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浙教版课件

时间:2023-09-17

浙教版课件(收藏10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浙教版课件(收藏10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浙教版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真实生动感人。

3、学会生字、新词,体会课后第三题三个重点句的意思,用简单、简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受到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三、教具准备:

幻灯、课件、录音机、彩色粉笔若干支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

这篇文章是何其芳民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样?我们还得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三)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答师概述。

3、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

要求回答: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A、理解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劳苦?(工作劳苦)。

B、理解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简朴?(生活简朴)。

4、师:好!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

现在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各自细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2、重点细读工作劳苦方面的内容。

3、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反映了总理工作劳苦?

生答师书:厚厚的一叠文件

师:这~~~,要在这一夜间审阅完,说明总理工作任务很重。

师接着说:这么厚的一叠文件,是不是一目十行,粗略地看,或者叫浏览(让学生回答),什么叫浏览?(学生回答)。师:对了,而是一句一句审阅(板书)。他不仅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还怎么样?

生答师书:看完一句画一小圆圆。(板书)

师引:小圆圈画了以后就算审阅完了吗?

要求学生继续找句回答,师书:一边看,一边思索。

想一想,问我一两句。

师引:这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叫咨询(学生接着答)。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生答后)师:是啊!可见周总理审阅稿子是极端的认真。(板书)

4、师:周总理工作劳苦,你还从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来?

学生答:师书公鸡叫明了彻夜

上午下午工作(点题)

5、师引:同学们:你们受过熬夜的滋味吗?请你们谈谈。

学生谈(自由地)

师:是的,熬夜真的比什么都难受,这难道总理不难受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说)

生答师书: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

6、理解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一句话。

读句:形式:齐读:抽读

突出重点词语读。(每个夜晚)

师引:熬夜是难受的,然而总理他每个~~~,可见他习惯了。

(五)小结方法

师引、学生归纳好,学到这里为止,你们看出来了吗?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师指点:

(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态度极端认真,工作时间相当长)

(六)教师:

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忘我工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前辈这种忘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肯定是要挨打的。那么,人们的生活也是

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了周总理劳苦的一个方面。

然而,他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简朴呢?这个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七)深究总理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

1、过渡:是的,他辛辛苦苦通夜末眠整整工作了一夜了,然而他在生活上又享受到了什么呢?

2、学生各自读课文。

思考:总理生活简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3、问:他生活简朴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答师书:

一杯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A、齐读句子。

B、问:好像并没有~~增加,这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

C、有好像一词和去掉它意思是否一样?

(要求回答:不一样,这花生米增加了。)

师引: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又明白了什么?师:是啊!这说明了总理平时吃的还要少(学生接着说)

4、师:好,到这时为止,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总理的工作是如此的辛劳,而享受却如此少,这些(指板书)是说总理吃的极其简单,那总理居的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找一下:

问:还有其他的吗?

生答后问:你从哪里看出?

什么叫如此而已?

如把这个词改成省略号的话行吗?为什么?(要求学生讲清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5、师引:

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享受却如此的少。他的身份与工作量,与生活享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们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到了这种明显对比的内容事吗?

高大宫殿的房子

对比

室内的陈设

6、师:同学们,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工作的,他这一夜如此,一生又是如何呢?

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

(齐读三遍)

师引:周总理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了党、奉献给了人民,作者目睹了这一夜的工作,他在回来的路上又是怎样的呢?

(八)深究课文结尾一段:

1、齐读。

2、问:读这一段话时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

(自豪、骄傲)

3、有感情朗读。形式:个别

齐读、轮读

4、问:写总理的一夜工作,为什么还要写我的感想呢?这段又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5、问:课文不写第一节可以吗?为什么?

(以上两问:主要让学生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脉络)

6、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抄写文中新词、生字二遍。(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2、摘录课文中写总理工作劳苦方面的句子。

浙教版课件(篇2)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情况。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准备,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1.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学习第二段。

(1)钱江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钱江潮的壮丽奇特?

①自由读文,选词句品读。

②交流。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理清顺序,体会壮丽。

②请学生按不同方面排列句子。

④说一句赞美钱江潮的话。

(4)理解长句的意思。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浪的气势( ),声音( )。

③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2.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确定介绍的景物(或景观)。

(2)想一想,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3)在四人小组内练说、互评。

3.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浙教版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垂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版画垂线:

2、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直线外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演示:好教师把准备好的两根小棒(表示两条直线)演示,引出相交概念。

2、观察讨论:两条直线相交可组成几个角?组成的角大小一样吗?并说出这个角的名称。

3、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时,还有别的情况吗?学生学具操作。(可以自由摆)投影反馈:教师选择图2摆法,并把图画在黑板上。

讨论:这时,角1是直角,想一想其他三个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是两条直线相交中的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二、认识垂线

1、揭示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的意义。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出示课题:垂线的认识。

什么叫垂线?书上是怎样说的?

3、进一步理解垂线的意义。

口答:

(1)两条直线相交,他们就互相垂直。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什么叫互相?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能不能说A是垂线,B也是垂线?应该怎么说?

(3)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叫做垂足。对吗?为什么?

4、让学生举出周围互相垂直现象的实例。

三、画垂线

1、学习画垂线的方法。

(1)用角尺画垂线。工人师傅怎样在工件上划垂线的?你知道这里的道理吗?

(2)用三角板画垂线。师示范,得出画垂线的步骤:

先画一条直线A;找到三角板上两条直角边,并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拿笔;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已知直线重合,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线B。

(3)全体学生用三角板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练1练第一题。

2、过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1)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画垂线。

强调三角板的直角边紧靠已知直线,然后平移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紧靠住这个已知点。

(3)练一练第2(1).(2)题,全体学生练。

四、垂线的性质

1、看书第107页图

观察并思考:图上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了垂线和斜线,其中哪里是垂直线段?哪些是斜线段?

2、量一量垂直线段的长度。比较哪条线段为最短

3、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以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为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4、练1练第三题第五题:

五、总结讨论:

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73]

浙教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回答课后问题;感受西沙渔人勇敢、机智、剽悍的品格,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挣、扎;理解18个新词语的意思;会用甚至、顿时造句。

3、能正确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默读课文,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感受西沙渔人勇敢、机智、剽悍的品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学会10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语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通过看图,问学生这里描绘了怎样一幅场景?

二、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读课文。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自己解决。

3、--默读自学提示,提出疑难问题。

三、检查自学。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读一读。

2、--请学生挑选易读错的生字词领读。

3、--板书炼,注意不要写成练,可结合锻炼的本义来理解。

4、--讨论难理解的词语。

5、--学习自学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

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自己先提出问题,在教师帮助下筛选、归类、整理。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提问经梳理后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

(1)西沙渔人设计的钓钩是怎样的?

(2)西沙渔人是怎样钓鲨鱼的?

(3)为什么说西沙渔人是机智、剽悍的海猎手?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西沙渔人是久经风浪锻炼,机智、剽悍的海猎手。

第二段(第3、4自然段)具体介绍西沙渔人是怎样钓鲨鱼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西沙少年相约钓鲨鱼。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边读边思考,正确回答课后第3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6题。

一、复习回顾。

1、--西沙渔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什么叫机智、剽悍?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渔人的机智、剽悍?

2、--讨论交流,理解句子。

(1)他们驾一叶扁舟就敢出没在波涛险恶的南海上。

重点词语:一叶扁舟,波涛险恶

(2)他们敢于潜入几十米深的海底采集海参、珊瑚,敢于下海擒拿七八百斤重的大海龟,甚至敢于只身去钓鲨鱼。

重点理解:敢于敢于敢于,只身、甚至

(3)但西沙渔人偏偏喜欢钓鲨鱼。

A、哪个词语体现了西沙渔人的剽悍?(偏偏)

B、鲨鱼很凶猛异常,从哪儿可以看出?

C、指导朗读。

三、深入阅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西沙渔人设计了一种怎样特殊的钓钩?

(1)特殊在哪儿呢?请学生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2)让学生用简笔画试着画画这种特殊的钓钩。

(3)想象说话:从西沙渔人设计的这种特殊钓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看看西沙渔人是怎么钓鲨鱼的?

(1)四人小组展开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钓鲨鱼的过程。

(2)比较:这种钓鱼的方法与我们平时所见的钓鱼法一样吗?

(3)讨论:西沙渔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可见西沙渔人是怎样的?(让鲨鱼拖着小帆船狂奔,是为了消耗鲨鱼的体力,使鲨鱼疲劳,表现了西沙渔人的智。)

(4)除了看出西沙渔人非常机智,你还看出了什么?(西沙渔人的剽悍)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

A、放尽钓绳,小帆船就被强有力的鲨鱼拖着在海上风驰电掣般奔驰,在蓝得发黑的海面上激起惊涛骇浪。

B、等到它无力再拖动小帆船时,剽悍的渔人便提起钓绳,鲨鱼一露出水面,还来不及挣扎,一柄利虎劈下去,鲨鱼顿时断了气。

(5)--指导朗读句子。

3、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6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会用甚至、顿时造句;正确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导人。

1、--听写词语。

2、--你敬佩西沙渔人吗?为什么?(怡心句子网 m.yXw777.cOm)

3、--导人:跟我们差不多年龄的西沙少年,他们的童年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呢?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西沙渔人的入门考试是什么?

(2)西沙少年到了几岁时,就相约去钓鲨鱼了?

A、联系自己,谈谈感受。

B、比较童年生活,加深体会。

(3)怎样才会被公认是够资格的西沙渔人呢?

3、--学生自由背诵第5自然段并尝试听写。

三、--布置作业。

1、--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4、5题。

浙教版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区别三组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4、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六、教学结束:

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浙教版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熟练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练习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二、下面3题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

1、学生独立解答11-13题。

2、解答后反馈讨论:

(1)第11题用算术方法解的有几位同学?请说说解题的思路。

(2)如果用方程解,说说解题的步骤:

解:设每张奖状价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

15-50x=3

50x=15-3

x=0.24

师:这类应用题一般可以用算术方法解。

(3)第12题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的有多少同学?述说着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4)比较这两种解法解题方法。

(5)第13题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答比较容易?为什么?

小结:要根据不同的题目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只要选择自己感觉简单的一种方法的解答。

三、综合练习

1、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独立完成的第14、15两题。

(2)完成后互相交流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用算术方法解和方程解思考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能否根据方程的思路来探求算术解法?

2、学生选做第16题

(1)学生先试做。

(2)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展开讨论。

(3)用两种方法解答。

3、指导思考题:

(1)解答该题可以运用假设法,假设一块也没打破应得多少元?

(2)实际得远费多少元?相差多少?为什么?

(3)打破一块除不收运费外还需赔偿损失费8员这句话表示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什么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61]

浙教版课件(篇7)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3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方法,能正确地分析和解答3步计算应用题;提高用综合算式和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130页第13题。(列综合算式解题)

全班练习,反馈提问:

(1)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第2题中不改变条件,把问题小军5分钟跳多少下?改成小军跳170下要多少分钟?应怎样列式?为什么?师板书:170梅(120梅3-6)

2、书上130页第14题。

(1)两道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列综合算式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00梅(30-6)=50(条)

工作总量梅实际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效率

1200梅(1200梅30+10)=24(天)

工作总量梅实际工作效率=实际工作时间

(2)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学校运来1批煤,前4天每天烧0.6吨,后来改进了炉灶,每天烧煤0.55吨,又烧了8天,正好烧完,这批煤共多少吨?

(1)列综合算式计算。

(2)说说解题思路。

(3)如果把后来进了炉灶,每天烧煤0.55吨,又烧了8天中的一个条件改为问题。

这道题可怎么改编?并列出综合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剩下的煤又烧了多少天?

B、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多少吨?

二、综合练习

1、甲、乙2辆汽车运粮食,每辆车每次装的数量相同,甲运了15次共运7.5吨,乙运17次比甲多运几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体学生练习。反馈后板书:

7.5梅15脳17-7.5

7.5梅15脳(17-15)

(2)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3)两种不同的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1辆汽车计划好4.5小时行完225千米的路程,实际1.2小时就行了72千米。

(1)72梅1.2-225梅4.5

(2)72梅1.2脳4.5-225

(3)4.5-225梅(72梅1.2)

(4)(2254-72)梅(72梅1.2)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1)实际每小时比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2)同样行4.5小时,实际比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3)同样行225千米,实际比计划少用多少小时?

(4)行完全程还要多少小时?

3、独立练习131页的15、16题。

练习后,重点反馈第16题:

(1)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2)说出解题思路和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4、讨论和解答第17题。

(1)照6寸照片2张要2.8元,另外加洗每张0.7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洗?

(2)根据题意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根据数量关系式,列综合算式解答。反馈、讲评。

(4)你能说出这道题的难点在哪里吗?

三、课堂总结

1、分析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2、解答应用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85]

浙教版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读懂单元:“学习提示”,用自然段归法给课文分段;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

第1句点明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学会给课文分段”。

第2句讲本单元要学习的“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只是很多分段方法中的一种。

第3句是具体介绍这种分段法的操作步骤。

A.首先,告诉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讲什么”对照课文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B.再“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让学生逐一阅读(回顾),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参考课后第3题作业)。

C.最后,看看哪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可以归并成一段。

D.讨论分段: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第3、4、5自然段都是讲李时珍要重新编写药物书的事,可以归并成为一段。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立志行医,第2自然段写了他从父学医。这两个自然段各自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因此分别独立成为1段。)

课文按“立志行医”、“从父学医”和“重编药书”可以分成3段。

(1)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题目。

(2)收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教后感: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段。

(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到各地采药,访问。(第3段)编写出《本草纲目》)

浙教版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2、3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第三段,读懂作者按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

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

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

(3)学文体验。读第二段。划:景物、特点。悟:词句美。说:感悟体验

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

自悟: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

随机出示相应画面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明亮一只只一片片

向南望:庄严金装雄伟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新型纵横交错巨人的步伐

(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浙教版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能说出他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理解课文内容,选择文章中心。

3、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象,把王老师找陆小亮谈话的内容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

1、借助过渡段、过渡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择文章的中心思想。

2、角色转换,让学生体验王老师对陆小亮的谈话。

3、了解人物品质,认识到自己该做个怎样的人。

三、教学难点:

陆小亮从“不挂笔”到“又挂笔”之间的跳跃性较大,学生难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文本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他就是那位(板书)

“挂两枝笔的孩子”(齐读课题)你们想认识他吗?那就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读全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上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疑细品,引发探究

1、探究品质:这位挂着两枝笔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探究:读读——找找——划划——想想

交流:

(1)板块一、他是个爱面子的人

句子:

①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于是,无论到哪儿,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②小亮听了,恨不得地下裂开一道缝,他好钻进去。

a谈谈自己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朗读。

③小亮一听写信,就着了慌。他想,自己给爸爸写的信,爸爸就回信指出不少毛病。现在老奶奶让我写信,不答应吧,老奶奶会说我不像个红领巾;说没带笔吧,可明明挂着两枝笔。小亮左右为难,想来想去只好说:“奶奶,我写不好。”

a谈观点:为什么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爱面子?

b红领巾指什么?

c同学们,请闭上眼,想象一下,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左右为难”的情况?

d通过朗读体会小亮的为难之情。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板块二、他是个不好学的人

句子:老奶奶的信内容很简单,就是说包裹收到了,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可小亮却感到那么费劲。用钢笔老划破纸,用圆珠笔又不如用钢笔好写,笔换过来又换过去。虽说是早春,可小亮却全身发热,手心湿漉漉的。三四十个字的信,写了大半个小时。要写信封了,哪知道第一个字就把他难住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1438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