有连贯性的`结尾。这个结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结尾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出人意料,让人不寒而栗,那么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会“出来”的洞?你能否给第四幅图画用一个精妙的字来概括呢?

“进去”的东西都“出来”了!--“漏”洞,原来这是一个可怕的漏洞。洞里漏出来的真的仅仅是小石头、核废料、机密文件、尸体、日记本……么?“漏”洞里漏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人性的虚伪、贪婪、自私……

2.你觉得作者借文题“喂--出来”是要呼唤什么出来?

--人性的善良本质。

请大家齐读文题,唤醒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请大家齐读文题,唤醒人性的真实;

面对洞的质问,人性受到了拷问,作者星新一这是通过这个洞,表现了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隐忧和反思,相信学习了这篇小说,大家又都产生了共鸣,最后老师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程:我们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来的!

对话教学常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充分准备好的“教案剧”,而更多是即兴创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级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点,稍有不慎,便会留下生硬、牵强、不流畅之感。从这堂课中,我觉得通过平等对话教学途径,虽说师生有一种“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并能充分考虑学生会怎样回答,会提出哪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设想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老师又如何正确把握好提问的尺度……这一切不仅都应有预见性,而且需要老师要纵观全局、将文本、学情、课堂调控均能运筹于胸间,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使课堂波澜起伏。

1、我曾想将“对话式”这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以此来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后我才意识到对话式教学不仅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简单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能否做到这些,问题的设计成了师生之间对话的关键,因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话而对话,这样只能流于形式,产生无意义话语的循环,而无本质的认识。

2、本次教学过程中,对于前面应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的部分,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但对于更深层次的洞折射的人性的文题,教师在引导上面下更大的功夫,设计的问题很难将学生引入到人性虚伪。对此,教师应该认真斟酌、修改。

从以上看出,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环节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特体验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这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

202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教案制度的培养,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我们编辑了“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以配合您的需求,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2、难点:色光的混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学生光源,三棱镜,红玻璃片,蓝玻璃片

五、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六、教法思考

本节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温故知新:光的折射的两道习题。

导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P52第2、3题

(五)板书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原因:白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二、色光和颜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三、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4

重点:

领略物理的神奇,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简单解释。

释疑知识点:

例题:

你对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对大自然有哪些惊叹?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请举出几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

神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太阳发光是核反应,苹果落地是

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筷子在水中弯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

例题1:

平日你是怎样喝饮料的?你细心观察过吗?如果一个瓶子装满饮料,盖子盖上,在盖子上开一小孔,刚好能插进吸管。这时再用吸管吸饮料,能吸上饮料吗?试试看,如果吸不上来,怎样做才能将饮料吸上来?

[解析]:

本题应从大气压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之所以能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原因。如果封闭很紧,饮料瓶内气压减小,就吸不上饮料了。可选择扩大插吸管的口,或再开一小孔,问题就可解决。

例题2:

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如果你将笔朝上使用,使用一会笔还会出油吗?

[解析]:

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

答案: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的。写字时小圆珠和纸面接触,受到手沿笔杆向下的力。小圆珠就和笔尖间有一空隙,此时油墨就由重力作用流了出来,如果朝上使用写一会就写不出字了。

A类

1.你发现过身边的神奇吗?与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

2.收集世界十大自然奇观的相关资料。

B类

观察、实验:自制一个浮沉子。

准备的器材:矿泉水瓶、带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塞子上有小孔)

(1)将空的矿泉水瓶装上适量水,再将装上适量水的盖上带小孔的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迅速倒置放进矿 泉水瓶中。试试看,你的小瓶能浮在水面上吗?

(2)盖上矿泉水瓶盖,并扭紧,你的沉浮子就制成了。扭一扭矿泉水瓶,小瓶能上浮和下沉吗?

观察:小瓶什么时候下沉?

小瓶什么时候上浮?

C组

开学伊始班级进行大清扫,小明和小丽一起擦玻璃。小丽指着玻璃的下面说:“这儿还没有檫干净。”细心的小明顿时发现:为什么她能看清,而我却看不清楚呢?哈气是怎么回事呢?围绕哈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法证实猜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活动成功带来的喜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乒乓球、电吹风、一端开口的圆筒、细沙、斜面、水、水槽、铁架台、烧杯、烧瓶、矿泉水瓶、试管夹、大小试管、手摇发电机。

2,学生准备:小漏斗、小纸片、放大镜、乒乓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新课导入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声音)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三、进行新课

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板书:科学之旅

板书:一、物理是有趣的

演示(1)不会吹走的乒乓球

器材:电吹风、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大功率的电吹风的风口上,用手扶住,然后通过开动电吹风向上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不会吹走。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演示(2)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手摇发电机。

做法:连接好电路,摇动快慢不同,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演示(3)上升的小试管

器材:大小试管2支、水

做法:大试管装满水,然后将小试管的封闭端向下插入大试管中,将它们倒置,观察现象。

演示(4)不会滚下的圆筒。

器材:一端开口的圆筒、细沙、斜面。

做法:在圆筒里放上适量的细沙,然后再放在斜面顶端上,圆筒只动一下就不再滚下。 演示(5)冷却让水沸腾

器材:水、烧瓶、水槽、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火柴

做法: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直到水沸腾,然后停止加热并让其不再冒气泡,再淋上冷水,又重新看到水沸腾了。

下面同学们自己来完成一些有趣的实验(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1:用嘴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学生实验2:用漏斗吹乒乓球,无论往哪个方向吹,乒乓球都不会掉下来。

学生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远处和近处的景物,发现所成的像都是不同的。

各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做的有趣的实验,发现了哪些现象,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板书:二、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声、光、力、热、电的内容。

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板书:三、物理学是有用的。

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板书:四、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四、总结新知

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五、课后巩固

写一篇物理课随想。

六、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6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xx授课教师:xx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 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 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2.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2、3、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匀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优秀文章。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学生反应的准确性可以体现教学的专业度。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 ,那么 是 的平方根,记作: ;其中 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 0时, 0;当 0时, 无意义;② = ;③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 ,那么 是 的立方根,记作: ;

(2)性质:① ;② ;③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 0, 0); ( 0, 0)。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一)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

当k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2、a2-b2=(a+b)(a-b);

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

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

3、ma+mb+mc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1.要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可以从家庭引导,家长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数学有一种神秘的好感。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自己吸引从而更好的对数学感兴趣。

2.初中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就一定要重视基础,千里之堤始于砖泥,不重视基础的下场就是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很好成绩会很好,但是在你成绩出来的时候会低于你的预期很多。很多初中生经常是知道怎么演算就算了,而不去认真的做几遍,好高骛远,总想去冲击难题,结果连考试中最基础的方程都会错。

3.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学运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二、能力目标

知道分时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有哪几步?

2.判断下面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解方程:=3-

解:两边同乘以(x-1),得

2=3-x=1,①

x=3+1-2,②

所以x=2.③

(不正确。正确的解:两边同乘以(x-1),得2=3(x-1)-x-1,所以x=3.)

3.解下列分式方程:(1)=(2)+=2.

二、新课

(一)情境创设:

1.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甲每天加工服装多少件,可得方程:

2.一个两位数的各位数字是4,如果把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比值是。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可得方程:

3.某校学生到距离学校15km的山坡上植树,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全体学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自行车的速度为xkm/h,可得方程:

(二)探索活动:

1.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些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结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

解:这个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x(x+1),

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20(x+1)=24x

解这个方程,得

x=5

为了判断x=5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我们把x=5代入原方程:

左边==4,右边==4,左边=右边。

x=5是原方程的解。

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先去分母(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把不熟悉的分式方程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三、例题教学:

例1.解方程:-=0

板书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过程及完整的书写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得

3(x-2)-2x=0

解这个方程,得

x=6

把x=6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0,左边=右边。

x=6是原方程的解。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式中,分式方程是()

A.B.C.D.

2.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是()

A.有解,B.有解C.有解,D.无解

3.解下列方程:

4.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并求解。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使学生学习多步骤,多方法的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掌握多步骤、多方法分解因式方法

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讲授新课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2-4a+4; (2)x2+4x+4y2;

(3)4a2+2ab+ b2; (4)a2-ab+b2;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2+14x+49; (2)(m+n)2-6(m +n)+9.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补充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y)2+6(x+y)+9; (2)4(2a+b)2-12(2a+b)+9;

五、小结: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六、作业:1、

2、分解因式:

X2-4x+4 2x2-4x+2 (x2+y2)2-8(x2+y2)+16 (x2+y2)2-4x2y2

45ab2-20a -a+a3 a-ab2 a4-1 (a2+1)2-4 (a2+1)+4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17.1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

二、(重)难点预见

重点:知道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

三、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和预习学案,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对子之间进行帮扶,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开场白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什么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方程怎么解答呢?它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课,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新的收获.

1、忆一忆

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什么含义?一次呢?你能猜想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吗?

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四边形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学习四边形的边、角、顶点,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则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想一想

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只列出方程,不进行解答:

(1)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2cm,矩形的面积是15cm,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

(2)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和是313,求这两个正整数.

(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是整数,它的斜边长为13cm,两条直角边的差为7cm,求两条直角边的长.

预习困难预见:

(1)学生在列方程时没有搞清楚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的区别,以至于把方程列错了.

(2)学生在解答第(3)题时,设未知数时忘记带单位.

(3)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只列方程,以至于学生列出方程后尝试着解方程,导致耽误了一些时间.

改进措施: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失误及时引导;小组内互查,辩论,质疑.

3、议一议

请同学们将上面的方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1)使方程的右边为0(2)方程的左边按x的降幂排列.我们会得到:

① ② ③

你能发现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定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关键看哪几方面?

学法指导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同学们剖析定义,总结判定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4、试一试

下面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

①ax-x+2=0;②-x+x=0;③x=1;④-2x+1=0;⑤x+y-1=0; ⑥2x+3=2-x;⑦y-4y=0

方法提升:

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否则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口诀生成:

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三个条件要找全:一元,二次,整式判,正确答案就出现.

5、学一学

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bx +c =0(a,b,c为常数,a0)的形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bx,c 分别称为这个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你能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吗?请你用a,b,c表示出来.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 越小 .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

八年级物理课件(通用11篇)


今天笔者对于“八年级物理课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撰写了一篇文章,教师在工作中主要需要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工作。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为了及时获取最新的资讯,我们建议您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2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高一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基础差,但是学生比较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

一、引入新课播放:刘易斯百米赛跑视频前面作业中我们已经算过的刘易斯在百米赛跑过程中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只能大体反映刘易斯在百米赛跑中的快慢变化情况.为了对变速运动作精确的描述,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平时说到的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的速度,子弹飞出枪口的速度、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的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简称速率)。汽车行驶中速度计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率(如课本P32图1—21)。

实验装置如课本P33图1—22,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s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讨论与思考(课本P33)之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课本P33)物体的运动情况,除了用语言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像来描述,给出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提问: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

总结: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s与t成正比。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习。

案例分析请把龟兔赛跑的过程粗略地用s—t图像表示出来。(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假定跑动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开始时,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图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较大(比较陡),在同一时间内,兔子通过的位移大。接着,骄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没有变化。乌龟的速度虽然小,却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到兔子猛然醒来,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图像的斜率更大),可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s—t图像如下图。)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3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掌握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砝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你的墨水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汽车陷入泥泞的道路上,车轮正在打滑时,可以找一块草帘放在车轮下,车子很容易就通过了;自行车的转轴部分常加点润滑油,这样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其实,你所做的这些小事,都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

(一)滑动摩擦力

让学生用手按在桌子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再滑动试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 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活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做 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猜一猜: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 有关。

(3)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 相同,改变 。

结论一:

实验二:探究压力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 相同,改变 。

结论二:

综合上面的两个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有关。

二)静摩擦力

手拿杯子时,手与杯子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如果有又是什么摩擦,摩擦力大小等于多少?

静摩擦力: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之间必须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1.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2.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3.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四、巩固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4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国电影>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5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乙)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甲),和(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7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看不见光》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二、新课教学

1、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Hz~5×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红外线遥感

③红外线遥控

2、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

②防伪措施。

③生理作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53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板书设计】

1、红外线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2、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医用消毒、防伪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8

2、 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播放录象,比较奥运会游泳运动员游泳的快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学生用上述方法比较两者谁运动的更快?

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

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

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3位同学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表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2、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测量自己回家时上楼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9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游戏和实验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生活的意义。

3.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 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4.通过练习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观看视频了解机械运动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

【总结】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一)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刘翔运动快慢的?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 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 动路 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 间长则运动慢。

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 物体 运动的快慢呢?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2秒内能跑80米;海里游得最快的旗鱼3 秒能 游83.4米;天空中飞得最快的雨燕1秒能飞48米。

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

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学生自学教材p19-p20面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用符号表示为v=s/t。

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

-1m/s或m.s。

-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

【一些拓展】教师: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有很多,你能以速度来类比描述出某一个量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吗?

快慢是一个问题,同一个问题用同一个方法(与运动的快慢—————速度类比)

【一些物体的速度、速度计、道路上的标志牌】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练习:1.周末,小明和爸爸驾车去外婆家,若轿车以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30min,则小明家距外婆家约多远?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此处到西大桥至少要多久?

【播放视频】看完因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后,你有何感想?

【总结】为了你及他人的安全,请不要超速!请遵守交通规则!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 一样的地方。

【总结】机械运动的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

练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中,以12.91s获得了男子110m栏金牌, 并打破奥运会纪录。他的速度是多少?

2.小结: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尝试练习】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 如下表所示。

你能根据这张列车时刻表得到哪些信息?

③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么比?

2.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0

一指导思想: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挖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头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忙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1)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2)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特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研究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不仅仅更能吸引学生,并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学生实验感兴趣,电学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因而电学放在第一学年,还有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趣味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二、教学工作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进取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明白物理学不仅仅指物理知识,并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明白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本事。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本事。

(3)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一样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4)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确定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本事。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我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坚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确定大众传媒是否贴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我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梦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职责感。

4、成绩目标:

在各类竞赛中力争上游,应使各班总平均成绩处于优势地位,争取全县名列前茅。使各班好、中、差比例到达5:3:2。

三、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进度安排:

(略)

四、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和月考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进取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景,以便改善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必须的时光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8、 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本事的培养。新教材不仅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本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9、 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当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资料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1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1、单位的换算。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25px=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0432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