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汇集15篇)。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经过我们的检索已经找到符合您需求的“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资源,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1000×3.6%×5=180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习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合理地使用教材,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正确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总复习》

复习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课时安排:

约4课时

2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教学重点:

难点20以内数的组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字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1.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xx,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五第1~3题。

育人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探索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方法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同学们都有买文具的经历,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出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买的?

①李芸和张倩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板书教学。

②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指导学生读题)

这两个同学怎样分这些笔记本?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评议。

小结得出:按拿钱的多少来分配笔记本最合理,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一)

学生口答,独立思考,再交流:

生:平均分,一人5支。

生:陈红多点,赵青少点。

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探究新知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为什么要平均分呢?让学生理解,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同样多,也即拿出的钱数比是1:1,所以要平均分。

陈红和赵青分笔记本,为什么不平均分呢?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不一样多,再平均分是不公平的。要做到公平,应根据出钱多少来分配才合理。两人拿出的钱数的比是3:2,那么,15本笔记本应按3:2分配。

最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例举身边的事例,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物品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实物投影出示物品配料标签。

(1)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平均放奶粉和水吗?

(2)市场上出售一种5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5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反馈.

交流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学习例1。

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下面(第54页例1)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作!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1: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解:设每份是x本。

3x+2x=15

5x=15

x=3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2: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15÷(3+2)=3(本)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3:总份数是3+2=5,因为陈红应分的本数占15本的,赵青应分得本数占15本的,所以:陈红应分的本数:15×=9(本)。赵青应分的本数:15×=6(本)。

答:陈红应分9本,赵青应分6本。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方法1:把求得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总数15本。

方法2:把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4)引导反思: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特点:把15本笔记本作为总量,按照给定钱数的比进行分配,像这种方法:用份数的思路解答;用分数的思路解答;用方程解答。

如果按1∶1分配,是怎样分?

指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独立思考再交流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交流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举例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反思交流按比例分配这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2、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班的人数,设计一个合适的比,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来参加两项公益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体。

(出示幻灯)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板书例题。

例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3)

答:它的体积是20cm3。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

(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

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3。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3。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3)。

②3a(dm3)

③a3(dm3)

(举卡片反馈,订正。)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cm3。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

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

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

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

怎么测量?(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四是练习有坡度,形式多,教学反馈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位置与方向(二)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导航

一、教材内容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20~21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2.通过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量角器、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那么,如何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20~2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页例2)

师:在例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1)尝试画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②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③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组织全班交流。

①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②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确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作图过程。(边说边画)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方向(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 km,在图上也就是2 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C市距离A市300 km,在图上也就是3 cm。

(3)算一算。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点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0÷40=5(时)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画图步骤:

①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②确定观测点。

③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课件出示总结)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教师画出平面图,点名学生板演)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200÷40=5(时)

答:台风5小时后到达B市。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距离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艘轮船在大海中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10时发现北偏东30°方向24 km处有一座灯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什么位置?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从10时到11时30分,轮船行驶了16×1。5=24(km)。画出图形可知,轮船原来的位置、轮船现在的位置、灯塔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6×1。5=24(km)

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西偏北60°方向24 km处。

解法归纳:解本题的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出轮船行驶的路程,从而作出图形,进而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找出图中边角间的关系。

相关知识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

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P15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四第3、4题。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修改之处:

书上的思考题作为机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要组织探讨:1、按第1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2、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3、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拓展: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

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

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

2、难点:会列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关键: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课时划分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课时

2、整理与练习3课时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第1页的例1、练一练及第2页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难点:会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解方程:x-20=353x=60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并说说每一步是怎样解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情景引入谈话: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课件出示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

(2)分析指导:

师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你们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谁能说说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的等量关系式。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指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列方程解答。(板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尝试解答:

师问:你会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吗?试试看。

板书: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2x-22+22=64+22师追问:根据什么解方程?

2x=86

X=43

师指出: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4)小组交流:

师:说说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说说可以怎样检验?

师指导口头检验,并写出答句。

(5)独立尝试: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交流解法。

(6)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归纳:

1)根据题中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一般要找出最容易、最基本的等量关系。

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x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

3)解出方程后,认真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完成练一练。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在小组中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

(3)学生独立完成。

(4)反馈交流。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

如何检验?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填空。

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这样写的。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题目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方程?如何解答?

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一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指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内容

第2---3页练习一的第6---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方法指导。

问:4x+12=50,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30x2=360,第一步需要做什么?可以怎样算?依据等式的什么性质?

(3)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指导:

问: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在这里哪个量是未知的?根据什么列方程?怎样列方程?

2)19.8元包括哪些东西?请说一个等量关系式?怎样列方程?

(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8题

(1)指导分析:

问: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你会列表进行整理吗?

松树3x棵共61棵

杨树25棵

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2)学生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一第9题

(1)理解题意。

问: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3、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价。

师追问: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4、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问:这题中需要求几个问题?身高和体重与出生时比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呢

(2)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5、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问:从发票中看出哪些信息?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

(2)完成解答。

6、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观察温度计,介绍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2)指导推算。

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是什么?

知道摄氏温度,可以怎样推算华氏温度?需要列方程吗?

知道华氏温度,可以怎样推算摄氏温度?可以列方程吗?

温度计上的86○F,相当于多少○C呢?

(3)完成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座互相说说自己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3

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学情分析

1.学生思维面比较窄,基础弱,学生部分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多数学生对独立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就可以采用适当教学手段适时引导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本课有三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列表尝试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列表尝试法解决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3.学生认知障碍点:假设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用具

每组两个同样大的等分成16份的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课

1.投影一个圆,引出课题。

问:(1)你都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2)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3)已知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4)已知半径怎样求圆周长的一半?

(5)你还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满足你们的愿望。一起研究圆的面积。(投影复合出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2.质疑引趣。

师:老师家里想买一个茶叶筒。老师看上两种不同的样式(拿出实物),一个是正方形形状的,一个是圆柱体形状的。可老师家桌面很小,想买一个占桌面面积小的,我应该选哪一个呢?谁能帮老师拿个主意?为什么你们都没有确切的把握?这个问题与什么知识有关?上完这节课后,看谁能帮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3.复习旧知。

问:(1)以前我们学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2)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投影过程)

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方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问:(1)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如何能把曲线转化成近似的线段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教学

问:圆的大小与谁有关?

师:沿半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拉直,你会发现什么?

投影:把3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拉开,看曲线的变化。

问:继续分,32份、64份,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曲线越趋近于直的线段。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试着把圆分割、拼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学生剪拼。

问: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着圆的什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1)每组有两个等分成16份的圆,只剪一个圆。组长先剪成4份,每人再剪,看哪组快。

师:每人拿起其中一份。圆的周长是C,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是多少?

(2)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近似的什么图形。

每小组选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3)把拼成的长方形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4)为了看清楚长方形的拼摆全过程,看电脑演示。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3.推导公式。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师: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我们推导的公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用其他的方法验证一下。你们每组都拼成了不同的图形,看你们拼成的图,讨论上面4个问题。

把长换成底,把宽换成高。

同组合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哪组做得又对又快,就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

(1)拼成三角形,指名说思路。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2)拼成梯形,指名说思路。

根据梯形面积公式可得:

(3)利用圆中的一份(近似一个三角形)也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可以推导一下。

师: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你们很聪明。圆的面积怎么求?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投影出示例3。

例3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课前老师的问题,哪个茶叶筒的底面面积小?正方形的底面边长是8厘米,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8厘米。你们算算看。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2.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求它的面积。

问:已知直径或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3.思考题

(投影)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讨论:(1)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哪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2)圆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r2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面积是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倍。

问:这道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3.1425=78.5(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圆的面积怎么求?圆的面积与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16页做一做1,2,题,第118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采用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效果较好。第一,分小组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把圆剪成16等份,如果一个人完成很困难,但4人合作就很快了。再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们开动脑筋,每组都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然后通过讲思路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多种不同的推导方法。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识。

2.利用多种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这样既可画龙点睛,激发兴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是实物投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地方的知识。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的优点。

教育方面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应用意识。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知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

师: 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了酒精度11.5%。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 脂肪≥3.5%。

生:我在亲亲果冻找到“中奖率为1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 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

生:百分数的用途很广。

生:百分数很重要,生活中离不开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并创设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好多百分数,看,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课前把百分数圈出来,用课件展示)

(在这里用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百分数是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

生: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 写法。)

师: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拿出手中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交流,准备汇报)

生:我收集的是: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我的理解是把衣服的成份看作100份,其中棉占68.5份,所以68.5%表示棉占衣服成份的68.5%;涤纶占23.5份,23.5%表示涤纶占衣服成份的23.5%;晴纶占8份,23.5%表示晴纶占衣服成份的8%。

生:我收集的是:太平洋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我的理解是把海洋总面积看作100份,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占49份,49%是太平洋面积与海洋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生:我收集的是:中奖率为100%,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购买100次,100次都中奖,100%是表示购买次数与中奖次数的比率。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了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并作好记录)

生:我们组认为它们的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分数有时可表示这种关系,有时只表示具体数量。写法也不同。

生:我们组补充,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容易比较大小,一看就清楚。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白分数。

(评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创设了“现实数学”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及优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得到交流、沟通,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三:主动应用,拓展升华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相当透彻了,那么你会写百分数吗?会写请到黑板上写一个百分数。

(学生有一拥而上,写出各种各样的百分数。)

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的百分数,你能任选一个说说它的意义吗?生:我选50%,这节课我举手4次,老师让我回答2次,我回答的 机会占举手次数的50%。

生:我选96%,第三单元测查我们班及格人数44人,几个率约占全班人数45人的96%。

生:我选120%,它的分子比100大,有意思,比如工人一天要生产20个零件,结果完成24个,完成的占生产任务的120%。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应用百分数的意义,用一句话表达对自己或同学、老师的满意率?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__的满意率10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同桌的满意率50%,对老师的满意率95%,因为同桌上课时老是吵我,而老师没有发现。

生:我对老师意率为100%。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1558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