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十二篇。

学生们在上一堂有趣生动的课时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编写每一份教案和制作课件。健全教案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认为“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希望您读完后能够有所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懂得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教学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图片、实物,课件。

设计思路: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设计学生熟悉的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境,开展开放的数学活动,实施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人民币。

1、教师讲故事:星期天,聪聪来到书店,发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故事书,准备买,但一摸口袋后马上回家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带钱)

2、师:同学们知道生活中钱能干什么吗?你用过钱吗?在什么地方用的?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导: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到的本领多。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认识人民币。

1、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A、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的面值读给小组同学听,不认识的在小组里研究一下,小组无法解决的,等会儿拿到上面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B、学生汇报所见到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设问:你是怎样认人民币的,能否举例说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对,我们看人民币上的数和数后面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认识字:百(佰)、十(拾)、五(伍)、二(贰)、一(壹)、元(圆)角、分。

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讨论得知是为了使用方便。说说用一角的人民币去买一台彩电会怎么样?用100元钱去买一支铅笔呢?

C、抢答比赛: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分类排列,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A、师:这么多的人民币放在一起,多么的乱,大家能否把它们分类排列好,请大家在小组里完成,并贴在硬板纸上。

B、展示学生分类排列的情况,并说明理由。

方法一:把人民币分成元、角、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真正体验数学生活化。】

2、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如寻找自己的位置,电影院对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

2、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小棒分别4根、三角形9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4个、硬纸板1张、剪刀、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了的图形。

二、操作、探究新知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想一下,假如让你摆,你会不摆什么图形?

1、长方形边的特点

假如让你摆一个长方形,你会怎样拿小棒?(学生回答)

刚才拿的这些小棒都有什么特点?(2根2根一样的)

你打算怎么摆?(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那你会不会摆长方形?摆摆看。请一学生上来摆。

验证:比一比,上下、左右是不是一样长?(全班动手)

师引出:上下、左右我们称对边。

问:那长方形有几条边?(4条)

板书:长方形有4条边,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2、正方形边的特点

问:长方形有4条边,那正方形有几条边呢?(4条边)

你又会怎样拿小棒?(拿4条一样的)

拿4条不一样的行不行?

学生以最快速度摆一个正方形。(请一生摆正方形并演示4条边一样长)

其余学生用刚才的方法比一比,比给你的同桌看,并说一说你拿怎样的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3、加深认识

A、猜一猜,老师用4根一样的小棒,会拼成什么图形?(正方形)你是怎么猜的?

B、我用2根长、2根短的呢?(长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C、拿长短不一样的4根,问:能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为什么?

三、图形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下面就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博士,研究一下这些图形,好吗?

出示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摸一摸它的4条边。

问:这4条边真的相等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证明?

(量一量,折一折)

学生自己折,请一学生上来演示。(4条边重合)

问:4条边重合,只要怎么样就可以了?(对折再对折)

问:下面的小朋友会不会证明?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自己动手证明。

师:正方形对折可以折成三角形,对折还可以折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正方形能折成长方形,你能不能把长方形折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不会的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四、动手操作,拼图形

师:图形奇妙不奇妙?设计师在正方形上画上美丽的图案,就能拼成很漂亮的地砖;用三角形也能拼成很美的图形。

投影出示:书本的第29页的第一题。

问:这是什么形状?(学生比划正方形的4条边)

还可以拼成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呢!(投影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形)

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啊?

师:假如老师给你许多长方形,你想把它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回答)给你许多正方形呢?(学生回答)如果给你许多三角形呢,你又想把它拼成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

现在老师把这些图形都给你你们,小朋友用这么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更美丽的图形来?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比划拼出图形的边)

五、制作风车

小朋友摆也摆过了、折也折过了、拼也拼过了,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让小朋友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变成一个正方形来,你会吗?(不会的可看书本的第28页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变出一个正方形。

师:正方形也可以做成一个风车呢,小朋友会不会做风车呀?

不会做的可以让会做的小朋友教你,也可以看书本第27页。

六、全课总结

上了今天这结课,你想说些什么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 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温故知新

1.根据老师的操作,快速说算式:

①放6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多少根?(6-2=4)

②先放1捆,再在旁边放4根。一共多少根?拿走8根,还剩多少根?不够减怎么办?( 14-8=6)

③先放3捆,再在旁边放6根,拿走9根,还剩多少根?(36-9=27)

2.快速抢答: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设计意图:在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做“10”,进而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做铺垫。】

3.列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类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已经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继续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主动探究,体验方法。

1、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了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可以用56-22来计算,那如果想知道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你会列式计算吗?

(1)独立列出算式,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计算方法。(建议:摆摆小棒。)

(2)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算法。(先放56根,个位拿走8根,怎么拿?就从十位退一,合个位6根,也就是16―8=8 ,再把十位上4个十减去1个十剩下3个十,即30,30+8就是38。)

(4)探究竖式写法:

竖式怎么写?

a、56-18,竖式该怎么写?谁跟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

b、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

c、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可是怎么才能记住从十位上退了1呢?(在被减数的十位“5”的上面点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叫做退位点)

d、那么现在个位上该怎么算呢?(1.把被减数的个位数加10再减;2.把十位上退下来的1当做10,用10先减去8,再把剩下的2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6得8。)

e、现在十位该怎么算?被减数退1后,十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减数的十位数减1后再减去减数的十位数)

【设计意图:“从十位上退1”的含义及原因和“从十位退1,十位上就少了1”的道理,学生不易理解,且易出错,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f、生自己尝试写一下56-18的竖式。

g、在退位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h、独立完成“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整个探究环节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教学阶段,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新知识所提出的问题的猜测、探索、验证、讨论、交流、概括等到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发展数学素质。】

2、教学例3:出示50-24,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四、灵活运用,体验成功。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小结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减1。

2、完成第21页的第6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该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五、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再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六、课后作业:

用“1、4、7、9”这四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先把它们分分类,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算一算。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编制和排列算式、分类、比较与合作交流,讲讲算算的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和智力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附: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例3:

56 — 18 = 38 50 — 24 = 2 6

5 6 5 0

— 1 8 — 2 4

3 8 2 6

笔算减法应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5)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及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录像、投影片、3个大小不等的圆、分别在一端系上红、白小球体的绳子各一根。

学具:圆、直尺、小绳。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它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

(师出示正方形的图形。)

学生指着图形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四条边的长度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周长是边长的4倍。

教师当场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圆心画了一个最大的圆。提问: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谁能指一指。

师:通过手摸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正方形的周长是由4条直直的线段组成的;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图形呢?

老师一边显示图象一边讲述:

以这点为圆心,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现在将圆的周长展开,请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

圆的周长展开后变成了一条线段。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了圆,知道了半径、直径和周长,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那么圆的周长能不能测量和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计算)

【评: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注意了必要的复习铺垫,并引导学生研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这就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渗透了要求圆的周长也需从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入手】

2、学习新知。

(1)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圆的周长。

全班同学分学习小组,分别测量手中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并报出测量后的数据。

(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并板书测量的结果。)

师:你们是怎么测量出圆的周长的呢?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是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让你测量它的周长,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圆形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老师边说边做手势,同学们笑了。)

生1:不能。

师: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

生2:我用绳子在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轻轻地拿起一端拴有小白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使小白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一个圆。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你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

生2:(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能了。

师:看来用滚动的方法或是绕绳的方法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是实践证明是有局限性的。那么,今天我们能来能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评:从滚动圆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的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不断的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根据实验结果,探索规律。

教师将一端分别系上小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的两条绳子同时在空中旋转,使两个小球经过的轨迹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师: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圆的周长长短不同。

师: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是由老师手上的那条绳子决定的。绳子短,周长短;绳子长,周长长。

师:请认真观察,(教师再演示)这条绳子是这个圆的什么?

生:是这个圆的半径。

师:半径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周长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半径和直径有关系。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系,也就是和直径有关系。

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你手中那些圆的直径。

(学生测量圆的直径)

随着学生报数,教师板书: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

9厘米多一些3厘米

31厘米多一些10厘米

47厘米多一些15厘米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计算、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行间指导、集中发言)

生1:我发现这个小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师:整3倍吗?

生1:不,3倍多一些。

生2:我发现第二个圆的周长里包含着3个直径的长度,还多一点。

生3:我发现第三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滚动法验证:

绳绕法验证:

投影显示验证:

直径:

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所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第一个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呢?

投影出示祖冲之的画像并配乐朗诵。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圆周率。祖冲之的发现比外国科学家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时间啊!为了纪念他,前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教师很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今天正是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努力吧,同学们!数学中还有许多未知项等待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继续讲到:刚才我们讲到了圆周率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一般取两位小数:3.14。

师: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直径,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这个字母公式会写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看书)

板书公式:C=d

C=2r

【评:首先通过教师演示揭示圆周长有的长些、有的短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计算、讨论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知,又反复加以验证,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确信无疑。这一段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结合认识圆周率对于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把开始测量的三个圆的周长用公式准确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

师:通过用测量、计算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圆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计算比测量要准确、方便、迅速。

(1)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分米)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师:为什么题目中给的数据都是10,可计算出的圆周长却不同呢?

生: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是10,但第一个图中的10表示直径,第二个图中的10表示半径。因此选择的计算公式就不同。给了直径,可直接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给了半径,就要先乘2,再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评:教师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给了两个数据,一个直径是10分米,一个半径是10分米,让学生计算后区分不同。这样可以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揭示本质属性,能有效地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

(2)判断正误。(出示反馈卡)

①圆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②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③C=2r=d()

④圆周率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⑤3.14()

⑥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一部分同学认为第⑥题是错误的。

教师举起了表示半圆的模型,(如图)

请判断失误的同学们亲自指一指半圆的周长。

在操作中,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半圆的周长

比圆的周长的一半多了一条直径的长度。

(3)抢答。直接说出各题的结果。(单位:厘米)

①d=1C=

②r=5C=

③C=6.28d=r=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算出的答案)

(4)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口述: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和同学们来到天坛公园秋游,一进门就看见一棵粗大的古树,我问大家: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当时张伟同学脱口而出:好办,把大树横着锯开,用直尺测量一下就可以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摇摇头,表示不赞赏。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张伟锯古树该罚款了。

教师补充了一句:是啊,你们有什么比张伟更好的办法吗?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生1:不用锯树,只要用绳子测量一下大树截面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可以计算出大树截面的直径。

(同学们笑了,鼓起掌来,表示赞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请打开书----看书。

教师再一次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贴着的三个圆,提出问题:这三个圆什么在变,什么始终没变?

师:同学们通过圆的直径、周长变化的现象,看到了圆周率始终不变的实质。同学们能经常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变----不变)

师: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最后我留一个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怎样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7)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

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书的作法,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讲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有关6和7的加法、剑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字板→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形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

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画的白色小猫。

3.教师准备2个邮箱、麦当劳优惠卡和礼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夺红花

1.教师电脑出示口算题。

2+4=1+5=6-1=2+2=

3+2=4+3=6-3=7-2=

师:这里有几道口算题,你们想抢答吗?(给对的小朋友奖一朵红花。)

二、教学例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见机器猫吗?今天啊,机器猫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但他给小朋友设了三关,你们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见到机器猫,它还要送给你们礼物呢!

评: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机器猫设置的三关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2.采访学生

师: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猫、狗、小白兔等)

你们喜欢恐龙吗?

(教师走到小学生中进行采访)

(二)教学例1、例2

1.闯第一关(电脑出示)

(1)师:我们来闯第一关,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请讲给你的同桌。

(电脑出示:在大森林里来了6只蓝恐龙,2只红恐龙。)

学生汇报

(2)提问题

师:你们认识?是什么符号吗?(电脑出示?)有问号在说明小恐龙有问题了,你们回答出问题就能和小恐龙成为好朋友,愿意吗?

①、请看第1题: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解决吗?

●学生提出:6只蓝恐龙和,2只红恐龙,合起来是多少?

●师:谁来列式帮她解决?

●汇报(6+2=8只2+6=8只)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一共8只恐龙,有6只蓝恐龙,有几只红恐龙?

师:谁来帮他?

汇报(8-6=2只)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组交流)

汇报

●学生提出:一共8只恐龙,有2只红恐龙,还有几只蓝恐龙?

列式(8-2=6只)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幅恐龙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4道)

评:教师设计了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进行小组合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9)

教师笔记

教学内容:教材26—27页及27页做一做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减法算式;会列减法算式并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意思,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课前复习

回顾旧知:2~5的分解见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伸出2个手指头,再伸出1个手指头,都伸好了吗?好,合起来有几个手指头呢?

生:3个

师: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生:2加1等于3

师:你说的真好。下面,吴老师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记忆小能手,谁能来说说5的分成有哪些?4的分成有哪些?

师:我们利用分成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生:......(课件)

师:诶,看来你们都是记忆小神童问题?真厉害!下面更厉害的来了,听好了,老师做动作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老师所做的动作,先在心里默默地说,说好了再举手来说。好认真看。都想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老师手里有3张卡片,拿走了2张卡片,还剩下1张卡片

师:你说的真完整,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生:用减法

师:你可真聪明!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二、讲授新知

1、巩固练习说算式的意思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减号,知道了减法就是去掉的意思,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出示PPT)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诶,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原来有5把铲子,小男孩拿走了1把,还剩下4把铲子。

师: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5减1等于4

师:真棒!好,咱们接着看,谁来了?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原来有4块饼干,老鼠拿走了两块,还剩下2块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棒,现在奖励大家休息一会儿。

通过松鼠图讲5减3等于2

师:都休息好了吧,小松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见你们了呢。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5只松鼠,跳走了3只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只?

师:问题提的真好?谁来解答一下

生:还剩下2只

师:怎么列算式呢?

生:5减3等于2(师板书)

师:你怎么知道是等于2呢?

生:5可以分成3和2或3和2组成5

师:真棒(能想到用分成和组成来计算)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5只松鼠在树上,跳走了3只还剩下2只

师:下面呀,我们就来玩当小老师的游戏,先老师示范,待会我请上课认真的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看,老师这里有2朵花,我拿走一朵,还剩几朵?请你在列出算式。好,现在请小老师上来考大家了。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检测练学

典型例题见PPT及课本27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减法

4–1=3读作:4减1等于3

减号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春蕾小学的少先队员在双休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还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假日小队。(板书课题:假日小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参加春蕾小学假日小队的活动吧!

〔说明:以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走进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谈话:春蕾小学的假日小队究竟开展了哪些活动呢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8页看一看、说一说,好吗

学生看图后发现:有表演节目、给小树苗浇水、拍照

2.走进表演节目情境。(贴出表演节目的图片)

提问:(1)图画上的小朋友在表演什么节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在唱歌。可以提出问题: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

(2)从图上找一找,唱歌的和伴奏的各有多少人(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3)你们能算出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4)根据这幅图我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唱歌的和伴奏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引导: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表演节目的情况呢就让我们看书上小明与主持人是怎样对话的。(让学生分角色读出对话)

提问:应该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呢为什么(这是第19个节目,也就是说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后面还有4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要用加法计算。)

3.走进给小树苗浇水和收集废电池的情境。

过渡: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校园也很美丽。你知道校园为什么会这样美丽

引导学生议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朋友在给小树苗浇水,在收集废电池。)

提问:关于浇树活动,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解决呢

小组讨论后,独立列式计算。

提问:三个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许多废电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小组评议。

3.走进拍照的情境。

提问:

(1)图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照相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要知道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剩下的胶卷有多少张。)

(4)从图上找一找,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呢(胶卷的包装盒上写明一卷胶卷有36张。)

(5)剩下的胶卷每人照一张,够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可能有两种想法:

①3629=7,因为只剩下7张胶卷,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所以不够。

②29+9=38,因为一共有38人要照相,一卷胶卷只有36张,所以不够。

小结:假日小队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

〔说明:以假日小队活动为主线,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谈话:我们班也有快乐的小队活动,你能解决下面的哪些问题呢?(投影出示)

2.学生分组学习,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并且解答正确,评出优胜小组。

〔说明:再次联系学生身边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参加假日小队的活动,解决了许多校园里的数学问题,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其实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解决。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讨论这些问题,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评一评。

〔说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1)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的确,在课改的一线上,在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教师进步了。以下是我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节课的教学中,对人民币认识之后的一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与思考。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个削笔器19元(出示),大家已经猜过价了;请看这个,款式不同了,也涨价了:36元(出示);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的,原价2元,现价1元卖了(出示)(标价设计为特殊标志)如果你刚好打算买一个削笔器的话,你会买哪一个呢?再把你的想法也告诉大家,好吗?

(生争先发言,师随机评价)

生1:我买36元的,它很漂亮!

生2:我也买36元的,我想价钱贵了,质量会好一些,这样可以用的时间长一些。(打算得真好!)

生3:我买1元的,它小,带着方便。

生4:我买1元的,因为我家钱不多,能用就可以了。

生5:我买19元的,因为它和36元的看上去差不多,但便宜了很多。

生6:我买1元的。我是这样想的:它本来卖2元,那它是值2元的价了,现在只卖1元,便宜了很多,所以我想买这个。(讲的有条有理,你真能干!)

生7:我也买1元的,但我不是看它便宜,我是觉得爸爸妈妈挣钱太辛苦了,我应该少花点钱。(多懂事的孩子呀!)

生8:我买19元的,它的样子像熊猫,熊猫是国家的宝贝。

师:小朋友们,老师还想知道你不会买哪一个,能谈一下吗?

生1:我不会买1元的,便宜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

生2:我不会买38元的,它太贵了,我不带那么多钱的。

生3:我不会买1元的。我在想:它降价了,会不会有毛病呢?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我们小朋友平时买东西的时候,确实应该想一想,买这样东西是不是实用,划算不划算,钱够不够。如果打算好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了!

【设计过程及思考】

这个教学片段是继小朋友猜价、付钱、认钱、分钱、数钱、换钱之后的一个购物讨论。对于这节课人民币的基础知识目标达成后,应该设计些什么教学内容,才能让这节课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着实地动了不少脑筋。曾先后设计试教过四个片段。

【片段一】

15分钟左右时间,学生自带物品,用样币模拟购物,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该片段不曾试教,即被淘汰。因为我感到学生自备的物品吸引力不大,且用样币购物,缺乏真币的效应。真币购物如何呢?

【片段二】

1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室变商场,教师提供大量质优价廉文具类商品,学生利用零用钱分组购物,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片段二的试教,虽活动增加了购物的真实性,但我并没有喜悦。相反,充满心中的是一些负面效应:①教师投入时间精力过多,学生也不过是买了一样东西,其实学生平时早有体验,教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收获难成正比!②由于真币购物,为避免学生出错,则需时间充分,那么前面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结果购物中偏有差错出现,叫教师始料不及!③为了保证购物秩序,学生排队等候,并限购一样,学生感到不够过瘾。④部分学生并没有购买欲望和心理,只是碍于教师布置及从众心理,才参与了购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第三个片段:

【片段三】

5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变商人,拿出810样小文具,报出买入价,让学生重新开价还价,模拟社会上讨价还价情形,另外学生可帮老师拿主张,决定能不能卖。目的是使学生自主、精明起来。

我对片段三进行了尝试。很明显,活动准备起来简单多了。而且:①活动时间短,前面基础知识能够得以巩固。②由于能够还价。且说的有道理便有可能成交,学生参与积极性特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③学生参与了还价,成交后的成功,可使学生自信起来,精明起来。④有利于学生早一点适应社会生活。总的来说,这次设计比片段二的死板购物效果好多了,但仍非无弊端:①只有少部分学生成交,未成交者课后有失落感。②活动结束时的一两样商品,因部分未成交学生急于收获或是攀比心理,很容易像拍卖一下,非但不便宜,而且还会价格大涨。如在试教中一包3元的彩色信笺,因为是最后一桩买卖了,火爆场面也出现了,价格从1元一直炒到了7元。这样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教师一时会陷入难以操作的境地。

到底能不能想出一个利多弊少(或无)的教学活动呢?一场以购物讨论为主题的教学片段(即上详写教学片段)产生了。

5分钟左右时间,购物大讨论:几种不同款式,不同价格的同一类商品,让学生说说会买哪一种,不会买哪一种,并简单说说想法,师生讨论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教会学生自己生活。

着实说,这个教学片段的试教,真让我兴奋和激动!5分钟左右的时间,收效太大了。孩子们每一个有理有据的回答都是一个生动的学习教材,它可以是生生互学,也可以是教师导学。在讨论中,学生的心灵在闪光,情感在升华,知识在深化。经历了买哪一个不买哪一个的抉择,这个富有挑战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的不仅是买东西要付钱了,也不仅是生活中该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在自我的感知中迁移内化,使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向口语、向品格、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一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能经历如此的设计过程,是第一轮新课程培训时一位专家的几句共勉语激励了我。现不妨转献于此:我们参加课改的教师应该有一点研究的意识!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一股誓不罢休的气势!的确,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一线的教师若能每学期深入地反思一、两节课,感悟些教学理论和经验,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自然会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2)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教科书27~3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五、课时安排:

1、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时

3、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

课题一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剪出一个吗?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后小记:

课题二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

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

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后小记:

课题三:立体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1877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